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人間(比如父子母女)的隔閡,你們之間有困擾嗎?有什麼困擾?

杲熬的小日子


家裡的事最難說,我就說說我自己吧,我和我父親這輩子基本上沒有什麼不愉快,我最可愛的人就是我的父親,我的父親也非常滿意我對他的態度,我可以說我非常孝順,我可以說沒有大聲和父親說話,但是,已經沒有機會了,遺憾!現在剩下我和兒子的關係了,怎麼說呢?沒有一句共同語言,我也不清楚怎麼回事兒,都說兒子像父親,可是,我的兒子一點也不像我,我這人從來不會讓人家說我,我必須要有自尊心,可是兒子就是沒有自尊心,所以說沒辦法溝通,所以說什麼事情沒有絕對的!


仙人掌4690


有困擾都可以溝通,比如父母一天天變老了,曾經的風光不再了,很擔心自己沒有用了,會常常囉裡囉嗦,欲言又止,我每天下班吃晚飯時問問他們今天身體好嗎?去公園玩了沒有?玩得開心嗎?碰到什麼有趣的事情沒有?然後他們就可以打開話匣子眉飛色舞地說出自己一天下來經歷的得意開心或不開心的地方,你和他們同喜同樂同仇,安慰一下就OK。

和孩子我也是每天放學路上,問他學校裡有啥好玩兒的事情沒有,有一天,他說今天我們學校出了一件大事了,搞得我心裡一緊張,連問啥事,他說上體育課的時候,一個女同學打棒球的時候,棒球棍脫手飛出去了,正中體育老師(女的)眉心,老師應聲倒地,頭上被敲了個大包!急送醫務室,還好沒別的內外傷。這就是學校,安全意識要有強呀,小朋友們,哈哈哈(捂臉)

和父母和孩子要首先建立良好的關係,多關心,多讚美,成為他們值得信賴的人,再說其他的。


樂美幸福


我和我爸媽沒有吧 雖然媽媽去世七年了 但是我和爸爸關係始終一樣 只是我很慚愧做義工四年沒有好好關心老爸 未來我用實際行動好好的去愛我的爸爸



歸農路上


俗話說:“三歲一個代溝。”這雖然有點誇張,但也道出了一種傾向。據統計,70%以上的家庭父母與子女之間存在著嚴重的頂牛現象。由於兩代人經歷的社會背景及雙方在知識修養、生活閱歷的差異,使得他們在人生的許多方面產生了距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代溝”。代溝,即兩代人之間的心理距離,正是這種心理距離常常引發兩代人之間的心理衝突,衝突的結果或者一方屈從於另一方,或者兩敗俱傷,給兩面三刀代人的關係帶來更大的裂痕。當代青少年與父母的代溝衝突較為普遍,雙方各有許多難言之隱。但一般認為主要是因為父母不能理解孩子。其表現如下:1.父母也曾經年青過,但是,他們現在長大了,“好了傷疤忘了疼”。所以,他們不理解孩子的喜怒哀樂。他們雖然當年也為能擁有一頂綠軍帽而睡不著覺,可是現在看到孩子“追星”卻氣不打一處來。孩子失戀了,他們本應該安慰安慰,可是,他會說你是吃飽了飯撐的,小小的年齡談什麼戀愛?他們忘記了當年插隊時他們才十五六歲也躲到高粱垛後面說悄悄話的情景。2.父母因為自己年齡大,經驗豐富,所以總是倚老賣老。他們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我走的橋比你走的路還長。”經驗能說明什麼?有的經驗是有用的,有的經驗是人前進的阻力。就拿種地來說吧,農民種了幾千年的地,還不是彎把犁杖老鐮刀,那能代表先進嗎?因為經驗,他們有了更多的思維定勢,他們保守。所以他們對孩子的異想天開,總是不理解。有時異想天開就是石破天驚!3.父母因為不善於學習,落伍了,所以對於孩子的一些正常的行為不理解。比如孩子玩電腦,他說那有什麼意思,不如多背幾首詩!你說比爾'蓋茨會背幾首唐詩?邁克'戴爾會背幾首宋詞?他們不懂,這電腦,這網絡,就是孩子通向21世紀的成功之路。4.父母因為太成熟了,有些老氣橫秋。因此,鬥志弱了,嗅覺遲鈍了。所以他們總是不理解孩子的敏感,不理解孩子的前衛行為。他們經常嘲笑孩子的不沉穩,經常嘲笑孩子的不老成,總感覺孩子毛手毛腳。哪裡知道,正是因為不成熟,才有可塑性,正是因為不成熟,才有發展前途,等到一切都圓滑了,那就意味著生命在走向衰落,人生在走向死亡。為什麼戰士都要年輕人?為什麼歷次復興運動的先驅都是年輕人?答案是不言自明的。5.家長總是不理解孩子為什麼小毛病總是改不掉,總是不斷地出錯。可是,抽菸有害哪個家長都知道,而又有多少家長戒菸了呢?家長裡有幾個人不懂得喝酒對身體有家的道理,可是又有幾個人 不喝酒呢?家長們都懂得玩物喪志的道理,可是迷戀紅十、麻將、遊戲的家長還少嗎?6.父母總是不理解孩子為什麼笨手笨腳,什麼也不會幹,什麼也不愛幹。可是有誰知道,這都是家長造成的,是家長不讓他們做家務。在孩子對家裡的活挺感興趣的時候,家長總是對他們說,你好好學習吧,家裡的活有爸爸媽媽呢。等到他們學習失敗,想讓他們幹活的時候,他們已經不再願意,因為沒有這個習慣,也沒有這個能力。……在青少年階段,青少年要求擺脫父母的束縛,按自己的意志生活,而父母又不能理解子女的這種獨立的需要,因此親子關係緊張、不協調,兩代人之間常常缺乏交流和溝通,彼此產生的抱怨和誤解。對青少年來說,不良的家庭氣氛會影響其個性發展和人格塑造,同時會對學習產生障礙。因此,減少或消除兩代人之間的心理差距是至關重要的。(一)正確,誠懇的態度代際理解是消除兩代人隔閡,促進親子關係向和諧轉化的一個良好途徑。代際理解是指兩個世代之間在行為方式、生活態度以及價值觀念方面的認同,是為了縮小和消除年輕一代和老一代由於年齡、經歷、社會地位以及所受教育不同帶來的各種差異,達到彼此適應的一種認知行為。要達到代際之間的相互理解,首先必須採取正確的誠懇的態度。1.相互尊重:父母要與子女進行有效的溝通,便要像朋友式地交流思想和情感。家長應該多傾聽子女的說話,允許孩子說出不同的觀點,而不是專制地以自己說的為準則。2.相互信任:對於青少年來說,信任是他們與父母之間關係中最敏感的問題,也是衝突的焦點。如果父母能給予子女充分的信任,子女反而會向著他們所期待的方向發展。3.相互體諒:父母和子女在希望對方在某些方面接受自己的意見的同時,必須準備在另一些方面接受對方的意見。如果雙方都能移情性地從對方的立場和觀點出發去體察其心理需要和個性特徵,那麼父母和子女之間能取得相互諒解。父母應該理解孩子那些既成熟又不失天真稚嫩的相法,而子女則應該體諒父母望子成龍的迫切願望和對自己關懷備至的一片愛心。(二)恰當的溝通方法代際之間具備了良好的心理態度,還要選擇恰到好處的溝通方法,以便自然地相互交流,彼此理解。1.家庭共同活動:可以抽時間組織家庭成員共同參加各種活動,在活動中達到彼此溝通與理解。如:集體勞動、共同打掃衛生等,在合作中體會相互之間的關心和幫助,創造出溫暖的家庭氣氛;假日共同外出郊遊,形成一些共同的興趣愛好以拉近彼此的距離;一起看電影,通過對電影的評論來了解各自不同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等等。2.交談:只要彼此之間具備了開放和平等的心理和良好的態度,能夠像朋友那樣坐下來交談,克服不耐煩的情緒,平心靜氣地聽完對方的傾訴,並作出相應的回饋,交談無疑不失為一種增進理解的好方法。有一件事,葉蓉的母親——馮老師一直記得。那是葉蓉上小學的時候,有一陣子,她突發奇想,鬧著要讀舞蹈學校,一次哭鬧了整整一晚,半夜了還在床上嗚咽。馮老師沒辦法,她把女兒叫起來,溫言道:“我們認真談談吧。”女兒也不時地插入意見,經過深討,女兒心平氣和地放棄了她的“一時衝動”。在交談中父母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尊長的口吻。當雙方意見相佐時,不要立即強求統一,可以各自保留意見或選擇一個“折衷性”的觀點。3.父母主動接近孩子:父母可以經常和孩子談論自己的工作。這樣既可以使他們覺得父母是把他們當大人看,又可以使他們從中學到不少東西。同時,父母應該多與子女在一起,別頻繁外出,也不要工作過度。4.多發現子女的優點:對長大的孩子,切不可不經過了解就給予不公平的批評。青少年時期孩子的自尊心特別強烈,父母不應該說任何使孩子感到“丟面子”的事,尤其是和他的同伴在一起時,更不能輕易批評他。父母應該多發現子女的優點,以表揚和鼓勵來代替喋喋不休的囑咐和批評。總之,代際之間的差距並沒有構成不可逾越的鴻溝,並沒有構成解決不了的問題。只要父母和子女都能尋找機會交換意見,相互瞭解,並從對方的立場和觀點去設想,減少兩代人之間的心理差距、消除彼此間的隔閡也就容易多了



漠曉唄


父子、母女之間的相處一般會出現的問題是意見不合,消費觀念不一樣,在一起無話可說,說上幾句就無法控制情緒。

1.父母要給孩子更多信任,少指責,不要以質問的形式來跟孩子開始交談,多從朋友的角度以商量的語氣,多利用睡前談談心的方式,讓孩子對父母放低戒備,打開心扉交談,才能瞭解孩子的想法和觀點。

2.子女應該多跟父母聊天,增進感情的同時,讓父母感受到子女並沒有冷落自己,多講現代化,高科技化,網絡發展化的話題,讓他們多瞭解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將更容易理解孩子的行為,多拿結果說事,因為結果有成效是無形的證明,如孩子從事電商工作,很多長輩不理解,還是整天無所事事的對著電腦玩等等。

愛和親情是家庭前提,不管是父母還是子女都應該深刻認識到因為愛,因為親情才會有長輩的說教與嘮叨,才會有子女的任性與執著。事事要多交流,交流才能促進感情和理解,交流能解決一切問題。


鐵桿劉嫂


和父母隔閡,至少你正常的兩代人之間,由於經歷的不同,對事物的理解不一樣,所以難免存在一定的代溝,矛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處理問題的態度,作為兒女,首先要尊重自己的父母,作為父母,也應該尊重子女的意見和建議,首先讓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即使不可行的事情,要說明道理,讓子女心悅誠服的接受,而不是作為一廂情願的家長的作風,即使在親近的青雲之間,也不能忽略其碼的信任和肯定的態度。


家家樂廚房


我覺得沒有困擾,俗話說:一家人沒有隔夜仇,說開了就沒事,出發點都是為了對方好,家和萬事興。



卉子的生活日記


'多少有隔閡,因為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觀念不同


等候期待與嚮往


家是講愛的地方,沒什麼不能溝通的。


江南五月花


有,主要是思想意見不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