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加快從“失序”到“有序”,有效啟動經濟循環

評論丨加快從“失序”到“有序”,有效啟動經濟循環

顧強(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院長、工信部規劃司原副司長)

近兩年中國經濟趨勢性下行,今年又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經濟因疫情影響增速下降已是事實,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我提幾點意見和建議。

第一,以更加明確的態度,對“反應過度”糾偏,加快從“失序”到“有序”。各級政府出臺了大量政策,但真正能救助的企業有限。最核心的是整個社會如何儘快恢復正常秩序。比如,公園的大門正常打開,社區的服務正常開放,企業的物流正常通暢。如果非疫區的人去另一個非疫區出差,回來就隔離14天,那秩序就無法恢復到常態。如果態度不夠明確,恐慌和不安情緒瀰漫,秩序將無法修復,即使再多政策,都無濟於事。一些地方政府的模糊態度導致基層左右為難,企業和公眾無所適從。現在需要以更明確的態度、更可操作的措施(如復工安排計劃),使整個社會從“失序”向“有序”狀態過渡。

第二,緊緊抓住牛鼻子——啟動有效需求,重啟經濟循環。各地都在啟動重大項目,但因外地工人迴流不快,一些返程的工人也因需隔離無法即時復工。最近不少政府在出讓土地,但地產銷售大幅下降,且基本無法進場施工,難以實質性啟動。1-2月份正常房地產銷售1萬億元左右,目前看影響在30%以上。企業不正常復工,投資需求以及對產業鏈上游的需求就無法形成;大量人口沒有回到工作地,很多消費就無法恢復;很多工廠已復工,但產能沒有完全恢復。汽車零部件和電子零部件等不能及時復工,將造成國際供應鏈中斷,出口延遲。如何使整個鏈條重新運行起來,需要突破啟動時的最大靜摩擦力。政府需求先行啟動,基建和房地產需求也需儘快啟動。如果需求不能有效啟動,上游和相關領域的恢復就要大打折扣。要根據市場需求恢復的特點,從終端需求入手,分類施策,經濟循環才能快速重啟。

第三,以確保企業存續為目標,對需求延後領域的企業債務實施新舊置換,避免系統性風險。目前看,由於正常經濟活動阻斷,據德勤企業信用團隊的最新估計,如果無法獲得外部新的融資性現金流支持,20%-30%的企業在6月份前會出現現金流枯竭;非湖北地區有20%-30%的企業信用風險水平將提升,湖北地區的這個比例則為35%-55%。恢復到正常的現金流水平,大部分企業需要5個月左右的時間。相當數量的公司一季度收入將降低10%以上,而支出則是剛性的,收入降幅大的企業將面臨流動性風險。過去幾年,對地方政府債務和城投債務採取了債務置換。為應對此次疫情,可考慮對受影響較大、需求仍在但延後的公司,允許通過再融資借新還舊,或對停擺期和恢復期的到期債務進行展期,待恢復期結束後再償還。實施企業債務新舊置換,企業生存狀況會極大改善,銀行不良債務也不會急劇上升。日前銀監會提出疫情影響較大地區的銀行適當提高監管容忍度,並給予一定的寬限期或靈活安排,對於相關行業的受損企業,也應考慮採取類似做法。

第四,尊重發展規律,按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路徑推進城鎮化,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城市規模擴張和人口增長是對城市管理者治理能力的巨大挑戰。中國已出現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化地區,這是由人口基數和地域空間特點決定的。如果將疫情蔓延歸咎於城市本身的高密度和流動性,而不去反思城市的治理體系和防控能力,就會採取控制城市規模、限制人口流入這樣削足適履的方式。亡羊補牢的做法是讓城市的治理體系和防控能力與城市規模相適應。首先,補足城市公共服務短板,加強城市衛生新基建。如特大城市規劃“小湯山模式”的集中救治場所,設立移動式、預製組裝式醫院。其次,簡政放權,切實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僅僅依靠政府自身的職能部門遠不足以應對現代城市事務的複雜性。例如,武漢捐贈通過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極大地提升了物資運轉效率。另外,優化城鎮空間結構,構建網絡化城鎮體系。通過立體交通網絡,有機鏈接都市圈周邊中小城市,形成立體交通網絡化、公共服務勻質化的城鎮化空間,真正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初衷。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