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水鄉復工復產專項支持政策正式出臺 在全市率先推出總規模5000萬元復工復產政策“禮包”

為全力支持水鄉功能區企業儘快復工復產,2月19日,水鄉管委會率先在全市出臺《東莞水鄉功能區關於應對新冠疫情 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和保障重大項目建設的若干措施》,總補貼規模達5000萬元,含協助企業申報上級扶持政策、強化涉企法律服務支援、支持重點企業復產和重大項目復工、減輕工商企業用電成本、獎勵中小企業復工復產等六項舉措。

政企合力,共渡時艱

這些政策的出臺實施,釋放出了水鄉功能區政企共渡時艱的強力信號,將有效支持中堂、道滘、麻涌、洪梅、望牛墩等鎮企業尤其是重大項目、重點企業科學應對疫情衝擊,為各行各業的恢復和發展創造條件,推動經濟平穩運行和社會持續穩定。

自疫情爆發以來,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水鄉管委會按照“統籌兼顧好疫情防控與企業復工復產”的工作思路,春節後迅速啟動了應對疫情影響幫扶企業的復工復產綜合性政策措施起草工作。

為確保政策更具針對性、更富含金量、更有操作性,水鄉管委會一方面對全區營收超億元重點企業復產情況開展調研,對五鎮51個市重大項目復工情況進行排查,聽取企業和項目方對復工復產、減費減負、用人用工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精準把握制約重點企業、重大項目復工復產的難點痛點;另一方面,系統研究梳理國家、省、市近日出臺的扶企穩企政策,並結合水鄉實際予以吸納,在深入調研、幾經醞釀後形成水鄉復工復產支持政策。

專項支持政策出臺後,水鄉管委會將立即著手啟動操作細則草擬工作,在一週內發佈明晰、便捷、簡單的申報流程,確保企業輕鬆拿到補貼,及時得到支持,同時鼓勵水鄉五鎮對政策措施進行疊加配套,形成市、區、鎮1+1+1>3的槓桿效應,推動水鄉功能區儘快恢復正常秩序,經濟實現補償性增長,將疫情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六大政策亮點

本次出臺的復工復產專項支持政策,既考慮了疫情下普惠性的扶企舉措,如用電補貼、法律服務、政策申請等,又突出了政策發力重點,推動重大項目及早復工,牽引重點企業及早復產,為水鄉功能區穩增長髮揮穩定器、助力器的作用。整個政策禮包均首次在水鄉五鎮實施,呈現出以下亮點:

亮點1: 保障重點企業復工復產,350家重點企業獲補貼

解讀:為了鼓勵企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幫助企業降低防控成本,支持企業招工,給予功能區350家重點企業建立防疫隔離設施、購買防疫物資、工人復工交通補貼及新招員工崗前培訓補貼。

(一)建立防疫隔離設施。按企業員工人數分檔補貼,1000人(含)以下的每家1萬元、1000人-2000人(含)的每家2萬元,2000人以上的每家補貼3萬元。

(二)購買防疫物資。按企業員工人數分檔補貼,1000人(含)以下的每家1萬元、1000人-2000人(含)的每家2萬元,2000人以上的每家補貼3萬元。

(三)交通補貼。對2月10日後復工的員工給予交通補貼,其中:2月29日之前到崗的每人200元,3月1日至3月15日到崗的每人100元;鼓勵企業通過包車方式接送員工返崗,2月29日之前到崗對包車費給予50%的補貼,3月1日至3月15日到崗的包車費給予25%的補貼。

(四)新招員工崗前培訓補貼。對2月10日後新招的員工給予崗前培訓補貼,其中,2月29日之前到崗的每人100元,3月1日至3月15日到崗的每人50元。

亮點2:鼓勵重大項目全面復工動工,每個項目最高補貼10萬元

解讀:為支持水鄉功能區51個市重大建設項目儘早復工復產,對2月29日前復工的重大項目,對建築工人給予交通費補貼,其中省外每人200元,省內每人100元。3月1日至3月15日前開工的重大項目,對建築工人給予交通費補貼,其中省外每人100元,省內每人50元。每個重大項目最高補貼10萬元。

對2020年水鄉功能區計劃新開工的市重大項目,若能按計劃實際開工的,每個獎勵5萬元。

亮點3:減輕全功能區工商企業用電成本,單個企業最高1萬元

解讀:對水鄉功能區全部工商企業,按2月份的實際繳納電費(扣除基本電費),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單個企業最高1萬元。

亮點4:獎勵中小企業復工復產,總額最高不超1000萬元

解讀:對於水鄉功能區內2月29日前落實“四個到位”和“八個一”防控措施復工復產的中小企業,按照2020年2月份實際納稅額給予一次性全額獎勵,單個企業最高不超過實際納稅額。全部企業獎勵總額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若總額超過1000萬元,則按比例分配獎勵資金。

亮點5:組成專班協助企業申報政策,及時增強企業獲得感、實在感

解讀:成立工作專班,結合水鄉五鎮的實際,積極爭取國家、省、市政策,全力協助功能區內企業享受上級抗疫扶持政策,提供代辦服務,確保政策儘快落實到位,加快資金兌現進度,增強企業獲得感、實在感。

亮點6:建立公共法律服務響應機制,強化涉企法律服務支援

解讀:建立公共法律服務響應機制,組建專門的涉企法律服務團隊,通過政府購買法律服務等方式,對企業存量訂單面臨的違約和糾紛情況提供政策諮詢;對企業新簽訂的訂單提供諮詢服務,減少貿易風險點。建立應急公共法律服務機制,對於企業受疫情防控影響造成的合同履行、勞資關係等糾紛,設立服務專線,開展應急公共法律服務。

全媒體記者 馮燦宇/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