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實力曹操完全可以稱帝,為什麼一直沒有稱帝?

彙集股俠


曹操不宵稱帝。皇帝已經在他掌控中,只是一個聽話的孩子,他何須稱帝。諸侯,群臣,百姓怕的是曹操,不是皇帝。他若稱帝是畫蛇添足。


聞鍾居士


感謝題主出題。大家好,我是蘇州誠簡,一名文化領域愛好者。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三國鼎立之前,曹操為什麼不稱帝?

公元196年,曹操把漢獻帝劉協從洛陽接到許昌,從此東漢便以許昌為都。這也開啟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快速崛起年代。

在這個過程中,曹操之所以不稱帝,是因為時機尚不成熟。

196年的時候,曹操還只是兗州牧,實力並不是很強。而整個天下除了兗州之外,還有其他地區十二個州,還有其他很多個地區軍事力量,比如關中的李傕、郭汜;河內的張揚;河北的袁紹;安徽的袁術;荊州的劉表;徐州的劉備;東吳的孫權等等。也就是說,這時候的曹操相當於是剛起步不久,實力積累還不夠,如果在這時候曹操稱帝,那天下諸侯很可能一起攻擊曹操,而曹操肯定兵敗!所以,這時候曹操要做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想方設法擴大自己的軍事範圍和力量。

三分天下之後,曹操為什麼不稱帝?

曹操以兗州為根據地,後來消滅了袁紹、袁術、呂布、馬騰、韓遂、劉表等割據勢力後,便獨霸北方。這時候,曹操的實力達到了鼎盛時期,於是曹操趁勢大軍進一步南下,想著消滅孫權。結果就出現了著名的赤壁之戰!戰後,曹操大敗,返回中原,孫權趁勢奪取了江陵,劉備則趁勢奪取了荊南四郡。這便呈現了後來的三國鼎立。

赤壁之戰後,曹操元氣大傷,而孫權和劉備則趁機崛起。後來三國鼎立以後,曹操的軍事實力逐漸恢復,但是孫權和劉備也已經變得很強大了。論軍事實力,儘管曹操依然是老大,但是這時候稱不稱帝已經意義不大了。因為天下已經沒有幾個諸侯了,就剩下孫權和劉備了。即使曹操稱帝了,也只是一個虛名而已,因為孫權和劉備還在。而一旦稱帝,曹操或許還會給世人留下千古罵名。所以綜合考慮,曹操並未稱帝!

這是因為沒有了稱帝的必要!

好了,以上就是我對此問題的回答,感謝您的閱讀!歡迎各位朋友留言指導,祝生活愉快!


我本無心爭天下


按正常邏輯來說,曹操稱帝的條件是十分符合的。

當時的東漢朝廷,曹操已經控制了大部分。而且軍權和財權也是牢牢地掌握在手中。但是,曹操雖然受封魏王,加封九錫,基本上已經無限接近那最後一步了,但是他卻沒有邁出那一步。

沒有稱帝的原因有三點。

首先,曹操的內心裡對大漢還是有點眷念的。一開始,曹操不論是起兵還是刺殺董卓,內心裡還是想復興大漢的。然而在現實面前,他漸漸拋棄了自己的道路。不過,作為世代漢臣,他也沒有心做出那僭越的最後一步。

其次,一個人的死讓曹操倍受打擊。他就是荀彧。荀彧是一個王佐之才,曹操也對他極為看重。兩人底下私交特別好,當年曹操遇到了剛從袁軍那裡逃出來的荀彧,拍著他的肩說這是我的張良啊。

可惜,荀彧這個人也是個死腦筋,他一輩子只認大漢,而不認曹操。當年投奔曹軍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曹操手裡有天子。荀彧為曹操出謀劃策,無論是徵呂布、伐袁紹、討烏桓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三點,還有一個人是曹操的前車之鑑,他就是袁術。袁術認為自己家門顯赫,而且自己手中還有玉璽,於是就做出了僭越這個念頭。結果鬧得一個眾叛親離,四方諸侯紛紛起而討之,袁術最後慘死於淮南。曹操認為天下未定,如果自己貿然稱帝,很可能弄成和袁術一樣的下場,喪失自己政權的合理性。所以,他也沒有走出那一步。

曹操不稱帝,其實是明智的。




雨尾聲


回答問題之前,先回顧一下曹操戎馬的一生:

東漢末年,皇室衰落,群雄角逐,建安元年,手握雄兵的曹操親自到洛陽朝見漢獻帝。隨即挾持漢獻帝遷都許昌,將其變成了手中的傀儡和一張無可匹敵的王牌,取得了在三國時期最大的優勢“挾天子以令諸侯”。

漢獻帝任命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後為安撫和麻痺袁紹,曹操讓出了大將軍的職位,改任司空兼車騎將軍,開始主持朝政。

建安四年——建安六年,曹操和袁紹開展了漢末“三大戰役”之一的官渡之戰,此戰以曹操的勝利而告終,至此,曹操一統北方,實力劇增,對於朝政的控制愈發嚴密。

到了建安十三年,曹操官拜丞相,自此徹底架空了漢家皇室。建安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216年,曹操稱魏王,獻帝詔令曹操加九錫,套六馬、稱金銀車,出行可用天子儀仗。同時,封其長子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國太子。

至此,曹操完成了奪取帝位和世襲權利的所有準備。在通往帝王的道路上,沒有了任何阻礙,似乎已經走到了終點。不但早已事實上控制了朝廷的一切大權,成為了實際的皇帝,在形式上也與皇帝沒有區別了。他差的只是一個皇帝的名號而已。

事實上,曹操代漢意圖早就昭然若揭,但終其一生,至死也沒有邁出最後一步,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是不讓孫權意圖得逞。孫權勸他稱帝是從東吳的利益出發的。首先,孫權認為這樣勸進可以獲得曹操的信任,使得吳、魏的矛盾得以和解,從而專心對付蜀漢。在襄樊戰役中,孫權為得到荊州,趁關羽和曹操對戰之際從背後偷襲,雖說幫了曹操大忙,卻得罪了劉皇叔。吳、蜀長達十年的聯盟關係就此破裂。這時他比什麼時候都需要緩解與曹魏的矛盾,不然就會陷入到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其次,孫權認為曹操如果真的稱帝,肯定會得到擁漢派的反對,會因此陷入困境,會減輕對吳國的威脅。二是從當時形勢來看,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輿論上的藉口,使曹操在政治上會陷入被動。縱觀曹操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都發生在他稱魏公、魏王之後,這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繼續維持著漢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是從建安十五年起,曹操一直在“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不論他是出於何種目的,但至少言辭懇切。這樣說了差不多十年,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勢必對自己的聲譽名節會造成不利影響。

四是曹操一直都是一個講究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其實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一語應該就是曹操內心真實的寫照。

五是到了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已經65歲,年紀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吧,勉強也可算是曹操不願意稱帝的原因吧。

綜上,曹操不稱帝是從策略上全面權衡得失後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周密而明智的謀略。


歷史長河緩緩淌


曹操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這是史書上大書特書,用以說明曹操一生不敢染指皇帝二字的心態。

其實,曹操不是不想當皇帝,只是前車之鑑,使他不敢登上這個王位罷了。

漢獻帝劉徹這一生,過得十分窩囊,先是董卓擅權,後是曹操當國,他只是一個傀儡,見到董卓也好,見到曹操也好,都如芒刺在背,戰慄不安的。可是,江山坐穩了,大權旁落,便不甘心做一個符號式的統治者,成為曹操手下的一個高級俘虜了。於是,便要搞復辟了。這也是歷史上所有失去王位和虛有王位的人,忍不住要嘗試的一種危險遊戲。




溫柔十度


第一是曹操找不到合適的理由。一開始曹操就是打著匡扶漢室之名挾天子以令諸侯,靠著這個名義掙得家底,很多人歸附他試基於這個原因,只要漢獻帝還在,他就找不到合適的理由。

第二是當時的士族和知識分子仍是忠於漢室,最典型的是荀彧這個例子,讓曹操心生顧忌。儘管當時漢室已是相當於一個符號般的存在,但對人心的向背有著一定的影響力。當時作為社會和統治階層最中堅的力量士族這這階層,包括一些讀書人,絕大部分人仍是隻認可和忠於漢室的,曹操迎了天子之後,除了可名正言順地以漢室的名義給大家當官封爵外,還可以得到士族的支持以及招攬更多的人才為已所用。舉個例子,大家應該聽過曹操下面有一個叫荀彧的人,在治國及謀略上都是天才級人物,絕對不遜於諸葛亮,是曹操前期非常得力的助手,曹操外出征伐時,都是把家丟給他管的,一切軍政務都斷於他。建安十七年的時候,董昭就提議太祖進爵當國公(實不合當時的禮數),就先來問荀彧的意見,荀彧就說:“曹公興義兵本是匡扶漢室,平息天下,當忠貞退讓。所謂君子愛人以德,你這樣搞對曹公的形象不好。”曹操知道後心理就不舒服了,出征前就把荀彧貶到外地去勞軍了,沒想到這對荀彧是一個致命的打擊,沒多久就病死了,才五十歲。從這可以看出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士人仍是忠於漢室的,所以曹操終其一生都不敢讓漢獻帝禪位讓賢,也是因為有這方面的顧慮。

第三,曹操一直想統一,按步驟如果他能統一孫權和劉備,那他想做什麼都沒有太大的顧忌了,但是在統一之前他仍然要假借著漢室的名義進行東征西伐,那是他一直以來最正當理由。同樣,當時蜀漢和東吳都對他虎視眈眈,他不想因為自己稱帝而對曹魏帶來人心的動搖和給他的兩個對手更好的藉口。像劉備就是罵他狼子野心,打著匡復漢室的名義掙家底。

第四,曹操雖然沒有皇帝之名,但有皇帝之實,不管怎麼樣,他應該還想保留著自己一點名節吧!


吾骨不成筋


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天下三分獨得其二,曹操就已經具備了稱帝的實力;只是漢室傳承四百餘年,劉氏正統思想深入人心;期間王莽篡漢失敗,被世人所唾棄,前車之鑑,曹操也不得不謹慎;可以說曹操完全具備了稱帝的實力,時機卻不具備。

01.天下尚未一統,曹操擔心成為第二個袁術

東漢末年第一個自立稱帝的諸侯是袁術,當時的袁術可是實力非常強大的,但下場也很是悽慘;袁術一稱帝就遭到各路諸侯的圍攻,沒有一個支持的,就連自己的部下孫堅也立馬錶態斷絕關係。

曹操統一北方後,此時的諸侯還剩下西涼馬騰韓遂、漢中張魯、蜀中劉璋、江東孫權、荊州劉表以及劉備、還有交州等,這些勢力單獨一個不是曹操的對手,可猛虎架不住群狼,曹操一但篡漢稱帝,那將自己陷入了不義之境,這些勢力聯合起來,曹操是應付不過來的。這些人都是割據一方的虎狼,曹操送來了這麼大的一杆正義之旗,這些諸侯們會抓住機會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曹操,瓜分曹操的實力。

曹操攻取了涼州後,劉備又攻取了益州、漢中,又和東吳瓜分了荊州,此時的各路諸侯基本被消滅完了,天下真正的三分;此時的魏、吳實力同樣達到了巔峰,形式更加不允許曹操進帝位;孫權和劉備都是有著做皇帝的心思呢,曹操如果稱帝,雙方必聯合對付曹操,等於是曹操給了孫權和劉備一個正義之師的名號。

曹操本身性格多疑猜忌,前車之前歷歷在目,此時的天下形勢並不適合曹操稱帝。

02.漢室並未失盡天下人心,還有人心向漢

(1)漢室雖然已經名存實亡,漢獻帝這個正統的劉氏皇帝還在,還有很多人忠誠於漢室,這股力量並不弱;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士人階層經過長期的儒家思想教育和薰陶,忠君愛國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

(2)曹操集團內部有不少人反對曹操篡漢自立。最典型的莫過於曹操的首席謀士荀彧和名仕孔融;荀彧是跟了曹操幾十年的元老級人物,為曹操的事業可謂是貢獻最大,他再曹操進封魏公、加九錫的時候是堅決反對的;荀彧所代表的不是個人,而是一個階層。

或以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三國志》

除了荀彧意外還有其他人反對曹操,我們舉幾個例子:

時有京兆金禕字德禕...。目睹漢祚將移,謂可季興,乃喟然發憤,遂與耿紀、韋晃、言本、本子邈、邈弟穆等結謀。

《三國志》

大軍未反,諷潛徒結黨,又與長樂尉陳禕謀襲鄴。

《三國志》

這些人的反對讓曹操看到了天下還有人心向漢,曹操雖然誅殺了這些人,但誅殺不了人心。

03.奉天子以令不臣給曹操戴了一個緊箍咒

奉天子以令不臣最早是由毛階給曹操建議,後來荀彧又建議曹操奉迎天子到許昌,曹操聽從了這個建議,將天子奉迎到許昌,這給曹操帶來諸多的好處,但同樣給曹操的稱帝戴上立一個緊箍咒。荀彧和毛階都是曹魏集團品質高潔的名仕,這樣做不僅給曹操政治上的支持,也從大義上限制了曹操的不臣之心。

(1)正因為奉天子以令不臣,讓曹操匯聚了大量的人才,這些人才有一部分是奔著天子的正統名號而去的。如果曹操篡漢自立,必然遭到這部分人的反對,這一部分人並不是幾個人,而是以大批人,曹操不可能全部清除掉這些人。

(2)正因為奉天子以令不臣,讓曹操對諸侯征伐的軍隊成為了正義的王師。扯著大漢天子的這面大旗,曹操打誰都是替天子征討逆臣,在道義上和政治上就佔領了先機,而曹操篡漢稱帝,不僅失去了這杆大旗,還讓自己成為眾人討伐的逆賊。

(3)正因為奉天子以令不臣,讓曹操匯聚了民心民意。民心民意這個東西很微妙,每一位帝王都非常重視民心民意,有“得民心得天下”的說法。曹操奉迎天子以後,利用漢室正統來匯聚民心,在民眾的認可中曹操是救國的英雄,也是漢室的臣子;曹操一直打著的是漢獻帝的旗號,所以在民眾眼中,漢室依然是正統。

所以“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成了曹操稱帝的障礙,畢竟扯著漢室正統的大旗幾十年,曹操的篡漢稱帝不會被大義和民心所容。

04.曹操已經有帝王之實

建安十七年,曹操被賜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建安十八年,進封魏公,加九錫;建安十九年,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建安二十一年,進爵魏王。

曹操自從將天子奉迎到許都以後,天子只是名義上皇帝,所有的大權曹操獨攬,一直到去世,魏國的一切都是曹操做主,天子只是個名號而已;曹操除了帝王的名號以外,所有的待遇和皇帝沒有區別,有手握實權。

我們知道曹操青年時期是忠於漢室的,由於漢室糜爛、報國無門,選擇了自己起兵單幹,而曹操起兵的初衷還是誅滅董卓、匡扶漢室,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篡漢的想法的,到奉迎天子到許都的初期,曹操也還是想做一個拯救漢室的能臣的。隨著權利的增大和實力的不斷變強,曹操才有了取代漢室的野心。

結語

可以說此時的曹操已經位極人臣,也早已實現了自己當初的理想,所以曹操雖然想稱帝,但並不是那麼的強烈,而面對著諸多的不合時宜,曹操最終沒有進位稱帝。


小任淺談史


論實力曹操完全可以稱帝,為什麼一直沒有稱帝?

曹操"東漢末年的一個梟雄,後來三分天下,可以說是實力最強的一位,我認為曹操不稱帝有三點。

第一點就是曹操"雖然是梟雄,但是他還是很愛國的,他想做一個忠臣,被世人頌揚。而且皇帝在他手上,就像一個傀儡,又可以令諸侯,稱不稱帝實質上沒有區別。

第二點就是不到時間,他如果稱帝,他就是與整個天下為敵,整個天下可以稱之為逆反叛賊,就是與整個天下為敵。要是他掃平天下之後他自然就稱帝了,所以說他沒必要稱帝。

第三點就是他的年齡大了,生命剩下的時間不多了,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他兒子又不是特別優秀,稱帝之後,打仗更要艱難,等於給他兒子挖了一個坑,所以不稱帝。希望能幫助到你。


豫東小劉鵬


曹操從小家裡條件不好,出身低微,但是他憑著自己的才華和智慧在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中崛起,在晚年的時候達到了權利的頂峰,但是他始終都沒有登上帝位,很多人覺得他是太懦弱太膽怯了,其實他是考慮了各個方面才做的決定。

曹操是一個講究綱常倫理和忠孝禮儀的人,雖然他本事很大,有能力稱帝,但是他帶兵出去打仗用的是天子的名義,也就是漢獻帝,如果把漢獻帝廢掉自己稱帝,那他就會被別人指責是千古罪人,世世代代都要被人唾罵。他從小接受的儒家文化思想也不允許天子做這樣大逆的事。

雖然他已經在戰亂中取得了絕對優勢,但是他的勢力依然只侷限在北方,東南的孫權、西南的劉備等人都是不容小看的勢力。如果曹操稱帝的話,就會讓別人有了討伐他的藉口,到時候天下英雄都聯合起來跟他作戰,他根本就沒有還手的機會,這是他萬萬不想看到的局面。

除了這兩個原因,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因素,那就是曹操一直都是個重實權輕虛名的人。他為人重在實際,實權和虛名的份量他也是再清楚不過。稱帝不過是多得了個稱號,而漢獻帝做任何決策都要由曹操同意,國家大事都是曹操一手包辦,連官員們的任命也是他負責,這一切都已經證明了他這個丞相就是實際上的皇帝,又何必再去添個虛名自尋煩惱呢?



緬懷未逝的青春


事實上,曹操的代漢意圖早就昭然若揭,但至死他也沒有邁出最後的一步。他要把這最後一步讓給自己的兒子完成。曹操為什麼自己不稱帝呢?主要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孫權勸他稱帝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的。首先,孫權認為這樣做可以獲得曹操的信任,從而實現吳、魏之間的和解,自己就可以專心對付蜀漢。襄樊之役中,孫權為了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從背後襲擊關羽,幫了曹操的大忙,但卻得罪了劉備。吳、蜀之間長達十年的聯盟關係就此結束,這時他比什麼時候都更需要緩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則會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其實,孫權認為曹操如果真的稱帝,擁漢派將會強烈反對,曹操因此陷入困境,減輕對吳國的威脅。因此,孫權陽奉陰違,曹操看穿了孫權的意圖,不肯輕易上當。


其二,從當時形勢看,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輿論上的藉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綜觀曹操的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都發生在他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繼續維持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其三,至少從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言辭懇切,說了差不多十年,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不如堅持把戲演下去。

其四,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一語,是他內心想法的真實寫照。

此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歲,年紀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了,這也可能是他不願稱帝的一個原因。

總之,曹操不當皇帝,是從策略上全面權衡得失後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周密而明智的謀慮。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是對自己的自我評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