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356号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阅读推广人 石头

一、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了“自然生态”、“环境、科学教育”的知识,使绘本拥有美学欣赏及自然教育的特性。全书以镜头拉远的方式,从一只瓢虫背上的红、黑斑纹,拉远至白鹭鸶、台湾蓝鹊、黄肩长角花金龟、金艳骚金龟、高砂蜻蜓等昆虫或哺乳动物的相貌,乃至整个森林的林相。

二、绘本信息

书名:我们的森林

文图:[台]邱承宗

适读年龄:3-6 岁(仅供参考,并非绝对)

奖项: 2013年8月获台湾地区环保署绿芽奖!

选题策划:耕林图书

出版社:江苏凤凰少儿版

出版日期2018年12月

三、绘本导读

【封面】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解析:

封面是一只大眼睛的特写,而眼球上映射出鹰击长空的镜头,眼中的森林就是作者眼中的我们的森林。

大眼睛暗示作者的明察秋毫,暗示作者对自然界动植物的认知。

这本书里呈现了台湾阳明山上的一个公园里的动物和植物,我们希望孩子们阅读这本书时,不会因为物种的陌生产生疏离感,而是好奇地打量新奇陌生的事物的同时,也审视周围,把关注点落实到我们身边的寻常动植物,在心底绘制一幅《我自己的森林》。

【前环】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解析:

昆虫或哺乳动物的不同的足迹,尽管我们不能分辨出来自那些动植物,但前行的大大小小的脚步让我们脑海中似乎看到了它们的身影。

【扉页】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解析:

大扉页中辽阔的天空几乎占据了多半画面,以展示飞鸟飞行的广域的空间,而它们脚下的这片连绵的群山就是它们生存的空间。

《我们的森林》就是大冠鹫俯瞰的森林,台湾的阳明山。这本书里呈现了台湾阳明山上的一个公园里的动物和植物。

大冠鹫是一种中型猛禽,栖息和活动于山地森林及其林缘开阔地带,常在高空翱翔和盘旋,停飞时多栖息于较开阔地区的枯树顶端枝杈上。

大冠鹫捕蛇和吃蛇的方式都十分奇特。它先是站在高处,或者盘旋于空中窥视地面,发现蛇后,便从高处悄悄地落下,用双爪抓住蛇体,利嘴钳住蛇头,翅膀张开,支撑于地面,以保持平稳。当蛇失去进行激烈反抗能力时才开始吞食。

大冠鹫是“一夫一妻制”,哺育下一代后各自分飞,每年3月,大冠鹫在空中盘旋另觅新对象,“看对眼后,公的俯冲而下,用脚爪去勾母冠鹫的脚爪,双双在空中翻滚,接着就‘入洞房’了。”

【第1画面】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解析:

纯黑的画面,从后续的内容中,知道这是瓢虫乌黑的甲壳,只是作者采用近距离的特写镜头,局部乌黑的甲壳就呈献给读者了。

采用全黑的页面开始给读者一种玄机和猜测。

【第2画面】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解析:

这个亮光的小点儿是什么?是从一个巫婆的脸部开始的,就像夜空中眨眼的发散的灯光照射四方。两边巨大的椭圆形红色的斑点,中间有隆起的条纹,这是一个怎样的空间背景呢!读者还是如置五里雾中。

本书采用“生态无字书”的出版形式,它不同于自然科普书,让孩子不用局限于文字的固定解说。透过“图像”的阅读,孩子可以自由地阐述独有的自然生态故事。

作者既不借文字叙述,也不编织情节说故事,而是运用精心构筑的画面带领读者进入自然,身临其境地完成一次生态之旅。

我感叹作者的周密的考量,文字对于小读者是一个模糊的符号,而画中的小动物是他们喜欢的,只要大读者下足功夫,给小读者看到的动物一个伸缩的外延,让动物在小读者内心丰满起来。显然区区的文字是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了。

【第3画面】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解析:

嗷!作者采用了缓慢拉远镜头的叙述方式,从最近的镜头捕捉到的满眼的黑色,到巫婆脸上的白点,再到瓢虫背上的小白点,视野逐渐向上升,逐步从宏观上观察世界,以至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角色。绿色有纹路的背景是绿叶吗?身边还有一只象鼻虫,泥土色阴影又是什么呢!

像不像一头水牛呢!而相对而站的就像是一头绿色的鱼了。这条鱼叫雀鲷,生活在热带海洋中,雀鲷颜色艳丽,身体娇小,是十分美丽的鱼。

这是一只赤星瓢虫,体型为半圆形,体背黑色,前胸背板两侧有白色圆点,翅鞘左右各有一块红色大圆斑。

赤星瓢虫的颜色和斑纹多种多样,大都是赤、黄、黑等色,并生有黑、赤、黄、白等颜色斑点,有的根本没有斑点。常见的瓢虫有2星瓢虫、6星瓢虫、7星瓢虫、12星瓢虫、13星瓢虫、大红瓢虫、赤星瓢虫等都属于益虫。只有11星瓢虫和28星瓢虫属于害虫。

这里有一个简便的鉴别方法,就是凡是鞘翅的表面,生得非常细腻,特别光滑,亮晶晶地闪闪发光的,就属于益虫。凡是鞘翅上生有密密麻麻的细绒毛的,就都是害虫。

如果有一天你拿起一只瓢虫来观察它,你会发现,每一只瓢虫都是上帝制作的精致的小玩意儿,因为它的壳非常光滑,颜色也很均匀,很好看。春天你再见到瓢虫时,请你把它放在手心里,好好端详端详啊!

对于象鼻虫,其中“鼻子”占了身体的一半。看到这类昆虫令人不由得想起大象的长鼻子,因为它们的口吻很长,所以这类昆虫被人们称为象鼻虫。不过可别把长型的囗吻当成象鼻虫的鼻子,何况看生于末端的并不是鼻子,而是它们用以嚼食食物的口器。它需要用鼻子把叶子卷起来在里面产卵。

由此我们联想到一些虫子产卵,比如柳树,春天在柳树的叶子上,就会挂着一些硬疙瘩,那就是虫卵。开春再见到小疙瘩,可以解剖了看看啊。

还有在红叶李等其它落叶乔木上,落叶之后可以看到,一些两头尖尖的小包,俗称吊死鬼,挂在枝头,随着北风颤颤巍巍地来回晃,那是蓑蛾的虫卵。冬天的时候,它就躲在里面,春天会变成钻出来,长啊长,变成蝴蝶。

【第4画面】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解析:

视角拉远,画面增大,我们看到更多的昆虫出现在视野中。原来在瓢虫左下方的泥土色阴影是泥土的一部分,是叶子边沿的泥土。可对照上图仔细辨认的,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反复前翻和后翻,因为前后页是逐渐拉远的镜头的再现,前后页存在有机的联系,这样我们才能看明白整个故事的脉络。

螳螂亦称刀螂,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

螳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有“螳螂在前,黄雀在后”的成语。

许多品种的母螳螂会比公螳螂大,因为公螳螂不需要为保护种群战斗,只要自己生存下去就行,所以体格较小,而母螳螂为了产卵需要多捕食,为幼体发育提供营养,所以体格会更大,攻击力当然也就更强。

母螳螂在交配后吃掉公螳螂是出于生存捕食的本能,公螳螂并不想被吃,也会抵抗和逃跑,但体格太小了。明知危险的情况下,也愿意和比自己大许多的母螳螂交配,这是动物繁衍的本能。

你在画面中找到了螳螂的身影了吗?后续的环节介绍的动物都要读者在画面中确认啊!

我的解读只是对画面中的主要动植物进行有限的外延,并不是无限的解读,留有更多的空间给读者去发现。

竹节虫(左下角)又叫树精,因为人经过树下时,会发现竹节虫在动,就像树成了精一样。

竹节虫体色多为绿色或褐色,高温、低温、暗光可使其体色变深,相反,则体色可变浅。白天与黑夜体色不同,成为节奏性体色变化。

竹节虫行动迟缓,白天静伏在树枝上,晚上出来活动,取叶充饥。竹节虫在夜间活动,白天,它们只是静静地呆着。由于它们看上去非常像小树枝,所以一般不会被敌人发现。竹节虫伪装得十分巧妙,它只有在爬动时才会被发现。当它受到侵犯飞起时,突然闪动的彩光会迷惑敌人。但这种彩光只是一闪而过,当竹叶虫着地收起翅膀时,它就突然消失了。这被称为“闪色法”,是许多昆虫逃跑时使用的一种方法。

竹节虫算得上著名的伪装大师,当它栖息在树枝或竹枝时,活像一支枯枝或枯竹,很难分辨。竹节虫这种以假乱真的本领,在生物学上称为拟态。有些竹节虫受惊后落在地上,还能装死不动。

【第5画面】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解析:

画面继续拉远,斑斓的绿色是蒲公英,周边是泥土和其它小叶植物。画面采用无边框设计,因为这是公园内小小的一个角落,无边的设计让读者联想到广域的空间。右下角有一亮色的区域,仔细观察枯叶的下方像极了一个石头人。而页脚的署名应该是作者的手记,这在一些绘本中,为体现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深爱而配置的。

原来这些动物出没在一棵绿色的蒲公英上,蒲公英春天里最常见到的野花,春天的标志性植物。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十六岁的大姑娘患了乳痈,乳房又红又肿,疼痛难忍。但她羞于开口,只好强忍着。这事被她母亲知道了,姑娘见母亲怀疑自己的贞节,又羞又气,更无脸见人,便横下一条心,在夜晚偷偷逃出家园投河自尽。事有凑巧,当时河边有一渔船,上有一个蒲姓老公和女儿小英正在月光下撒网捕鱼。他们救起了姑娘,问清了投河的根由。第二天,小英按照父亲的指点,从山上挖了一种小草,洗净后捣烂成泥,敷在姑娘的乳痈上,不几天就霍然而愈。以后,姑娘将这草带回家园栽种。为了纪念渔家父女,便叫这种野草为蒲公英。蒲公英花语:“无法停留的爱”。

蝗虫和蚂蚱一样吗?蝗虫是吃草的,蝗虫的破坏力比蚂蚱要大。蝗虫的头是方的,蚂蚱的头是尖的。蚂蚱的翅膀是绿色的。蝗虫的翅膀是透明的。有的表面的翅膀是褐色的。蝗虫破坏力更强一些,有的地方闹蝗灾,好几年都没有收成。

著名的草原飞蝗就是这样,它们善于飞翔,一大片漫天卷的草原飞蝗飞过来,就像一片乌云一样,所过之处,寸草不生。我们在花坛里经常可以逮到一些蚂蚱,有的胖胖的,头尖尖的,很可爱,还有一种通体瘦长,个头也要大一些。

最热的夏天,我们听到的最吵的那种昆虫是什么,知了,它通体发黑,个头最大、嗓门最响,叫起来不是那种“知——了知——了”的声音,而是“知——”这样的声音。鸣叫的蝉都是雄蝉,雌蝉不会叫,雄蝉的叫声是为了吸引雌蝉。

右上角的八星虎甲虫体色深蓝绿色,具有金属光泽,翅鞘左右共有6枚大而明显的白斑,另外在前端外侧尚有2个小白点。夜晚偶有趋光性,为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史需经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阶段。八星虎甲虫很像天牛,天牛有一对有力的颚,我小时候被它咬到过,所以印象非常深刻。你见过天牛的幼虫吗?

本页中最大最漂亮的动物是孔雀蛱蝶,体背黑褐,背棕褐色短绒毛。触角棒状明显,端部灰黄色。翅呈鲜艳的朱红色,翅反面暗褐色,并密布黑褐色波状横纹。前翅后翅各具一大型眼斑,前翅眼斑中心红色,周边呈现从黄色到浅粉色再到粉蓝色的过渡。

孔雀蛱蝶身上的眼睛有什么作用?威慑,恐吓。孔雀的羽毛也是这个作用。孔雀蛱蝶是鸟类最爱吃的一种美味,它们经常先一动不动地装死,然后把带有眼状斑纹的翅膀突然展开。这足以把捕食鸟吓退,保住自己的性命。一条石龙子沿着一根树枝悄悄地逼近蛱蝶,石龙子爬行迅速,蛱蝶性命能够保全吗?

瓢虫旁边的是大拟步行虫,大多数步行虫食用对人类有害的昆虫,所以一般认为是益虫。步行虫还有个别名,叫"傍不肯"。意思是这种昆虫的旁边容不得害虫。步行虫喜欢栖息在潮湿凉爽的地区,受到骚扰的时候,它们靠腿逃跑。

【第6画面】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解析:

画面继续拉远,蒲公英的整个形状露出来,更多的大叶植物进入读者的视线,孔雀蛱蝶也变得很小了。连续性的画面彷佛是电影,从画面与画面之间的空间推移,传达出了时间的概念,让读者感受山林中晨昏和白昼的光线、天气阴晴形成的氛围,以及动静之间季节缓缓的流转。

蹲在芋头叶子上的是雨蛙,背面皮肤光滑呈绿色,腹面淡黄色,体侧及股前后具有黑斑。指、趾末端具有明显吸盘,趾间有蹼。雄蛙在咽下有单个外声囊,鸣时膨胀呈球状。雨蛙白天伏在树根附近的石缝或洞穴内,夜晚栖息在灌木上,以蚁类、金龟子等为食。

在正常情况下,处于繁殖季节的雨蛙喜欢纵声歌唱。在环境不好的市区池塘、河滩附近生活的雨蛙极少歌唱。9~10月开始冬眠。

画面顶端的过山刀是一种身体细长的大型蛇类,背中线有一列偶数鳞片,躯体上有明显的黑色直纹,长大后会逐渐模糊退去,最后躯体后半部就会全转为黑色,无法再看出原来所具有的黑色条纹。头部及眼睛部分较大,瞳孔呈圆状。

你们觉得蛇怕人还是人怕蛇?大家都觉得蛇更怕人,多数的蛇,哪怕是毒蛇,都是尽量想躲开人的。主动攻击人的蛇非常少。

整个全书的图画都是作者一笔笔画出来的啊!其实,生态绘画并非画得很“像”照片就是成功,当画家想把自然生态的动态画面搬进图画中,从第一笔开始就已充满想象的诠释,而经营每一画面的取舍还涵盖画家本身的内在情感喔。

具体来说,画家透过绘画传达的自然世界已经过筛选,生物也经过安排,这种经营画面的能力、想象力和专业生态知识的累积,超越了文学类绘本许多范畴,绘画能力反而只是科学类书籍必备的条件呢!

【第7画面】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解析:

画面继续拉远后,芋头和蒲公英已经不是画面的主角,原有的小动物也已经隐藏起来,两块大石头和浅浅的水洼进入我们的视线。那两块石头的动物头像受否像极了非洲母狮和北极熊呢!作者惯用这种让读者联想的方式,在画中增添了想象的空间,增加读者的兴趣。

白痣珈蟌(中间),头、胸、腹都是鲜艳的墨绿色,具有金属光泽。生活于清澈的溪流环境。白痣珈蟌这个名字是以雌蟌来命名的,只有雌蟌的翅上有白色的翅痣,所以要分辨雌雄是非常容易的。再者,雌蟌的身体金属光泽较没有雄蟌那麼闪耀明显.仔细看雌蟌翅膀上的白色翅痣。 雄蟌身体的金属光泽较为闪耀明显。

乌鸦凤蝶(下边),雄蝶下翅表面具若干蓝色片状斑纹,外侧内缘具橙色弦月形斑纹。雌蝶翅膀颜色较淡,下翅表面弦月形橙色斑较雄蝶明显且多。

钩纹春蜓(石头边)雄虫胸部侧视底色黄色,具有二粗二细4条黑色条纹,胸部前视底色黑色,左右各有1个钩状黄斑,钩纹外侧另有1黄色条纹,腹部黑色,第9节背侧具明显黄斑。雌虫腹部两侧黄斑较发达。

薄翅蜻蜓(右边)秋季族群非常庞大,到处可见成群飞舞,但较少停栖休息。

薄翅蜻蜓堪称“洲际轰炸机”:单程飞7000公里跨越大洋,从一个大洲迁徙到另一个大洲。一种体长不足4厘米的小蜻蜓是世界上飞行距离最长的生物。这种蜻蜓是跨越了相对于它娇小的身材而言异常遥远的距离。

薄翅蜻蜓需要潮湿的环境以便繁殖,出于这个原因,这种蜻蜓才会鼓起勇气,尝试一段危险的旅途,这就像是一次自杀式任务。但这个种族依赖于这项任务。尽管许多薄翅蜻蜓会死在途中,但只要有足够多的蜻蜓活下来,这个种族就将存活下去。

一对长腿进入画面足足有半个页面的高度,这是什么鸟类呢?

【第8画面】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解析:

视线抬高,我们看到了小白鹭的全貌。“一行白鹭上青天”“漠漠水田飞白鹭”,就是对它的美誉。白鹭喜欢生活在水田边,因为水田的水不深,又能给它提供食物。

小白鹭体态纤瘦,乳白色。长着一身雪白的羽毛,伸着长长的脖子,张着一双长长的翅膀,还有两条乌黑的长腿。在蓝蓝的天空中,它们成群结队,翩翩飞来了,时而展翅在高空中盘旋,时而拍翅降落在地上。它们扑扇着翅膀奔跑在大河边的浅水里,把雪白的身影映在清澈的水中,它们迈着长腿走在水中,悠然自得,还向人们展现自己独特的姿态,昂头挺胸提起一只脚,用另一只脚站立在水田中。


白鹭有鸟中贵族和白衣仙子之美誉。郭沫若先生说:小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在郭沫若先生眼里,小白鹭实在是太完美了。更是把小白鹭称之为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的爪子有什么特点?长,细。它爪子上有羽毛吗?站在水里时羽毛吸了水会增加重量,白鹭的爪子是没有羽毛的,这一类鸟,叫做涉禽。

“涉”就是站在浅水里的意思。涉禽就是站在水边捉小虫子、小鱼、捞水草等为食。还有什么小鸟是涉禽呢?

【第9画面】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解析:

镜头拉向水边,水域已经占了画面的一半,飞行的小鸟成为画面的主角,只有岸边的一条大鱼把头探出水面,仔细一看原来这是一头巨龟的石像,好逼真啊!

水面之上两只蜻蜓躺着相互拖着身体前行,它们这是做什么呢!

蜻蜓是动物界中的一种神仙情侣,我们常看到一对对蜻蜓,一前一后地拉着飞,或者会形成一个“心”形,它们是在空中交配。你知道这两只蜻蜓,哪只是雄的,哪只是雌的么?


这个“心”形场景堪称是世界上最甜蜜的交配方式,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一般来说,前面的是雄的,用尾巴夹住后面雌蜻蜓的头或胸部。然后,雌靖蜓把腹部弯过来,伸到雄蜻蜓的腹基部进行交配。原来蜻蜓的雄虫和其他昆虫都不一样,它的交配器官生在腹基部第二、三节处,而生殖孔仍在腹末端第九节上。雄蜻蜓要先把精子输送到自己的前腹部,然后用身体末端抓住雌蜻蜓的头,雌蜻蜓将身体末端与雄蜻蜓的前腹部储存精子的地方相连接,雄蜻蜓再把精子输送进雌蜻蜓身体,交配后,又恢复原状,一前一后地飞到水边去“点水”,寻找适宜的水体产卵了。

巨龟的石像是画中画,你在画面中还看到别的画中画吗?丛林中露出的那个狼的头部,非常专注的盯着眼前的水面和飞行的小鸟。

【第10画面】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解析:

巨龟和狼都渐渐隐去了,水面也更加开阔,岸边的丛林更加浓郁。突然间在绿色的丛林中看到一个袋鼠和海狮的造型,袋鼠从凉性气候的雨林到沙漠平原到热带地区都有存在,而海狮怎么会出现在丛林中了。当然只是作者的隐喻了,给出丰富的画面视觉让小读者更加津津有味了。

单条深山天牛(左下角),体长40~50mm。体色土黄色,最大特征是背板中央有一条宽大的黑色纵纹,画面中我们看不到。雄虫触角远长於雌虫,以是否过身为区分,这个天牛是雄虫还是雌虫呢。

画面中的深山天牛各个部分都清晰可见,给小读者一个清晰的认知。

即将飞离画面的翠鸟,自额至枕蓝黑色,密杂以翠蓝横斑,背部辉翠蓝色,腹部栗棕色,头顶有浅色横斑,嘴和脚均赤红色,从远处看很象啄木鸟,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通称翠鸟。

鸟类的特征是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栖息于有灌丛或疏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

【第11画面】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解析:

宽阔流淌的瀑布成为本页的亮点,是不是画中的鸟类与昆虫被哗哗的流水声吸引而来呢!

台湾蜻蛉目昆虫中,就属“无霸勾蜓”体型最大,体长可达11公分,展翅宽更可达13公分,可说是蜻蜓界的巨人,追捕猎物的瞬间可飙出50到100公里的速度,是昆虫中飞行速度最快的种类。雄性常在水边游弋,飞来飞去寻求配偶,随意降落休息。

许多蜻蜓色彩艳丽,是观赏昆虫的一大类。“碧玉眼睛云母翅,轻于粉蝶瘦于蜂”。人们印象中的蜻蜓,小巧轻盈,或翩翩于花间,或轻略于水面。

北埔陷纹金龟(左下角)展翅飞翔在瀑布上方,画面巨大且清晰,前胸背板底色橙色或黄褐色,具2条黑色斜纹,特征是翅鞘为亮丽的黑色,羽翅为褐色。

金龟在飞行中把头转向右下角的蓝鸟,它伸长脖子在和蓝鸟互动吗?飞流的瀑布与金龟的互动让画面动感油然而生。

茂密的丛林中隐隐约约呈现出一个非洲大象的影像,你看到了吗?

作者很喜爱昆虫,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随心所欲地描绘、拍摄、调查昆虫生态。不仅如此,他常常会独自上山,带着一大箱的矿泉水和食物,就待在那里和一花一草作朋友,和青蜓和蝴蝶小鸟对话,更多的时候,就是静默,安静的观察着,或是用相机纪录,或是单单用眼睛定睛地观察,偶而徒手凭空画起画来,早晨也观察,黄昏也观察,有时近看,有时远观,观察什么?观察光线,观察叶片,观察蜻蜓,观察鸟类,观察大自然的一举一动,细微的变换着。他说,大自然就是他的老师。他向大自然学画画。

【第12画面】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解析:

如果说上页我们看到的瀑布体现的是近景大面积错落的流淌,反过来的就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气势了。故事到此,作者只是描述了一个局部的小水洼及岸边的生态和栖息的动物,采用镜头拉远的电影手法,从微观的那个小亮点入手,一步步把视野拉大,让我们看到更加丰富的自然生态、和谐的动物群落。

台湾蓝鹊优雅地从瀑布前飞过,已经把小蜥蜴叼在口中。而岩石边的猴子一家却享受着那份幽静,两个小猴子互相打闹嘻逐,完全就是自己的世界。

台湾蓝鹊,体长64至65厘米,翼展18至21厘米,尾长约40厘米,尾羽长占了总体长的三分之二。头、脸、颈、喉、胸都是黑色,黄色的眼珠包围黑色的瞳孔,鲜红色的鸟喙、双脚,身体上半部可目视处及下半部的腹部呈鲜蓝色。

为台湾地区特有品种。性喧闹,鸣叫声粗大而聒噪,常发出“嘎…锵、嘎…锵”或“嘎嘎…穗”之声。飞行时总以直线前进,非常优雅高贵。在树间滑翔,两翼平展开,显露出醒目的黑白色图纹。

台湾猕猴,身体的毛色呈棕灰色,头圆毛厚,面部比较平坦,呈肉色或比肉色稍微深一点,但不象其它猴类那样呈红色或白色,颊部生有浓密的须毛,顶毛向后披散,全身被厚而软的毛覆盖。

【第13画面】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解析:

镜头离开水边,来到行人来往的路边。还是一个近景的特写,一棵巨大的斑驳的树干横亘在书页中,一个禁止的辨识让读者看到人类竖起善良的警示标语:请勿喂食动物。这是公园管理者对动物的善意的关怀和对人类自是心态的警示。动物自有它们的食物链,人类的好心未必有好的结果。

当人类为了方便进入森林,盖起栈道等人工设施,森林开始产生变化。当人类为了自己的喜好来喂食好玩的动物,动物受到史无前例的侵扰。人类和动物是生息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但我们肆意的杀戮就等于在杀害我们自己。

【第14画面】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解析:

请勿投喂食物的标牌上,是对画面中出现的旅行者的警示。究竟是什么动物呢?比如狮子、老虎、豹子、大猩猩、猿猴,狒狒、黑猩猩。

警示牌上方是扁锹甲虫也就是大锹甲,一个角的叫做独角大仙。

在《夏日的一天》绘本中,一个小男孩在夏天的午后跑到树林里去用网子捕捉大锹甲,他努力地够高处的大锹甲,摔了好多跤,最后终于够到了,他在田野里奔跑,下雨了,他拿着心爱的大锹甲往家跑。

这页最大的特点是动物的卵包,巨大的树干上,卵包附着其上。右上角树干上黄色的长方形包包就是螳螂的卵包,蝉也会把卵产在树干上。

夏天将要结束,秋天树叶还没有变黄的时候,如果你在一棵高大茂盛的树下看,发现其他的地方没有任何异样,只有个别的树梢最末端的地方,有一些枯萎的枝叶,这个地方就已经被蝉产上了卵。等到春天的时候,它就会从树上掉下来,变成一只小小的白虫子,落到地上,钻进土里。它们就靠挖到有根的地方,吸食根里的营养慢慢长大。这段时间最起码要三年呢?因为它要不断蜕皮、蜕皮再蜕皮,才能慢慢地长成一只知了猴。在夏天傍晚七点多天擦黑的时候,它就会钻出来,爬到树上,然后仰头趴在那儿。它的翅膀刚出来时是浅绿色的,像一团揉皱的纸,逐渐地伸展开,迎着风,身体逐渐变硬,翅膀越来越透明,准备好了,它就飞走了。这就是蝉的一生。如果你非常敬畏这种生灵,请你以后不要伤害它。

有人说蝉的一生=十八年的地下生活+一个夏天的飞翔。好像蝉是有一个前面潜心修行,然后有一个灿烂的夏天,然后走向生命的尽头,所以说蝉是很可敬的,希望大家不要吃它。但是也有人觉得它应了一个成语叫做“金蝉脱壳”,愿意尝尝,也无可厚非。

【第15画面】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解析:

《我们的森林》就像是一个介绍阳明山的旅游专题片,用摄影师独有的视角把阳明山的特色介绍给大家,读者也做了一次免费的坐在家里的旅行。

游者行走的廊道,隐隐约约蜿蜒在森林中穿梭着,而林中的主人——那些乖巧玲珑的昆虫也穿梭在林中,自由自在的生活着。

视角一转,还是让我们俯身看到了那片水域、还是那条瀑布和丛林,似乎又回到了走过的地方。只是镜头拉高、拉远,让读者看到更宽阔的空间,看到了水边的行人廊道。

这是台湾大蝗(左边),是一种蝗虫,膜翅是粉色的,很漂亮。如果有机会捉到大个的蚂蚱或蝗虫,一定要掀开看看里面的膜翅,颜色非常自然。

豹纹蝶(右边),翅膀表面底色为橙黄色,全身布满大小不一的花豹般黑色斑纹,其中下翅外半段的黑色斑呈圆弧状排列。雌雄蝶外观差异不太明显。喜欢访花吸蜜、吸食腐果、树液,偶尔也会在湿地上吸水。幼虫的寄主植物为台湾朴树,雌蝶偏好将卵产在低矮树苗嫩叶的叶青。

金艳骚金龟和前面出现的黄肩长脚花金龟、北埔陷纹金龟同属,但差异的体色为亮丽的翠绿色。瞪圆的小眼睛、收起的后肢、舞动的前肢和展开的羽翅,让整个飞翔在空中的身体有了律动,绿色的甲壳也让金龟融合在森林中。

【第16画面】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解析:

水域就像是一洼池水,在周围绿树的映衬下,水面绿意盎然,而静谧的森林无人光顾,成为动物与昆虫的乐园。

白头翁(左上角),我们观察它的头顶,有一撮白色的毛,故名白头翁。在我国北方的山上,有一种植物也叫白头翁,这种植物的花是紫色的,有六片花瓣,全身都有一层绒毛。最奇特的是花谢之后,会像狮子一样,蓬松着一头的白毛,有长有短,很像个白色的绒球,又像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所以叫白头翁。

江崎波纹蛇目蝶(左下角),为什么它叫“蛇目蝶”?因为这种蝴蝶的翅膀上有一些圆形的斑点,就好像是蛇的眼睛一样。这种眼睛有什么用呢?有杀伤力吗?它的作用就是迷惑敌人,可以虚张声势,吓到敌人,但是伤害不到敌人。

鸟类是怕蛇的,看到这个会误以为是蛇,就不敢吃了。毛毛虫身上会有各种鲜艳的颜色,有的毛毛虫的一端就像蛇一样,会吓退想吃它的鸟儿。

豆芫菁(中间下方低端)是一种看上去很有趣的小虫子,看着就像是黑树枝上结了一枚红果子。又像是一只被气红了头的黑虫子。

小小一只松鼠藏在树洞里,很难被人发现。它们生活在树上、有毛茸茸的大尾巴、会抱着松果啃食。松鼠大部分时间独居,利用树洞和鸟巢为巢。在大树上的松鼠旁若无人地下来散步,还会跟人要吃的。

【第17画面】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解析:

我们怀抱一本书就像是去了台湾阳明山旅游了一趟,我们现在的位置就在桃源亭。这是一个旅游的导游图,我们刚才在大屯瀑布区游览了一番。我们依然还记得金艳骚金龟还有闪光玫灯蛾,它们在此迎接着一波又一波的游者。

邱老师长期醉心于昆虫生态的调查,也出版了许多介绍昆虫生态的图画书,这次却选择了以‘无字书’的方式创作,为什么呢?我想让更多孩子关心自己生长的土地,关心同样住在这块土地上的生物,他想证明科学类图画书并不是只有硬梆梆的知识传递,它依然有无限的想象空间,画家结合了自身的摄影与绘画两项专业,呈现《我们的森林》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带领读者认识台湾的森林生态。

为让更多人也能毫无顾忌地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也为唤醒人们对森林的记忆,希望父母能多利用假日的时间,带着孩子走进自然中,重建孩子对森林的喜好,他在书中大量运用镜头拉近拉远的方式,从一只瓢虫背上的红,黑斑纹,拉远至白鹭莺,台湾蓝鹊,黄肩长角花金龟、金艳骚金龟、高砂蜻蜓等昆虫或哺乳动物的相貌,乃至整个森林的林相,带领读者从森林中的细微处开始,展开一趟自然观察之旅。

【第18画面】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解析:

这是阳明山公园的导游图吗?或许是,或许是作者的指向。我们从近及远的看到了大屯瀑布区的自然的生态。画面中呈现出时间、空间的转换,有夜晚、清晨的时间交替,亦有云雾缭绕的画面,传递出雾林带的特色。

为了创作《我们的森林》,你可知道画家是如何构思的吗?首先,邱老师会先做足了功课,利用表格设计每一跨页昆虫的出场顺序,从一百多种生物中精挑出低海拔且常见的物种,然后在脑中开始设计脚本,安排每一跨页的场景。接下来,开始进入‘草图制作’阶段,为了完美呈现,邱老师利用描图纸描绘每一跨页的场景,再用铅笔转印到画稿纸上。最后来到‘上色’阶段,一般画家通常都是先画背景再画主角,但他并没有限制启笔位置,而是依照自己当时的情绪,一小块一小块慢慢地画,每天安排工作进度,今天不会上到色料的区域就用白纸盖住避免弄脏了。如此坚持而有原则的画家,你能想象吗?光是小一片的翅鞘就花了他一整天的时间,而一幅画作少说也要花上一个月以上呢,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本书竟然历时了两年以上。再者,你知道邱老师是用哪种颜料画的吗?是压克力颜料,画笔是一号笔,很讶异吧。创作到后期时,听说邱老师手都长茧了,贴心的儿子用布包裹画笔,让父亲得以继续创作。

【第19画面】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解析:

最后一幅,是大冠鹫的眼睛。这一切的一切,都被枝头和天空中展翅高飞的大冠鹫尽收眼底。

作者在《我们的森林》这本书中运用电影镜头Zoom in的方式,从大冠鹫的视角出发,投射到一只瓢虫的黑点揭开序幕,画面慢慢拉远,带进整个森林的全貌,随着镜头的移动,眼前的景象渐次变化,由自然的森林景观,进入人为开发的地带。借此传达出:森林原本是所有生物的栖息地,它们自己物竞天择,却不会消失。当人类为了方便进入森林,盖起栈道等人工设施,森林开始产生变化。错误的生态观念,造成外来种的入侵,可能引发生态失衡。

由森林的变化,延伸至整个社会环境:空气质量越来越差、雾霾频频笼罩在我们头顶,曾经唾手可得的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清脆的虫鸣、甜美的花香,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都将警醒: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本书适合引导孩子认识森林的特色、物种、生态,学习从观察中找出隐藏的细节及意涵,培养孩子美学欣赏的眼光及环境观察之能力,进而学习尊重、爱惜自然环境。

书读完了,我们之前只是注意了解了各种动物的外形特点,但是没有注意过它们的运动方向和动态变化。我开始根据导读往前翻,提示大家寻找瓢虫,它究竟去了哪儿。然后观察其他的点。从脚印开始,到开始的大冠鹫,瓢虫的斑点,蝴蝶,蛾子飞走了,瓢虫的幼虫爬走了,蚂蚱,蜥蜴,蛇也来了。因为蛇会来吃谁?所以蜥蜴逃走了。瓢虫会不会被青蛙吃掉了?来了一只蓝色的蝴蝶,落到水边喝水。鸟没有吃蝴蝶,蛇也离开了。小白鹭飞起来了,来到湖面,蜻蜓,翠鸟,翠鸟飞走了,也许是看到了鱼,猕猴……

【第20画面】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解析:

书末的附录中,作者贴心地设计了“隐藏式的图码”,帮助孩子能更好地探索大自然的生态奥秘,比如了解生物的拟态、生物的保护色等特点。

《我们的森林》是台湾生态绘本作家邱承宗的一本无字绘本,没有字的绘本,有什么看点呢?这本书里呈现了台湾阳明山上的一个公园里的动物和植物,与我们读者的生活环境相去甚远,但丝毫不影响我们的阅读热情。我们在读这本书的同时,回忆我们常见的植物和动物,我希望孩子们阅读这样的书时,不会因为物种的陌生产生疏离感,而是在抬起目光好奇地打量新奇陌生的事物的同时,也低头审视周围,把关注点落实到我们身边的寻常动植物,在心底绘制一幅《我自己的森林》。

【后环】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解析:

相较于前环衬脚印更加密集,一行白色的脚印出自我们人类,自然生态发生了交织的变化,似乎更多的脚印发散了,它们有意远离着人类,这就意味深长了。

【封&底】


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我们的森林》导读

解析:

台湾生态绘本作家邱承宗结合“自然生态”、“环境、科学教育”的知识,首创了“生态无字书”的出版形式,透过“图像”的阅读,培养孩子美学欣赏眼光和观察能力,进而学习尊重自然、爱惜环境。

《我们的森林》让我有惊艳的感觉,书里头没有文字,却透过画面让读者对森林丰富的生态面貌可以有更多想象,美学的欣赏与自然观察力在翻阅间悄然增长。

透过阅读《我们的森林》,让小读者有了很棒的视觉美感体验。他们会找寻画中画的动物踪迹,也增进了图像阅读的观察力和敏锐度。因为本书是无字书,所以他们并不是进行直线阅读,而是随机随意,时而往前进,时而往后翻,依照自己的兴趣和提问,去找寻答案的非线性,用对话式阅读。

感谢作者花费如此精力,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本生态、视觉、艺术与美感兼具的优质图画书。

这本美丽的绘本很适合亲子共读。标注了符码的图画不仅能提升彼此的审美经验,进行视觉追踪游戏,还能训练专注力,测试能否发现种种明显却容易忽略的改变。

四、作者信息

邱承宗,台湾生态绘本画家。1954年出生,生长于台中,毕业于日本东京摄影专门学校,回台湾后创办红番茄出版社,并开始创作以本土素材为主的儿童绘本。曾经以《蝴蝶》一书入选2000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儿童插画展,为台湾以非文学类作品入选的第一人。2006年以“昆虫新视界”保育类昆虫画作再次入选意大利博洛尼亚儿童插画展。还被台湾《讲义》杂志评选为2014年第十一届年度作家中的“最佳插画作家”。

年过半百,仍像个孩子似的对昆虫世界充满好奇。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够随心所欲地画画、拍摄、调查昆虫生态,并能毫无顾忌地奔驰于想象的空间。他自认:“生命的过程,因不懂人性,而对人类有畏惧感。虽然是活了一甲子的老怪物,依旧喜欢优游大自然与昆虫为伍。”

个人作品有《我们去钓鱼》《你睡着了吗?》《池上池下》《我们的森林》《蝴蝶》《啊!蜻蜓》《独角仙》《光脚丫的爸爸》《大洞洞小洞洞》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