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教育出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

流離不流離


獨立自主是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擁有的能力。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是孩子將要面臨的最早期的成長任務之一,同時也是一條讓孩子變得獨立自主、有擔當的必經之路。

孩子們把這個世界看作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有趣而迷人的地方,當大人們妨礙他們探索世界時,一些孩子們可能會感到沮喪和無能,並對自己的無能產生一種內疚感;而另外一些孩子則會放棄,並讓他們焦慮的父母過度保護他們,使他們體驗不到成長所需要的挫折或傷害。

一、父母培養孩子自主性和主動性的誤區:


孩子在兩歲到六歲之間是發展自主性和主動性的關鍵時期。然而,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存在一些誤區,導致錯過培養孩子自主性和主動性的關鍵時期。

誤區一:

孩子太小,不一定會做,長大了自然就知道了。一般情況下,媽媽們總覺得自己孩子小,獨立去做一件事會應付不來,其實她們真是小瞧了孩子的潛力。

父母們會用這樣的話來壓制這些想要幫忙的孩子:不,你還太小。等你長大了再說。大人做這些事情通常會更容易,但是,拒絕孩子學習和練習新技能的機會可能會為內疚埋下隱患,而不是為獨立自主播下種子。

誤區二:

日常瑣事不需要孩子做。很多家庭有爺爺奶奶或者保姆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家務活就更不用孩子參與了。其實這些日常瑣事並不是需要孩子的幫忙,而是孩子需要做“小事”的鍛鍊機會。

孩子需要通過做事發展出“我能做”的感覺。他們想嘗試每一件事情:拖地、洗碗、做飯、玩泥巴、在花園裡挖坑。然而,這些“天賜”的機會被剝奪了。

二、缺乏獨立自主性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長大時,父母可能很奇怪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就是不做任何事情。如果孩子沒有發展自主性和主動性,他們自己本身以及自己的學習生活都會受到很大影響。

1.缺乏自信:孩子不相信自己通過努力能把事情做好。

2.沒有主見:孩子遇事總是拿不定主意。

3.缺乏探索精神:孩子對周圍的人和事情缺乏好奇心。

4.容易退縮:孩子遇到困難很容易放棄。

5.自我評價低:孩子常因為犯錯而覺得自己比較蠢笨。

6.不會主動做自己該做的事:孩子常忘記自己該做的事情,或者總是拖拉。

7.抗挫折能力低:孩子遇到挫折就很難從受傷的情緒中走出來。

三、父母不應當做的行為:


1.操縱

很多家長習慣什麼事情直接替孩子做主,彷彿孩子是一個沒有自主意志的機器。家長的控制慾讓孩子習慣在家長的照顧下生活、學習。

這不僅影響孩子的生活能力,也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一個沒有主見,在家長包辦下成長的孩子,容易缺少主觀判斷,沒有主見。

2.過度保護。很多家長過度保護孩子,不信任孩子的能力,凡事代替孩子做,讓孩子習慣被“伺候”的感覺,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願意去做,而是家長們不給孩子機會。

3.放縱。還有一些家長對孩子不聞不問,什麼都隨孩子去。這樣的孩子很多時候會自己去做事,但是很少有正確的標準,對事情的度把握不好。

4.打擊。有的家長會在平時的言語中有意無意的打擊孩子,這會使孩子的主動性發展受挫。

這樣的孩子沒有培養“我能做”的心態,而是通過一種“我不能”的心態來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他“不能”走到汽車前,他“不能”自己穿襪子,他“不能”撿起自己的玩具,他製造出需要父母替他做事的假象。

四、父母應當做的行為:


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時,我們培養的是孩子的健康的主動意識,而不是允許他將頭腦裡冒出的每一個念頭都付諸行動。

家長應該做的是給孩子設定一些安全的界限和限制,使他能在此之內探索、試驗,並學會培養他對自己才幹和能力的信念。因此,父母應當花時間來訓練孩子。

1.學會放手。父母需要有勇氣讓孩子自己嘗試,不要過度擔心孩子會受傷,也不要怕麻煩。

2.啟發式提問。孩子做事之前,父母需要詢問孩子:“你知道要怎麼做嗎?”“第一步該做什麼?”這樣的問題,幫助孩子理清思路。

3.說出明確的期望。很多時候孩子不知道要做什麼,父母需要給孩子明確的指令,比如:“把地上的玩具汽車撿起來”“把杯子放到桌子上”。

4.提供有限制的選擇。當父母需要約束孩子的行為時,最好讓孩子做選擇題。比如:“你是想自己關掉電視機還是我幫你關掉?”

5.鼓勵孩子。當孩子勇於嘗試時,不管孩子做得如何,都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

6.從錯誤中學習。當孩子做得不恰當時,父母需要教孩子從錯誤中學習,下次做得更好,而不是告訴孩子再也不要嘗試了。

7.建立日常慣例。很多日常小事如吃飯、睡覺等,父母都需要幫助孩子建立日常慣例,這樣有助於孩子在每一件小事上養成自然而然的習慣,時間久了,孩子自己就能做得很好了。

總而言之,父母對孩子自主性和主動性的培養是孩子獨立自主的關鍵,它需要父母無限的愛和科學的方法。

知會育兒歡迎您留言和討論!


知會育兒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除了把選擇權給孩子,培養孩子的負責心、好奇心,信任他們,別無他法。然後,還有五件不要去做的事:

1.不要用太多規矩限制孩子的自由。

要讓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例如,孩子喜歡玩計算機,不要說,“不準!”告訴他,如果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週只能玩兩個小時。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

2.不要懲罰失敗。

可以懲罰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是不要懲罰失敗。失敗是學習最好的來源,懲罰失敗可能會挫傷孩子創造的動力。如果父母只要想要孩子避免失敗,會有不好的後果。

3.不要說教。

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說教,他可能失去判斷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說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4.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辦代替,放手讓孩子自己做。

5.不要過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務,剝奪孩子自己的選擇權,不要覺得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從。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小小思維家


如何教育一個獨立自主的女孩子,這個問題我也一直在思考。

我爸媽對我的教育是放養,所以很久以前我很要強,別人都說我像個爺們兒,所以我希望我女兒既能有女孩子的柔和的一面,也有堅強的一面。

從孩子剛出生開始,我覺得首先在孩子面前要絕對的有原則,比如她要吃冰激凌,我三天吃一個,不會因為她哭我就給她。

第二個就是讓她承受自己承受的痛苦,她剛學會走路的時候,摔跤摔得我很心痛,老公總是會直接抱她,我只會鼓勵她爬起來,然後讓她一次次做得更好。

第三個就是你要教會她生活中的很多東西,既然我們陪不了她一輩子,所以就要讓他們掌握生存的能力。比如女兒小時候身體很弱,我總是叮囑她因為她身體裡有個小怪獸,如果她不好好吃飯睡覺,就會生病打針。


第四就是培養她的動手能力,孩子三歲的時候,她經常會幫我拿一些東西,有時是一個蘋果,有時是一顆青菜,我都會鼓勵她去做,並且覺得她做得好。她每次都會笑嘻嘻的說,“媽媽,我又幫你忙了”,然後我會說,“媽媽謝謝你”。

最後,培養孩子獨立一定要和家裡的大人打好招呼,不能你在前面樹規則,他們後面幫忙逃避規則,這樣孩子永遠不知道規則的重要性。而社會是跟你講規則的。


小七情感故事


又要獨立,又要聽話,孩子表示很矛盾啊!

首先,分清孩子現階段的性格,因材施教。大的原則如下:

一:公平,平等的原則。這樣,孩子才能有想法,才敢把想法說出來,才會因為被允許說出想法並獲得實施權,而去積極主動的思考。

二:支持,鼓勵,多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小到穿什麼,大到選專業。父母只給建議與支持,不參與決定。

三:平時多關心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很重要。注意是孩子認為的愛才是愛,而不是家長那種“恨鐵不成鋼的愛”!愛能增加自信,自信能增加社交能力。社交能讓孩子認識到來自父母以外的東西。

四:有些家長,孩子不吃飯就喂,穿衣服慢就替他穿,孩子除了學習,其他什麼事都父母來做,這怎麼獨立?變成習慣以後,輕則孩子獨立變難,重則叛逆動手打父母。

這些都是我從一個公眾號《教與痛點》裡看來的,還有些我一下想不起來了。不過我個人也表示支持這種觀點。

特別是最近發了一篇文章《告訴你,文盲也能教出優秀的孩子,就是這麼自信!》感覺要火了!


學生問答君


想要孩子有主見,那就要接受他不聽你的話。聽話的孩子都不會有主見,父母包辦的多的孩子也不會有主見。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機會,但是會很在後面說“但是”的父母,也會阻礙孩子的獨立自主,所以,您想好了嗎?

我一直提倡孩子獨立自主,所以我的孩子今年大一,去了半個月,我們聯繫不多,有事他只是彙報一下做了什麼,而不會問怎麼辦。這些年我承載的評判有兩個,第一,啥都不管,後孃心;第二,聽孩子的,慣壞了他。現在孩子們去了大學,有了比較,孩子不在身邊,家長依舊被折磨得焦頭爛額的,開始羨慕我,人了我的教育理念,是不是有點晚呢?

接納孩子的特點去陪養,陪伴加養育,只要大方向不錯,別包辦,多放權,孩子在自己的空間裡會腦洞大開,比我們想象的更有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