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食品產業:“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二十多年前,人們曾用“滿天星星,不見月亮”形容漳州食品產業缺少叫得響的龍頭。今天,再度審視這句話,依然有其深刻的一面。

月亮,依舊“猶抱琵琶半遮面”。與漳州同為中國食品名城,漯河有年主營收入超500億元的雙匯,煙臺有年主營收入超百億的張裕、魯花。與這些響噹噹的大企業相比,漳州尚無主營收入超百億元的食品企業,缺少站在產業鏈高端的企業。在全國範圍內看,儘管“漳州味”已香飄四海,但我們的食品產業如同一張模糊的“群像”,“基礎好”“技術強”“門類廣”等讚譽的背後,依然缺乏有個性的面孔。

星星,已非“昨夜星辰”。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全市3000多家食品企業中,年產值十億元以上企業已接近20家,全市食品工業省、市級工業龍頭企業19家。如罐頭產業出口量連續35年全國第一;環東山灣區域水產品加工業成為我國最大水產品加工出口集群,年出口貨值超26億美元,約佔全國七分之一;以糕點、餅乾為主的焙烤食品製造業規模位居國內前列。

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掩飾不住對“月亮”的渴望,為何“外地的月亮總是比較亮”?

這是由食品產業自身特點決定。經過草創初期的野蠻擴張後,食品產業已經成為一個穩健型成長的產業。在競爭日益激烈,且技術門檻不高的食品產業中,食品企業很難通過所謂的“技術革命”,呈現出幾何速度的爆發性增長。

這更是由漳州食品企業的特質決定的。漳州食品企業既不是源於大型國企改制,亦非外來資本的強勢注入,而是由一批“泥腿子”企業家一磚一瓦、一鍬一土建立。從田間到車間,從農民到老闆,這幾乎是所有漳州食品企業和企業家共同的發家之路。一分為二地看,這樣的發展路徑,導致了這些企業的商業擴張慾望不強烈,從而使漳州缺少露頭式的食品企業;但也正因如此,企業不盲目求大,基本盤較為牢固,從而有了較強的抗風險能力。

皓月當空固然美麗,滿天星斗也能成就一道風景。憑藉著“穩紮穩打”,漳州食品產業每年貢獻超過1500億元的產值。在食品產業16個大類,40多個小類中,均能見到漳州企業的身影。漳州擁有以水產品加工、果蔬食用菌加工、休閒食品製造、糧油飼料加工、罐頭製造、肉製品加工、飲料、精製茶等為主要內容的食品產業體系。

“有一批正在成長的企業和企業家,有一批在某個細分行業裡嶄露頭角的企業,這是漳州食品企業的基本面。”有業內人士分析,漳州的食品產業必然將以“集群”的方式“衝出亞馬遜”,通過打造一批體量中等、創新能力強、有一定品牌優勢的企業,形成產業上的航母艦隊,從而在食品領域的細分行業中起到引領帶動作用。這樣的發展模式是產業優質發展的一種形態,也更符合漳州的現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可喜的發現,一些引發量變的因子正在悄然發生作用。

——政策的活力正在釋放。產業發展需要“水到渠成”,也需要適度的“促苗助長”。行政手段這隻“有型的手”幫扶力度日益加大。去年,漳州市出臺了“食品產業發展八條舉措”,從鼓勵企業做大規模、支持技改投資、支持兼併重組、鼓勵市場拓展、支持企業創建品牌等方面給予企業“真金白銀”的扶持。今年四月,漳州吹響了“大抓工業、抓大工業”的號角,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批食品企業擁有了更為廣闊的成長空間。

——企業的兼併正在進行。市場調節這隻“無形的手”正在發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海之星、大閩食品、康之味等,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技術改造和兼併重組。這波熱潮的湧現,標誌著漳州產業和企業正在覺醒、發力。通過整合重組,倒逼企業從市場佈局、產品創新、技術改造、管理理念等方面進行改革,這樣的內生動力必將激發起企業強大的動力。

——新一代企業家嶄露頭角在老一輩人篳路藍縷的創業之後,一批“創二代”青年企業家正在成長。與老一輩創業人相比,他們的視野更寬廣、理念更先進,他們追求新的商業模式和業態、重視企業形象樹立、品牌創建。他們的出現,不僅讓企業接續發展、後繼有人,更為漳州食品產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有人預言,漳州的食品產業正在進入群雄逐鹿的時代。如同浩瀚宇宙的自然規律,滿天星星在這些內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正在聚合成一個個更為耀眼的“星斗”“星雲”。未來,閃耀夜空的新星必然將在其中誕生。正如那句詩中所寫——“新的轉機和閃閃星斗,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市食品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林焜輝:

加快產業“兩化”深度融合多而不大、大而不強是食品產業普遍存在的現象,並不是漳州獨有的,其他地市“一家獨大”的情況也不見得適合漳州實際發展。從企業規模來看,漳州缺少能對行業起整合帶動作用的超大型龍頭企業,這正說明了漳州食品產業還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挖掘。如何“挖”?加快企業自動化升級與信息化進程是關鍵。我們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在促進產業升級及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推動漳州食品工業在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中加快變革,以“食品+互聯網”模式促進傳統食品產業轉型升級,提升食品企業信息化程度和資源整合的能力,引導企業借力電商平臺積極擴大線上和線下各類市場,實現目標市場的無邊界化、智能化發展。

 閩南師範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教授李變花:

避免同質化競爭資源浪費漳州的食品產業一直以來都是“只見星星,不見月亮”,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是市場競爭意識不強,企業經營概念比較落後,重生產、輕市場。特別是漳州很多企業屬於出口創匯型企業,其特點是品質高、品牌弱、利潤低、議價能力不強,國內市場的產品佔有率低,在應對市場競爭、經濟危機方面的措施較少,從而很難做大規模。如何解決?我認為,食品企業的產品研發首先應該以市場需求為基礎,要對新品上市後能否打開市場進行論證,避免同質化競爭或資源浪費。此外,企業應爭取在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及漳州特色農副產品深加工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形成“漳州味”核心競爭力、增強產品附加值,更好地打造出“漳州食品”區域品牌。

立興集團董事長、市罐頭食品商會會長林解本:

引導中小型食品企業做優做精龍頭企業的誕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充滿活力、積極向上的發展氛圍。我們既要突出重點、擇優扶強,也要聯合帶動、實現規模效應。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扶持龍頭食品企業做大做強的同時,引導中小型食品企業做優做精。特別是在部分細分行業和領域,我們更要著力加強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扶持力度,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讓不同規模和類型的食品企業都能充分享受到政策紅利,引導產業健康全面發展。同時,我們應該積極鼓勵食品機械、裝備製造、印刷包裝、食品物流及食品企業觀光旅遊等形成配套產業鏈,加快打造出產業關聯度高的現代食品產業集聚區,從而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打造風險共擔的強有力利益共同體。(閩南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