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學和現實的差距,真的適合當代社會嗎?

沈依依


現在是陽明心學熱,一哄而上,真正瞭解陽明先生的寥寥。對待學問一定要知其所以然,要有整體觀,要進入根源,唯有源頭活水來!每個人的個體差異不同,找到適合自己的進入源頭,生髮出智慧並踐行之。我們尊重陽明先生的學問,但我們不可盲從,真正的學問是連接源頭!


徐駿丞


王陽明的心學我們絕不能把它簡單地等同於唯心主義,唯心主義把意識作為世界的第一本源,而王陽明的心學裡絕無此意,王陽明一生都致力於追求真理,在龍場悟道之後,他便將儒、釋、道三者的精髓融入自己的精神成果當中,他強調:知行合一,說明他並沒有否定實踐的作用,反而更加強調了學以致用,在行動中踐行自己的想法,他還詳盡闡述了致良知,告誡人們心裡純潔,做事才能乾淨,心裡無私,才能為家國天下而服務。清朝時期,曾國藩認真研讀了陽明心學之後,這對他後來創立湘軍,平定天平天國之亂髮揮了很大的作用,曾國藩後來評價他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杜維明教授也評價說過"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就在王陽明。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王陽明的心學在亞洲區域內受到了很高的推崇,當中的許多內容仍非常值得我們研讀,推崇。


中華詩詞賞鑑


王陽明大名鼎鼎,被國人稱為"聖人",在我看來,言過其實。

王陽明之心學,追根溯源,仍不脫離儒家思想的桎梏。我們不必用晦澀的哲學文字去分析心學高妙在哪,看王陽明"四句教"就知道他的主張是什麼:

無善無噁心之體——人的意識中本沒有善惡概念;

有善有惡意之動——當人用意識認識世界,就有了善惡好壞的概念;

知善知惡是良知——對善惡有明確的概念就能有正確的是非觀;

為善去惡是格物——對物理追問究極則能守善去惡。

綜合而言就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在今天看來,心學主張並不高深,但為何心學有那麼大的名氣?以至心學發展成為了明朝中期的幾個學派,王陽明也因此成為一派宗師。很簡單,自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中國社會刀兵不斷,戰爭此起彼伏,中國社會進入一個循環怪圈,改朝換代頻繁,每個政權的壽命最長不超過三百年,即使不是短命王朝,戰爭也是伴隨王朝的始終,可以說中國就沒有一段稍長一點的和平時期,比如歷史上所謂的盛世,最長也就幾十年,短的十幾年甚至只有幾年,幾十年的"盛世"中也同樣有局部戰爭,嚴格來說所謂的盛世都有水分,沒一個是名副其實的。作為國教的儒門,是文化教育宣傳的執行者、意識形態的主導者、歷史的記錄者,對"盛世"的實情心中有數,自然會想到自身是不是該為此揹負些什麼責任。有了責任意識,就有了對儒學的自審,有自審就有發現,終於發現了儒學最大的弊病:不切實際。歷代儒家的努力都不免淪為空談!對於這個令儒門無比羞恥的發現,儒門人不敢公開,只在默默自糾。於是有了程頤朱熹的新儒學,再有陸九淵王陽明心學。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新主張,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舊儒學只能空談的本質,心學一出,茫然無措、飢不擇食的儒門如獲至寶,於是王陽明名噪一時,又,王陽明在軍事上、個人品德上皆有建樹,立功、立德、立言俱備,乃成為孔子之下的儒門千古第一人。

然而,"知行合一"就是濟世良方嗎?我們知道,王陽明是明武宗時代的人,明武宗之後,明朝已滑到深淵邊緣,再一步一步跌入黑暗之淵。心學除了成就王陽明的"聖人"之名外,在大明的黑暗中連最短暫的閃耀也沒有。很顯然,心學盛名難副。

不論孔孟之學還是程朱新儒學、陸王心學,都不是哲學思想,全都是強調個人修為、主觀認識世界的思想而已,從未超越儒學最根本的格局。哲學是批判的、矛盾的,中國社會最大的惡源是禮制,但儒學從立學之初就是依附於禮制之上的諂媚之學,不但沒有對惡源進行批判,反而以禮為骨附於其上,在這個前提下,再如何自審也終究是緣木求魚,如何超脫?王門心學不過如此,心學的價值甚至還不如朱熹的新儒學,對於現代思想沒有任何啟示作用。王聖人之謂不過笑話。


旁敲側擊991


你如果真正如陽明先生一樣明心見性了,也就是現代人說的開悟,那就根本不會有這個問題。

道的境界,突破任何時空,絕對的絕對,平平等等。

心性不二。道的境界。

體、相、用。

道是體、德是相、用是萬有。

道是本體,無形無相,靠悟,去除分別判斷取捨心;德是道的相,進入這三維加時間(時空),靠思維可以感知,即一(有),道(無)生一,所以有生於無;用是指萬有,皆是生於一,而一源於無。

所以,悟道,即是迴歸本源,心入無為法,合德歸道,即天人合一。

一翳在目,千花亂空;

一妄在心,恆沙生滅。

本自清淨,本無生滅。

悟則剎那間,迷經千百劫~


順其自然杜科斌


王陽明一生經歷三次證道,建立其心學體系。即:龍場悟道,證得“心即理"、“心外無物"之學,其思想的精隨就是知行合一。經歷“寧王之亂"和“忠泰之難"之後,悟出良知之教,使得其心學有了歸宿和昇華。而在天泉證道之機,已融會了一生之功,一生之學,證得心學宗旨。“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由此完整闡述了王陽明心學體系,解決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等重大問題。陽明心學思想集中見於他的《傳習錄》,其最本質的、最光輝的、最光明的地方就是叫會我們去尊重自我、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的價值,引導人們聽從自己內心的光明指引,在人生的歷煉中去悟出智慧、道德與靈性的自覺。陽明心學指明瞭塑造人生的三步走:即塑造人生氣象。通過對“心即理”、“心外無物”的深刻認知,找到自己那顆光明之心,奠定大志向、大光明的追求。通過“知行合一”去獲得人生智慧,最終建立人生大格局,實現致良知的人生大境界。正如他的臨終語:"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33陳皮


只是一種唯心主義,是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當代社會人的主觀能動性更強了,很多意念上的東西經過強化在現實生活當中會產生你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是當然的。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也就是王陽明心學所推崇的一種。當然王陽明個人本身所具有的素質,他的責任感他的良心和底線,他個人的正義感,這些也促成了他的心學。


荊棘叢中的小野花


陽明先生的心學是在明朝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出現的,是符合當時江浙商人利益訴求的。而現在國家提倡企業家精神,當然會被推崇,但離正統的中華文化似乎有點距離,不能以“成敗論英雄”。


通達馬明喜


在這方面對現代人來說還是有很大的幫助,更有利於人在為人處世提升!


心教藝術研究


不合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