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内衣的称呼是如何演变的?

遥山书雁


内衣,是我们现代人的称呼,而古人们则称之为亵衣, 亵衣穿在女子外衣里面, 是秘不示人的。内衣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称呼, 在秦汉时它被称为“心衣”,魏晋南北朝时期叫做 “裲裆”, 隋唐时又称为“诃子”, 有宋一朝称为“抹胸”, 大元王朝又叫做“合欢”,大明王朝称为“主腰”,到了清朝时期,就称之为“肚兜”。可见,内衣的称呼是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不断变化的。

中国古代传统内衣的演变

  • 汉时的“心衣”与“抱腹”

心衣,在汉朝时也叫做膺。《释名·释衣服》称:

“心衣,抱腹而施钩肩, 钩肩之间施一裆,以掩 心也。”——《释名·释衣服》

心衣从女子穿着的位置上来说,主要是遮挡古时候女性的心、胸部位 。

除了心衣之外,“抱腹”与“心衣”也非常相似。什么是抱腹了?其 上下有带,抱裹其腹,就称之为抱腹。从抱腹和心衣相比来看,“心衣”上端不用钩肩和裆, 而用细带, 转身之间就成为了“抱腹” 。“心衣”和“抱腹”两者的共同特点都是 后背没有遮挡,袒露肌肤, 只有前片可遮挡胸腹。心衣和抱腹可以说是大同小异。

  • 魏晋时的“裲裆”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大融汇”的时期,各民族都呈现出一副大融合、大交流的趋势。

由于战乱、天灾、饥荒、疫病的原因,北方的少数民族逐渐进入中原,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促使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思想、文化、习俗、服饰等方面,也逐渐开始趋向融合。

在魏晋社会的大背景之下,此时传统内衣的形制,也发生了巨变。这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内衣形制当属“裲裆”,它是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后来随着民族大迁徙,百姓的流动,而逐渐带入中原。“裲裆”前后各有一衣片,它即没有袖也没有领, 两片衣片用带子在肩膀处系扎 。裲裆不仅作为内衣穿着,在当时也可以外穿, 并且男女通用。从裲裆的适用范围来看,是非常很广阔的。

  • 唐朝时的“诃子”

大唐盛世时期, 由于我国南北统一, 疆域辽阔,中外交流也日益频发,经济繁荣, 人民富足, 思想也很是开放。开放的社会和开放民风, 使得唐朝时期的服饰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时出现了一种名叫“诃子”的内衣。

从上面这张图片我们可以看出,“诃子”这种内衣形制在肩部无带系扎,高束在胸际, 然后在胸下束一到两根宽带, 后背、肩部和上胸袒露 。“诃子”采用的面料织成挺括,略有弹性, 手感很是厚实。相传诃子还是杨贵妃发明的,杨贵妃与安禄山私通, 两人在秘嬉时,杨贵妃胸乳被安禄山的指甲划伤, 贵妃怕唐玄宗看到伤痕, 发现她与安禄山私通的奸情, 遂以金为诃子遮挡。后来宫里的女子看到了杨贵妃的“诃子”,全都开始仿效,再这之后,诃子这种内衣就开始逐渐遍及到民间。

  • 宋代的抹胸

什么是抹胸?抹胸是一种胸间小衣,可覆盖乳房和遮盖肚子。《清稗类钞·服饰类》称:

“抹胸, 胸间小衣也,一名袜腹, 一名肚袜。以方尺之布为之, 紧束前胸, 以防风之内侵者。素谓之兜肚, 男女皆有之。”——《清稗类钞·服饰类》

宋代的抹胸由腹部的长方形,和胸乳部的三角形构成款式,束带分别在颈后及腰两处系扎,从它的材料来看,内衬有着少量的丝绵。

抹胸和裹腹很是相似,因此有人也常常将宋代的抹胸和裹腹视为同一物, 但其实这是两种内衣, 从形制上来说,裹腹要比抹胸更长 。

  • 元代的“合欢”

元朝由蒙古族统治, 这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受异族情调服饰的影响,可谓是出现了绚丽多彩的内衣奇观。

名为“合欢襟”的内衣,就是此时期的杰出代表作品。合欢襟穿着时由后向前,通常在胸前有密密排列的盘花扣,或者绳带,穿着时可以用纽扣绾结,或者可以用带子对排系扎。从“合欢”的形式来看,应该说是比较保守的。

  • 明代的主腰

什么是主腰了?主腰是明朝女子束于胸前的无袖内衣, 衣身前片有细密的排扣,和细密的扎带 。穿着时距衣边十几厘米处有单根扎带,从后向前围至胸前扎紧。穿起来给人一种“紧身面条”的感觉。

主腰扎带的长短,是可以根据运动量的大小随意调节的。

  • 清代的肚兜

肚兜我们应该都很熟悉,肚兜最早出现在清代。清时的肚兜也称抹胸、袜腹, 主要是用菱形布块,贴在女子的腹部和胸部,菱形上角挖去一部分,在上角处装有一根带子套在脖子上,菱形布的左右两角也各装一根带子,穿着时向后系扎就可以了,并且在衣片上有兜袋,起着装饰和贮存东西的功能。

清曹庭栋《养生随笔》记载:

“腹为五脏之总, 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 办兜肚,夜窝必需,居常也布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香诸药装入,可治腹做冷痛。”——《养生随笔》

可见清朝的肚兜不仅可以遮羞、保暖, 还有卫生、保健的功能。并且清代的肚兜会绣饰各种有吉祥寓意的纹饰, 更具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它的出现很好的体现了内衣的变革。

中国传统内衣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形制与称谓,它 是传统女性非常重要的私密之物,不仅具有吸汗保暖、卫生保健等实用功能, 而且还有寄托感情、抒发理想、祈福消灾的情感功能。它充分的体现了传统女性“以技为美, 以情为重”的广博才情,历经千百年流传至今, 活生生的构成了一部女性的寄情文化史。


文史议春秋


第一反应,姜文电影《让子弹飞》里面的经典场面,一个穿着肚兜的女人。


当然,这只是电影桥段,真正古代内衣的种类可是很多的。

在秦汉之前,内衣被称为“亵衣”。秦汉时期被称为“抱腹”或者“心衣”。魏晋时期的时候,内衣被称为“两当”。唐朝时期的内衣变化就比较大了,那时候称为“诃子”。宋朝时期被称为“抹胸”。明清时期,就是我们熟知的“主腰”和“肚兜”了。

可见《让子弹飞》里面平民女性穿的就是被称为“主腰”的内衣,这种内衣比肚兜稍大,是前面比较长,把肚子全遮挡住,保证肚脐不会受凉。背部用一根绳系上,也就是以腰部全包裹的形式,所以光看这名字也非常形象啦。

下面,一张图,向你解释古代内衣的演变过程

古人对于内衣还是很隐晦、很保守的,认为这是非常私密的东西,有点像衣服一样遮挡的严严实实。我们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古代内衣的款式有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如意形、扇形、三角形等几大类,但万变不离其宗,最根本就只有一个作用,遮羞。直到二十世纪,科技大发展,内衣的作用才开始演变成功能性的进步,有聚拢型、托高型、方便肩带、美背型、前扣式、无钢托型......等等各种各样的演变。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内衣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虽然内衣通常是指贴身穿的衣服,但现在我们说内衣,一般单指“文胸”。文胸最大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遮羞,就是保证身体的健康和提高女性魅力了吧。怎么样,你了解了吗?

最后,知道了文胸的演变,也就能更好的对待它啦。


粗腿阿立


说到内衣,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女人们穿着的贴身的衣服。当然了现在的内衣和古代的内衣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现在的女人穿内衣,更多的像是一种装饰品一样了,因为穿上内衣之后,会让自己的身材显得更加丰满一些。

要知道古代的内衣和现代是有大不同的,古代女人穿的内衣,男人根本不可能在外面见得到的。

因为这是女人们最为私密的东西。

那么,古代的内衣,都有过哪些称呼,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事实上内衣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普及了。

西周的时候,内衣被称为“亵衣”。有不可亵渎和侵犯的意思。要知道那时候的女人是很注重自己的贞操,她们的思想也是很封建的。当然了这种叫法,更多的是对女性的一种约束。

“亵衣”就是分别在腰、胸和肩部等地方系带,达到一种在运动中而形成塑性效果的衣服。

到了秦汉时期,内衣又改了名字和样式,这是内衣被称为“抱腹”或者“心衣”。内衣大致的形状就是把整个前胸都给覆盖着了,仅仅剩下后背裸露着。

魏晋时期的时候,内衣被称为“两当”。

“两当”的意思,就是无论是前胸,还是后背,都被内衣给遮住了。

唐朝时期的内衣变化就比较大了,那时候称为“诃子”。这个我们在影视剧里应该都是见过的。

宋朝时期被称为“抹胸”,这个叫法就显得有点现代化了。

明清时期,内衣就是我们熟知的“主腰”和“肚兜”了。可以说在以上所有朝代的内衣当中,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清朝的“肚兜”了,因为影视剧里青楼里,经常有女子穿着肚兜招摇过市的。

这大概就是古代内衣的叫法和演变的过程。


史学达人


欢迎走进文史工作坊!

中国古代内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称呼变化巨大。

汉代以前的名称叫做“亵衣”,亵这个字,在古语中是贬义,有着轻薄不庄重的含义。也显示了古代封建社会的保守性。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新称呼,叫做“心衣”,衣服的样式的特点是背部是袒露的。“心衣”上面的图案也有专门的名称叫做刺绣,上面的图案都具有描述爱情的意义。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叫做“两当”,这是北方游牧圈里的内衣,因为北方比中原地区寒冷,所以这个“两当”的夹层加上了棉花,具有保暖的功效。

唐朝的服饰文化较为开放,出现没有肩带的内衣,方便穿搭,叫做“诃子”。

宋朝的名称则沿用至今,叫做“抹胸”,普通百姓家主要用土布制作,贵族家庭则装饰牡丹、月季等花卉图案。

元代叫做“合欢襟”,衣服特征是前排多了一排扣子。图案多以合欢花为主。

明代的时候叫做“主腰”,外形有点像今天的背心。

清代的时候叫做“肚兜”,肚兜正面呈倒三角形,脖子上有带子,一般有钱之家会用金链子。这时候肚兜一般都会选用正红色。


文史工作坊


说起古代内衣,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脑海里首先想到的就是肚兜吧。因为在一些影视剧里面,一些女人都是穿着肚兜的。比如说让《让子弹飞》里面的一个普通的民女,还有黄四郎的丫鬟黛玉晴雯子,在电影里面都是穿着肚兜出现的。 如果你要以为肚兜只能是女人穿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古代男人也是可以穿肚兜的,比如说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和珅因罪入狱,他在大牢里面穿的就是肚兜。古代的内衣在之前的基础上,可能稍加修改,但是叫法确实是一直改变的。

较早的称谓:亵衣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季康子的人,非常有才能,受到鲁国君主的赏识,当了鲁国的重要大臣。有一天,他的母亲不幸去世了,季康子非常的伤心。母亲死了,肯定要办丧事,季康子便将所用的便服给摆了出来,其中就包括女子所穿的内衣。

他的媳妇敬姜看到了就非常不高兴,于是便说,妇女要是不打扮自己的话,是连自己的公公婆婆都不敢见的,现在客人都快来了,你怎么能把内衣也拿出来呢?这便是《礼记》:“季康子之母死,陈亵衣。敬姜曰:‘妇人不饰,不敢见舅姑。将有四方之宾来,亵衣何为陈于斯?’可见亵衣确实是当时内衣的称呼。

汉朝时期的报腹与心衣

昭君出塞,留下千古佳话。确实,王昭君的行为确实值得敬佩,为了和平,她可以说是牺牲了自己,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并且在那里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因为她带去了很多的书籍,种子,当然还有她自己使用的内衣。在那时候被称为心衣。

报腹就是上下都有带子,能够裹住自己的腹部,而心衣则是在报腹的基础之上加了钩肩,并且有裆,当然这种衣服背部是露出来的。

唐朝时期的诃子

提起唐朝给人的印象就是两个字:开放。脏唐一说,确实并非空穴来风。大唐的繁荣因为开放,其衰弱在某一程度上也是因为开放。

诃子相传是由杨贵妃所设计出来的,但是可信性不大。诃子是一种裙装,并且由于唐朝女性比较爱美,比较喜欢显示自己的身材,所以它是半露胸的。诃子其实和现在不少的礼服挺相似的,可以较好展示体型。

清朝时期的肚兜

肚兜也叫抹胸,直到现代仍然由许多女人爱穿肚兜。关于肚兜的起源,其实有很多,有的说是在女娲与伏羲时期,二人为了遮蔽自己的身体,于是便发明了肚兜,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在古时候,治安很差,一些女子独自出门的时候其实是很危险的,于是便发明了肚兜,所以穿肚兜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这两种说法,感觉都挺扯淡的。

肚兜也是露背的,通常来说肚兜上面会有各式各样的图案,代表不同的含义,比如说绣了个鲤鱼,代表鲤鱼跃龙门,前程似锦,绣了个蟾蜍,代表辟邪。很多小孩与女人都喜欢穿肚兜,因为肚兜代表着中国传统的一种文化。


徐聊


其实内衣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才出现的,原始人衣不蔽体将兽毛作为衣物遮羞,随着文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穿着也更加的丰富,但是只有富裕的人家才能够穿的起丝绸,普通人家只能穿着麻布做成的衣服,而麻布十分的粗糙,会将女子细嫩的皮肤磨破,所以内衣就这样应运而生,各个时代内衣的叫法也是个不相同。

汉朝:抱腹、心衣

汉朝人对于内衣的命名极富诗意,而这两个名字共同突出的主题就是贴身。汉朝刘熙所著的《释名.释衣服》中说到:帕腹,横帕其腹也。报腹,上下有带,包裹其腹,上无档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档,以掩心也。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样式不同的内衣,简单一点的就是一块横裹的布,稍微复杂一点的就是在布上缝上带子用于紧抱腹部。

并且汉朝女子的内衣已经成为了一种装饰物品,讲一下爱情故事秀在内衣上,这与现代人的做法也是十分相似。

魏晋:两当

两当与心衣的样式十分类似,唯一的不同就是两当有后片,所以相当于现代的抹胸,两当的材质也会更加的厚实,给女子安全感。这种服饰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在魏晋这个特殊时期传入了中原。

唐:诃子

唐朝人观念较为开放,唐朝女子敢于展现自己作为女性的美,所以唐朝的内衣都是无带的。因为唐朝女子的服装基本上都是“半漏胸式裙装”,而诃子可以保证身体达到挺立的状态,尽显魅力。

宋:抹胸

宋代的内衣更像是一件衣物,因为穿上之后“上可遮乳,下可遮肚”,因此有被称为“抹肚”。而后背用带子或纽扣系紧。

清朝:肚兜

这个不用我介绍我想大家都知道长什么样子,因为肚兜在中国古装剧当中实在是太泛滥了。肚兜上有带,穿的时候将带套在颈上,另外腰上还有两条袋子束在背后。清朝的肚兜多为红色,并且在上面秀以各种精美的刺绣。


小小的一个内衣经过历史的演变居然有如此多的变化,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文化史了。


七七谈历史


古代的内衣,曝光率最高的,一定是老少通吃的“红肚兜”了!小时候看古装电视剧,每当即将出现涉及内衣的镜头时,大人就把我们赶走,说小孩不能看。

他们越是这样,越是引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发誓一定要看看那一段到底演了个啥。终于有一天趁他们下地干活的时间,我在电视上看到我朝思暮想的画面——唉,看完就大失所望了!不管脱多少衣服,最后都千篇一律地“红肚兜”啊!

那些电视剧教会了我三件事:

  1. 古代人脱衣服实在是麻烦!
  2. 古代人的内衣都长一个样!
  3. 大人都挺没劲,啥也没有的镜头还喜欢遮遮掩掩!


但历史告诉我们,电视剧都是骗人的!

其实古代人的内衣,花样多着呢!光名字就有很多种叫法。


一、春秋时的“衵”

《左传·宣公九年》里有这样一句:“皆衷其衵,以戏于朝。”

这个“衵”,就是指内衣。《广韵·入质》里有专门的解释:衵,妇人近身衣。

《左传》这句话的意思是“都穿着他们的内衣,在朝堂上嬉戏”这说的是陈灵公和夏姬,这两人本来就是不清不白的在一起,竟然还玩这么大,古人其实比我们想的要开放啊。


二、战国时的“亵”

《荀子·礼论》记载:“说亵衣,袭三称。”

这里的“说亵衣”就是指设立内衣(标准),“说”是通假字,设立的设。而“亵”字在今天有“污秽、下流”的意思,也是从这里引申而来的,因为古人觉得内衣特别容易脏,慢慢就有了把“亵衣”也作为脏衣服、旧衣服的统称。


三、两汉时期的“抱腹”、“襗”

汉朝时,内衣主要形制为帕腹、抱腹、心衣,背部袒露无后片。

<strong><strong>

“帕腹,横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裆,以奄心也。”——汉刘熙《释名.释衣服》

<strong>

帕腹最简单,胸腹部横裹一件布帕而已,抱腹上面用细带子,心衣用鉤肩及裆。内衣上面多绣一些爱情主题,比如“鸳鸯相偎燕双飞”之类。


汉朝班固的《窦将军北征颂》里面有这么一句:“劳不御舆,寒不施襗。” 《广雅·释器》这样解释:襗,长襦也。襦类似于现在的短夹袄,长襦,就是比较长的夹袄。古代人穿衣服,是最里面穿襗,外面再穿袍,袍外还有中衣,必要时外面再加礼服。

“襗”,也写作“泽”,引申为“污泽”,也是来源于“内衣容易脏”的原因。


四、魏晋之后的内衣发展

  • 魏晋

内衣形制为“两当”。和汉朝的抱腹心衣不同的地方,在于后面有布,前后都遮挡。色彩有了更大发展,常两层,外为织锦,内为衬绵。

<strong>

  • 唐朝

女性内衣出现了肩部无带类型,叫诃(hē)子。唐代女性喜欢穿半露胸式裙装,裙子高束到胸,胸下系条阔带,上胸和后背袒露,外披纱衣,内衣半隐半现,类似“内衣外穿”,因此无带的诃子比较好看。

  • 宋朝

内衣分两种:抹胸和裹肚抹胸,史料注释其作用“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此外也有裹肚,抹胸短小,裹肚较长。抹胸有时还可以穿在外面。

<strong>

  • 元朝

英勇好战的游牧民族很喜欢“合欢襟”,又称“合欢”。合欢襟主要特点是从后向前系束合欢襟背后袒露,仅以带子相连,肩部无带。穿的时候从后往前穿,前面用襻(pàn)带或者一排扣子联结。

  • 明朝

内衣听上去倒像是别的东西:主腰,这玩意的外形神似我们今天的背心。

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

这描述相当详细,也让我们看到了明朝这设计相当地先进,已经具备了现代内衣的塑形功能了。

最后,到了大清,就有了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红肚兜”!

<strong>

以后,再在电视剧中看到了熟悉的“红肚兜”,记得我和你分享的知识哦!一个导演专业不专业,就看他“红肚兜”用得对不对!

<strong>


《释名.释衣服》

《广雅·释器》

《左传·宣公九年》


国史无双


在古老的中国,最著名的内衣要算肚兜了。“肚兜”即抹胸的俗称,辞海释“掩胸之衣”,是古代妇女穿在最贴身处的内衣。伴着几许古典的浪漫风情,现代人一听到“肚兜”总有几丝奇思遐想。然而肚兜是明清时期的一种内衣,从帕腹、抹胸演变而成,不分男女均可穿着。

从汉唐到明清,古人对内衣的称呼各不相同。

汉:抱腹、心衣

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础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 钩肩”及”裆”就成为“心衣”。两者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平织绢是汉朝常用的内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称彩绣),图案多以“爱情”为主题,在当时用素色面料来制作内衣的情况是不多的。

汉代内衣的款式,有多种形制,人们对衣饰的追求已经开始趋向精美。这时女性的内衣比较常用的有帕腹、抱腹和心衣。汉刘熙《释名·释衣服》称:“帕腹,横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裆,以奄心也。”由此可见,这时的内衣有繁简之别,简单的只是横裹在腹部的一块布帕,因称“帕腹”;稍微复杂一些的,只是在帕腹上缀以带子,用时紧抱其腹,故名“抱腹”;如果在抱腹上加以“钩肩”及“裆”,则成了“心衣”。

“心衣”的特点是以“以带吊缚”以及“以平裁式布帛遮束”。其“带”的量及位置各有不同,其“平裁式”的几何形态化布帛的分割均有变化。应该说“心衣”已经基本具备了后世内衣的特点。在汉代。还出现过一种既有前片又有后片的内衣;既可当胸,又可当背,因形得名“两当”,它是后世背心的最早形式。汉朝常用的内衣面料是平织绢,上面多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称彩绣),图案多以“爱情”为主题。

魏晋:(十六国):两当

“两当”与“抱腹”、“心衣”的区别在于它有后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材质多为手感厚实、色彩丰富的织锦,双层,内有衬棉。“两当”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后传人中原,属异族文化。

唐代的诃子

唐代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点所决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因而内衣面料考究,色彩缤纷,与今天所倡异的“内衣外穿”颇为相似。为配合这样的穿着习惯,内衣需为无带的。“诃子”常用的面料为:“织成”,挺括略有弹性,手感厚实。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即可,“织成”保证“诃子”胸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的抹胸

“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用纽扣或带子系结。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称土布,贵族人家用丝质品并在其上绣以花卉。单的夹的,形式不一。

元代:合欢襟

合欢襟

“合欢襟” 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点。穿时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合欢襟的面料用织锦的居多,图案为四方连续。

蒙古族入主中原,服饰上既承袭汉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至元大德年间,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从其便了。元朝内衣称“合欢襟”或“合欢”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点。

元代的“合欢”,无论从形制还是名称上都很有煽情的味道。“合欢”后背坦露,以带子相连,肩部无带,穿时由后及前,有胸前一排扣子系合,或用襻(音盼pàn)带等系束。面料为手感厚实的织锦,图案则多为四方连续。

明代:主腰

主腰

“主腰”外形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可见明代女子已深谙凸现身材之道。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胡语、胡姓,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代女子服饰规定民间女子只能用紫色,不能用金绣。袍衫只能用紫绿、桃红、及浅淡色,不能用大红、鸦青、黄色。带则用蓝绢布。明衣衫已出现用纽扣的式样。明代女性内衣称“主腰” 、“阑裙”,其外型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起到调节腰部的效果,可见明代女子已深谙凸显身材之道,知道通过衣饰充分勾勒出女性具体的轮廓和曲线,使人体美充分得到展示。

主腰,其“主”是指系扣的意思,通常为宫女所穿的款式,强调刺绣装饰。《醒世姻缘传》第9回:“许氏洗了浴,点了盘香……下面穿了新做的银红绵裤,两腰白绣绫裙,着肉穿了一件月白绫机主腰。”《水浒传》27回:“那妇人便走起身来迎接,下面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搽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指的或就是这种内衣。主腰作为女子内衣的称谓早在元代就有。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在他的《落梅风》曲中就写到:“实心儿待,休做谎话儿情。不信道为伊曾害。害时节有谁曾见来?瞒不过主腰胸带”。整只曲子,以女主人公辩白的口吻,倾吐情思苦深。由此可见曲中的主腰所指的就女子内衣,“瞒不过主腰胸带”比诗词中常用的“衣带渐宽”,更坦诚直率。

清代肚兜

清代“抹胸”又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是一部寄情的文化史,它在“仅覆胸乳”的不同几何形态分割中达到身体与社会表情、身体与人生价值的交相辉映,并通过这个表现的平台来传递女子不同时代与文化的价值理念,吐露内在情愫。


大河涂料网


现代社会有内衣一说,事实上内衣这种东西在古代就已经有了,现在只不过是发展的更为完善一些而已,在很早的古代,人们就意识到内衣对人的重要性。

在很多古代小说甚至古装电视剧中,人们就可以看到古代女子所穿的内衣叫肚兜,事实上在更早的时候有一种更确切的说法叫做亵衣,也就是传说中的另一种说法。古代的内衣没有现在这么完善,主要是在腰部肩部或者胸部肌上带子,从而能够保护自己一些关键的地方,不至于春光外泄。

不同的朝代对这种利内衣有不同的说法,到了汉朝的时候就被称为心衣,因为内衣保护的地方主要是胸部,而心脏也正好在那个地方,当然腹部也是内衣保护的另一个关键地方,所以又叫报腹。到了唐朝的时候,因为唐朝是风气比较开放,所以唐朝的内衣给人一种比较美观的感觉,大家可以看杨贵妃。

到了明清时代的利益,事实上和我们一般人所说的肚兜已经比较相似了。肚兜上有时候还绣一些图案,例如鲤鱼什么的一些吉祥的东西,据说可以辟邪。此外,小孩很多时候也会穿那种肚兜。总而言之,内放这种东西在中国古代可谓是源远流长,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古代社会,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都存在各式各样的内衣。

因此,内衣的名字自然也是五花八门。大家千万不要误以为内衣是现代社会的特权。事实上,古代女性对内衣投入了大量心思,内衣就是时尚的象征。

最早的内衣,大概就是缠腰布(loincloth)。这种内衣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遮蔽身体的敏感部位,而是用来保暖。譬如日本男性穿的裆兜布,就是一个很直观的例子。

相对于男性而言,女人花在内衣上的功夫更多。大家会追求内衣的材质,以及内衣上的图案、纹样。

对于欧洲古代的女性而言,紧身胸衣(corsets)可以说是最知名的一类内衣了。这种内衣能够凸显出女性的身段美。

但与此同时,紧身胸衣也会对女性腰部的骨骼造成危害,大致就相当于我们古代的缠足吧。

除了外国以外,我国古代的内衣种类也是有很多的。

例如,汉代称内衣为“抱腹”、“心衣”,从名字上看就知道是要保暖的。隋唐时期,内衣被称作是“内中”、“亵衣”。

再往后,还有“袜肚”、“袜胸”、“谰裙”等等。直到清代,“肚兜”这个名字才广泛流行起来。

当然,肚兜这种东西一般都是女性和小孩穿的。在小说《红楼梦》中,就有薛宝钗替代袭人帮宝玉绣肚兜的一幕。具体请看下面这张宋代画家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中小孩穿肚兜的场景:

总而言之,内衣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