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時候有了疫情是怎麼消失的?

游魚道凡


忽烈拉流行時埋屍者不知誰埋自己。那時全是中醫,但仍能起到療效。他們是依寒熱虛實來處理病情的。


綿羊149486077


大概是自生自滅,古時可沒有舉國體制的優越性。在全國一盤棋的嚴控下,疫情已經好轉:病人少十萬,月底見拐點

武漢“封城”到現在20多天了,17日下午,鍾南山院士給出了最新的分析和判斷。鍾南山認為,新冠肺炎發病人數比預計少了10萬人,這超出預期,是國家強有力的干預起了大作用。

關於何時到達峰值,何時才是疫情“拐點”,鍾南山院士表示:初步估計,二月中或者二月中下旬一點,就南方來說,應該達到峰值了:“達到峰值不見得說它馬上會下降。達到峰值,是指積累的病例,或者說新增的病例”。他說,就全國來看,應該還是二月中下旬達到峰值。

.

賀全國病人少十萬

.

阻疫情,滅新冠,

全民居家來奮戰。

舉國體制顯成效,

發病病人少十萬。

.

李蘭娟,鍾南山,

老當益壯成典範。

縱然病例破七萬,

猶待月底見拐點!



經濟信息速遞


新年本該普天同慶,而今年這隻突如其來的年獸卻讓人們感到揪心,相信科學的力量加上華夏兒女的眾志成城,這頭猛獸很快將成為歷史。不過回首人類歷史的發展軌跡不難發現古人同樣面臨著它們的威脅,在沒有科技的時代,古人對抗這頭無情兇獸的辦法卻讓人又喜又憂。

文字記載最早的古代疫情發生在周朝,魯莊公二十年的時候齊國有一次大災,《公羊傳》解釋為大疫。此後疫情的記載便時有發生,根據《中國救荒史》的大致統計為“周朝1次,秦漢時期約13次,魏晉及隋唐時期各17次,而兩宋之間增加到了32 次,元朝約20次,到了明清時期更是多達64次及74次,而疫情最大的一次則發生在公元1232年金朝的汴京,《金史》載五十日內“諸門出死者九十餘萬人,貧不能葬者不在是數”,由此可見古代沒有科技相助的環境下,疫情猶如洪水猛獸一般勢不可擋。

疫情巨大的危害是歷代統治者心頭揮之不去的大山,為了有效地避免與防控,古人對疫情的研究更是從未停止。但歷史侷限無法逾越,在先秦時代人們普遍將其視為瘟神作祟或者陰陽失調所致。直到宋朝病氣說的提出,人們對疫情開始有了質的飛躍。

電影《大明劫》中吳又可的原型便是病氣說的提出者吳有性,他總結疫情傳播的途徑是由口鼻侵入,停留在半表半里之間的膜原之處。而在當時有限的條件下,這樣的認識在無疑是推陳出新的一大步。

除此之外,與日俱增的流動人口也是疫情的誘因之一,《宋史》記載公元前1164年的南宋“淮甸流民二三十萬避亂江南,結草舍遍山谷,暴露凍餒,疫死者半,僅有還者亦死”隨後便是疫情驚人的擴散“是歲,浙之饑民疫死者尤眾。”面對疫情的巨大危害,數千年間人們的防治措施也在不斷更替,大致有以下六種措施:

一、順時守節

古人最初認為疫情的產生是由於“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只有順應節氣的規律作息才能避免。而與此相關的記載共有兩處,除了《禮記》中記載“孟春行秋令,則其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仲夏行秋令,民殃於疫;孟秋行夏令,民多瘧疾”之外,漢末曹植更是將建安二十二年病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的慘狀寫入了其《說疫氣》之中。

二、封建巫術驅疫

我們都知道先秦古人尚巫,他們認為疫情的產生是額項死去的三個兒子中其中的一個化成瘟鬼,所以我們時常在書中看到古人請巫驅邪的荒誕情形。尤其是後世人盡皆知的灘戲便是此種荒誕行徑的演化,《周禮》中有“方相氏四狂夫身披熊皮,頭帶面具,執戈揚盾,帥百隸逐室毆疫”的記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跳大神了。不僅如此,民間還有諸多送瘟的習俗,在那個條件極端落後災疫橫行的時代,人們從未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是值得慶幸的。但事實證明疫情面前,這些都是毫無意義的,他們的努力換來的只有消逝,兩兩相較悲從中來。

三、公共防治

這個略顯現代的詞彙在古代卻格格不入,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更替人們才逐漸意識到疫情與公共衛生之間的緊密聯繫,雖然依舊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但卻開啟了先河。南宋名臣真德秀就曾因為當時泉州的臭水溝而發文《開溝告諸廟祝文》稱“淤泥惡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燕為病疫”隨後便組織清理。

四、朝廷無償巡診

即便是諸多的影視劇中也很少見到所謂的無償巡診,其實在先秦時期的《周禮》中就有一個專門的官職來做此事,“凡歲時有天患民病,則以節巡國中及郊野,而以王命施惠”,可見當時君主對百姓疾苦並非視若罔聞。此後歷朝歷代每逢疫情發生都會有類似的派遣,除此之外還會協同民間藥局攜手共濟。

五、掩埋屍體

作為病毒細菌寄生的主要載體,屍體的處理往往時關係疾疫流行的重中之重。而早在先秦時期便有掩埋疫者無主屍身的做法,後世朝代爭相效仿。《南史》記載梁武帝曾下令朝廷給死者賜棺器盛瞼,以防傳染。宋朝更是以度碟獎勵來招募僧人專門負責掩埋屍體,後續更是設立漏澤園制度。

六、隔離病患

關於隔離的最早記載是《漢書》中“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足見漢朝已經開始重視疫情的傳染問題。直到晉朝六疾館的出現,開啟了朝廷成立專門養病館的先河,往後歷代效仿並加以擴展,著名詞人蘇軾也曾在杭州親自營建“安樂坊”以專門隔離病患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不過到了元明清時期,除了藥局得以保留外朝廷再無其他機構可言,雖然民間慈善開始興起但對於生存環境惡劣的古代仍然顯得杯水車薪。從古代記載的疫情傷亡來看,幾乎每次疫情都會奪去數以萬計的無辜生命。在科學沒有產生且人治氾濫的古代,這六個辦法仍舊難以阻擋疫情的肆虐,念及於此總讓人難掩悲傷。但值得高興的是無論是人禍還是天災,傳承千年的炎黃子孫總能眾志成城化險為夷度過一次又一次的難關創造一次又一次的奇蹟,而這次也不例外。

阿宇的美食日記


古時候的疫情,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致病原多是病毒和細菌,以彼時的醫藥水平無法做到當代醫學的精準對症下藥。但好在傳統醫學中草藥“神農嘗百草”式的積累了相當經驗,發現了相當多的有效草藥和方劑,另外,在經驗理論領域也頗有建樹。其有效性雖不高,但挽救了部分病人,餘者或因體質差或因施救不及或是天然對疫病易感,而被疫情打到。


山在山之外


古代人口沒現在密集,也不會大量集中,所以很難大規模爆發,但是一旦爆發,就不可收拾,基本上就是聽天由命了。

古人大多從事體力勞動,而且作息飲食規律,吃的也相對健康,所以自身免疫力相對現代人要好上很多。更能抵抗病毒侵害。

古人大多沒有現代這麼普遍的基礎性疾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這些,其實都是肥胖病,都是營養過剩導致的。這次疫情死去的大多人就是本身有這些基礎性疾病。

還有其它歡迎補充,喜歡請互相關注!


太傻天叔


古代人口較少、居住點分隔較疏、由於是農耕社會、道路和交通工具單一、流通人員少,溫疫是靠人傳柒、飲用水傳柒的。古代由於森林和植被髮育、地下水資源較豐富、沒有水利渠道、水流汙染沒有,即使一個地方有溫疫、相對較好隔斷、加之有豐富的草藥、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所以在古代、沒有現代的醫療水平、對溫疫的發生、也不致於到無法控制的地步。


ZZH晴陽藍天風和日麗


所以中國古人對抗疫情一個手段就是通過國家和官員們集體反思,但這也是一個沒有用的方式。

  當然在發生疫情之後,地方政府還會免費發放預防作用的藥品,比如說會將一些藥品直接投入到井水裡面,讓老百姓打井水喝從而達到一定的預防效果。

  在古代也有一些專門抗病毒的中藥方,比如說現在很多抗病毒口服液都是純中藥製劑,通過提前飲用這些藥品來達到預防的目的。

  對於那些已經得了瘟疫的村子,會讓軍隊強制隔離封鎖村子,儘量不讓村子裡的人出來,以防疫情到處傳播。

  當時人們已經意識到凡是接觸的那些得過瘟疫的人都會被傳染,所以會強制將得了瘟疫的人給隔離開來。

  當時人們也非常自覺,若是村子裡有人得了瘟疫,其他的人都會藏在家裡不出來,除了必要的打水或者說買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之外,其餘的時間都待在家裡。

  對於一些因瘟疫死亡而且無人埋葬的屍體,官方也會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處理,比如說火燒或者說用生石灰掩埋放水殺毒。

當古人意識到疾病具有強烈傳染性的時候,也會將病人隔離。

西漢時期發生過嚴重的旱災,接著就是蝗蟲爆發,瘟疫橫行。據《漢書》記載,當時朝廷為了控制瘟疫蔓延,免費為患病的災民提供藥物,進行救治,並且還專門安排了空房子給患病的人住。

《漢書·平帝紀》:“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

東漢時期,漢軍在一次西征的時候,軍營裡發生了瘟疫,據《後漢書》記載,所有被感染的兵將們都被統一安置到了“菴廬”之中。這個菴廬也是相當於現在的隔離所,就是為了將患病的人與健康的人隔離。

清朝時期由於天花肆虐,朝廷專門建設有“避痘所”,不過這個場所並不是安置病人的,而是健康的人在這裡居住,防止被感染,承德避暑山莊就是當時皇家用於避痘而建的場所。


川君說易


也是採取隔離方式阻斷病毒傳播,清朝未年山東發生大規模的鼠疫,也就是來取隔離控制的,隔離是阻斷傳播最有效的方法。


偉巍47452208


古代疫情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各國都是任由氾濫,死人無數,只有身體強壯免疫力強的人能夠生存下來。中醫出現後,中醫一直在不停的探索應對各種疫情,研究各種治療方法,《神醫喜來樂》真實記錄了近代戰勝疫情故事,大家可看一看。


五福33


消失情況就好似手機充滿電後,你不斷講電話講到沒電為止,即是說任何疫情都有一個度,當用到盡了,或者說令人死的數目達到了,它自然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