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淄博一处集中隔离点里的日夜…

日前

在沂源县的一个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

隔离人员是如何生活的

工作人员又承担了哪些工作?


单独隔离,集中保障

2月18日,为遵守观察点的规定,同时保证安全,记者电话联系了一名隔离人员。

“你好,住在这里适应吗?”

“刚来的时候挺不适应,觉得在家隔离不一样吗,非得跑这里来?现在理解他们的工作了,为了我们大家的安全,真是尽心尽力。”

“今天早上吃的什么?”

“油条、豆腐脑、鸡蛋,和在家吃差不多,有时比在家吃得还好,午饭和晚饭一般都是一荤一素一汤,味道挺可口。”

“遇到什么困难或者不方便了吗?”

“临时也没有遇到什么大困难,吃住都给解决了,有需要也都提供了。”

直击!淄博一处集中隔离点里的日夜…

▲观察点人员对隔离者居住环境进行消毒。

记者注意到,集中隔离人员每人一个房间,实行封闭管理。房间配备了电视,隔离人员可以随时看新闻、了解疫情防治情况。同时配有相应的取暖和生活必需用品,除了不能出门,跟住宾馆是一样的。

直击!淄博一处集中隔离点里的日夜…

▲工作人员给隔离者送饭。

“为集中隔离人员提供一日三餐,主食为馒头、煎饼、米饭,每日提供一次加餐(方便面及方便食品)和水果供应(橘子、梨等),组织医务人员每天定期检查身体和医学观察,时刻关注隔离人员的身体健康。”派驻观察点的沂源县卫生健康局副局长曹洪星告诉记者。


生活管家,爱心服务

“隔离人员的年龄、文化水平、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有的不会用房间设备,马桶堵了、空调坏了,我们给修理;因为口味不一,对饭菜咸淡要求也不一样,我们给调整;有的情绪不稳定,半夜给我们打电话。我们理解他们焦灼又忧虑的复杂心情,甘愿做受气包,让他们感受到包容和温暖。”沂源县疾控中心职业卫生监测与中毒控制科科长耿晓强说。

沂源县成立第一个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后,耿晓强就作为首批防控队员派驻了。这个85后的年轻人,在家几乎没做过饭、没干过家务,在这里却当起了几十名密切接触者的“生活管家”。

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得心应手,下过多少功夫只有耿晓强自己知道。

直击!淄博一处集中隔离点里的日夜…

▲耿晓强在处理密切接触者的生活垃圾。


派驻的第3天晚上,有位隔离人员的父亲焦急地打电话,说自己女儿联系不上了。耿晓强顿时警觉,一边与同事分头联系女孩的邻住人员,一边裹上大衣来到隔离区查看情况。

经过努力,终于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女孩受到家人指责,情绪几近崩溃。耿晓强与两名同事反复劝导,女孩的情绪才渐渐平复。随后,他又与女孩的父亲沟通,父亲保证不再给女儿施压,帮助她共渡难关。

为彻底解决问题,耿晓强又联系了村里的领导协调。这些都做完了,仍不放心的他一晚上都没睡好。


分区隔离,消毒处理

“体温36.7℃”“体温36.2℃”“体温36.5℃”……下午2点,沂源县疾控中心派驻的另一名工作人员吴玫芝的微信不停响起,她认真翻看着每一条记录。

直击!淄博一处集中隔离点里的日夜…

“没有发烧的,放心啦。每天两次测量体温,有不舒服的立刻联系,我们也不定时抽查,尽最大努力保障他们的安全。”吴玫芝告诉记者。

看完体温记录,耿晓强、吴玫芝背起了喷雾器,对隔离者居住环境进行消毒,同时回收他们的生活垃圾,发放84消毒片。

“每天对隔离者居住环境3次消毒,生活垃圾是由本人用84消毒液喷洒后,再由我们消毒后装入医疗废物袋,这些84片是发给他们放在每个房间马桶水箱里的。我们还要配备84消毒液、喷雾器和手消毒液,指导他们做好消毒,每天开窗通风3次以上。”吴玫芝说。

消毒、回收垃圾完毕,耿晓强走到医疗废物存储间,对一代密切接触者的生活垃圾进行2次消毒后,按照医疗废物规范处理;对二代密切接触者的生活垃圾2次消毒后,按照生活垃圾处理。


隔离不隔爱

细致的食物、照料

有序应对、保障

让有形的隔离墙化作无形的关怀

在守望与被守望之间

我们朝着同一个心愿而努力

守望相助,共渡难关~

记者 孙渤海 通讯员 王富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