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怎樣自學書法?

手機用戶60285741279


我已過花甲,退出歷史舞臺也有六個年頭了。在職的四十多年裡,整日忙於工作,疲於奔波,儼然成為了一個機器人。

當一切都成了過眼雲煙,隨風而去的時候,忽然感覺內心深處是那樣的空虛。彎腰撿起喜歡的東西,捧在手心是那麼的珍貴。書法,是我的最愛。小時候總是喜歡文字,那四四方方美麗的字體,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載體,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從甲骨文到現在文字的生成和演變,唯有我們中國人才會理解其深刻內涵。

行草隸篆,是書法愛好者的喜愛,我由衷地偏向隸書。退休以後,我備齊了筆墨紙硯,文房四寶。別人臨帖,我則讀帖,吸收其精華,去其糟粕。有人說“書法不臨帖,猶如無爹”。我卻隨心隨性,信馬由韁,堅持經常,收效明顯。

書法,使我的退休生活更加充實。書法,使我的身心得到愉悅。書法,讓我享受到了美感。幾年下來,我的書法水平得以提升,許多書法作品獲得獎項。六十歲以後至七十歲這個年齡段,是人生中最好的黃金時期,只要是有毅力,有興趣,一定會有好的收穫。

人的閒靜逸緻應該從退休生活開始,我的人生態度是從六十歲開始改變的,我的書法愛好是從六十歲開始形成的。人,年齡不是侷限,心態決定生存質量。

親愛的老年朋友們,六十歲學習書法,那是正當年。


楊林海825


我是一位剛從國企退休的位職工,剛退休的那段日子心情,身體感覺都非常高興和輕鬆,總覺得以後自己可以每天在家可以多睡會覺,平時也會有很多時間去緞煉身體等。可是呢,時間長了確發現每天做這就厭倦了。因為自己平時喜歡書法,上班沒時間從此開始練習書法,堅持每天5點半起床,吃完早餐正式煉習我的書法。半年過去把我寫的發到朋友圈,朋友們都給我奌贊。當我看到這贊,心裡特別高興。功到自然成。


健康是福1818


齊白石退休才開始習練繪畫,書法無關歲數而關乎執著。

對於毫無基礎的愛好者而言,按以下方法習練

一、楷書入手

“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意即楷書如站立,行書如行走,草書如奔跑。楷書是楷模、典範之意,點畫分明,搭配勻稱,形體方正,規規矩矩,宜初學。“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初學者來說繞過楷書,直接學行或草,容易出現點畫不規矩,筆力不剛勁,疏密不勻稱,結構不安穩,比例不適當等弊病。

二、唐楷入門

“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唐楷法度森嚴,最為平正規矩。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顏真卿《多寶塔碑》、柳公權《玄秘塔碑》等,持之以恆,半年至一年內可入門。

三、執筆

指實:鬆緊適當,過緊會僵死,又容易疲勞、抖動,過鬆寫出的點畫軟弱無力。

掌虛:手指與手掌之間、拇指與食指之間要有空隙,不可使勁攥。

腕平掌豎:腕上部兩個骨節之間的平面與桌面大致平行,腕要低於掌,掌也就豎起來了。寫字講究腕力,坐著寫字以肘支案如果不做到腕平掌豎,寫出的點畫就可能軟弱無力。執筆在於手,運筆在於腕,執筆要實,運腕要活。運筆時手腕的左右兩個骨節是在不停地上下轉換著運動。

身正:坐姿端正,胸部自然挺起並與桌面保持一拳之隔。右手書寫時左手按在紙面上,以求力的均衡。

足安:寫字時兩腳微開,與肩同寬,平放地上,以保持身體安穩。

四、運腕方法

執筆在指間,指連於腕,腕連於肘,要想運筆靈活,必須指、腕、肘互相配合,而關鍵在於腕的運動。

著腕:即手腕貼在桌面上寫字。著腕法因腕與桌面接觸,妨礙筆的運動,寫小楷時可用,寫稍大的字就不適宜了。

枕腕:即用左手墊在右手腕下寫字。

提腕:即用肘部支撐在桌面上,而把手腕提起來,這是坐著寫中字最多見的腕法。

懸腕:寫字時自腕至肘都不放置在桌面上叫懸腕。寫大字必須懸腕,才能力從肩臂出而達於紙上。

五、運筆基礎

1、縱面運筆

落筆:筆最初接觸紙面叫落筆,也叫起筆。落筆一般較輕。落筆是運筆的開始。

頓筆:把筆往下按叫頓筆。頓筆不可過重,過重了點畫就會太肥。

提筆:把筆往起提叫提筆,一般在頓筆之後都要提筆。提筆如鳥兒將要離地高飛。

2、橫面運筆

行筆:筆鋒由一端到另一端叫行筆,行筆也叫走筆、過筆。

挫筆:筆頓後微提,使筆鋒轉動,微離頓處叫挫筆。挫筆大多用在筆畫轉折處,如寫口字的橫折時,先提筆,用筆尖寫出稜角,然後頓筆,這時把筆微提,於是出現第二個稜角,再略微轉動筆鋒,使筆尖朝著筆畫的上方――這時叫挫筆,最後繼續行筆,橫折就寫成。

折筆:寫點畫時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斷然改變方向,有意顯露稜角叫折筆。如寫橫時先向左上方落筆,然後往右下折,寫出方稜來,即為折筆。

轉筆:筆鋒旋轉叫轉筆,轉筆是為了寫出不帶稜角的點畫,如寫“馬”字第二筆,為使轉折處不露稜角,就要像用圓規畫圓一樣轉動筆鋒。

回筆:筆停後返回來時的方向叫回筆。回筆是為了“護尾以避免“折木”。

衄筆:筆下行而逆反叫衄筆,與回鋒不同,回筆用轉,衄筆用逆。如寫左豎鉤,豎寫至長短合度時,提筆左行再逆反使筆鋒朝即將挑出的鉤的相反方向――此即為衄筆――最後提筆挑出。

縱筆:筆鋒邊行邊提,去而不返叫縱筆。如寫撇時,用筆由重到輕,最後出鋒就用縱筆。

四、中鋒與側鋒基礎

用筆時強調中鋒行筆:毛筆筆頭的尖端部分叫筆鋒,又叫筆心,四外較短的毛叫副毫。中鋒行筆就是在寫字時,筆鋒經常在點畫當中運行。這樣順著使用筆毛,筆毛平鋪在紙上,寫出的點畫看起來渾厚圓潤,有立體感。

側鋒即偏鋒:是在寫字時,筆鋒不在點畫中間運行,而是偏在點畫的一側,寫橫畫時常偏在上邊,寫豎畫時常偏在左邊。側鋒行筆,起筆處易見稜角,但點畫往往缺乏立體感,而且由於沒有順著筆毛的方向用筆而是橫著刷,容易出現筆畫一邊整齊,另一邊不整齊的現象。

漢字結構包括橫豎、撇捺、繁簡、寬窄、長短、斜正,各具其態;從用筆上看,提頓、行駐、縱收、藏露、轉折、疾徐,無所不用,因而使得點畫的方圓、粗細、俯仰、曲直變化多姿;從結構上看,疏密、開合、聚散、穩險,各盡其美;從用墨上看,枯潤、濃淡、乾溼交映生輝;從章法上看,大小、虛實、斷連,參差錯落。

只用中鋒或只用側鋒都顯得單調,中鋒取勁、側鋒取妍,中鋒為主,側鋒為輔。

五、點畫寫法基礎

1、撇的藏鋒法:落筆、折筆與點的寫法大致相同,然後向左逐漸提筆撇出,速度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尾部過尖過細,這樣會形成病筆“鼠尾”,並旦筆畫的長短也不易控制;太慢了,尾部又會鈍而無鋒。

露鋒法是筆鋒直落,然後調整筆鋒成中鋒撇出。

2、橫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欲右先左,到左端時折筆下頓,再輕提筆用中鋒向右行,至長短合度時先輕提筆用側鋒寫出右上端的稜角,然後頓筆,至右下端時轉筆左收。

露鋒法是筆往右下方一落在紙上,立即用中鋒往右行,其餘提筆、頓筆、收筆都與藏鋒法同。用露鋒法寫橫時,特別要注意落筆不可過於往右下方切鋒,否則橫的左端會菲薄虛浮。

3、點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欲下先上,到頂端折筆,不能用轉筆法,轉則頂端不尖銳,然後往右下方行筆,至底部左下方轉筆,最後往左上方收筆。點的形狀是上尖下圓,腹(左邊)平背(右邊)圓。

露鋒法是順鋒直下筆――這種用筆法又稱切鋒,其餘行筆、收筆都和藏鋒法相同。

4、捺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欲有先左,然後向上轉筆(如用圓規畫圓,又像用毛筆畫半個小圓點),再立即往右下行並逐漸按筆使筆畫逐漸加粗,將出鋒時駐筆,最後順勢提筆出鋒。書寫的全過程可以用“逆入平出”來概括。平出指的是捺角時不可以有折角。

捺中較陡直者稱為縱捺,又稱金刀,用於木、本、來、史等字;較平緩者稱為橫捺,又稱游魚,用於走之等。凡縱捺首端與其他筆畫相銜接而不外露者,起筆可順而不逆。

橫捺的露鋒法是順鋒直落,然後側鋒上行,其餘行筆、駐筆、出鋒均與藏鋒法同。

5、豎有懸針、垂露之異,下部收筆呈露水將滴狀者稱垂露部出鋒尖銳如針狀者稱懸針。

垂露豎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折筆向下,調整筆鋒成中鋒下行,至長短合度時稍提筆往左(或右)回鋒收筆。

露鋒法是切鋒直落,調整筆鋒成中鋒行筆,其餘筆法均與藏鋒法同。

懸針豎的藏鋒法、露鋒法起筆、行筆均與垂露豎同,至長短合度時緩緩提筆出鋒,其速度要求近似撇,但比撇更慢些。因為懸針豎如中流砥柱,中正不欹,如果出鋒過快,可能出現歪斜、虛飄的現象。懸針最難的是寫得不偏不斜,有如鐵柱兀立而又不僵直,初學者只有勤學苦練才能得心應手。

6、鉤的變化最多,最基礎的為左鉤和右鉤。

左鉤和右鉤都附屬於豎。豎至下部將出鉤時先微提筆向左下行(這樣就在豎的右方出現了稜角),至鉤的底部時衄筆向左挑出即形成左鉤。右鉤與左鉤筆法同,只是方向相反。另有一種右鉤,看上去像是兩筆寫成的,稱之為搭鉤,用於辰、氏等右邊有長捺或長戈等字。其寫法是,豎至長短合度將要寫鉤時,先駐筆,然後提筆左行,折筆下頓,最後提筆挑出。

學會了左鉤、右鉤之後,可進一步學習獅口、鳳翅、寶蓋、龍尾、直戈、橫戈等。


溫州豬豬俠


老年人學書法能修身健體,是很好的一項藝術活動

首先掌握正確的執筆方法。

古人執筆分兩種,坐著寫字用五指執筆法,站著寫字用三指執筆法,可是70年代上海沈尹默在全國推廣書法時,只推廣了五指執筆法,三指執筆法瀕臨失傳,好在有林散之等巨匠的成功實踐,當前全國搞書法的70%只會五指執筆法,包括部分已成名的老書家。

學會三指執筆法對中鋒用筆起了決定性作用。目前國內書法傳承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執筆問題。廣大書法愛好者應該及時掌握兩種執筆法。

初學書法者,先要選好老師。

擇師的標準不在於長幼,而在於他是否是真正的行家,主要看他的創新能力,字外功夫,綜合素質,影響力及人品,找對老師就能事半功倍。

選好字帖和筆墨紙硯。

現在出版業十分發達,古代的所有碑帖都有很多不同版本供大家選用。北京琉璃廠一條街,書畫專業書店文房四寶店到處林立,應有盡有,有的還配了示範光盤。

筆分羊毫、狼毫、兼毫三大類,羊毫軟,狼毫硬,兼毫軟硬適度,初學者應選用兼毫,廠家比較出名的湖州善璉湖筆系列、宣州宣筆系列和江西產的各類毛筆,均可選用。

字體可按書體選購:

篆書有《甲骨文》、《石鼓文》、《散氏盤》、秦篆、楚篆等;隸書可選用《張遷碑》、《乙瑛碑》、《史晨碑》、《石門頌》、《好大王碑》等;

楷書可選用《張猛龍碑》、《張黑女碑》、《九成宮》、《顏勤禮碑》、《褚遂良楷書》等;

行書可選《聖教序》、《米芾行書》、《王鐸行草》;

草書可選《十七帖》、《書譜》、《智永千字文》、《平復帖》,懷素、張芝草書。

對於初學者,可以從以下三步練起:

先練線,每天用三指執筆法在舊報紙或毛邊紙上畫兩尺長的橫線、豎線和直徑為一尺左右的圓線各20個,行筆要慢,起筆要藏鋒,線條一樣粗,剛勁有力,力透紙背為好。堅持15天即可。中鋒運行習慣基本養成。

練習點,每天練5鐘不同走勢的點各20個,堅持15天。

練字,先從字體或書法大字典中選臨1—2個你比較喜歡的字,看準比例,反覆練,練得和字帖對照一模一樣後,再從頭到尾通臨一遍。

寫不好的字請老師當面示範,細看每個點劃細節的運筆方法。

多參加一些書畫筆會交流,現場細看每位名家的執筆技巧,只要有興趣真下決心,方法正確,心誠力到


水石畫畫


你好,我是秋山,很高興回答樓主的問題。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林散之這位草書大師那麼就說一下這位大家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林散之從60歲開始練習草書卻被稱為當代草聖。

在60歲之前,他並沒有學習草書,而是在行書楷書上有著長時間的練習。對於草書,林散之當時是很陌生,他能在書法上取得一定的成就,首先是他博學多才有著深厚的文學修養,其次人品高潔,對待書法始終是一顆平常的心態。

他曾說過:學書法就是學做人,字如其人,什麼樣的人就寫什麼樣的字,學好做人字也容易寫好。很多人以為林散之在60歲的時候,拿起毛筆就成為了草書大家,真實的情況並不是這樣,因為在60歲之前他已經具備了深厚的書法基礎,在行書和楷書上都有很深的造詣。所以他能在草書上取得成就是厚積薄發的結果,並不是他60歲突然成為草書大家。

其次,林散之深厚的文學修養滋養了他的草書,尤其是他對詩歌的創作超過50年,所以說林散之的草書是一種語言,是一種詩的語言,抒發了自己的內心情感。

從林散之的草書可以看出具有天真老辣之風,與他詩的風格一脈相承。他雖然也學過趙子昂、董其昌的書法,但是他並不喜歡這種甜俗的書風,而是將古拙老辣融入到了書法之中,尤其隨著他年齡的增長,書風也逐漸發生變化,晚年的字給人一種平淡天真之氣。

對於學習草書林散之曾經說過:有些人看到草書很神氣,一開始學草書就寫得很潦草,並不知道草書是經過多少年的甘苦得來的。草書要在規矩中下苦功夫才是正道,寫字並沒有什麼秘訣,也沒有什麼捷徑。而是要多臨帖,多學習。林散之的草書造詣不僅僅表現在書法的表面形式上,而是他能夠把自己的詩句融入到書法之中。把草書闡釋的深刻透徹,他的草書是品、文學、技法三者合一。

雖然有些筆畫縱橫舒展,但是仍然遵循著古人的規矩,並不做作和過分誇張。草書自文徵明、王鐸、王寵等大家之後,有所成就者寥寥數人,而林散之的出現恰恰讓草書又回到書壇的主流審美之中,這是他對草書的一大貢獻。從他那草書之中,可以看出意在筆,充滿靈動之感,每一筆都是剛勁有力。他學到了王羲之草書之中的濃淡不拘,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的藝術精髓。

雖然他的草書並不能超越懷素、張旭等書法大家,但是在當時的書壇可謂是首屈一指。尤其是在草書處於一種頹勢的狀態下,他能夠做到不隨波逐流,堅持自己的藝術審美,這一點難能可貴。

不論是林散之的書法,還是他的品格,都值得學習。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對博主有所幫助!











任秋山


60來歲學書法,不同於小學生初學者,因為有幾十年的書寫經驗,以及長期以來形成了固定的書寫定式和格式,寫字有了自己的習氣,難以糾正,所以,我建議最好選擇一種最接近自己日常書寫風格的字體。

具體來說:

1、寫字目的。60歲左右的朋友學書法,不同於年輕人的追求,不是為了入國展,他們最大的目的可能一是休閒娛樂,二是養生鍛鍊,三是陶冶情操。所以,這一階段的學書法,主要要開心,寫得快樂就是好。

2、寫字基礎。60歲左右的朋友,寫字寫了幾十年,沒有寫毛筆至少也寫過鋼筆,而且很多以前就有書法基礎,只是限於以前工作忙,沒有功夫寫。所以這個年齡階段的,不必要一定要從楷書開始練,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寫。

3、手寫定式。由於長期以來形成了固定的書寫定式和格式,寫字有了自己的習氣以後,不管是好是壞,都很難改正了。鑑於此,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一種接近自己日常書寫風格的字帖進行訓練,那樣會比較順手,不會有“隔行如隔山”的感覺。

我身邊有一位中老年朋友,我看過他寫的鋼筆字,寫得非常瀟灑流利,後來也想練習書法,開始練了一段時間柳公權,寫得非常苦惱,非常枯燥,沒有什麼進展,後來在我的建議下,改學文徵明行書,因為跟他日常的書寫接近,所以寫起來非常順手,現在每天寫得其樂融融。

4、書寫形式。60歲練書法,也可以與鍛鍊相結合,不必拘泥於坐在書桌前,典型的公園地書就是很好的方式,既是健康有氧運動,又能練字,還能與更多的中老年朋友一起交流,何樂而不為呢?

希望以上回答對書友們有所幫助。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不晚,正是學習書法的好時候。六十而知天命,知道如何調動自我潛力來學習書法。這個年齡段的人,性格穩重更喜歡安靜,也沒有大多的工作壓力,有充分的學習時間。接下來說說初學者學習書法的一些方法步驟:1.選帖,開始學習書法,一定要先選定一本符合自己的字帖。這很重要,選帖是方向,方向錯了,後面可能就事倍功半了。2.讀帖,練字不讀帖,就如走路不看路不記路,就會亂走也會迷路。選定字帖後,一定要經常觀摩,仔細研究,這就是讀帖。3.臨帖就是置碑帖於一旁,仿照其筆畫,間架結構,章法神韻進行書寫練習。基本筆畫;每寫一個筆畫,都有入筆,行筆,收筆三個過程。入筆竹有“露鋒法”,順筆而入,使筆畫開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鋒法”,逆鋒入筆,橫畫欲右先左,豎畫欲下先上,使筆畫有力度,還要學會澀勢用筆,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華。收筆有“露鋒”(把筆逐漸提出紙面,畫呈尖形,如懸針豎,撇,捺,鉤),有“藏鋒”(將筆尖收回畫中,如垂露豎,筆畫尾端呈圓形);間架結構學習。間架結構比點畫特別重要。間架好的字,筆畫特點不突出,也順眼,反過來就不行。因此,認真研究並把握好字的結體規律十分重要。所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章法就是使寫與字,行與行上下相承,左右相輔,互相照應,安排成篇的方法。4.背臨,就是合上字帖後,憑自己學習碑帖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進行背臨,不斷的學習,練習,對比從而達到自己在沒有帖的情況下可以自己創作,做到隨意而為,筆跟意走的境界。這樣書法水平自然而然達到一定水準。以上拙,望大家指正,相互學習。




菜鳥的變形計


四川著名書法家李小龍大師來回答您:

  • 60歲學書法,確實有點晚,但也不必灰心喪氣,只要持之以恆同樣會很快出成果的!60歲時,經歷幾十年的人世滄桑,已經對萬事萬物有了自己獨特的認知,對漢字的結構已經有了大致的理解,故自學書法大可不必如懵懂孩童般照貓畫虎地摹字帖。可以先習筆法次練結構再瞭解章法,最後結合自己對漢字的認知,總結出一套自己的字體。
  • 學書法必須從楷書學起,楷書以歐楷為上,歐楷以初唐拓本《九成宮醴泉銘》為最精妙。
  • 握筆姿勢宜用五指執筆法,指實掌虛。初練蠅頭小楷宜用枕腕,中楷宜用懸腕,大楷宜用懸肘,榜書大字宜站立懸肘書寫。

下面講學楷書的步驟:

  • 筆法無非就是點、橫、豎、撇、捺、豎折、橫折、豎彎勾等幾種筆法。王羲之的“永”字八法,有更詳細的解釋。每一筆都要逆鋒起筆回鋒收筆,即使不紙面回鋒也要空中有那意思。“無往不收,無垂不縮”即此理也。
  • 行筆要求中鋒運筆,筆尖始終處於筆畫的中央。提、按、頓、挫,八面出鋒八面玲瓏顧盼生姿首尾呼應氣勢連貫,力由臂膀通過毛筆直達紙面。行筆時氣定神閒,成竹在胸不瞻前顧後。誠若是,則筆力渾厚,力透紙背而不臃腫,端莊而不失雅趣,渾然天成!
  • 結構有上下、左右、半包圍、全包圍、上中下、左中右等,無論何種結構都要重心平穩,布排合理,符合美學原則。
  • 章法要注意字距行距,一筆管一字,一字管一行,一行管通篇,哪裡寫標題?何處寫正文?何處落款?鈐印在哪裡?等都要預先謀劃好!猶若排兵佈陣,謀定而後動,方無敗事!

最後強調一點學書法最好從唐楷入手,歐楷是最好的選擇!歐楷字帖最好者有四種,分別是《九成宮醴泉銘》《虞恭公溫彥博碑》《化度寺碑》《皇甫君碑》,將這四種學透,以後再旁及它,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沒有不成功者!

以上是四川書法家李小龍大師的親口述說,如果朋友們覺得他講得好,就請點贊關注收藏分享一下!我會經常給朋友們上傳李小龍大師的講課。


儒學代言人


對於60歲的朋友來說,女的已經退休了,男的在工作上也會輕鬆些了。如果有想練習書法修身養性,其實是一種非常好的選擇,總比打麻將好多了。那麼,對於60歲以上的朋友怎麼自學書法呢?首先,我們從選字帖開始,學好書法離不開老師更離不開字帖,在沒有老師指點的情況下必須選一本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的字帖。60歲的朋友眼睛都已經老花了,選帖上應該選放大版的墨跡字帖,如顏真卿的《自書告身帖》,趙孟頫的《膽巴碑》《三門記》巜湖州妙嚴寺》等。在練習時也要注意幾點:1.、儘量不要用廢報紙練習,影響視覺,來的容易,不會認真練習。2、每次練習的時間不要過長,容易引起頸椎和腰椎的毛病。3、經常出去跟懂書法的人多交流。4、多參加一些社區及單位組織的活動。

堅持臨帖,持之以恆,60歲一樣可以把書法練好!





李年榮


60歲怎樣學書法的問題,其實就是一個如何臨帖的問題。以下給大家提供幾個臨帖方面的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選帖。

臨帖首先要選帖,我覺得選帖要把握住兩點,一是要選自己喜歡、適合自己的字帖。每個人的書路、筆性和愛好不同,選擇的字帖也就不同。中國書法的書體繁多,書寫風格各異,喜歡哪種書體、哪個流派,就選擇哪個方面的字帖。二是選帖要“精”,注重質量。選一本自己喜歡的質量高的字帖作為主攻方向即可。如古帖有歐體九成宮、顏體勤禮碑、柳體玄秘塔等,當代人的有田英章、盧中南、王正良等人的字帖,等等。選帖要慎重,一旦確定就不要輕易更改,堅持練下去,直到非常熟練。

二、讀帖

讀帖是臨帖的第一個環節,而且是能否臨好帖的重要環節。 首先,讀內容。對所臨的帖要了解它的內容,能準確通順地讀,字數少的帖和長帖中的名句名段最好能背誦。這樣做,一是能充分調動自己的情感,流暢順利地臨寫字帖。二是避免寫錯字,特別是行草和草書帖,很多字的寫法很相近,不懂內容,很容易寫錯字。 其次,讀章法。章法就是字帖入眼時的總體感覺,即作品的謀篇、佈局。讀章法主要是看全篇的氣勢、風格,字、行的佈局,包括正斜、大小、疏密,題款、鈐印等。

三,讀帖。

臨帖主要是臨字,所以,字法是讀帖的重點。字法,即字的形態、間架結構。為了使不同形態、不同筆畫的字,因點畫的合理擺佈,使其生動美觀、好看,前人總結了不少方法。如歐陽詢的三十六法、黃自元的九十二法等,主要是講字的大小、疏密、偏正,筆畫的排疊、避讓、穿插、相應、相背等。讀字法首先是看字形、結構。有的書家結字較緊密,有的則較開張。字形有方、扁、長之分,字勢有平正、欹斜之別,有的左低右高,有的左高右低。其次是看點畫、線條。一是看每個字點畫線條的形狀,即長短、粗細、方圓、虛實。二是看這些點畫線條是如何組織搭配、如何交叉連貫的,即筆順。三是看人家如何起筆、運筆、收筆,如何轉折的,即筆的提按使轉。 第四,讀筆法。筆法在書法技法中被稱為是頭等重要的,沒有筆法,便不成書法。筆法決定線條的形態和質量。筆法主要指執筆和運筆之法,或稱執筆、運腕、用筆之法。執筆常用的為五指執筆法(押、鉤、格、抵),不同的人可以有自己的執筆方法。運筆有縱橫兩方面的動作。縱的方面主要有提按,橫的方面主要有行、挫等。行筆又有中鋒、側鋒、露鋒、藏鋒、方筆、圓筆之分。我們平常用“提、按、頓、挫”來說明運筆之法。 最後,讀墨法。是看字帖墨色的濃、淡、枯、溼、潤、燥。 讀帖一是要仔細看,用心看。二是要反覆看,經常看,臨寫之前看,臨完了過一段時間再看。三是要多想,多思考,要善於與不同的帖進行對比分析,從其異同中總結規律與特點。

四、摹帖。

摹帖是指用透明的薄紙覆蓋在字帖上,然後按字帖上的字一點一畫地描寫。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一是雙鉤。即用鋼筆將字的輪廊勾畫出來。通過勾畫了解原字的用筆和結體,然後再根據用筆特點填墨。二是單鉤。即沿筆畫的中間畫一條單線,然後再沿單線運筆寫出字體。用這種方法可以比較準確地掌握字體的結構。三是滿摹。即在覆蓋於帖上的透明紙上直接運筆一次描成,以鍛鍊用筆和掌握字體的結構。摹帖是在讀帖的基礎上由視覺向觸覺的轉化過程,是臨帖前的輔助練習,但這是書法練習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 節,是必不可少的。

五、臨帖。

臨帖有一個由拙至活,由生到熟,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一步,對臨,也叫實臨。即對照原帖一筆一畫、一個字一個字、一行一行,老老實實地照著寫,不變形,不走樣,不摻雜個人的書寫習慣和筆意。首先臨單個字,即逐字突破。在認真讀這個字,基本掌握其特點後,先一筆一畫對照著帖寫,寫幾遍後,在腦子裡逐漸形成印象,再一氣呵成,然後再對照原帖看那裡寫得不對,再寫,再看,直到把這個字基本寫熟練。行、草書中一筆連寫的幾個字,要當作一個字臨寫,一次完成。其次,一行一行、一段一段臨寫,最後通篇臨寫,即通臨。分段臨寫和通臨,不僅要注意結字和用筆,還要注意字與字的關係及墨色的變化。通臨最好按照原帖的佈局,力求臨寫效果和原帖一樣。 第二步,精臨、背臨和意臨。精臨是指對帖中自己認為好又有代表性的字、點畫或偏旁部首,進行模仿、反覆練習,總結歸納,以便於掌握該帖或該書家的結字特點與用筆方法。背臨是在對臨比較熟練的基礎上,拋開原帖,憑記憶書寫。意臨是指可以參入個人筆意的臨寫,是臨帖的較高層次。初學者以對臨、精臨和背臨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