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力曹操完全可以称帝,为什么一直没有称帝?

汇集股侠


感谢题主出题。大家好,我是苏州诚简,一名文化领域爱好者。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国鼎立之前,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刘协从洛阳接到许昌,从此东汉便以许昌为都。这也开启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快速崛起年代。

在这个过程中,曹操之所以不称帝,是因为时机尚不成熟。

196年的时候,曹操还只是兖州牧,实力并不是很强。而整个天下除了兖州之外,还有其他地区十二个州,还有其他很多个地区军事力量,比如关中的李傕、郭汜;河内的张扬;河北的袁绍;安徽的袁术;荆州的刘表;徐州的刘备;东吴的孙权等等。也就是说,这时候的曹操相当于是刚起步不久,实力积累还不够,如果在这时候曹操称帝,那天下诸侯很可能一起攻击曹操,而曹操肯定兵败!所以,这时候曹操要做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军事范围和力量。

三分天下之后,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曹操以兖州为根据地,后来消灭了袁绍、袁术、吕布、马腾、韩遂、刘表等割据势力后,便独霸北方。这时候,曹操的实力达到了鼎盛时期,于是曹操趁势大军进一步南下,想着消灭孙权。结果就出现了著名的赤壁之战!战后,曹操大败,返回中原,孙权趁势夺取了江陵,刘备则趁势夺取了荆南四郡。这便呈现了后来的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后,曹操元气大伤,而孙权和刘备则趁机崛起。后来三国鼎立以后,曹操的军事实力逐渐恢复,但是孙权和刘备也已经变得很强大了。论军事实力,尽管曹操依然是老大,但是这时候称不称帝已经意义不大了。因为天下已经没有几个诸侯了,就剩下孙权和刘备了。即使曹操称帝了,也只是一个虚名而已,因为孙权和刘备还在。而一旦称帝,曹操或许还会给世人留下千古骂名。所以综合考虑,曹操并未称帝!

这是因为没有了称帝的必要!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此问题的回答,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各位朋友留言指导,祝生活愉快!


我本无心争天下


回答问题之前,先回顾一下曹操戎马的一生:

东汉末年,皇室衰落,群雄角逐,建安元年,手握雄兵的曹操亲自到洛阳朝见汉献帝。随即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将其变成了手中的傀儡和一张无可匹敌的王牌,取得了在三国时期最大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献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后为安抚和麻痹袁绍,曹操让出了大将军的职位,改任司空兼车骑将军,开始主持朝政。

建安四年——建安六年,曹操和袁绍开展了汉末“三大战役”之一的官渡之战,此战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至此,曹操一统北方,实力剧增,对于朝政的控制愈发严密。

到了建安十三年,曹操官拜丞相,自此彻底架空了汉家皇室。建安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216年,曹操称魏王,献帝诏令曹操加九锡,套六马、称金银车,出行可用天子仪仗。同时,封其长子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国太子。

至此,曹操完成了夺取帝位和世袭权利的所有准备。在通往帝王的道路上,没有了任何阻碍,似乎已经走到了终点。不但早已事实上控制了朝廷的一切大权,成为了实际的皇帝,在形式上也与皇帝没有区别了。他差的只是一个皇帝的名号而已。

事实上,曹操代汉意图早就昭然若揭,但终其一生,至死也没有迈出最后一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不让孙权意图得逞。孙权劝他称帝是从东吴的利益出发的。首先,孙权认为这样劝进可以获得曹操的信任,使得吴、魏的矛盾得以和解,从而专心对付蜀汉。在襄樊战役中,孙权为得到荆州,趁关羽和曹操对战之际从背后偷袭,虽说帮了曹操大忙,却得罪了刘皇叔。吴、蜀长达十年的联盟关系就此破裂。这时他比什么时候都需要缓解与曹魏的矛盾,不然就会陷入到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其次,孙权认为曹操如果真的称帝,肯定会得到拥汉派的反对,会因此陷入困境,会减轻对吴国的威胁。二是从当时形势来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曹操在政治上会陷入被动。纵观曹操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都发生在他称魏公、魏王之后,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继续维持着汉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是从建安十五年起,曹操一直在“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不论他是出于何种目的,但至少言辞恳切。这样说了差不多十年,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势必对自己的声誉名节会造成不利影响。

四是曹操一直都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其实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应该就是曹操内心真实的写照。

五是到了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已经65岁,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吧,勉强也可算是曹操不愿意称帝的原因吧。

综上,曹操不称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略。


历史长河缓缓淌


按正常逻辑来说,曹操称帝的条件是十分符合的。

当时的东汉朝廷,曹操已经控制了大部分。而且军权和财权也是牢牢地掌握在手中。但是,曹操虽然受封魏王,加封九锡,基本上已经无限接近那最后一步了,但是他却没有迈出那一步。

没有称帝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曹操的内心里对大汉还是有点眷念的。一开始,曹操不论是起兵还是刺杀董卓,内心里还是想复兴大汉的。然而在现实面前,他渐渐抛弃了自己的道路。不过,作为世代汉臣,他也没有心做出那僭越的最后一步。

其次,一个人的死让曹操倍受打击。他就是荀彧。荀彧是一个王佐之才,曹操也对他极为看重。两人底下私交特别好,当年曹操遇到了刚从袁军那里逃出来的荀彧,拍着他的肩说这是我的张良啊。

可惜,荀彧这个人也是个死脑筋,他一辈子只认大汉,而不认曹操。当年投奔曹军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曹操手里有天子。荀彧为曹操出谋划策,无论是征吕布、伐袁绍、讨乌桓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三点,还有一个人是曹操的前车之鉴,他就是袁术。袁术认为自己家门显赫,而且自己手中还有玉玺,于是就做出了僭越这个念头。结果闹得一个众叛亲离,四方诸侯纷纷起而讨之,袁术最后惨死于淮南。曹操认为天下未定,如果自己贸然称帝,很可能弄成和袁术一样的下场,丧失自己政权的合理性。所以,他也没有走出那一步。

曹操不称帝,其实是明智的。




雨尾声


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这是史书上大书特书,用以说明曹操一生不敢染指皇帝二字的心态。

其实,曹操不是不想当皇帝,只是前车之鉴,使他不敢登上这个王位罢了。

汉献帝刘彻这一生,过得十分窝囊,先是董卓擅权,后是曹操当国,他只是一个傀儡,见到董卓也好,见到曹操也好,都如芒刺在背,战栗不安的。可是,江山坐稳了,大权旁落,便不甘心做一个符号式的统治者,成为曹操手下的一个高级俘虏了。于是,便要搞复辟了。这也是历史上所有失去王位和虚有王位的人,忍不住要尝试的一种危险游戏。




温柔十度


第一是曹操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一开始曹操就是打着匡扶汉室之名挟天子以令诸侯,靠着这个名义挣得家底,很多人归附他试基于这个原因,只要汉献帝还在,他就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第二是当时的士族和知识分子仍是忠于汉室,最典型的是荀彧这个例子,让曹操心生顾忌。尽管当时汉室已是相当于一个符号般的存在,但对人心的向背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当时作为社会和统治阶层最中坚的力量士族这这阶层,包括一些读书人,绝大部分人仍是只认可和忠于汉室的,曹操迎了天子之后,除了可名正言顺地以汉室的名义给大家当官封爵外,还可以得到士族的支持以及招揽更多的人才为已所用。举个例子,大家应该听过曹操下面有一个叫荀彧的人,在治国及谋略上都是天才级人物,绝对不逊于诸葛亮,是曹操前期非常得力的助手,曹操外出征伐时,都是把家丢给他管的,一切军政务都断于他。建安十七年的时候,董昭就提议太祖进爵当国公(实不合当时的礼数),就先来问荀彧的意见,荀彧就说:“曹公兴义兵本是匡扶汉室,平息天下,当忠贞退让。所谓君子爱人以德,你这样搞对曹公的形象不好。”曹操知道后心理就不舒服了,出征前就把荀彧贬到外地去劳军了,没想到这对荀彧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没多久就病死了,才五十岁。从这可以看出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士人仍是忠于汉室的,所以曹操终其一生都不敢让汉献帝禅位让贤,也是因为有这方面的顾虑。

第三,曹操一直想统一,按步骤如果他能统一孙权和刘备,那他想做什么都没有太大的顾忌了,但是在统一之前他仍然要假借着汉室的名义进行东征西伐,那是他一直以来最正当理由。同样,当时蜀汉和东吴都对他虎视眈眈,他不想因为自己称帝而对曹魏带来人心的动摇和给他的两个对手更好的借口。像刘备就是骂他狼子野心,打着匡复汉室的名义挣家底。

第四,曹操虽然没有皇帝之名,但有皇帝之实,不管怎么样,他应该还想保留着自己一点名节吧!


吾骨不成筋


论实力曹操完全可以称帝,为什么一直没有称帝?

曹操"东汉末年的一个枭雄,后来三分天下,可以说是实力最强的一位,我认为曹操不称帝有三点。

第一点就是曹操"虽然是枭雄,但是他还是很爱国的,他想做一个忠臣,被世人颂扬。而且皇帝在他手上,就像一个傀儡,又可以令诸侯,称不称帝实质上没有区别。

第二点就是不到时间,他如果称帝,他就是与整个天下为敌,整个天下可以称之为逆反叛贼,就是与整个天下为敌。要是他扫平天下之后他自然就称帝了,所以说他没必要称帝。

第三点就是他的年龄大了,生命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他儿子又不是特别优秀,称帝之后,打仗更要艰难,等于给他儿子挖了一个坑,所以不称帝。希望能帮助到你。


豫东小刘鹏


曹操从小家里条件不好,出身低微,但是他凭着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在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中崛起,在晚年的时候达到了权利的顶峰,但是他始终都没有登上帝位,很多人觉得他是太懦弱太胆怯了,其实他是考虑了各个方面才做的决定。

曹操是一个讲究纲常伦理和忠孝礼仪的人,虽然他本事很大,有能力称帝,但是他带兵出去打仗用的是天子的名义,也就是汉献帝,如果把汉献帝废掉自己称帝,那他就会被别人指责是千古罪人,世世代代都要被人唾骂。他从小接受的儒家文化思想也不允许天子做这样大逆的事。

虽然他已经在战乱中取得了绝对优势,但是他的势力依然只局限在北方,东南的孙权、西南的刘备等人都是不容小看的势力。如果曹操称帝的话,就会让别人有了讨伐他的借口,到时候天下英雄都联合起来跟他作战,他根本就没有还手的机会,这是他万万不想看到的局面。

除了这两个原因,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因素,那就是曹操一直都是个重实权轻虚名的人。他为人重在实际,实权和虚名的份量他也是再清楚不过。称帝不过是多得了个称号,而汉献帝做任何决策都要由曹操同意,国家大事都是曹操一手包办,连官员们的任命也是他负责,这一切都已经证明了他这个丞相就是实际上的皇帝,又何必再去添个虚名自寻烦恼呢?



缅怀未逝的青春


事实上,曹操的代汉意图早就昭然若揭,但至死他也没有迈出最后的一步。他要把这最后一步让给自己的儿子完成。曹操为什么自己不称帝呢?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孙权劝他称帝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首先,孙权认为这样做可以获得曹操的信任,从而实现吴、魏之间的和解,自己就可以专心对付蜀汉。襄樊之役中,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从背后袭击关羽,帮了曹操的大忙,但却得罪了刘备。吴、蜀之间长达十年的联盟关系就此结束,这时他比什么时候都更需要缓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则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其实,孙权认为曹操如果真的称帝,拥汉派将会强烈反对,曹操因此陷入困境,减轻对吴国的威胁。因此,孙权阳奉阴违,曹操看穿了孙权的意图,不肯轻易上当。

其二,从当时形势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综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都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三,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

其四,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

此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岁,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这也可能是他不愿称帝的一个原因。

总之,曹操不当皇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虑。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是对自己的自我评定。


君意图南


曹操身居宰相之职,后又被加封为魏王,受九锡,真可谓是位极人臣,无论是从所受的礼仪方面,还是享有的权力方面来说,都已经是实质上的帝王了。但曹操终究没有跨出称帝为王的最后一步,是因为虽然只是一个名号的问题,可曹操毕竟身为汉臣,世受汉恩,从开始直至后来一直以汉相自许。曹操深谙谋略,做为一代乱世枭雄,不会不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断不可因为贪慕虚名而让自己遭受实祸,自始自终谨守最为关键的度,没有使自己成为篡汉的逆臣。



7深海


一、曹操想不想称帝呢?简单回答:想,至少从建安十八年开始,他就想了。

1、可能很多人会拿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十二月下的《述志令》里的话来表明【曹操只是想当一个汉朝的征西将军而已】,但为何不仔细看看原文呢?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很明显,【汉征西将军】只是曹操的【少年之志】,而《述志令》本身便是一个年过半百的权臣对着手下一大帮子人讲(chui)故(niu)事(bi)而已——再看下文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真是吐槽无力,这不典型说自己本来也可以,然而我并没有做么?

2、《述志令》中曹操表示食四县共计三万户实在是不大好,德行不够啊!但是江湖风波险恶,大权不能随便让人,然而封邑却可以啊!故而曹操向朝廷还了【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只食【武平万户】而已,看看曹丞相多么为人民和朝廷着想啊!

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但我们再来看看曹操下达《述志令》之后都发生了什么,《魏武故事》说《述志令》是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己亥下的(据查该年十二月无己亥日,应为十一月己亥,即十一月廿九),然而就在一个半月后,也就是在十六年春正月庚辰,即正月十一之时。汉献帝下了几道诏令:

十六年春正月,魏书曰:庚辰,天子报:减户五千,分所让三县万五千封三子,植为平原侯,据为范阳侯,豹为饶阳侯,食邑各五千户。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

可以看到,曹植曹据曹豹各得封邑五千户,计一万五千户,看起来曹操还是亏了五千户啊!然而,你看后面,曹丕不仅当了五官中郎将,还做了副丞相哦!曹吉利这把绝壁赚了有木有!

3、两年后的建安十八年五月,曹操进封【魏公】,建立【魏国】,这个【魏国】是个【公国】,相当于是一个独立的小朝廷,有一套独立的官僚政治体系,所以当时有【汉朝廷】与【魏朝廷】,有【汉臣】与【魏臣】之分了。《三国志·魏书》多有【魏国既建,X为某官】,意思就是这个传主去邺城做【魏臣】啦!邺城当然俨然是真正的汉都了,你看人家夏侯惇巴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