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之火,可以燎原

新冠疫情不僅是對全國公共衛生體系的巨大挑戰,也給國民經濟發展,尤其是穩增長增加考驗。

這場持續性的突發疫情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餐飲、旅遊、交通等傳統服務業率先告急,社會消費首當其衝。勞動力、原材料供應的阻梗,使中小微企業面臨復工復產難,工業製造業、外貿進出口和固定資產投資隱憂仍存。

防控疫情不可鬆懈,恢復生產刻不容緩。抗擊疫情與經濟發展,互為支撐,缺一不可。

中央會議多次強調,聚焦疫情對經濟運行帶來的衝擊和影響,圍繞做好“六穩”工作,做好應對各種複雜困難局面的準備。

綢繆穩增長,是政策方向,也是市場所需。寒冬之下,並非沒有亮色。

例如在消費領域,大眾消費的需求沒有減退,線下場景雖然凋敝,線上卻依舊火爆。物流業強勢發力,新零售、在線教育、生鮮電商、數字娛樂等新業態逆風而起,成為戰“疫”期間穩增長的有力輸出。麥肯錫預測,線上消費每增加一個單位,61%替代原有需求,39%成為新增需求。雲計算、智能製造、生物醫療等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產業更加深入融合到每一個實體產業的供應鏈、價值鏈、生態鏈中。

政府和企業已經敏銳捕捉到這一變化。疫情正在倒逼供給側很多行業“觸網”轉型,包括餐飲業在內的大中小企業紛紛因時而動,通過機器換人、技術改造、智能平臺等方式展開自救,不斷增強自身“免疫力”,努力化危為機。

在政府層面,目前,已有多個省市出臺相關文件針對疫情全力穩企穩經濟,其中就明確提出加快發展新商業模式,大力培育數字經濟新熱點,支持商貿企業利用App、小程序等方式維護和拓展客戶,大力發展網絡診療、在線辦公、在線教育、數字娛樂、數字生活等新業態。

誠然,相較17年前,中國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外部環境和國內政策預留空間,皆不相同。“三駕馬車”中,投資和出口難復“當年”,消費成為首要推動力。不過,轉型調整期也是彎道超車的機遇窗口期,面向未來經濟的“新新”之火,也可趁勢燎原。

對宏觀政策而言,鞏固基本盤不能放鬆,但好鋼要用在刀刃上。一方面,消費和投資信心如何恢復?工業製造業企業如何復產?出口貿易如何穩住?信貸、減稅、發債等手段如何協同?“有形的手”要有力度,以熨平波動。另一方面,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融通水平和政務服務效率如何與新經濟新業態相支撐相配套? 政策發力也要有準頭。

風物長宜放眼量。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改革持續深入的大趨勢不會變。全國一盤棋,社會總動員,疫情終會過去,大考仍在穩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