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朱標造反,朱元璋會不會像網上說的那樣很高興?

羽閔


前言

歷史是沒有假設的,發生的事情我們無法更改,不過我們可以在茶前飯後評論歷史事件,我們就以標題所示問題來分析,以朱元璋的性格特點,太子朱標如果造反,那麼朱元璋不僅不會高興,反而會勃然大怒,太子朱標也會遭遇殺身之禍。

無情最是帝王家

中國的封建帝制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清宣統帝遜位,一共經歷了兩千多年,皇帝這個位子多少人夢寐以求,為了皇位,歷史上發生的流血事件數不勝數,歷史比較著名的有:

一、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兵變,唐高祖李淵建立大唐以後,太子之位封給了老大李建成,而次子李世民雖然戰功赫赫,然而僅僅封了個秦王,要知道,大唐的建立,李世民可是功不可沒,李世民心裡不滿,太子李建成也自知戰功及威信不如李世民,遂聯合弟弟齊王李元吉構陷李世民,唐高祖李淵也有意無意偏袒太子一派,此時的李世民為求自保,在玄武門發動兵變,李世民親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後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禪讓皇位,是為唐太宗。

二、宋太宗趙匡義燭光斧影,奪得帝位,宋太祖趙匡胤自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曾在杜太后建議下,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太祖趙匡胤百年之後當傳位於弟弟趙匡義,然而,隨著太祖的皇位日漸穩固,他有意傳位給自己的兒子,此事趙匡義知曉後非常不悅,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生了一場重病,遂在內宮召見趙匡義議事,席間有人看見宮內燭影搖動,彷彿趙光義離座退避,又過片刻,聽到斧子戳地擊物的聲音。當夜,太祖駕崩,宋皇后讓王繼恩去叫秦王趙德芳來。王繼恩忽然叫道“晉王來了!宋皇后見趙光義,大吃一驚,不得不認命,後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這些流血政變都是發生在自己的至親骨肉身邊,為了九五之尊,一切都顯得不重要了。

朱元璋為了太子朱標嘔心瀝血

朱標生於1355年,朱元璋的長子,母親乃馬皇后,朱元璋特別喜愛這個孩子,自幼就安排大儒宋濂悉心教導,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正式冊封朱標為皇太子,對他寄予厚望。朱標從小熟讀儒家經典,性格溫文儒雅,和他老爹性格迥然不同,對弟弟們十分友愛,一旦哪位弟弟犯錯,朱標都會在父皇面前替其求情,因此在弟弟中威望很高。

朱標對臣子們也很宅心仁厚,1380年,朱標老師宋濂被牽扯進“胡惟庸案”,惹來橫禍。朱元璋想處死宋濂,幸好朱標和馬皇后力保,才倖免於難。

作為未來的皇位繼承人,朱元璋可謂是嘔心瀝血,苦口婆心,為他配備了豪華班子輔佐他,這其中就有李善長,徐達、常遇春這樣的開國功臣,此外,為了他將來有豐富的治國經驗,經常派他出去體察民情,觀察民生,1377年,當朱標第二個兒子朱允炆出生後,朱元璋決定讓朱標監國,參與處理政事。

然而,太子朱標自秦中視察返京後不久就生了病,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朱標病死,諡“懿文太子”。

如果朱標造反,朱元璋會毫不猶豫賜死

朱元璋的性格多疑,極端殘暴,缺少寬容,他是不可能容忍別人覬覦他的皇位的,哪怕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在皇權面前,一切親情、友情、愛情都顯得那麼的虛無縹緲,不堪一擊,何況他為了太子朱標付出了那麼多的心血、精力,將帝國的未來都託在這個兒子身上,如果太子造反,朱元璋一定會非常傷心,傷痛過後就是憤怒,憤怒的朱元璋是非常可怕的,會不惜一切代價去平掉叛亂,賜死朱標的。

結尾

不管怎樣假設,太子朱標只活到37歲就去世了,從史書上的記載我們知道,朱元璋對他推心置腹,給他最好的輔助團隊,又為他的未來不惜殺人鋪平道路,這樣好的父皇沒必要也不需要冒風險去造他的反。


一切都付笑談中


假如朱標造反,朱元璋會很高興純屬笑話

首先,朱元璋和其他皇帝不同,在其內心裡,只有馬皇后和兒子朱標才是最親的家人。

馬秀英,一位偉大的皇后,跟著朱元璋從最底層走到最高層,吃過了所有的苦頭,在朱元璋最黑暗的時候,給了他家的感覺,始終督促朱元璋讀書向學。史書記載,朱元璋被郭子興忌憚關押時,馬皇后多次把剛烙好的餅放在胸口偷偷帶給他吃,以至於胸口被燙傷。朱元璋和陳友諒作戰時,有次兵敗,是馬皇后用他那並不寬闊的肩膀,揹著朱元璋逃跑。而且馬皇后寬厚待人,從不嫉妒,把後宮打理的很好,從不讓朱元璋為此費心。所以,馬皇后智慧就是淳樸生活的縮影,並沒有因為一國之母而有驕奢傲慢,生如夏花逝如冬雪,這是一位偉大的女性,華夏曆史上僅此一位。

馬皇后病逝後,朱元璋非常傷心,從此再也沒有立過一個皇后。出身決定不了命運,但決定了人最感性的一面。從一無所有的乞丐,到華夏帝國的至尊,朱元璋其階層跨越之大,曠古爍今,獨此一人。經歷過小小階層跨越的人,其實生活中都會偶爾產生懵懵懂懂抓不住的感覺,好像整個人在飄著,沒有現實感。而朱元璋的跨越,比普通人的跨越,要高的多的多的多……

所以

對朱元璋來說,雖然後宮妃子眾多,但在感性上,朱元璋認為他的家庭就只有馬皇后和朱標兩個人。如果他不當皇帝,那麼馬皇后就是在家燒火做飯幹家務活,等他和朱標一起扛著鋤頭回來吃飯的那個女人,而且馬皇后很賢惠,朱標很有長進讓他很滿意。馬皇后就像朱元璋生命中的一個座標。失去了馬皇后之後,朱元璋就真的孤獨了,那個從乞丐到皇帝的完整的朱元璋不存在了,他真的就只是個皇帝了。就像胡軍扮演的朱元璋,在馬皇后死後的嚎啕大哭,對朱標說“你媽死了”……那不是一個失去皇后的皇帝,而是一個失去了老伴的老鰥夫。因此,朱元璋對朱標愛之深情之切,自己最疼愛的兒子造自己反的話勢必很傷心。

其次,守成和創業不同,守成需要的是仁孝。如果朱標造反,哪還來的孝字可言

朱元璋就難以放心把江山交給朱標。

第三,所有的開國皇帝都是雄才大略,都不會允許有人造自己的反,朱元璋更是殺心很重的人,絕不會婦人之仁。

總結:不管是出於朱元璋內心深處的父子親情,還是作為一代開國君主,朱元璋都不會希望朱標造自己的反。


潁州女史


那些只是理想化的網絡段子,而現實是殘酷的,尤其是涉及到皇權。

皇權之下無親情

有人說朱元璋和朱標時期是中國歷史唯一的父不疑子、子不疑父,而且兄弟和睦的時期。

這句話說得過了。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雄猜之主,他猜疑心十分中,且有強烈的不安全感,這從他誅殺功臣上就可以看出來。

朱標是他的兒子不假,明太祖也大力培養他,“令自今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等等,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大權牢牢掌握在明太祖手中。

皇帝牢牢掌握大權,自然不用懷疑太子,而太子一旦羽翼豐滿,能撼動皇帝,皇帝一旦察覺,根本不會給他造反的時間,就會開始剪除他的勢力。

自古皇帝都是害怕太子有自己的勢力,因為一旦如此,輕則皇權被架空,重則篡位弒父。

歷史上這些例子太多了。

如漢武帝晚年,衛太子被誣告而起兵造反,漢武帝毫不猶豫下令鎮壓誅殺,又如唐太宗時期,太子李承乾陰謀造反,也被唐太宗毫不手軟的制裁。

又如唐玄宗時期,他曾一日殺三王,殺掉包括太子李瑛在內的三個兒子。

而反過來,太子或兒子造反成功,弒父或求父的例子也很多。

明太祖朱元璋雖然疼兒子朱標,也知道朱標生性仁慈,但是一旦朱標造反,朱元璋絕對不會像段子說的那樣,感到欣慰,甚至讓人去幫他造反怕他不能成功。

朱元璋一旦得知朱標造反,肯定是大怒,認為朱標出來的仁慈都是裝的,是獲取他信任的假象。他會毫不猶豫的派兵鎮壓,勢必要生擒活捉。

至於誰能獲勝,那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微史春秋


這個肯定是有誇張成分在裡面的…

首先要肯定,朱元璋大概確實是歷代帝王中,對自己的太子最為信任的:朱標從洪武十年開始監國治政,此時朱元璋尚年富力強,而且並未有其他特別的事需要處理(比如朱棣的頻繁親征之類的),就在這種極為安定的大環境下,直接讓自己的太子監國,而且一監就是十多年…這在任何王朝歷史上都是不可想象的信任…

同時,朱元璋還竭力扶持朱標的威望和勢力:朱標展現仁厚,而朱元璋保持高壓,說白了就是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說穿了就是一場政治雙簧,邏輯其實很簡單(從朱標在生前的三大案的隱約表現來看,其實他並不是菩薩心腸,照樣會弄死人的)…這事說來簡單,但要一個皇帝,為他的太子鋪路鋪到這種程度,真的是聳人聽聞…

另外,朱標本身的勢力被培植得極為龐大:文官集團的全力支持(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被幹掉後),同時在武勳家族中,徐達的繼承人,第二代魏國公徐輝祖是朱標從小的伴讀、親衛;常遇春家族是朱標的姻親(朱標正妃為常遇春嫡長女),進而藍玉是朱標的親舅舅(從太子妃常氏來算),直接對朱標負責…這樣的鐵桿天團,可以說是把他全部的弟弟加起來都不夠他掉錘的…如果真要造朱元璋的反,成功率那也至少在五成以上(唯一的麻煩在於,當時的皇城和皇帝親隨近衛的上十二衛估計很難整體控制,因為上十二衛的名義最高統領是郭英)…

但是作為一個朱元璋眼中最完美、最優秀的繼承人,朱元璋信任他的前提就是:他值得信任!

從道德要求上來說,明朝講究以孝為先!朱元璋和馬皇后的皇陵就叫孝陵!以子弒父,何以為孝?!真搞出這種事的,人格上絕對是萬世洗不清的汙點!(李二在某種程度上是被逼無奈,而且之後也證明了自己是千古一帝,但那又如何?殺兄逼父的鍋少說要背一萬年…)

況且朱元璋是個極重親情的皇帝,在他眼裡,臣子和家人是不一樣的(這也是朱元璋的一個奇葩屬性,大概跟他早年經歷有關),舉個簡單的例子,朱文正一度試圖背叛他,放在任何正常的帝王手上,那絕對是手起刀落…但並沒有…反而讓他的兒子做了靖江王,這個兒子也不行,惹事…廢王爵,然後又親自抓教育,再封…反正始終都堅持,自己大哥的血脈不能斷…你說這種人,能和有弒父之心的人尿到一個壺裡麼?

所以從這個角度,一旦朱標造反,朱元璋對他的人格評價就會瞬間跌落至冰點…鼓勵是不可能鼓勵的…不過應該不會打死…

再從現實的角度上來說,朱標只要腦子有一點點正常,其實也不可能造反,除非喝大了,或者抽什麼抽嗨了…

我們可以看看,歷史上幾個儲君(或者準儲君)造反的例子,其實大家都是被逼無奈,真有好日子,誰願意去做殺頭的買賣?!

戾太子劉據,那是因為被奸臣誣陷,眼看要性命不保了,才無奈起兵…李二是因為他老爹玩平衡玩得太厲害,他沒有退路了,而且他哥已經準備搞他了…李承乾,那是因為李泰為首的兄弟對他威脅已經極大,而且李二也對他極度不滿,眼看要被廢了……真完全因為等不及的,真的是絕對的奇葩和極少數…畢竟造反這事,風險太大…

所以,好好的,幹嘛要造反?

朱標監國十多年,父慈子孝,老爹非常信任他,除了沒有皇帝的名頭,他跟皇帝有什麼區別?

再說朱元璋做出如此信任他的態度,其他兄弟對朱標可以說是毫無威脅…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他上面有朱元璋頂著,其實他自身的壓力還小一些(比如剷除某些對皇權有威脅的人和勢力,就用不著他親自動手,沾上罵名,鍋都他老爹背了)…

可以說,他的位置穩如泰山,毫無威脅,而且距離真正的皇帝,也就只差半邊屁股,這是要神志不清到哪種程度,才會想到要造反?[捂臉][捂臉][捂臉]

最後再說一句,如果是朱標真的造反,那就說明他和朱元璋父子之間出了極大的問題,至少是朱元璋已經顯露出易儲的跡象,那造反也就完全不可能成功了…畢竟朱標的勢力雖然大,但那是相對於那幫兄弟們的,對比他老爹,不過也是一群過家家的孩子…朱元璋真有心防備,朱標連皇宮都出不了…(明代的正式東宮是在皇宮內部的,朱標的東宮大概就是故宮文華殿的位置,南京故宮…不過南北京故宮結構其實是大致一樣的,只有後來有內部的細節改建)…


不知道叫啥子3


近來有個特別好玩的笑話,那就是“朱標造反”。

在聽說朱標造反以後,朱元璋不但沒有大怒,反而很高興,雖然看起來很搞笑,不過這也只能是存在於想象中。因為朱標早於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3年)先朱元璋一步而去,沒能順利的繼位。

不過作為朱元璋自幼就重點扶持的對象,朱標一度帶給人很大的希望,尤其是朱元璋晚年殘暴好殺的個性來看,在當時朝廷上有不少的大臣表面上不敢胡言亂語,實際上巴不得朱標能夠儘早繼位。

毫無疑問,朱標在執政理念上,與朱元璋有很大的區別,父子兩人也經常就此發生齟齬。

明正德年間有一著名大臣王鏊,在他的記錄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洪武二十五年,酷吏詹徽同朱標一起主持刑獄工作,朱標主張從輕發落,而詹徽主張從重,後來朱標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朱元璋,朱元璋認為詹徽做得對,朱標因此與朱元璋產生爭執。

也可能是話說的太急,朱元璋當場回了一句:“俟汝有天下為之!”

朱標聽了以後,立刻產生了害怕的情緒,竟然投金水河自盡,雖然後來被救上來,然而朱標臨終前和兒子朱允炆說:“我之死,徽為之也,無忘我仇!,後來朱允炆上臺以後,果然殺了詹徽。

其實這個故事真實性存在很大的疑問,朱標性子雖然溫和,但也絕對不是懦弱之輩,此前曾多次忤逆朱元璋的意思,朱元璋雖然動怒,但也基本上都保持了剋制。

理論上來講,朱標不可能因為朱元璋一句話就逼到投河自盡,如果真要到了這個份上,以朱標手中的權力,也多半就要造反了。

縱觀歷史上太子造反的情況,實際上大多都能看出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生前基本上都是被逼的。

如果只是簡單的矛盾,大可以不必走上極端,但太子造反的情況,更多的是因為,已經威脅到了自己生存,所以不得不謀反。如歷史上著名的巫蠱之禍。

而朱標本身並沒有被逼迫,他和朱元璋之間的矛盾,始終只是侷限在家庭內部紛爭上。相反的就是朱元璋對這個兒子幾乎傾注了很多的心血,等於說是在世的時候,就已經將大部分的權力都交給這個兒子,從條件上來說,朱標具備謀反的實力,但朱標的性格和其所遭遇的情況來看,即便是從利己主義考慮,朱標也完全沒有造反的必要。


漫步史書


簡單來說,不會。

所謂“朱標造反”只是個段子而已,用來表現朱元璋對朱標的器重和信任,但這種信任是建立在朱元璋底線之上的,造反顯然越過了這個底線。

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他出生時朱元璋正在率軍攻打集慶(今南京),得報後非常高興,在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無嗣。”打這起,朱元璋對朱標的喜愛就沒斷過。

朱標6歲時,朱元璋就為他延請宋濂等名儒為師,傳授經學;朱標10歲時,朱元璋自稱吳王,朱標被立為吳王世子;朱標13歲時,朱元璋讓他回臨濠祭拜祖墓,還告誡他沿途要注意察訪民情,像商高宗、周成王那樣當個守成之主。

《明史·列傳第三》載:諭曰:“商高宗舊勞於外,周成王早聞《無逸》之訓,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儉,為守成令主。兒生長富貴,習於晏安。今出旁近郡縣,遊覽山川,經歷田野,其因道途險易以知鞍馬勤勞,觀閭閻生業以知衣食艱難,察民情好惡以知風俗美惡,即祖宗所居,訪求父老,問吾起兵渡江時事,識之於心,以知吾創業不易。”

顯然,朱元璋很早就將朱標確立為自己的繼承人,並把自己定義為創業統一之君,想讓朱標做個守成盛世之主,所以當朱元璋稱帝建國後,同月即立朱標為皇太子。

朱標也沒令父親失望,他生性聰穎,為人忠厚,雖生於安樂,但全無紈絝惡習,自洪武十年(1377年)起,朱元璋便讓他協助處理政事,可以說是讓朱標逐步熟悉皇帝的職務。

這樣的父子關係,在皇室是很罕見的,尤其朱元璋是開國皇帝,深知權力的重要性,能夠跟朱標分享到這個地步,足可見他對朱標的信任,但分享不是被架空,大事的主導權仍然在朱元璋手裡,朱標即便有不同意見,也只能勸諫。

如果朱標造反的話,朱元璋必定會暴怒異常,連至親都不再相信,在此前侄子朱文正想造反,就已經讓朱元璋傷心了一回,要是連朱標都反,朱元璋的心理防線都能崩塌,更別說所謂高興了,他給朱標設置的可是順位繼承,而不是奪位。

話說回來,以朱元璋和朱標這種父子關係,但凡朱標多活幾年,熬過朱元璋,都能繼位為帝,歷史上的太子造反,幾乎都是處在危難環境下的,像朱標這種順風局,完全沒有造反的必要。


平沙趣說歷史


我以為朱標造反,朱元璋非但不會高興,反而會相當震怒,甚至會起兵鎮壓,將朱標置於死地。

原因有兩個方面。

第一,朱元璋自身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尊嚴和地位不容挑戰。我們從眾多史料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一個相當嚴厲、性嗜殺戮的皇帝,從來沒有婦人之仁。雖然他一直善於用人,但那些都是徹頭徹尾的利用。一旦發現危險來臨,哪怕這種危險只是出於他內心的猜測,他也絕不留情。他濫殺功臣,洪武年間通過胡惟庸和藍玉案,前後誅殺了幾萬人,受牽連者更是不計其數,甚至連劉伯溫,徐達這樣的人都沒有放過,手段可謂毒辣至極。他之所以殺人無數,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維護自己的地位和尊嚴。他從一個僧丐做到登基天子,歷盡艱辛,寶座豈容他人覬覦?他殺的人中,有功高蓋世的大臣,也有不少皇親貴戚。所以,他絕對是對事不對人,不會因為造反者是自己的兒子,就網開一面,聽之任之。網上說他會因為朱標造反而高興,則簡直是千古奇談,可笑至極。

第二,朱標對於朱元璋來說,並非無可替代。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能夠繼承其皇位的並不乏人。之所以選中朱標做太子,是因為朱標為人寬宏仁厚。而朱元璋一生殺戮太多,性格暴虐,所以想通過朱標立儲挽回自己的一些過失。當然,也還有其他一些方面欣賞朱標的原因,比如謙遜好學,愛護幼弟等等。但這並不等於朱元璋除了朱標,就無人繼承大統,像朱棣等人其實也很突出,完全可以擔當大任,延續大統。事難兩全,朱標仁厚但性格懦弱,如果他能有所擔當,殺伐果斷,朱元璋自然是樂於見到。但那是有底線的,是絕對不能挑戰父皇權位和尊嚴的。





笑談古和今


朱標是朱元璋最器重的兒子,甚至在朱標英年早逝後,將朱標的兒子立為自己的接班人。

從他立朱標的兒子,自己的長孫,也說明,他對去世的大兒子很有骨肉情和器重。

作為如此器重自己的兒子,如果造反,當然是痛心疾首。

君王時代,忠君比孝順還要重要,如果朱標造反,朱元璋只會無比的痛心疾首和對他的巨大失望 又怎麼會高興呢。


喬加貝


如果假設成立,個人認為朱元璋並不會很高興,反而會覺得很傷心。

隨著各種網絡信息的傳播,我們看到號稱對官吏最嚴苛的明太祖朱元璋對他的當朝太子朱標是滿滿的寵愛。故有人說,如果朱標造反朱元璋不僅不會傷心還會很高興。

本人覺得只能把這種言論當成段子來看!

首先,朱標作為朱元璋嫡長子,從小被朱元璋帶在身邊給予最好的教育,也給予了最大的權利。是史書記載。這點毋庸置疑。只是,朱元璋一手打下的天下,一定要交於自己最信任最寵愛的兒子手裡這種觀念一直存在。並不能說明朱元璋就想退居幕後讓朱標上位。

其次,朱元璋作為開國大帝,深深的明白守成與創業的不同。自己可以強權壓制,第二代仁孝治國才是讓江山永固的根本。所以對於太子待人仁厚是朱元璋願意看到的。如果朱標造反,何於仁厚二字?

最後,從朱元璋對子孫後代的福利我們知道,他是一個極其重視血緣關係的人。他與朱標為君臣,亦是父子!兒子造反父親豈能不傷心?




小何才漏尖尖角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李淵樂得給李世民造出一群弟弟妹妹!

朱標造反?朱元璋馬上給朱標娶一群后媽!!!

李淵享盡風流!朱元璋何樂而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