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力曹操完全可以称帝,为什么一直没有称帝?

汇集股侠


实力上曹操确实有能力称帝,但在时机上不仅曹操不适合称帝,就连曹丕篡汉我都感觉操之过急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社会现象就是世家门阀和九品中正制。然而这两种现象是极不利于封建王朝专制集权的。

曹丕篡汉时为了拉拢世家大族,让世家大族对其背书。于是对世家大族投桃报李发明了九品中正制。

这种阉割国家权利机构的制度,无疑是给曹魏政权埋下了一颗炸弹,结果显而易见,曹魏被司马氏咬了手。

曹操不是不想称帝

赤壁之战对曹操来说就是统一天下的战争,然而曹操败了。如果胜了,汉献帝可能就是死路一条。连成为山阳公的机会都没有。

大一统王朝跟割据王朝的区别就是。大一统王朝统治下,文人想要当官就必须为王朝背书。而割据王朝曹魏,想要维系统治,就必须要拉拢上层精英阶层,如果强行想要专制集权,就会不可避免的切割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其结果就是世家大族(精英阶层)的外逃!或逃蜀,或逃吴。

曹操不是不想称帝,只是没有统一天下。他可能早就预见盲目称帝的后果!

我认为三国时代称帝最好的时机

曹丕称帝后,对于统一天下异常积极,三次伐吴。曹丕也是心狠手辣的一个人,为什么汉献帝还能安稳一生?因为他需要汉献帝活着,来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只要汉献帝出了一点意外,世人就会对曹魏产生阴谋论,其余的两个政权也会借此说事。这样在大义上曹魏就站不住脚了!

曹丕也是一个很有智谋的人,他和曹操一直都知道汉献帝这个吉祥物的意义。除了称帝这件事,曹丕是曹操最完美的接班人。所以我认为什么时候能杀了汉献帝,且不会引起抵触和反弹,就是称帝最完美的时机。

因为如果曹魏统一了天下,任何流言蜚语都会销声匿迹。

九品中正制下的皇权是残缺的(西晋王朝)

至于晋武帝司马炎篡魏统一天下后,世家大族已成尾大不掉之势,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世家大族都看不起皇室。晋武帝司马炎立弘农杨氏之女杨芷为后。晋惠帝司马衷立西晋开国勋贵贾充之女贾南风为后。这些都是晋朝皇室为了维系统治的手段。

为什么说世家大族看不起皇室?就以晋惠帝司马衷为例,那么多世家大族就没女儿给皇帝当皇后?就以贾家来说,他家何止就一个贾南风?为什么要拿贾南风这个又丑又彪悍的女子来充数?

所以曹操不称帝是因为时机未到!以曹操雄才大略肯定不会选择像曹丕那样建立一个被阉割的政权。


璨若朗星


按正常逻辑来说,曹操称帝的条件是十分符合的。

当时的东汉朝廷,曹操已经控制了大部分。而且军权和财权也是牢牢地掌握在手中。但是,曹操虽然受封魏王,加封九锡,基本上已经无限接近那最后一步了,但是他却没有迈出那一步。

没有称帝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曹操的内心里对大汉还是有点眷念的。一开始,曹操不论是起兵还是刺杀董卓,内心里还是想复兴大汉的。然而在现实面前,他渐渐抛弃了自己的道路。不过,作为世代汉臣,他也没有心做出那僭越的最后一步。

其次,一个人的死让曹操倍受打击。他就是荀彧。荀彧是一个王佐之才,曹操也对他极为看重。两人底下私交特别好,当年曹操遇到了刚从袁军那里逃出来的荀彧,拍着他的肩说这是我的张良啊。

可惜,荀彧这个人也是个死脑筋,他一辈子只认大汉,而不认曹操。当年投奔曹军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曹操手里有天子。荀彧为曹操出谋划策,无论是征吕布、伐袁绍、讨乌桓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三点,还有一个人是曹操的前车之鉴,他就是袁术。袁术认为自己家门显赫,而且自己手中还有玉玺,于是就做出了僭越这个念头。结果闹得一个众叛亲离,四方诸侯纷纷起而讨之,袁术最后惨死于淮南。曹操认为天下未定,如果自己贸然称帝,很可能弄成和袁术一样的下场,丧失自己政权的合理性。所以,他也没有走出那一步。

曹操不称帝,其实是明智的。




雨尾声


感谢题主出题。大家好,我是苏州诚简,一名文化领域爱好者。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国鼎立之前,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刘协从洛阳接到许昌,从此东汉便以许昌为都。这也开启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快速崛起年代。

在这个过程中,曹操之所以不称帝,是因为时机尚不成熟。

196年的时候,曹操还只是兖州牧,实力并不是很强。而整个天下除了兖州之外,还有其他地区十二个州,还有其他很多个地区军事力量,比如关中的李傕、郭汜;河内的张扬;河北的袁绍;安徽的袁术;荆州的刘表;徐州的刘备;东吴的孙权等等。也就是说,这时候的曹操相当于是刚起步不久,实力积累还不够,如果在这时候曹操称帝,那天下诸侯很可能一起攻击曹操,而曹操肯定兵败!所以,这时候曹操要做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军事范围和力量。

三分天下之后,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曹操以兖州为根据地,后来消灭了袁绍、袁术、吕布、马腾、韩遂、刘表等割据势力后,便独霸北方。这时候,曹操的实力达到了鼎盛时期,于是曹操趁势大军进一步南下,想着消灭孙权。结果就出现了著名的赤壁之战!战后,曹操大败,返回中原,孙权趁势夺取了江陵,刘备则趁势夺取了荆南四郡。这便呈现了后来的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后,曹操元气大伤,而孙权和刘备则趁机崛起。后来三国鼎立以后,曹操的军事实力逐渐恢复,但是孙权和刘备也已经变得很强大了。论军事实力,尽管曹操依然是老大,但是这时候称不称帝已经意义不大了。因为天下已经没有几个诸侯了,就剩下孙权和刘备了。即使曹操称帝了,也只是一个虚名而已,因为孙权和刘备还在。而一旦称帝,曹操或许还会给世人留下千古骂名。所以综合考虑,曹操并未称帝!

这是因为没有了称帝的必要!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此问题的回答,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各位朋友留言指导,祝生活愉快!


我本无心争天下


回答问题之前,先回顾一下曹操戎马的一生:

东汉末年,皇室衰落,群雄角逐,建安元年,手握雄兵的曹操亲自到洛阳朝见汉献帝。随即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将其变成了手中的傀儡和一张无可匹敌的王牌,取得了在三国时期最大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献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后为安抚和麻痹袁绍,曹操让出了大将军的职位,改任司空兼车骑将军,开始主持朝政。

建安四年——建安六年,曹操和袁绍开展了汉末“三大战役”之一的官渡之战,此战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至此,曹操一统北方,实力剧增,对于朝政的控制愈发严密。

到了建安十三年,曹操官拜丞相,自此彻底架空了汉家皇室。建安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216年,曹操称魏王,献帝诏令曹操加九锡,套六马、称金银车,出行可用天子仪仗。同时,封其长子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国太子。

至此,曹操完成了夺取帝位和世袭权利的所有准备。在通往帝王的道路上,没有了任何阻碍,似乎已经走到了终点。不但早已事实上控制了朝廷的一切大权,成为了实际的皇帝,在形式上也与皇帝没有区别了。他差的只是一个皇帝的名号而已。

事实上,曹操代汉意图早就昭然若揭,但终其一生,至死也没有迈出最后一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不让孙权意图得逞。孙权劝他称帝是从东吴的利益出发的。首先,孙权认为这样劝进可以获得曹操的信任,使得吴、魏的矛盾得以和解,从而专心对付蜀汉。在襄樊战役中,孙权为得到荆州,趁关羽和曹操对战之际从背后偷袭,虽说帮了曹操大忙,却得罪了刘皇叔。吴、蜀长达十年的联盟关系就此破裂。这时他比什么时候都需要缓解与曹魏的矛盾,不然就会陷入到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其次,孙权认为曹操如果真的称帝,肯定会得到拥汉派的反对,会因此陷入困境,会减轻对吴国的威胁。二是从当时形势来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曹操在政治上会陷入被动。纵观曹操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都发生在他称魏公、魏王之后,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继续维持着汉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是从建安十五年起,曹操一直在“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不论他是出于何种目的,但至少言辞恳切。这样说了差不多十年,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势必对自己的声誉名节会造成不利影响。

四是曹操一直都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其实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应该就是曹操内心真实的写照。

五是到了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已经65岁,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吧,勉强也可算是曹操不愿意称帝的原因吧。

综上,曹操不称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略。


历史长河缓缓淌


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这是史书上大书特书,用以说明曹操一生不敢染指皇帝二字的心态。

其实,曹操不是不想当皇帝,只是前车之鉴,使他不敢登上这个王位罢了。

汉献帝刘彻这一生,过得十分窝囊,先是董卓擅权,后是曹操当国,他只是一个傀儡,见到董卓也好,见到曹操也好,都如芒刺在背,战栗不安的。可是,江山坐稳了,大权旁落,便不甘心做一个符号式的统治者,成为曹操手下的一个高级俘虏了。于是,便要搞复辟了。这也是历史上所有失去王位和虚有王位的人,忍不住要尝试的一种危险游戏。




温柔十度


第一是曹操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一开始曹操就是打着匡扶汉室之名挟天子以令诸侯,靠着这个名义挣得家底,很多人归附他试基于这个原因,只要汉献帝还在,他就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第二是当时的士族和知识分子仍是忠于汉室,最典型的是荀彧这个例子,让曹操心生顾忌。尽管当时汉室已是相当于一个符号般的存在,但对人心的向背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当时作为社会和统治阶层最中坚的力量士族这这阶层,包括一些读书人,绝大部分人仍是只认可和忠于汉室的,曹操迎了天子之后,除了可名正言顺地以汉室的名义给大家当官封爵外,还可以得到士族的支持以及招揽更多的人才为已所用。举个例子,大家应该听过曹操下面有一个叫荀彧的人,在治国及谋略上都是天才级人物,绝对不逊于诸葛亮,是曹操前期非常得力的助手,曹操外出征伐时,都是把家丢给他管的,一切军政务都断于他。建安十七年的时候,董昭就提议太祖进爵当国公(实不合当时的礼数),就先来问荀彧的意见,荀彧就说:“曹公兴义兵本是匡扶汉室,平息天下,当忠贞退让。所谓君子爱人以德,你这样搞对曹公的形象不好。”曹操知道后心理就不舒服了,出征前就把荀彧贬到外地去劳军了,没想到这对荀彧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没多久就病死了,才五十岁。从这可以看出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士人仍是忠于汉室的,所以曹操终其一生都不敢让汉献帝禅位让贤,也是因为有这方面的顾虑。

第三,曹操一直想统一,按步骤如果他能统一孙权和刘备,那他想做什么都没有太大的顾忌了,但是在统一之前他仍然要假借着汉室的名义进行东征西伐,那是他一直以来最正当理由。同样,当时蜀汉和东吴都对他虎视眈眈,他不想因为自己称帝而对曹魏带来人心的动摇和给他的两个对手更好的借口。像刘备就是骂他狼子野心,打着匡复汉室的名义挣家底。

第四,曹操虽然没有皇帝之名,但有皇帝之实,不管怎么样,他应该还想保留着自己一点名节吧!


吾骨不成筋


论实力曹操完全可以称帝,为什么一直没有称帝?

曹操"东汉末年的一个枭雄,后来三分天下,可以说是实力最强的一位,我认为曹操不称帝有三点。

第一点就是曹操"虽然是枭雄,但是他还是很爱国的,他想做一个忠臣,被世人颂扬。而且皇帝在他手上,就像一个傀儡,又可以令诸侯,称不称帝实质上没有区别。

第二点就是不到时间,他如果称帝,他就是与整个天下为敌,整个天下可以称之为逆反叛贼,就是与整个天下为敌。要是他扫平天下之后他自然就称帝了,所以说他没必要称帝。

第三点就是他的年龄大了,生命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他儿子又不是特别优秀,称帝之后,打仗更要艰难,等于给他儿子挖了一个坑,所以不称帝。希望能帮助到你。


豫东小刘鹏


第一,曹操不想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天下大乱,但朝纲伦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着,儒家文化的忠、孝、仁、义等理念依然是当时的价值标准,何进、董卓等把持朝政后都不敢贸然称帝。曹操虽然具有不同于其他军阀的雄才大略,但依然摆脱不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他争夺权力、对外征战的过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义进行,以天子的名义兴师问罪,使自己站在正义的一面,取得道义上的支持。曹操平定董卓、吕布叛乱打的正是朝廷这张王牌,如果曹操废掉汉献帝,登上皇帝宝座,那他跟董卓、吕布还有什么区别呢?董卓、吕布可是当时天下公认的残暴之人,是人人欲得而诛之的对象,曹操的智慧谋略都远在这二人之上,当然不愿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

虽然曹操竭力宣称自己是奉天子诏,但天子权力被架空,却也是路人皆知之事。孙权、刘备早已唾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但曹操并不惧怕这种责骂,因为当时天下分裂,群雄并起,相互之间的责骂和攻讦本属正常,曹操同样以乱臣逆贼的名义指责他们,他所惧怕的乃是留下历史的骂名,那可是有口难辩、影响深远的。因此曹操一直保持宰相的身份而不敢随便僭越称帝。据《魏氏春秋》记载,夏侯敦曾对曹操说:“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余年,功德著于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王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由此可见,曹操为自己所设的标准是非常高的,他是想做周文王那样的圣人,成为千古传诵的对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亘古流传的圣人称号比一个身背骂名的皇帝的称号美好得多了!

曹操在《述志令》中进一步明示:“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意思是说齐桓公和晋文公作为“春秋五霸”的霸主,称霸之后还名垂千秋,就是因为他们仍然以周王朝为尊。言外之意,如果两者之一取代了周王朝,就不会是这个结果了,而曹操也正是想借机澄清,尽管他势力非常大,但他决无二心,他并不是想篡汉的“奸雄”,而是一心辅佐幼主的“能臣”。这所有的一切都说明曹操深受儒家正统文化影响,不想背上千古罪人的历史骂名,而是想做一个流传千古的圣人。第二,从当时形势来看,曹操生前还不具备称帝的条件。虽然当时曹操已经取得汉王室的绝对控制权,但他的势力还是局限于中国北方,孙权和刘备还在东南、西南虎视眈眈,国家还未统一,天下并不太平。如果曹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贸然称帝,势必成为众矢之的,让刘备、孙权抓住把柄,带领天下英雄讨伐他,这样,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便不复存在,就会陷于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动,甚至引起新一轮军阀混战。虽说曹操此时兵精将广,但以乱臣贼子的身份与天下豪杰对抗,却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反而有可能使自己的大好形势得而复失,这显然是对曹操不利的,所以他对称帝一事非常谨慎。但是,曹操的许多部下都曾劝说过他称帝,孙权也曾劝曹操废汉建魏,但曹操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的。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上书给曹操,表示愿意俯首称臣尊奉曹操为帝,曹操当即识破了孙权的伎俩,笑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也就是说,一旦自己称帝,势必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曹操的识见实非一般。曹操清楚:只要紧紧靠着汉献帝这棵大树,谁也奈何不了他,谁也动不了他,否则便是自取灭亡。曹操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内部的反对派和外部的敌对派凡有所行 第三,曹操坚持实用主义,并不看重虚名。曹操是一个志向远大、雄心勃勃的人,年轻时即打算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然而生逢乱世、朝政废弛,才华得不到发挥,因而走上了军阀争战的道路。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统一天下,安邦定国,其他的都是手段,只要有利于他实现这个目的,什么方法都可以用。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非常高明的手段,这一选择让他在军阀混战中处于极大的优势。他的这种实用主义还表现在用人上,他的用人原则是不问出身,唯才是举,荀攸等人正是因此而被招到他的麾下,帮助他奠定了霸王功业。

动者,都得不到好下场,就证实了这一点。

总之,曹操在要不要称帝这件事上处理得非常聪明,他以丞相的名义做了应该由皇帝做的事,在形式上维持了儒家的伦理纲常,在实际上实现了自己的野心和欲望,既让刘备、孙权抓不住把柄,又为自己的儿子日后称帝准备了条件。


太孤单22222


曹操不称帝是因为得不到士族的支持,三国魏晋时期在中国是士族政治的时代,在得不到士族支持的情况下贸然陈帝只会招致内外攻击成为众矢之的,还会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因此曹操没有称帝。

士族,即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等。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团爸你牙哥


曹操从小家里条件不好,出身低微,但是他凭着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在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中崛起,在晚年的时候达到了权利的顶峰,但是他始终都没有登上帝位,很多人觉得他是太懦弱太胆怯了,其实他是考虑了各个方面才做的决定。

曹操是一个讲究纲常伦理和忠孝礼仪的人,虽然他本事很大,有能力称帝,但是他带兵出去打仗用的是天子的名义,也就是汉献帝,如果把汉献帝废掉自己称帝,那他就会被别人指责是千古罪人,世世代代都要被人唾骂。他从小接受的儒家文化思想也不允许天子做这样大逆的事。

虽然他已经在战乱中取得了绝对优势,但是他的势力依然只局限在北方,东南的孙权、西南的刘备等人都是不容小看的势力。如果曹操称帝的话,就会让别人有了讨伐他的借口,到时候天下英雄都联合起来跟他作战,他根本就没有还手的机会,这是他万万不想看到的局面。

除了这两个原因,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因素,那就是曹操一直都是个重实权轻虚名的人。他为人重在实际,实权和虚名的份量他也是再清楚不过。称帝不过是多得了个称号,而汉献帝做任何决策都要由曹操同意,国家大事都是曹操一手包办,连官员们的任命也是他负责,这一切都已经证明了他这个丞相就是实际上的皇帝,又何必再去添个虚名自寻烦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