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小说《人世间》读后感是什么?

这里有你cncqwcj


严格地说,我并没有读过梁晓声的巨著《人世间》,我是通过小说连播节目收听了这部小说。但我认为,收听这种方式绝不亚于纸质阅读。

每天中午做饭的时候打开收音机开始收听,在真实的人间烟火里感受作者用文字所构建的宏大的文学世界。

有时候,感觉作者所描绘的那个世界很遥远,似乎有些许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东西隐藏其中;有时候又感觉好像离我很近,特别真实,是那种现实主义的触手可及的真实。

就是在这种混沌而又矛盾的心理状态下,我以自己喜欢的收听方式“阅读”了《人世间》这部巨著。

在小说播讲过程中,每到书中涉及到重要的年份,作者梁晓声先生都以讲述人的身份出现,给听众讲述他自己对那个时代的切身感受。

缘于此,我也特别地注意了书中对相关年代的描述。由此,我发现作者有意回避了在我看来较为重要的某个时间点。当然,作者通过自己的文字将其过渡得十分自然,并没有给人留下任何突兀的感觉。从这个角度看,作者可谓宝刀不老,不愧为大家。

尽管,我经历过小说中所描写的每个年代,但毕竟没有在作者为读者所设置的那个地域环境中生活过。不过,我有多位朋友曾在那个地域那个时代工作生活过,他们熟悉那里的一切。

现在,朋友大多已经离开了那里,有几位还身在异国他乡。有时,感觉小说中的某些情节就是朋友中的某个人曾经经历过的。根据我从他们那里了解到的一些情况,理性地说,我认为作者的描写是真实可信的。而这一点,对于如此的一部巨著来说,恐怕是最为重要的。


孤木觅林淘古今


作为一个生在90年代的人,要去理解一个与新中国同岁,49年生人,写的七十年代到改革开放的“亲身经历”,是无法感同生受的,那些年代的变迁,其中的苦难,欢笑,价值观都是一种不同的感受。

书中虽然是在讲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但是,我看到的却是过于在苦难中挣扎间,吝啬地抠出一点微光版的“欢笑”的,如老舍式的同情,知青,这个对于我来说,不远不近的词,真的太沉重了。

或许是一部很值得的,了解那个时候生活的书,但是时代感差距太大,真的很难有什么差不多的共鸣。

不过,对那个年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读,文笔不错。


长了鹿角的兔子


非常坦诚讲,笔者没有多大兴趣细读一部115万字的鸿篇巨制,只是粗略的看了一下梗概。尽管,这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且贯穿五十年始末,对城市底层农民一家三代进行了全面的叙述,就连我这个70后的读者都兴致不高,就别说90后和00后的人了。恐怕,梁晓声老师的巨作只能献给那些同龄人,聊以自慰了。

不得敬佩梁晓声老师,这种为了纯粹的文学而写作。他没有加入什么商业化的因素,去迎合市场,想方设法成为畅销书。本着致敬文学的态度,对时代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内在勾连,在强烈的理想主义中向现实批评者的转变中逐渐完成,在将近一人高的稿纸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艰辛与执拗。

《人世间》,也许受不到广大读者的追捧,成不了畅销的卖点。但是,它的文学价值,作者对文学的崇高敬仰之情,是否对当下,一门儿心思利用文学榨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起到一个标杆的作用。还原文学一片净土,让我们在美好的书籍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希望,《人世间》这样的作品仅仅是开始,有更多的文学大家比梁晓声老师更优秀,能把当代社会问题从生活中提炼出来,没有任何商业杂质却能吻合当下读者的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