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市值公司:平臺的崛起與機遇


萬億市值公司:平臺的崛起與機遇

有人說我們正處於一個對於實體經濟最煎熬的時代,也有人說是To B創業的黃金時代;有人認為中國已經開始模式輸出,出海的風口已至,也有人看到中國科技上市公司市值總和與美國相比差距竟然還在逐年增大,見仁見智。因此,我才覺得更有必要在這個群雄逐鹿的時代,用精確的時間軸和耐心的思考去記錄科技領域的變與不變,以及那些“平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導讀


當我們說起阿里的時候會想到什麼——淘寶?天貓?還是1688?當我們說起騰訊的時候會想到什麼——QQ?微信?還是王者榮耀?但是,當我們想起微軟、蘋果和谷歌的時候——恐怕出現在腦海裡的是眼前無法離手的筆記本電腦、手機、平板甚至手錶,是這一系列終端背後的系統與平臺搭載著幾乎整個網絡世界。


中美科技Top15上市公司對比

萬億市值公司:平臺的崛起與機遇

寫這個主題最主要的動力來自上方這張中美科技上市公司對比圖,當我們看到排名越往前的公司時,越容易聽到外界把他們稱作“xx平臺”,的確公司的體量越大,對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滲透彷彿越深,平臺像是一片森林,一艘航空母艦甚至一支艦隊。


那麼究竟什麼是平臺?那些萬億市值的“超級艦隊”又是如何崛起的?在可見的未來中又充滿了哪些機遇和挑戰?


當大家覺得每一年彷彿都是未來十年裡最好的一年的時候,機會正冉冉升起。


目錄


1 從Facebook說起

1.1 財報預警

1.2 “平臺”與“聚合者”

2 平臺2.0,“雲”巨頭的崛起之路

2.1 AWS拔地而起

2.2 Salesforce的“PaaS艦隊”

2.3 解析PaaS

3 企業級平臺的基本特徵

3.1 面向開發者、賦能用戶

3.2 更注重對iPaaS層的能力建設

3.3 與上層SaaS和底層IaaS彼此成就

4 冉冉升起的機會

4.1 開源2.0

4.2 雲原生(Cloud-native)

4.3 AI賦能

4.4 SaaS新機遇

5 結束語


01—從Facebook說起


1.1 財報預警

我有一個同學在Facebook,她的工作簡單來說是幫Mark找到哪些早期公司值得關注並評估是否應當採取相應措施,背後需要對市場的全方位跟蹤和持續分析。收購一直是Facebook版圖擴張的重要策略,在完成對Instagram和WhatsApp堪稱里程碑式的併購之後公司步入快速增長通道,直至2018年“劍橋分析”事件。這場危機倒逼CEO Mark Zukerburg開始進行戰略調整,他隨即宣佈聘用兩萬人的內容審核團隊來清理不健康言論和虛假內容,要知道當時美國記者總人數才不到三萬人。2019年3月在個人主頁上他公開宣稱“The future is private.(未來一切將更加隱私)”,背後是一系列對數據安全和用戶隱私技術的投入,並對以廣告投放為主的商業模式進行改革,甚至有人認為Facebook開始向微信“學習”。


伴隨著爭議,公司的發展從2018年年底後逐漸走上正軌,股價重振旗鼓,輿論壓力也逐漸消退。直到今年一月底,公司發佈了2019財年第四季度財報,報告“意外”地顯示營收和利潤增速雙雙下滑,其中營收增長更是連續四季度低於30%且降至上市後最低,而成本費用的絕對值達到上市後最高。


剛開始我並沒有對這份財報過多擔心,從長線來看只要旗下所有產品的總用戶數和活躍度在穩步提升(Whatsapp前不久宣稱全球活躍用戶數超過20億,5年翻了4倍),網絡效應將肯定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廣告主,支付和電商業務遲早會像“微信”一樣落地並找到變現的方式,業績突破自然可期。但財報出來當天卻引發了股價自去年年中以來的最大跌幅,大家的爭論無非兩點:對新商業模式不確定性的憂慮加重,以及對高額成本持續投入的質疑,簡單理解便是——我既不認為目前的改革能賺更多錢,也看不見之前在安全上的投入有任何回報!


1.2 “平臺”與“聚合者”

Ben Thompson隨即在Stratechery發表了一篇文章“Facebook’s Platform Opportunity(臉書的平臺性機會)”,核心要點如下:

  • 首先,根據營收結構來看,Facebook依然是一個“聚合者“(aggregator),而不是“平臺(platform)”。聚合者的本質是利用網絡效應聚攏用戶和第三方(基本為廣告主),兩方之間的需求是
    單向的,廣告主想找到匹配的用戶但用戶並不想到看到廣告,這是一個封閉的商業迴路,且受益方最終只是這個聚合者本身
  • 根據這個思路,當初的Google也是聚合者。如今公司比較成功地完成了從聚合者到平臺的躍遷,主要原因是:建立了開放的安卓生態;用戶和網站本身就具有雙向需求(發現與被發現);平臺通過廣告聯盟(類似百度的“網盟”)和旗下產品矩陣如Youtube等建立了一個連接用戶、外部網站/應用和廣告主的開放生態,廣告主可根據平臺上用戶的搜索行為靈活地向聯盟內任何一個站點投放廣告,平臺與獲得投放的站點利益共享,良性發展;
  • 因此,雖然Facebook也有這樣一款具有相似機制的產品叫Facebook Audience Network(FAN),但因為種種因素並沒有得到重視,錯過了幫助公司成為平臺的最佳時機。如今面對輿論和業務增長的雙重壓力下,無論從PR、競爭態勢還是市場天花板的角度來看,重振FAN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總而言之,“平臺”和“聚合者”最根本的區別是:

  • 平臺促進(facilitate)兩方或多方交互關係,鼓勵多方商業交流和價值互換,實現持續共贏;
  • 聚合者調控(intermediate)用戶和第三方客戶的關係,儘可能壟斷用戶或流量的商業價值,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



萬億市值公司:平臺的崛起與機遇

(聚合者 VS 平臺)


這樣看來,Google的可怕就在於他既是最具壟斷效應的“聚合者”又締造了在移動端最大的系統平臺。然而真正從一開始就在構建平臺的公司,似乎從最上面的市值排行榜上證明了他們的偉大,這就是PC時代的微軟和手機時代的蘋果

萬億市值公司:平臺的崛起與機遇


微軟的誕生不僅讓個人電腦進入千家萬戶,還開啟了辦公軟件的輝煌時代,培育了Adobe、Autodesk等上市公司,包括自己的親兒子Office;蘋果和後來的Google則聯手催生了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全球性繁榮,從新聞資訊、遊戲到社交、電商,再到近幾年火熱的本地生活、共享經濟等等。同時,在這些細分領域中聚合者悄然出現,他們藉助無限下降的邊際成本和滾燙的資本熱錢迅速開始廝殺,如今時間窗口越來越短,到最後往往只會有一到兩位倖存者。誰掌握的用戶越多誰就能吸引最優質的服務提供者和“金主”,進而獲得最大程度的操控權,最終形成一個馬太效應占主導的市場


因此,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平臺級巨頭雖然創造了一個可以無限觸達用戶的虛擬網絡,卻無可避免地培養了一批貪婪的聚合者。但在商業規則嚴謹的企業級市場,用戶注重的是效率和價值,網絡效應逐漸失效,這給企業級產品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思路和成長空間


02—平臺2.0:“雲”巨頭的崛起之路

2.1 AWS拔地而起

2003年的夏天,一家電商企業的開發團隊高管與管理層在CEO家中激烈討論著,他們在決定是否應該打造一個可以供內部快速開發各類應用軟件的集存儲、計算和網絡為一體的基礎設施。隨後他們在白板上開始寫下自己的核心優勢:第一欄列出了為在這個電商平臺上的消費者提供的所有服務;第二欄列出了為平臺上的賣家即供應商提供的種種技術支持,包括如何幫他們更快賣出商品、更快線上交易等等;當他們想到基礎設施的時候,很快在旁邊加了第三列:圍繞開發者和企業級客戶


這家公司叫亞馬遜,三年後AWS雲服務誕生了。2018年在Intelligencer對AWS現任CEO Andy Jassy的專訪中,有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


“團隊經過了許多爭論,例如這與亞馬遜現在做的事情出入太大,為什麼我們不先嚐試做一個提供存儲的服務,看用戶是否會使用然後再決定應不應該繼續提供其他服務。但最後團隊堅定地認為:

我們要麼就建立一個完整的平臺,要麼就什麼都不做。”


隨著2009年新一代產品EC2面世,這是業界第一次將基礎設施服務向公眾用戶全面開放,讓開發者能在平臺上搭建基於Linux或Windows環境的任何業務,並按照業務的體量大小靈活付費,同時還不用擔心背後繁瑣的運維工作。基礎設施成為了一種完整的端到端服務——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礎設施即服務),從此點燃雲計算市場。

萬億市值公司:平臺的崛起與機遇


2.2 Salesforce的“PaaS艦隊”

時鐘再往回撥到1999年,幾位從Oracle出來的工程師成立了一家向用戶提供按需付費模式的軟件公司,由於當時還沒有AWS,他們自己搭建了底層設施並在次年推出了基於這個全新商業模式的客戶關係管理(CRM)軟件,這個模式後來被叫做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件即服務),這家公司就是Salesforce。


直到2006年AWS面世,Salesforce才逐漸把業務搬到AWS雲上,除了帶給AWS自己的業務外還有使用Salesforce產品的超過三萬家企業級用戶。隨後公司開啟了圍繞營銷場景下平臺型業務的升級,

  • 2005年推出開放平臺App Exchange,讓開發者基於這個平臺發佈個性化的營銷解決方案並向其他用戶出售,福布斯雜誌稱之為“商業軟件的iTunes”;
  • 2006年相繼發佈Apex語言——允許開發者基於這套標準化的語言開發所需的程序並能調用Salesforce的大部分API,和Visualforce技術——允許程序員自行設計UI;
  • 2008年正式發佈集成並優化上述功能後的Force.com,一個讓用戶、開發者自由開發、發佈、出售應用並獲得收益的平臺。

隨著這個以“開發者”為中心的生態逐漸壯大,Salesforce從一個純粹的CRM SaaS服務商成長為一個圍繞營銷場景向開發者及客戶賦能的技術型平臺,這就是後來為人所熟知的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臺即服務)

萬億市值公司:平臺的崛起與機遇

(Salesforced的業務Road Map)


2.3 解析PaaS

Gartner在2010年的報告中將PaaS定義為介於IaaS與SaaS之間的中間件,包含了超過十類中間件技術,例如應用程序服務器、數據庫管理、企業服務總線、網關服務等。最終根據用戶的使用模式(use pattern)可歸為兩大類,aPaaS(Application PaaS,應用平臺服務)和iPaaS(Infrastructure PaaS,基礎設施平臺服務):

  • aPaaS:通過提供多語言開發工具、標準的編程模型、內部編排整合及海量數據管理等方式幫助開發者快速部署新應用或數據集,例如Salesforce的Force.com、 Google的App Engine等;
  • iPaaS:簡單理解就是提供從本地到雲、多個應用間、數據集間的端到端部署方案,包括API對接、多協議和文件數據的集成等,例如Informatica、Oracle Cloud Platform等;


2011年的報告進一步認為,預計到2015年會出現試圖通過多種PaaS產品來滿足用戶多種使用模式的巨頭,他們首先將在以往提供私有部署和應用集成產品的大公司中誕生,例如Oracle、IBM和微軟。屆時將可能有三到四個巨頭掌握超過50%的PaaS市場,剩下的由圍繞單箇中間件技術和基於行業或地區屬性的中小廠商所瓜分,競爭將非常激烈。

萬億市值公司:平臺的崛起與機遇

(Gartner PaaS Road Map,2011)


回看上文中Salesforce的業務Road Map,的確基本符合Gartner當年的判斷:


通過aPaaS支撐更多使用模式和業務場景

  • 2010年收購Heroku,後者是一個在雲上為開發者提供多種編程語言環境的平臺;
  • 2014年正式推出低代碼開發工具平臺Lightning,在2019年又增加了一個插件Flow Action,讓非IT人員通過無代碼的方式實現業務流程自動化,從而進一步降低他們編寫程序的門檻,提高他們的生產力和工作效率;
  • 從AppExchange到Force.com,再加Heroku,最後整合為一體的Lightning 平臺意在幫助各類型用戶敏捷快速地對付工作中遇到的業務需求。


通過iPaaS支撐標準、靈活部署和集成化管理:

  • 與老牌中間件廠商Tibco聯合打造企業級應用集成(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雲服務,讓用戶能通過與自己公司內部的系統如ERP、財務、客戶服務甚至其他CRM軟件等無縫對接,實現業務流自動化;
  • 2018年宣佈史上最大一筆交易——以65億美金收購MuleSoft,一家提供全生命週期API管理和iPaaS服務的上市公司。交易完成後立即推出結合MuleSoft核心技術的新一代產品
    Integration Cloud(集成雲),幫助客戶以最高效和標準化的方式實現本地與雲、異構數據與應用間的整合。
萬億市值公司:平臺的崛起與機遇


CEO Marc Benioff在宣佈收購Mulesoft時說道:“Every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tarts and ends with the customer.(每一次數字化轉型起於顧客也止於顧客)”,從前面的發展路徑中我們可以看出,Salesforce在前幾年通過自研和併購的方式建立了面向產品端的生態體系,而

這幾年投入的重點將放在新技術如AI和與底層基礎設施的整合能力上


Gartner曾說:“到2020年左右,集成工作將佔企業數字化平臺建設50%以上的時間和成本”,Salesforce在正確的時間點的確做了正確的事情——致力向客戶提供從產品、開發平臺、AI技術到底層集成工具集的“端到端解決方案”,Salesforce自己把它稱為“customer success platform(客戶成功平臺)”。這也是我對上文那份2011年的報告“PaaS Road Map”中用“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Infrastructure Platform(綜合性應用基礎設施平臺)”去詮釋PaaS的外化理解。


03—企業級平臺的基本特徵


Salesforce只是優秀的企業級平臺的一個縮影,結合前面對“聚合者”與“平臺”的分析,我認為下一個走向成功的企業級平臺將至少具備以下特徵:



3.1 面向開發者、賦能用戶

具備同時面向開發者及普通用戶的一套兼容多語言、低代碼/無代碼的標準開發套件,並提供一個支持開發、測試、上線、運維甚至溝通協作等完整流程的平臺,讓用戶能夠靈活快速地解決業務場景中面對的問題。再來看過去一年為什麼“低代碼”、“無代碼”會受到國內一級市場的關注,我們更應該去追溯已經成長起來的PaaS平臺做相關應用的初衷和歷程,才能去理解這對於中國市場的啟示和機會



3.2 更注重對iPaaS層的能力建設

95%的財富100強公司正在使用至少一款從Salesforce的AppExchange上發佈的應用,所以當Salesforce發佈Integration Cloud的時候,首要目的是幫助客戶更方便地將正在使用的Salesforce雲產品(營銷、銷售和商務等)、AppExchange上的應用程序以及自己內部的其他系統進行有效打通和數據共享,目的就是不斷完善底層對混合雲架構、數據和協議異構、流處理和安全等方面的支持;


3.3 與上層SaaS和底層IaaS彼此成就

這裡的“成就”可以類比從Salesforce的Force.com平臺成長並獨立出來的Veeva,一家從生命科學領域CRM起步的SaaS公司,目前向醫藥行業客戶提供包括從研發、銷售到藥物監測的全流程數字化解決方案,堪稱生命科學界的“微軟”,目前市值超過230億美金,Veeva是名正言順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其次,如前面說道,早期的AWS與Salesforce相互扶持,雲業務已經成了雙方公司的主要增長動力。即便現在當Salesforce進行全球版圖擴張的時候,每到一個新大陸如加拿大、澳大利亞都優先選擇了AWS進行雲部署。


萬億市值公司:平臺的崛起與機遇


04—冉冉升起的機會


Gartner去年預測道:到2022年全球PaaS市場相比2018年還要翻一倍,超過340億美金,目前已經將近50%的PaaS及上面提供的產品都只在雲上提供(cloud-only)。現在對雲計算及PaaS平臺來說無疑是最好不過的時代,我看到了以下四個不可忽視的機會:


4.1 開源2.0

2018年微軟以75億美金高價收購GitHub,雲建設和擁抱開源是我對微軟這幾年發展中印象最深刻的兩個舉措,只要GitHub繼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同性交友”社區,那就會有持續不斷的開源軟件被託管並可能放在微軟的雲服務Azure上,別忘了那句話“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軟件正在吞噬世界)”;


再往前看幾年,既有Cloudera、MongoDB和Elastic相繼成功上市,還有RedHat(340億美金被IBM收購)、Mulesoft和GitHub高價賣身,正如去年A16Z在其官網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所說,開源軟件進入了2.0時代——“

The SaaS & Open Core Era(SaaS及開放核心時代)”,增值代碼閉源、服務託管等商業模式都已經陸續得到驗證。我認為目前大部分產品僅面向通用領域和基礎設施服務,未來增長動力很可能來自針對天花板夠高的垂直行業提供端到端的解決方案

萬億市值公司:平臺的崛起與機遇

(A16Z:75%的開源公司和80%的融資事件都發生在2005年以後)


巨頭對開源的態度從拒絕到完全擁抱也是動力之一。微軟曾經稱Linux是“癌症”,但新CEO上位後立刻宣佈“.Net”開源,之後對開源的熱情有目共睹,怪不得A16Z放話:


“As software has eaten the world, open source is eating software.(隨著軟件吞噬著世界,開源正吞噬著軟件)”


這就是雲計算的普及、PaaS的開發者文化及SaaS的自傳播屬性共同“促進”的結果。



4.2 雲原生(Cloud-native)

雲原生既是一種架構也是一種組織文化,未來公司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必然會把更多產品甚至核心系統逐漸轉移到雲端,目的是實現敏捷、可靠和高彈性同時還要保證隔離和安全;


那麼不管是SaaS、PaaS平臺還是傳統企業,都會更加重視對底層基礎設施的投入,包含容器化部署、微服務設計、DevOps(開發運維)及AIOps(智能化運維)和持續交付能力等各方面的建設。這裡面原先提供相關產品的第三方公司因為客戶上雲後,產品架構設計、新技術採納和商業模式都可能發生改變,這便給了新興公司發展的機會。


從一次性部署變為託管服務和自助模式,從傳統的交鑰匙方案變為提供開放兼容、低代碼和AI輔助等工具賦能用戶。看看ServiceNow的發展與轉型,上市8年後仍能保持30%以上的營收增長,業務邊界不斷擴張,市值已超過670億美金。




4.3 AI賦能

“AI is eating everything(AI正在吞噬一切)”,這是近兩年我對AI最直觀的感受。下圖是CB Insights去年發佈的2019年AI趨勢預測,在“Necessary(必需)”象限中,“開源框架”和“邊緣計算”赫然在列,科技巨頭已經對AI作為一種基礎服務能力有了清晰和完整的佈局。


如果真要說Facebook已開始平臺化的探索,我認為那就從三年前推出開源深度學習框架PyTorch開始,前幾天剛重磅開源了PyTorch 3D以幫助研究者和工程師更方便地處理3D圖像渲染。這位社交巨頭正在向外界釋放一個明確且友善的信號

,不僅意在打破Google的TensorFlow在這個領域的壟斷,更要通過系統化的方式佈局未來,正如當年微軟收購GitHub的底層邏輯;

萬億市值公司:平臺的崛起與機遇

(CB Insights: AI Trends 2019)


在上圖中還可以發現,只有“面部識別”處於較被“市場接納”的位置,這裡有一大部分我相信還是拜中國特殊國情所賜。“自動駕駛”、“醫療影像及診斷”、“農作物監測”

等市場的雖然肉眼可見,實際落地情況仍差強人意。隨著更多的通用算法和模型被學術界採納並開放、更多數據通過工業界及邊緣端設備採集分析,一定需要一個整合元數據、模型、算法、學習框架及部署運維的類似中間件的平臺,不管從公司IT部門內生或者由一個第三方公司提供。而如果第三方公司將這個產品開放為平臺,我相信會推動更多開發者和產業內人士自下而上地向更多細分場景滲透。這也符合前面對PaaS基本特徵和雲原生機會的判斷。


4.4 SaaS新機遇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當50%以上的基礎設施都部署在雲端,當這些IaaS和PaaS公司對開發者和開源軟件提供更多支持和保護的時候,SaaS的產品架構和商業模式可能再次從底層設計發生轉變,利用平臺並讓自己也成為平臺。在上一篇文章

《Slack、Zoom們全軍出擊》

中,我們看到Slack已經成為企業內外部資源協同調度的入口,App Directory和開發者平臺初具規模,跟Salesforce更相仿的是平臺上也開始提供低代碼工具和流程自動化應用。而一個企業所需要的資源種類應該是沒有天花板的,因此再反觀微軟對雲的持續投入和收購GitHub的舉措,可謂奠定了下一個輝煌十年的基礎。


當看完《超級軟件》這本書後,我甚至在想所有基於傳統架構設計開發並需要本地部署的商業軟件是不是都有機會重做一遍?



藉助AI實現開放和自助:舉一個我們最熟悉的例子,百度在2017年終於推出了阿波羅計劃:一個開放的自動駕駛平臺,吸引主車廠、供應商、無人駕駛公司、出行服務公司等入駐,共同促進無人駕駛落地。雖然距離真正落地還為時尚早,但這次疫情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小型機器人和物流小車在封閉或半封閉環境下不可替代的價值。根據媒體報道,在疫情區內真正規模化使用起來的場景還非常有限,問題就出現在產品操作的易用性以及靈活的遠程支持。而AI、SaaS以及平臺的建立不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嗎?



擁抱IoT和工業:知名調研機構IoT Analytics曾預測,到2020年全球活躍物聯網設備數量將達到100億臺,到2025年將達到220億臺,即未來五年後還能翻一倍。GE最近做的一次調查發現,70%具有現場服務(field service)場景的公司(以設備製造業和工業為主)的管理人員並不清楚自己負責的設備將在什麼時候出現故障或者需要進行恰當的維護升級。


在CB Insights的那張AI趨勢圖中,預測性維護(predictive maintenance)僅僅是工廠從設計研發、生產加工、質量檢測到運維售後等整個流程中的一環。全球所謂的“物聯網平臺”從2017年的450家上升到目前超過600家,這其中一半都在工業或製造業領域。物聯網世界未來很可能比現在以連接並服務人的虛擬世界更加繁榮。


05—結束語


“That’s a crock of shit. This isn’t a platform. A platform is when the economic value of everybody that uses it, exceeds the value of the company that creates it. Then it’s a platform.”

——Bill Gates

(這簡直是xxx(口吐芬芳)。這不是平臺。平臺是——當裡面所有使用者創造的全部經濟價值超過提供這個平臺的公司所創造的價值的時候,平臺就誕生了。)

——比爾蓋茨


這是當Facebook瘋狂完成了一輪估值150億美金的融資之後,比爾蓋茨被問及如何評價Facebook這個平臺時的回答。重點來了,當時在這一輪中給這個社交巨頭注資2.4億美金的公司——正是微軟


無論如何,這段對於“平臺”的解釋,相信值得所有企業家、創業者和投資人反覆品味。


最後,跟大家分享最近關注的一個項目《Wuhan2020:武漢新型冠狀病毒防疫開源信息收集平臺》。這個由今年1月25號在GitHub發起的開源項目,只花了6天的時間便建成了總體組、技術組、信息組、協調組、宣傳組和風控組等六大群組並迅速完成網站上線,詳細內容請戳:https://wh.opensource-service.cn/#/。


背後超過700人的開發團隊溝通協作用的工具就是Slack,文檔協同編輯用的是石墨。這不僅是一個公益項目,更像一場技術和社會實驗,涉及大規模跨群組與地域間的協作和溝通、工具和平臺能否支撐需求的突發和陡增、開源社區與公益組織的合作和激勵等等

萬億市值公司:平臺的崛起與機遇

(Wuhan2020:協作的力量)


對我觸動最大的是:真正偉大的平臺,它的最終價值將遠遠超越商業本身,在社會、人文和公共事務上逐漸顯露出來。



萬億市值公司:平臺的崛起與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