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與知識有什麼區別?

越南之鷹


學了很多知識,懂得很多道理,如果你的學習到此為止的話,你頂多就是個圖書管理員,管理著偌大的知識庫,卻從來不使用…

知識沒有用 ,是因為你沒用 ;不是因為你沒用 ,而是因為你沒用 !

聽的時候很激動,想的時候很感動,合上書後一動也不動,人到中年時發來一聲嘆息:學了很多知識,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學了很多知識和道理,當然是過不好一生的!

要過好一生,你得使用知識!

天道有句話說得好,只有你覺到悟到了,才可能做到,做到了才是你的。



纏參禪


我是個60歲的老頭兒,一天,我用小拖車買回40斤大米。到家樓下了,我住5樓,就打電話,要兒子下來扛。剛巧,他說在外面吃早點,馬上回,要我等一會兒。這時有個小夥子牽著一個小孩往這裡過。我就命令似的對他說:“小夥子,幫我把這袋米扛到5樓我家。”他有點疑惑不解地看著我,說:“對不起,我要送小孩上幼兒園,我也馬上要上班了。”我非常鄙視氣憤地說:“真沒知識!古人說‘敬老愛幼’不懂嗎。小孩,我幫你看著,你幫我扛上去。怎麼了?”他臉一下子紅到了脖子根。說:“爹爹,你真不講道理!我有我的事,你叫你的家人嗎!”說完扭頭牽著孩子走了。正好我兒子回來了,他二話沒說,扛起米回家了。小夥子沒知識,不懂“敬老愛幼”,還是,我不講道理呢。

知識裡面有道理,道理裡面有知識。道理有主觀因素,知識沒有主觀因素。道理上升到理論,就是知識了。對嗎?

(事情是編的)


用戶搗蛋鬼


道理和知識既有內在聯繫,卻又有一定的區別。有人說知識越多,懂得的道理越多這是對知識的片面理解。

道理:道之理也是非曲直也。詞典解釋①事物的規律;②事情或論點的是非得失的根據,理由;情理。

道理包括自己與別人相處方法和自已怎樣對待自己。包括意志力,持續力,控制力。道理就講事實,明白問題,明禮義。

知識:①是指人們在社會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②知識是學術,文化和學問。

知識,本質上就是一種對現象的解釋,知識是科學的,包括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藝術科學知識,藝術哲學知識等等。知識不是仂科學。例如:小時候大家可能都聽了《西門豹治鄴》的故事,古時對待洪水災難,巫婆認為是河神發怒,提出把童男童女投入河中阻止洪水,.而西冂豹則認為洪水是自然規律,用開鑿水渠,疏通河道的解決,結果西門豹把亞婆投入河中,用科學戰勝了偽科學。

知識與巫術,宗教以及後來的神話解釋現象上是相沖突的。巫術,神話,宗教在解釋事物現象也往往相互衝突。

知識最重做有三個特點,一個是難以改變‘,如:4十5二9這是無法改變的,知識難以改變是知識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和現象有對立的關係,改變任何一個細節,這個知識都無法再自圓其說,這是知識的硬核。

二是知識能夠廷伸。就是知識不能侷限於某事某地,它得解釋所有這類現象。

三是知識的可驗證,就是你可以通過實驗或預測,證明或者證偽這個知識。如果實驗或頑測的結果,在所有細節上都和知識的內容一一對應,那麼這個知識就成立,否則就不成立。

道理和知識的聯繫是道理懂得越多的人,知識面越豐富,但不能說知識越多懂得的道理越多。

不懂道理的人,知識越多,對社會危害性越大,我們寧願要多哪些知識少的人也不要哪些不懂道理的人。

例如:有的人書讀的多,掌握的知識多,卻用自己掌握的知識進行網上詐騙,製造毒品危害社會,危害人類;還有的人利用自己學的知識大把地賺鈔票,鈔票賺到後寧願把錢捐給外國,也不把錢捐給自己的國家,跑到外國定居,忘記自己的祖先,忘記自己是中國人,這種不明道理的人,知識再多也是人渣。

因此知識越多懂得的道理越多是一種錯誤的說法。


清風明月行


簡而言之一句話:他們學的不是知識,是一堆道理。

只學道理不學知識,沒什麼用的。

就比如楊過,小時候到重陽宮去學本事,得罪了師父。師父怎麼收拾他呢?就是不教真功夫,天天教道理,什麼“修真活計有何憑?心死群情今不生”“精氣充盈功行具,靈光照耀滿神京”……

學了大半年,有用嗎?一點用都沒有。關鍵時候還是義父歐陽鋒教的一點點蛤蟆功管用。這就是典型的學了一堆道理,卻並沒有什麼卵用。

現在很多人愛學道理,不愛學知識。這很好理解,學道理容易,學知識難。

誰還聽不懂幾句道理對吧,做人要這樣、做事要那樣之類,簡單又輕鬆,沒門檻,小學初中文化程度都可以學。雞湯為什麼走紅?因為裡面基本上沒有知識,都是道理。具體不舉例了。

記得我小時候,八九十年代那一陣,特別時興抄名人的名言警句,其實也是一回事。

只學道理還有一種好處,就是你學到的東西很容易轉述,可以直接拿去裝逼。“記得擁抱你身邊的人”“每天讓夢想叫醒你”,一分鐘你就學會了,可以立刻拿去轉述(裝逼)了。

而知識就沒有那麼容易轉述了,哪怕是最簡單的知識,比如大家都會加法減法,可你要給別人轉述一下加法是怎麼回事,有那麼容易嗎。

學道理,會讓人誤以為自己在學習,產生一種“自己每天都在進步”的幻覺。我有一個熟人就喜歡上培訓班,最近又上了一門課,叫做“抱抱課”,主要的課程就是讓他們在黑暗裡互相抱,說是為了教育他們“人和人之間要互相信任”,2000塊錢。

瞧,他學的就是一個道理。這個課他上得積極,很有滿足感,覺得自己棒棒噠。但其實沒有什麼卵用。他連普京和特朗普是誰都不大分得清。這種課學一輩子也沒什麼提高。

同樣的,那些培訓老師們、人生導師們也喜歡講道理,不喜歡講知識。

因為講道理容易,誰還編不出幾個道理騙人啊?而講知識就難了。

騙子老師有什麼特點?一句話:你問他們知識,他們回答的時候都會轉換成道理。

比如你問:杜甫為什麼說“無邊落木蕭蕭下”?

他就會說杜甫講的就是自然界的規律呀,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一草一木,還有我們的生命都有規律。所以我們要順應規律,不要逆天行事,比如晚上十點之後睡覺你就是違反了規律,就是逆天行事,你的“氣”就會變濁,就會不健康,blablabla……

他絕對不會說這句詩和楚辭有什麼關係,和早期古典詩歌有什麼關係,和杜甫的人生經歷、創作習慣有什麼關係。

因為一來他不懂!二來,他講這些你也不愛聽對不對。你其實不耐煩聽知識,只想聽道理。

總之,在講臺上,越是騙子,就越不愛講知識,越愛講道理;在學習上,層次越低的人,就越不愛聽知識,越愛聽道理。

你問他們知識,問得太細,他們就會發火,就會生氣,至少會不耐煩。

很多“氣功課”又火了,很多“國學課”又火了,沒什麼特別的,騙子和傻子的合謀而已。

那麼,一個人知識水平很低,卻學了一大堆道理,真的一點好處都沒有嗎?

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在有的地方是有用的,比如在古代,在比較偏僻的地方,在很封閉的環境裡,還是有用的。

一個封閉的鄉村裡,一個人沒什麼文化,但學了一堆道理,什麼要行善啊,要感恩啊,要努力啊,兒不嫌母醜啊,基本就可以讓他做一個好人了。

因為他在那種環境裡,一輩子要處理的信息很少,要面對的關係很很簡單,無非就是左鄰右舍、七大姑八大姨。那種地方,一點粗淺的人生道理,一點鄉規民約,就夠用了。所以我們經常在偏僻的地方看見淳樸可愛的人。

可是越到現代社會,越是信息發達、聯通廣闊的地方,就越沒有什麼卵用。你面對的信息、關係都很複雜。國家、地區、民眾、族群、市場主體之間的關係,那點子貧瘠的道理是處理不過來的。

在這種環境裡,他們往往就不再淳樸可愛了,而會有三種毛病:

一是會特別固執。

二是同時又特別好哄騙,多假的謠言都信,多low的騙子導師都追。

三是會越來越排斥知識。當他們篤信了一些粗陋的道理之後,就會漠視一切反面的證據,哪怕這些證據像房子裡的大象一樣明顯。

發現沒,有一種人,他們臉上總有一種氣質,就是沒文化卻又很固執的氣質,就是這麼來的。

掃地僧曾經曰過:武功要佛法來輔佐,不然會筋脈俱廢練成痴呆。同樣的,現代社會,道理也要知識來輔佐,不然會變成一個偏執的、思維水平很低的人。

我經常收到這樣的留言:“啥磊你這個敗類,原來還喜歡你的,可是發現你居然否定傳統文化!冷笑取關!”

這就是典型的,沒有關於“傳統文化”的知識,卻先學了一個道理:傳統文化棒棒噠,傳統文化真偉大,傳統文化不容否定。

快別特麼葉公好龍了。你信不信,我拉真你去學傳統文化,從“攝提貞於孟陬兮”搞起,你比兔子都逃得快。

最後,我這篇文章寫得很快,二三十分鐘就炮製好了,為什麼?

因為我這裡沒有知識,就是一篇純的道理。


養孓一隻豬


法律與道德的區別是:第一,產生的社會條件不同。道德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法律是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出現後才有的。第二,表現形式不同。法律不論是成文法還是判例法都以文字形式表現出來,道德的內容則主要存在於人們的道德意識中,表現於人們的言行上。第三,體系結構不同。法律是國家意志的統一體現,有嚴密的邏輯體系,有不同的位階和效力。道德雖然有共產主義道德、社會主義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以及家庭美德之分,但不具有法律那樣的嚴謹的結構體系。第四,推行的力量不同。法律當然主要是靠廣大幹部群眾自覺守法來推行,但也要靠國家強制力來推行;道德則主要靠人們內心的道德信念和修養來維護。第五,制裁的方式不同。違法犯罪的後果有明確規定,是一種“硬約束”;不道德行為的後果,是自我譴責和輿論壓力,是一種“軟約束”。


捷橙


書和經代表的就是與知識與道理,書中的知識建立在個人經驗的認知上,在某個事件上或某個時間段內對人有指導意義,有侷限性和時效性。

打個比方來說,在20世紀20年代之前,糖尿病是不治之症,那時候針對糖尿病都是用的飢餓療法,就是少吃或不吃東西,所以那個時候的糖尿病人多數瘦的皮包骨頭,吃就病死,不吃餓死,還要忍受一系列併發症的折磨,加拿大醫生班廷用胰島素通過一系列的實驗,最終於1922年取得臨床上的成功,次年獲得了諾貝爾獎,直至現在胰島素也是糖尿病的重要治療方法。

飢餓療法到胰島素療法的進步,現在恐怕沒有人再用飢餓療法去治療糖尿病,這就是對知識實效性的說明。放大到世間所有的知識都一樣。

而道理就不一樣了,它是萬事萬物運行發展的規律,沒有任何侷限,科技再發展,人類再進步,甚至到地球毀滅也不會改變。

我們看的各種書上很多都會說一句話,如有不嚴謹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但像所有的佛經、道德經、聖經等經典你從來都不會看到這句話,書上學的是知識,經上學的是道理[呲牙][呲牙][呲牙]





國學尖子生


道理:

道之道,非常道。道這個東西是很玄幻的。所以對其的理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哲學上來說屬於非物質範疇。

筆者認為即是從古至今傳承下來的道德規範,大家的共識式理念,例如:

男女授受不親,尊老愛幼,殺人要償命等等很久以前傳承下來的得到人們共識的為人處世的行為規範,在其違背它時,人人都可以拿其來以最快的方式評判其對錯。應為大家都對其認可。

當然每個國家的道理都不相同,甚至於大國中每個省份的道理都有說差距,所以道理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這個時候就需要法律法規來判定。這就說到了知識。

知識:是人們在以往通過自己的經歷累計的生活經驗的總結。

毛主席說的很好,“實事求是”。

即我生活中看到了什麼,吃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記錄下來告訴後人,這種總結在別人那裡學的多了就成為了別人的知識。

不能憑空想象,憑空想象的就不是知識了。

所以我總結:

道理是非物質的,即精神上的。

知識是物質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故意~


知識因有道理而存在,像地上的草因為陽光而存在,而道理可以獨立存在,但是需要用文字和知識解釋和顯現。沒有道理的知識無用,沒有知識的道理難懂。



梅花先生君子謀


道理,謂事物的規律。事情或論點的根據;理由。處理事情的辦法。語出《文子·自然》:用眾人之力者,烏獲不足恃也;乘眾人之勢者,天下不足用也。無權不可為之勢,而不循道理之數,雖神聖人不能以成功。

道理之端者,陰陽也。人以善惡、高矮、是非、正邪、美醜、對錯、大小、黑白、上下、男女、……不可盡言,相對而為道理。此道理者非善即惡,非惡即善。本無善惡,而強名為善惡。道理之末者,無道也,逆天也。道理是人定的,每一個人,每個群體,每一個時間,每一個地點,每一種狀態,同一個人,同一個群體,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同一種狀態……不可盡言,只要有一樣有變化,就會得出不同的道理。

知識是人類的認識成果。來自社會實踐。其初級形態是經驗知識,高級形態是系統科學理論。知識就是概念之間的連結。它是概念的內容的一個方面。概念的內容的另一個方面,就是與直觀之間的連結。我們構造概念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把握直觀。因此,概念與概念之間必需彼此連結形成知識。有了知識才有力量,才能去把握直觀。

知就是認知,識就是辨別。認知一樣東西和一件事,通過所學所積累的經驗去辨別對與錯、好與壞……




易中智慧


知識是常識,如:你是你,我是我。此是物界。

道理是智慧,如:你和我,心連心。此是靈界。

老鄉,別走,韭菜不夠用啊,此為物。

老鄉,別走,茶還沒喝完啊,此為靈。

此心,天地可鑑,此為物。

此心,五蘊皆空,此為慧。

阿彌陀佛,是識。

阿彌陀佛,是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