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时小孩觉得不幸福而大人却不知道呢?

酒砂


排行NO1   优秀的孩子就不能失误吗   调查中,来自于学习上的压力几乎是每个学生不得不面对的。“妈妈每天都在催我写作业、看书,每次考试分数下来就给我上'紧箍咒'。”四年级的小超告诉记者,自己有点顽皮,坐不住,在班上的成绩中等,不过很喜欢航模、机器人这类动手活动。“不过不管我这些玩得多棒,妈妈看到的只是我的成绩和排名!”而在鼓楼区一所名校念五年级的小雨同学告诉记者,作为“好学生榜样”也有着一般孩子想不到的压力。比如她在班上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不仅是同学把她当做超越的目标,就连同学家长在鼓励自家孩子的时候也会拿她当“标杆”。有一次开家长会的时候,她就听过一个家长对孩子说:“你要是考试超过了小雨,我就给你买礼物。”一开始,这样的情况并没有让她感到压力,直到有一次考试失利后,不少同学都幸灾乐祸地对她说:“这次总算是超过了你,真是太高兴了。”小雨说,考试失利后本来就有些沮丧,再听同学们这样的“冷嘲热讽”,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正是因为平时成绩好,表现好,父母和老师对我的期望值也水涨船高。”小雨告诉记者,现在一旦有哪次考试没发挥好,家长和老师就会找自己谈话,并用“你是很棒的孩子啊,怎么能有这样、那样的失误呢?”每当这时,她就会羡慕起班上的“中不溜”学生,不聚集太多的关注也是一种幸福。   烦恼排行NO2   爸妈说我不如别人家孩子   采访中,记者发现,孩子们最恨的一种生物叫“别人家孩子”。 “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是还是达不到爸妈的要求,在他们眼中永远都不是第一名。”在不少学生的烦恼中,不被父母认可是另一大要素。正如网络上热炒的“有一种生物叫作人家的孩子。”在不少家长眼中,同事的孩子、自己孩子的同学好像总是样样出色。“你怎么就不如人家谁谁谁”成了家长们对自己孩子不认可的口头禅。在游府西街小学读三年级的小妍说,自己在班上的成绩还算不错,但却很少能听到父母对自己的表扬。“他们总是拿我和同事的孩子做比较,要么就是谁家孩子奥数学的比我好,要么就是谁家孩子听话懂事,我在他们眼中就真的没有优点吗?”   烦恼排行NO3   同学间也按成绩“抱团”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除了来自学习、家长的压力外,同学间的人际关系也是孩子们烦恼中“点击率”较高的一项。不少学生提到,班级里从中高年级开始就有一定的“小团体”形成,谁和谁玩的好就自成一派,到了班委改选或是投票评选时,“小团体”成员就会起到很大作用。那么,班级中存在这样的“小团体”老师难道不知道吗?学生们说,其实老师大概都知道情况,但很少会有老师会重视这个问题,他们认为这只是孩子们的相处方式,所以真正干涉的很少。六年级的宣宣同学告诉记者,这样的“小团体”不少都是按学习成绩形成“帮派”的,所以也就自然形成了好学生、差学生各自“抱团”的情况,而且界限十分分明。这样的明争暗斗对于一些不善交际的同学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


0孤月痕0


小孩觉得自己不幸福,终归是小孩,可怜天下父母心,那有父母不爱自己孩子的。叛逆期的孩子这种感觉是最强烈的。有的孩子从小家庭管教就很严,到了叛逆期,和家长稍微斗个嘴,他自己就会觉得自己缺爱,自己不幸福,这是家庭美满的孩子。我见过那种父母在外,跟着奶奶爷爷长大的孩子,反而不会这样,他在叛逆期帮家里人干活,那些心中的不愉快,没对奶奶施展过。

因人而异,没有父母不爱自己孩子的。


小洋啊


因为小时候还没有思维,更不知道比较,确切点说就是不懂事,还像有点傻,等长大知道的多了,懂得对比了就知道自己小时候很不幸了,比如说我小时候一岁多一点母亲就去世了,父亲为了养活我们去外地工作,和哥哥姐姐一起生活,我们每天晚上的时候就一起大声的在院子里唱歌。穿的也不好,夏天有时候没鞋穿,就不穿鞋了,衣服穿的也不好,唯一自豪的就是都学习好。现在想来都咽部难受啊。


月华228006031


小时候是什么年代?像我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出生的,家里兄弟姐妹多,不像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小孩,而且那时候的年代连吃都成问题,父母都去做工,哪里还有像现在的什么全职妈妈,都是爷爷奶奶带,在那种什么都缺的年代,父母忽略了小孩的感受,没有什么沟通,是肯定了,所以更不会感觉到幸不幸福,开不开心吧。


CHY简单点


你好,我是小女婿!你提的问题是“为何有时小孩觉得不幸福,大人不知道。”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大人和小孩之间缺少沟通,或者说小孩对大人缺少信任,心里话不愿意说出来,小孩也喜欢对比别的同学。

2,现在的小孩思维比较活跃,想法有时相对奇特,不能用大人的观念去要求小孩。

3,大人想法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也给了小孩自己最好的。这些只是你强加给小孩的,你不知道小孩心里想的什么?小孩真正需要什么?

总体来说,还是需要大人和小孩相互沟通,建议信任,让小孩自己体会幸福。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谢谢!



滨海的小女婿


大人和小孩的世界所思所想皆不相同。

小孩的幸福感来源于当下,他们的世界很简单,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当他们的需求都被满足他们会很快乐。

但是大人本身身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大人知道这个社会的法则,大人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自己心目中那个优秀的人,不断的给予付出的同时并在某方面要求得到一定的回报,但是大人不知道有些东西是孩子不喜欢做的这样间接的造成孩子的压力,时间久了孩子的幸福感会下降。

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大人和小孩没法站在相互的位置去思考。小孩现在只知道大人的强迫,但是随着他长大后就会明白大人的苦心并感恩父母,而大人也应该多站在孩子方面想想并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理解。[玫瑰]



晓姑娘


现在生活节奏在加快,父母都在为了生活在外奔波,孩子都是交给爷爷奶奶照顾,父母只能是在假期回家,与孩子亲近那么几天,刚熟悉几天又要走了,沟通都成了问题,谈何知道孩子的感受,现在父母给了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就已经筋疲力尽了,精神上的哪还有精力啊


影视剧片段赏析


大人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缺少陪伴,缺少沟通,总是以为物质上的满足就能给孩子幸福。

物质上获得的满足只是短暂的,物质上存在很大的比较,当不如别人好的时候,就会有失落感,物质不你能真正获得幸福。

还有很多家长总是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孩子,说“管你都是为你好”,什么事情都给孩子做主,孩子缺少自主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幸福。

孩子最容易获得幸福感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感觉自己被爱着的时候

感觉自己被需要的时候

感觉自己有用的时候

被表扬的时候

所以,那些过分溺爱孩子的,自认为处处对他们好,给他们物质满足,就能给他们幸福的家长们,不如放手,让孩子多去体验,多去劳动,多帮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表扬鼓励一下他们


和气满堂


视角不同。成人和小孩看问题视角不同,小孩的幸福很简单,不幸福同样也不复杂。没有吃到期望的零食,没有得到想要的玩具,都可能觉得不幸福。

价值观不同。成人被现实折磨得失去想象力,过分看重和追求金钱。小孩也许只是想陪着做游戏一起看电视这么简单。

所以,成年人要学会蹲下来和小孩说话,现在小孩的高度来看问题。


小五读书


一时间还想不到怎么从“心理学”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首先人类的记忆很差,尤其是对情绪、情感的记忆,往往非常模糊,很少有“回忆起来仿佛正在发生”的感觉。而问题中所说的“理解”并不是简单的明白对方的意思,而是要求大人从情感、立场等方面“理解”孩子,大人已经把之前做孩子的时候的情绪和立场忘得差不多了,自然很难真正达到理解。

人的立场是和目前的身份紧密相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