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目前在马来西亚的地位是怎样的?

韩泽秀


我曾在东南亚某孔子学院工作过,回国后,也教过一些马来西亚和印尼的留学生。据亲身经验看,虽说跟印尼华人惨烈的“血泪史”比,马来西亚的华裔处境稍微好些,但与当地土著交往中,还是显得泾渭分明,而泰国的华人则属于本土化最顺利的一个族群。

举个明显的例子,就自己的国家认知来看,泰国华人往往会很自然的介绍“我是泰国人,我是华裔,祖先来自中国”。比如,当年我接触过的泰国华裔学生,对自己的身份认知都没有任何异议。在他们的眼中,“华人”同“泰人”一样,都是泰国公民,自己的祖国是泰国,崇敬的是泰国国王,虽然祖先的籍贯是中国,但两者之间不存在冲突,他们在升学、就业、通婚方面,也没怎么感觉过被歧视。

而印尼和马来西亚学生,虽然拿着的是印尼、马来西亚护照,但总把自己当外人,甚至会用“他们印尼人”或者“他们马来人”这样的词汇形容印尼和马来人原住民。“我们”和“他们”分得很清楚,平日里跟马来人种,那些包头巾的穆斯林几乎是老死不相往来。

其实,这种国家认知方面的巨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对华人的政策走向。一个多世纪以来,相比印尼和马来西亚那种上升到暴力的“排华行为”,以及各种政策层面的歧视,泰国要相对温和的多。

泰国人对华人的做法非常有深度:他们发现,印尼那种直接对华人的镇压和屠杀,攫取他们的财富的排华形式,并不具有可持续性;限制华人经济力量发展比不上用同化政策,鼓励通婚,改泰国姓氏,把他们归化为泰国人,这样华人经济就变成了泰国经济的一部分,那么,华人的财富也成了泰国的财富。

最典型的是来自梅州的老邱家——他信、英拉兄妹的祖先姓氏。在三代人的经营下,老邱家主动改了泰国姓氏“西那瓦”,建成了世界500强中唯一的泰国企业,家族出了三位总理,他信、他信妹夫颂猜、他信妹妹英拉。这种华人背景家族能坐上政坛一把手的,放在印尼、马来西亚,估计再发展半个世纪也难以企及。

再看马来西亚,目前,马来西亚的三个主体民族按人口多寡论,分别是马来人、中国人和印度人。其中,华人约为700万,占总人口的30%。

客观看,马来西亚的华人跟当年土著马来人的隔阂,已经积淀好几个世纪了。早在15世纪初,跟着郑公公下西洋的船队成员中,曾经有人选择在此定居,但量不大。真正第一次大批下南洋,是在明末清初之际,当年很多不愿接受大清国的明朝遗民和躲避战乱、饥荒下南洋的华人,纷纷选择定居东南亚。

此时,正赶上荷兰人殖民马来西亚。他们发现,这些北方东亚大陆来的华人,比当地的土著马来人更好学、更能吃苦,异常勤奋,为人诚信。于是,那些西洋的殖民者们,多喜欢雇佣华人当基层管理人员,用以组织、监督管理那些马来土著进行重体力劳动,给他们发放报酬,或者执行各种奖惩措施等等。后来英国人强行接手马来西亚,也是沿用了荷兰人的这个老路子。

很显然,在那个年代的马来人看来,华人就是洋人们的“狗腿子”一样的角色,狐假虎威,仗着洋大爷的势力,对自己进行“欺压”。两族之间,积怨历史很长。

还有就是19世纪末开始源自于潮汕和闽南的“下南洋”浪潮,除了主动奔前程、谋生计的,另有大量华工是被当成“猪仔”,贩卖过去的廉价劳动力。他信、英拉的祖先邱春盛就是这批下南洋的一员,辛运的是,邱老先生选择落脚的是泰国曼谷,而非印度尼西亚或者马来西亚。

这一批跟200多年前就已经定居南洋,给西洋人当管理人员的华人不同,清末初到马来西亚的华人多数都是干体力活、做小买卖起家的,通过割胶、采矿、跑码头可以勉强维持生计,加上同乡邻里之间相互扶持,一点点的集聚起来规模不小的产业,还建立起庞大的华人社区。到了二战时,华人们已经反客为主,成了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柱,并开始谋求政治上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此时,富裕起来的南洋华人二代、三代,也纷纷加入到了救亡图存的活动中,自费买飞机,开回中国参加抗战。

战后,自马来西亚独立以来,到上世纪末,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作用下,马来人掌控的政府一直明里暗里打压、排挤甚至迫害华人,比如,1969的马来西亚暴民排华事件,就被评为人类历史上十大排华事件之一。同印尼一样,在马来西亚,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开场合说汉语,私下教中文(正式的中文学早就被取缔)都属于违法行为,要被逮捕判刑。

(历史悠久的马来西亚中文学校,都曾一度被强制关停)

然而,长达半个世纪的打压和排挤,并没有缩小或者调和各族间政治经济和能力的差异,不但影响了社会稳定,也给经济发展严重拖了后腿。加上近二十年来,中国国力的增强,世界影响力不断加大,更有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马来西亚对中国经济越来越强的依赖性,还有,马来西亚华人精英人才不断地流失,让马来政府开始认真的赋予华人“实际平等”的权利,对华人政党活动的限制也逐渐放宽,马来政府内阁也出现了一些华人高官。

(马来西亚最杰出的企业家,有享有“酒店大王”和“亚洲糖王”之称的郭鹤年,从90年代开始把投资目标转移到了澳大利亚和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对马来西亚的经济打击不小)

然而,即便如此,出于历史恩怨、种族与宗教的隔阂,目前华人在马来西亚,仍不能享受同马来人同等的公民权利,各种隐性歧视,还是无处不在。比如,大学同样的专业,对华裔和对马来裔的录取条件,差异巨大;事业单位优先录取马来人;很多法律和税收条款,专门揩华人企业的油,优惠政策只针对于马来人当法人的企业,美其名曰“维系社会公平、扶持弱势群体”......对,占有人口比率绝大多数,在各行各业都毫无理由的享有“优先权”的马来人,竟然长期属于“弱势群体”。

最近发生的,可以参考2015年7月,马来裔偷华裔手机事件引发马来西亚仇华风潮。华人店铺抓到马来人小偷,送警后,竟然遭到了当地马来人的打砸抢形式的报复,进而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反华浪潮(下图),打着的就是“华人欺压弱势群体”的噱头......

毕竟,抛开历史恩怨来看,马来人多数信奉伊斯兰教,跟佛教理念不同,伊斯兰教本身就比较排斥,而且清规戒律还挺多;此外,由于华人上进又勤奋,在经济领域明显领先马来人,多属于富裕阶层,这就很容易招致马来人的忌恨和抵触,引发仇富情绪。

此外,还有马来西亚的华人强大的家族势力和宗祠观念,也让马来族感到非常不舒服。

现在看起来,马来华人比咱们更多的继承了老时代的那种家族血统和宗祠观念。时至今日,大部分传统华人家族,依然保留着家族大事由族长主持,在宗祠商讨和决定的习惯。

实际上,也正是这种强大的以血亲为纽带的家族文化,成功维系了宗族内部巨大的凝聚力,让他们能够在异国险恶的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延续发展。

总之,个人观察,跟泰国华人学中文多是为了“刚需”和考试(在泰国,汉语是中高考可以选择的主要外语语种)或者贸易赚钱不同;印尼、马来西亚的华人对于中国、汉语的热情往往更主动,更源自内心的“归属感”。现在的许多马来华人家庭,中老年那一代,多数都经历过长达三十多年的汉语教学中断期,中文只会说潮汕话或者闽南话、客家话等等,但他们一方面开始勤学汉语普通话读写,一边非常认真、下本儿的督促后代学习汉语。

(马来西亚华人财长林冠英,他曾因为用中文回答记者问题而遭到马来西亚国内媒体的口诛笔伐)

总的来看,马来西亚虽然也属于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却很难说是一个平等开放包容的国家。最典型的就是上世纪60年代初,新加坡“被逼”独立的经历。当年,公投的时候,本来说的好好的——“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结果实际执行上,成了“马来人的马来西亚”。

目前,正如前面说的那样,马来西亚华人处境早就大有好转,虽然偶尔遭遇不公,但比他们的父辈已经强了太多了。很多华人既没有经济能力举家移民去西方国家,也并不想回到没了亲人建在的中国,他们早已习惯了马来西亚的生活,加上手头放不下的产业和事业,就这么一代又一代的坚持了下去。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打个可能不那么恰当的比方: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地位相当于“二等公民”,和没有北京户口但工作和生活都在北京的人差不多。这也是为什么马华总会长、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廖中莱前两天批评马来西亚政府的政策,称是政策原因导致了马来西亚华人自认为是“二等公民”。

涵叔去过东南亚很多国家,像泰国和菲律宾,属于华人和当地人融合得比较好的。这种比较好的标准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政策上的无差别待遇;一个是华人社群同本地原住民和其他社群的关系比较融洽,没有太大的隔阂。相对差一点的就是政策上基本能做到无差别待遇, 但社群间的隔阂和层见比较深,比如缅甸、越南等等。

印尼和马来西亚则是华人和当地其他社群关系一直存在比较严重的隔阂的两个国家。首先是两国都发生比较严重的排华事件,很多人都知道印尼有过规模很大、后果惨重的排华事件,但知道马来西亚也有排华事件的人并不多。当然,马来西亚排华事件的惨重程度和印尼确实要轻一些,但伤亡数百人的“五·一三”排华事件,也是相当惨痛的。

后来虽然由于政府的强力干预以及外部压力的加大,这种恶性的事件没有再发生,但马来西亚华人的地位总体是处在起伏但缓慢下滑的状态。马来西亚的华人所贡献的税收占国家全部的八九成,可优越的经济地位没能相应地带来公民地位的平等,反而被作为将“土著与非土著”进行“一分为二”政策的主要原因。至今,华文依然被排除在公立学校的必修课程之外,华文学校也不能进入公里学校系统,要想学华文学费高昂不说,学历还被国家认可。

这十多年来,华人在马来西亚人口中的比例下滑得很厉害,从最高峰时的四成左右下降到只占两成左右,很多华人选择了离开马来西亚。

要说明一点的是,涵叔在东南亚很多国家了解到的情况是,虽然总体上在一些国家和地方,华人和当地社群的关系有比较大的隔阂,但日常个体打交道时,这种隔阂并不明显,在基层,很多华人个体和当地人的关系还是很不错。包括涵叔在去缅甸、越南时,也总会找机会去特别当地的华人社区走走,遇到其他社群的人,他们不仅对涵叔热情,和陪同涵叔的当地华人也都很熟络,有着不错的交情。

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曾在春节期间来到马来西亚第二大的华人新村雪兰莪州班达马兰,与当地华人华侨一起贺新春。

涵一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马来西亚的华人很多比当地人富有,但地位比较低,是二等公民。

根据统计,目前华人占马来西亚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几。

然而,华人承担了绝大部分马来西亚的税收,然而马来人却不领情。

萨沙去马来西亚的时候,从吉隆坡机场回国时,前面和中国老太太因年龄大了,过安检动作慢了一些。

傍边坐在那边的一个黑黝黝的马来西亚女孩(机场工作人员),就看着她连连摇头,满脸鄙视的表情,还和傍边一个马来人说话。

萨沙去过几十个国家,什么场面都见过,但这样公开针对中国人鄙视的,还真没见到过。

当时我一直盯着这个女的看,到她反应过来,也盯着我看了几眼。

在50年代,马来西亚的华人还有大概百分之四十,现在是百分之二十三,有很多华人已经离开了。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马来西亚政治上的歧视很多。

比如教育上,马来人的成绩比较差,华人孩子成绩比较好。

为了避免华人大量接受高等教育,马来西亚政府制定了按照人口比例录取。

这样一来,即便华人孩子分数比马来人高的多,也无法进入大学学习。

尤其是专业领域如医科、工程系、法律、药剂系及生物科技等,大多是马来人垄断的,华人很难学习这些东西。

因此,一些华人孩子被迫选择去国外留学,随后就定居在比如澳大利亚这些国家。


由此,马来西亚华人越来越少,也许这就是马来人的目的。

除了教育以外,很多政策也是歧视性得。

一个华人这么说:“政治方面,所有的政府高级职位也多是保留给马来人,当局还利用种族和宗教分离人民。经济方面,经商也必须保留一定的股份给马来人,以前是30%,现在是51%,才可以发营业许可证。”

面对华人,尤其是华人精英大量离开马来西亚,马来人中的有识之士也忧心忡忡。

马来西亚前总理纳吉布曾经表示,没有华裔社群,马来西亚不会有今天的面貌;没有华裔社群的支持,马来西亚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


萨沙


已经有一份回答,对华人目前在马来西亚的地位作了详尽的说明。这里我根据自己在马来西亚的实际体验,以及对几位在马来西亚的华人朋友的了解,做一些叙说。

我曾在马来西亚、主要是吉隆坡待过十几天。本来是一次由日本某机构出资的公务访问,访问了马来亚大学以及马来西亚留日学生会等机构,后来由于丢失了护照和钱包,被一位好心的华人朋友收留,在他家里居住了一个多星期,因此对当地的华人情况有了一些了解。

在马来西亚的华人自然都是移民,早年来自闽南、潮汕和粤广地区,也有相当的客家人,除了在家里和亲友圈内还会说老家的话语之外,一般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说普通话(华语)。华人目前大约占马来西亚人口的30%左右,这当然是一个比较高的比率。据我所知,当地的华人虽然基本上都加入了马来西亚的国籍,但是除了一小部分加入主流社会之外,在当地可谓自成一个社会,城市里有很明显的华人社区,有华人华语学校,一般的华人小孩都送到华人学校接受教育,大部分华人学校的学历现在基本上也被政府所认可。所学习的语言,有华语、英语和马来语,因此,一般新一代的华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掌握了这三种语言,只是水准高低不同而已。如果要进入主流社会,一般会直接进以马来语为主的学校,毕业以后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公务员系统,但这很少。大家知道,马来西亚的主流社会对华人还是比较排斥的。我后来寄住的那位华人,就曾在马来西亚政府下面的机构长期供职,会讲很好的马来语,华人的意识相对也淡一些,中等阶级,有自己的独栋住房和汽车。小孩的华语水平,好像不算太高(但也可以交流)。其他我认识的几位华人,都曾在日本留学,对自己的下一代,都提供非常好的华语教育,他自己在一家日资企业里担任高管,一个小孩去了澳洲留学,一个小孩送来中国留学,他自己是一家皇家俱乐部的会员,曾带我到里面去吃过饭,他会讲一般的马来语。另一位华人朋友,在当地最大的一家华人日报当编辑,子女也都接受华语教育,当然英文也都不错。他们告诉我,马来西亚政府对华人还是有很多压制政策,对华人所开的企业,规定必须雇佣相当比例的马来人,否则就不予批准。

我在那边感到,华人与马来人基本上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彼此也极少通婚。因为马来人大部分信奉伊斯兰教,有很严格的宗教规矩,每日五次祷告,不能饮酒,不吃猪肉,这对华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吉隆坡有专门的华人街区(是自然形成的),那里几乎与国内无疑,商店和食物,完全是中国色彩,可以吃猪肉、喝酒,也有各种华人的娱乐活动。但马来人的街区就充满着很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我在马来亚大学访问时,接待我们的都是马来人,交流用英语,招待我们吃午饭时,只有鸡肉等食物以及白水。马来亚大学中很少华人,当地的华人朋友告诉我,马来亚大学是国立大学,学生在学费等方面有很多优惠,一般华人孩子进不去。不过尽管如此,由于华人的努力和勤奋,很多经济领域华人还是占了主导的地位。

不过,随着这个中国地位的提升,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一般马来西亚当局不敢公然排斥华人了。我的感觉是,好像当地的华人社会,差不多就是一个独立的社区,与马来人的交往很少,彼此有点井水不犯河水的感觉,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当然,马来西亚原本是马来人的国家,华人只是移民而已。


复旦大学徐静波


马来西亚华人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族群,占人口总数的22%左右,被“马来人至上”种族歧视,成为二等公民。

^马来西亚华人歌手梁静茹

大量马来西亚华人用脚投票,移民新加坡等国。

1,马来西亚华人分峇峇娘惹和新客

在鸦片战争之前,移民马来西亚的华人,大多与当地马来人通婚,儿子被称为峇峇,女儿被称为娘惹。

1402年,来自苏门答腊岛的一个马来王子,在马来西亚建立马六甲王国。

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从郑和下西洋开始,就有大量的华人定居马来西亚,他们的后代被称为峇峇娘惹。

现在他们不会说汉语,说一种混杂了汉语南方方言和马来语的娘惹峇峇语。

峇峇娘惹原来被马来西亚政府视为土著,后来被定为马来西亚华人的一部分。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开放口岸。英国人从中国南方的福建、广东一带招募苦力,到马来西亚一带开发锡矿山和甘蔗园、橡胶园。

大量华人开始移民马来西亚,逐渐超过了峇峇娘惹的人口。

这些华人被称为新客。

华人的新移民主要经营矿山、蔗糖、橡胶和贸易,经济收益高,与当地主要经营稻田的马来人形成对比。

最后马来西亚华人控制了马来西亚的经济,但马来人控制了马来西亚的政府公务员和政治。

马来西亚从英国殖民地独立时,华人占了近40%人口。

为了防止华人控制马来西亚联邦,马来人将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从马来西亚联邦排挤出去。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冲突。

二战中,马来西亚被日军占领。

看到中国被日本侵略,马来西亚华人非常愤慨。在马来西亚沦陷后,马来西亚华人组织了强大的游击队。

日本人分而治之,大力拉拢马来人,以马来人的伪军和警察来对付马来西亚华人游击队。

日本人在马来西亚发动“赎罪”行动,在马来人的帮助,将数以万计的马来西亚华人抓捕并屠杀。

战后,以马来西亚华人游击队为基础建立了马共。

马共受到残酷镇压,马来西亚华人从此噤若寒蝉,在政治上不敢发出声音。

3,马来西亚歧视华人政策。

马来西亚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

在招聘公务员和政府雇佣人员时,优先雇佣马来人。

定马来语为官方语言,大学使用马来语和英语教学。

在教育上歧视华人,给华人建立的华语学校处处设立障碍,国立大学限制华人的入学比例。

马来政府在文化上歧视华人。

大量的马来西亚华人选择到新加坡、香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读书,并移民国外。

马来西亚华人演员杨紫琼

4,马来西亚华人用脚投票。

马来西亚华人的大量移民和较低的生育率,导致在几十年的时间,从马来西亚人口的40%左右下降到22%。

在2006至2016年,放弃马来西亚国籍的56576人中,49864人是华人。

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和华文报刊被并称为华社三大支柱,艰难地维持着马来西亚华人的地位。

马来西亚首富、亚洲糖王、香格里拉酒店老板郭鹤年,已经将主要资产转移到香港等地,全家也定居在香港,只有国籍还是马来西亚。


沂蓝书院赵月光


我在马来呆了六年,华人在马来只有二等公民,处处受到马来政府限制,但我认为华人可以全部集中到槟城像新家坡那样独立。


山羊827


华人目前在马来西亚的地位正在改善,从经济领域的领先向政治领域领先的方向发展,并越来越开始左右马来西亚的军政大局。

在历史上马来西亚有华裔和马来人两大族群,华人自唐朝的时候就开始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徙而来。马来人则是阿拉伯后裔与当地部落联合所形成的民族势力(阿拉伯后裔掌握上层权力),其始作俑者就是荷兰殖民者,目的是为了对抗华人日益强大的影响力。

马来西亚建国之初,华人所占的比率一度超过百分之五十,当时马来西亚的统治者不得以将华人占比最多的新加坡从马来西亚分离出去,即使这样华人所占的比率还有百分之四十。此外,马来西亚当局还以各种借口,发动对华人的屠杀,造成种种惨案,如今华人占马来西亚的比率已经低至百分之二十。

但是马来西亚华人和东南亚各国华人一样,比较能吃苦,也很有经济头脑。他们很快就脱颖而出,占据社会多数财富。而中国的日益强大也给予他们保障,马哈蒂尔重新上台后,对马华人的态度有所改观。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不同,马来西亚华人传统保存的非常好,最近厦门大学还建立了马来西亚分校。可以预见的将来,以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东南亚,必将成为继非洲和中亚之后,中国又一重要后院基地。


青年史学家


我知道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很讨厌别人叫他们马来西亚人,你如果叫他们马来西亚人,他们绝对会更正你,我是马来西亚华人!

华人在马来西亚有很强的经济实力,马来西亚10大富豪,有九个都是华人!虽然有经济实力,但是在政治方面确实一踏糊涂!

再早些年,马来西亚的经济命脉已然被华人所掌控,但是华人不够团结,不想参与到政治里边,从而导致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使得马来西亚土著掌握了大量的权力,



而在掌权之后,带给华人的不是安定和和平,华人处处遭到打压,排华现象很严重!

也就是最近几年,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华人的地位略有上升,但是还是没有那么满意!


新加坡负十四


在马来西亚 华人比较勤奋而且有经济头脑 在经济上马来人无法与华人竞争 但在政治上华人没有地位 就算希盟执政 民主行动党成为执政党拿到42国会议席 党魁林振英出任财政部长 情况还是没有多大改善 国立大学固打制仍然存在 10个新生马来人要占9个 华人优秀学生基本申请不到奖学金 华文统考仍然不被承认 现在又吵吵闹闹要求独小开设爪洼文课程 还有买房子 马来人比华人便宜15% 上市大公司必须有马来人股东 必须占30%以上股份 马哈帝骨子里就是种族主义者 时不时就抛出华人富有论 来告诉马来社群马来人必须拥有特权 华社只有要到大选的时候才被记起来 讲几句好话随便承诺几个竞选诺言拉下选票 例如华文统考被承认问题几十年来每届大选都被承诺 到现在都没有兑现 永远都差一里路 可以讲华社就是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唯一欣慰的一点 ,马来西亚华社还算是团结 ,民族认同感很强,到现在无法被同化 ,马来人也不敢像印尼那样暴力排华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准超级大国,已经听不到华人滚回唐山的言论 ,可以讲 中国是海外华人的后盾 ,多数马来西亚华人也知道感恩 ,比较亲华 。


hyman27


刚从马来西亚自由行回来,去了兰卡威,槟城,吉隆坡,感受较深。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地位,比较形象的就是如同在上海做生意,打工的外地人,有经商的能力,但没有从政的资本,像在槟城乔治市看到众多华人,遍地中文,疑是到了汕头,潮州的城镇,破旧,零乱,在周氏桥,李氏桥那里,遍布那种昏暗的,陈旧的老屋,没有空调,只有吊扇,老人坐在屋里发呆,有的在门口摆个摊子卖卖冰水,凉茶,冰淇淋,或者是批来的小商品,纪念品,周氏桥,李氏桥原来是小码头,房子就是那种在岸边打桩之后建起的木屋,环境很差,退潮之后,充满泥腥味,鱼腥味,就是不明白,大热天的就那么个吊扇,为什么不装空调;到了吉隆坡,反差更大,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其规模,环境,氛围,人气都比上海还要好,而在其周围又遍布破旧的住屋,破烂不堪,华人,印度人就住在这里,但实言,尽管破烂不堪,但不脏,见不到什么垃圾。街道旁餐厅,饮料店比比皆是,当地人坐在那里享受自己的生活。总之觉得马来西亚也是一个贫富差距大,华人没有地位,但幸福指数较高的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