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淄博一處集中隔離點裡的日夜…

日前

在沂源縣的一個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

隔離人員是如何生活的

工作人員又承擔了哪些工作?


單獨隔離,集中保障

2月18日,為遵守觀察點的規定,同時保證安全,記者電話聯繫了一名隔離人員。

“你好,住在這裡適應嗎?”

“剛來的時候挺不適應,覺得在家隔離不一樣嗎,非得跑這裡來?現在理解他們的工作了,為了我們大家的安全,真是盡心盡力。”

“今天早上吃的什麼?”

“油條、豆腐腦、雞蛋,和在家吃差不多,有時比在家吃得還好,午飯和晚飯一般都是一葷一素一湯,味道挺可口。”

“遇到什麼困難或者不方便了嗎?”

“臨時也沒有遇到什麼大困難,吃住都給解決了,有需要也都提供了。”

直擊!淄博一處集中隔離點裡的日夜…

▲觀察點人員對隔離者居住環境進行消毒。

記者注意到,集中隔離人員每人一個房間,實行封閉管理。房間配備了電視,隔離人員可以隨時看新聞、瞭解疫情防治情況。同時配有相應的取暖和生活必需用品,除了不能出門,跟住賓館是一樣的。

直擊!淄博一處集中隔離點裡的日夜…

▲工作人員給隔離者送飯。

“為集中隔離人員提供一日三餐,主食為饅頭、煎餅、米飯,每日提供一次加餐(方便麵及方便食品)和水果供應(橘子、梨等),組織醫務人員每天定期檢查身體和醫學觀察,時刻關注隔離人員的身體健康。”派駐觀察點的沂源縣衛生健康局副局長曹洪星告訴記者。


生活管家,愛心服務

“隔離人員的年齡、文化水平、生活習慣各不相同。有的不會用房間設備,馬桶堵了、空調壞了,我們給修理;因為口味不一,對飯菜鹹淡要求也不一樣,我們給調整;有的情緒不穩定,半夜給我們打電話。我們理解他們焦灼又憂慮的複雜心情,甘願做受氣包,讓他們感受到包容和溫暖。”沂源縣疾控中心職業衛生監測與中毒控制科科長耿曉強說。

沂源縣成立第一個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後,耿曉強就作為首批防控隊員派駐了。這個85後的年輕人,在家幾乎沒做過飯、沒幹過家務,在這裡卻當起了幾十名密切接觸者的“生活管家”。

從最初的手忙腳亂,到現在的得心應手,下過多少功夫只有耿曉強自己知道。

直擊!淄博一處集中隔離點裡的日夜…

▲耿曉強在處理密切接觸者的生活垃圾。


派駐的第3天晚上,有位隔離人員的父親焦急地打電話,說自己女兒聯繫不上了。耿曉強頓時警覺,一邊與同事分頭聯繫女孩的鄰住人員,一邊裹上大衣來到隔離區查看情況。

經過努力,終於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來,女孩受到家人指責,情緒幾近崩潰。耿曉強與兩名同事反覆勸導,女孩的情緒才漸漸平復。隨後,他又與女孩的父親溝通,父親保證不再給女兒施壓,幫助她共渡難關。

為徹底解決問題,耿曉強又聯繫了村裡的領導協調。這些都做完了,仍不放心的他一晚上都沒睡好。


分區隔離,消毒處理

“體溫36.7℃”“體溫36.2℃”“體溫36.5℃”……下午2點,沂源縣疾控中心派駐的另一名工作人員吳玫芝的微信不停響起,她認真翻看著每一條記錄。

直擊!淄博一處集中隔離點裡的日夜…

“沒有發燒的,放心啦。每天兩次測量體溫,有不舒服的立刻聯繫,我們也不定時抽查,盡最大努力保障他們的安全。”吳玫芝告訴記者。

看完體溫記錄,耿曉強、吳玫芝背起了噴霧器,對隔離者居住環境進行消毒,同時回收他們的生活垃圾,發放84消毒片。

“每天對隔離者居住環境3次消毒,生活垃圾是由本人用84消毒液噴灑後,再由我們消毒後裝入醫療廢物袋,這些84片是發給他們放在每個房間馬桶水箱裡的。我們還要配備84消毒液、噴霧器和手消毒液,指導他們做好消毒,每天開窗通風3次以上。”吳玫芝說。

消毒、回收垃圾完畢,耿曉強走到醫療廢物存儲間,對一代密切接觸者的生活垃圾進行2次消毒後,按照醫療廢物規範處理;對二代密切接觸者的生活垃圾2次消毒後,按照生活垃圾處理。


隔離不隔愛

細緻的食物、照料

有序應對、保障

讓有形的隔離牆化作無形的關懷

在守望與被守望之間

我們朝著同一個心願而努力

守望相助,共渡難關~

記者 孫渤海 通訊員 王富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