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给的赠险可以接受吗?

吖Pat


如果送的是消费险,一般到期自动解除,就可以拿着,毕竟也是一份保险。

如果是长期险,需要第二年自己交钱,那就别要了。

送你赠险,就是让你多一份保障。

如果你好奇这个赠险,说不定开始研究保险。突然你就会发现,保险是一个每个人都需要的东西,而不是让你之前以为的“保险是骗人的,只有社保就够了。”

如果你不好奇这个赠险,那就纯碎多一份保障。无论她是出于什么目的给你,你不用花钱白得一份保险也是很好的。当然,一般代理人送赠险的目的,就是让大家体验保险,从而间接让找到对保险感兴趣的潜在客户。而且,这个赠险,成本很低,也是保险公司用来激励代理人的一个方式。

举个例子:同样是需要理赔,张三获得100万元的理赔,而李四只得到10万元,90万元的差距归根结底源自投保时选择的保额不同。

面对这90万元的差距,李四的内心一定和《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是一样的:

曾经有一个选择高保额的机会摆在我面前,但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

恐怕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张三而不是李四。但事实上,大多数中国保险消费者都只能是李四,甚至不如李四。

有的人可能一份保险都没有,有的人还对保险的作用一无所知。

比如保险类别中的重疾险,它的诞生本质上是为了解决收入中断的风险,站在患者及其家人的角度,为已在重病深渊的家庭提供雪中送炭般的经济补偿。

1983年,南非心脏外科医师巴纳德(Marius Barnard)发现,其救治的上百位心脏或器官移植病人,虽然经过艰苦卓绝的治疗活了下来,但他们的家庭在财务上却已经“宣告死亡”了。

高昂的治疗费用,好歹可以通过国家医保解决一部分。但漫长的治疗周期,足以令家庭在数年时间内失去收入来源,治疗康复期间在理疗、营养上的花销,对于整个家庭的财务状况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医生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却无法挽救一个家庭的“财务生命”。这种从业经历带给巴纳德医生的影响十分深刻,以至于他做出了一个影响整个保险行业的决定:联合保险公司,为这类身患重大疾病的患者提供风险保障。这就是重大疾病险的源起。

对于不少人来说,他们和保险之间的关系是“拧巴”的。

毕竟,从来没有哪种商品像保险这样,让人爱恨交加。

爱它,是因为我们都知道保险非常重要,对于漫长人生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保险的重要性无可代替。

“恨它”,是因为我们虽然认同保险的价值,却也听过太多关于保险的负面评价——抱怨算是轻的,咒骂甚至全盘否定的观点也不少。


悠芽财经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我朋友之前,也是亲戚在做保险,为了完成业绩,直接送了20万的重疾,第一年保费不让他交钱,就提供一下身份证,银行卡信息,这也算是送了一个保险,只是价值有点大,这样的保险,你会要吗?第二年及以后,保费你选择交吗?后来,我朋友把保单给退了,退的现价,领了很少的钱,这个保障也就没有了。

意外险,这个价格比较便宜,一般是当做赠险来送的,若是有理赔,也让客户体验一下,保险的理赔,好后续再推荐其他的保障,从一份意外险开始,改变保险是骗人的。

意外险,有两点需要注意的,一,是否带医疗,不带医疗,只是身故责任的,那这份意外,就实用性不高了,毕竟意外身故赔保额的事情比着意外医疗的事来说,概率更低。医疗中,还有一点,是否包含社保外用药,若包含,像平时猫爪狗咬打疫苗时,就不用顾虑用不用蛋白了,可以放心使用了。二,职业情况,对于很多保险产品,意外承保职业都是1-4类职业,有些会承保5-6类职业,你的职业若高于赠险的承保职业,这份保险可能就是无用了。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的职业和赠险的职业类别。

百万医疗,这个产品,现在很受大众喜欢,价格低,保障高,家庭必备的防灾保障。但是体验性也不是很高,有一万免赔额的设置,让很多小病得不到理赔了,作为赠险的可能性不大。

定寿,这个送你估计你都会嫌弃,是不是晦气啊。

都说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就是送你一个赠险,也只是一时间的保障,若有保险需求,就及时购买,若无需求,多一个赠险少一个赠险,差别也不大。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华尔街中国


赠险一样是保险公司送的有法律效力。一样承担保险责任。说到赠险我想起来个事故:去年春节公司开展赠险。有个组员的同学和你现在一样心态怕让投保中套路就是不要,结果春节期间骑车摔了一下花费3000多,其实当时领取赠险的话最多花费几百元就治愈了!因为当时保险公司的意外医疗保险责任额是30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