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牌加速,房地產“製造業”


洗牌加速,房地產“製造業”

三月鶯華黃鶴樓 騷人盼復舊風流

大浪淘沙,拍死了無數的滄海英雄。


從藍海到紅海的搏殺,房地產行業已經經歷了40年的沉浮。


跟任何行業走向成熟一樣,成熟的極致也意味著行業大洗牌,迭代更新的開始。


龍頭集聚效應更加凸顯。就像二八法則一樣,20%的公司佔據市場80%的份額,80%的小公司在為20%的市場份額拼死搏殺,苟延殘喘。


洗牌加速,房地產“製造業”


小而美,往往只是初級階段;

大而強,才會是真正的王者。

房地產行業作為一個資金密集型的行業,一方面體現了製造業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它也體現了國民財富的儲蓄作用,承擔了資金的蓄水池作用。

但是,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以及出生率的下降,人口紅利不在,城鎮化進展到一定程度。房地產已經走到了新的路口,跟大多數傳統制造業一樣。

想喝牛奶,基本想到的就是蒙牛、伊利和光明;

想只有買洗衣機,想到的基本就是海爾、小天鵝、西門子;

想買手機,想到的基本就是華為、蘋果;

房地產行業快速膨脹發展,帶來了是更多的產能過剩和發展不均衡,然而在非完全競爭市場中,解決產能過剩,快速實現市場的產能出清,單靠市場難以解決。因策供給側的改革早就在征程上。

從十九大房地產的定調到2019年各地多達600多次的政策調控,我們可以看出房地產的供給側改革不斷在深入。提高拿地成本、提高融資成本限制融資額度,限制和引導資金流入,開發預售進行硬性要求等等措施相繼出臺。

隨之而來的是,房地產公司的分化,前赴後繼的一批批倒下。越來越多的房企意識到,保證現金流的穩定才是房企“生存”的。

保持現有規模重要?還是活下去重要?當然是活下去!

眾所周知,房地產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行業,高週轉、高負債、高槓杆的“三高”是最鮮明的特點。不能沒錢,資金鍊斷了,就完蛋了。

風來了,豬也能飛上天;

風停了,摔得最慘的也是豬。

根據2019年公告網的數據顯示,2019年將近破產525家


洗牌加速,房地產“製造業”


在2018年到2019年,大多數的銀行和信託公司,已經將主要合作的房地產公司從之前的全國百強,慢慢變成前50強,再到將大部分額度留給前20強的房地產公司。


此次疫情作為突發事件,更讓我們看到了企業的命脈在於現金流,在於資金鍊。對於房地產行業,沒有銷售,沒有回款,這個冬天就非常煎熬。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但是山花爛漫的時候,不知道有些公司還在不在。


近兩天爆炸性新聞,恆大75折甩賣,全民營銷,以價換量的手段來促營銷賺足了眼球。然而,背後透露的是頭部房地產的危機意識和搶收戰略。


未來的房地產會不會集中到只有大概十幾二十家的樣子。

我覺得很有可能,他們像生產洗衣機、生產手機一樣生產房子。


作為投資者,我們在進行房產的買賣和進行理財投資的時候。頭部意識也一定會得到越來越多的體現。


核心品牌,核心開發商,核心地段更值得擁有。


PS:在信託理財理財上,私以為大品牌房地產公司議價能力更強,融資成本相對較低,投資者所獲取的收益相對也較低,但是安全性會更高;反則反之,也很有可能覆水難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