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菊次郎的夏天》為例,解讀日本情感電影的藝術性和文化差異

《菊次郎的夏天》總是被觀眾認為是討論人性的電影作品,或者是分析善與惡的。在我的眼裡,這其實是一個男人的自我認識,和自我懺悔。

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小學生,在鄰居中年大叔的幫助下,走上了去遠方找母親的路途,一路上挫折不斷。但找到母親後,卻發現母親已經有了新的家庭,小學生正男知道自己被遺棄後難掩傷痛,大叔菊次郎努力安慰和幫助他,並走上歸途的故事。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善與惡或者平凡之間做一個選擇呢?

  • 一事無成就是家庭的負擔,無法給親人更好的條件,這樣的人就是家庭走向衰敗的原因吧。
  • 作弄別人的人,或者壞事做盡,這類的人就該被社會和家庭拋棄。
  • 善良就是為人正派,自私、無賴和流氓就是我們所公認的罪惡。
以《菊次郎的夏天》為例,解讀日本情感電影的藝術性和文化差異

這樣的思考是符合大多數人的邏輯,也正符合我們的認知,但大多數的事實,都不是我們所認識的那麼簡單。善與惡,從來都是一個相對的話題。

  • 對個人來說,其實只要一家人平安、快樂就是幸福,更多的財富也會變成負擔。
  • 人的天性是活潑的,我們只需要引導,大多數人都可以變的和善,就算是壞人,一生也有做過幾件好事。
  • 為人正派只是別人眼裡的標籤,真正的善其實在我們的內心,醜陋的外表下也會藏著善良的世界。

認識善與惡,不是表面那麼簡單,在菊次郎這個角色面前,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所以,本文內容大致分為一下三個部分:

一、“反差視角”成功運用,多角度多層次思考,“菊次郎”到底是誰?

二、菊次郎形象如何豐滿,他的內心善惡是如何區分的?

三、被社會拋棄的人是怎樣面對完美的?

以《菊次郎的夏天》為例,解讀日本情感電影的藝術性和文化差異

“反差視角”成功運用,多角度多層次思考,“菊次郎”到底是誰?

01、在正男的歸途中,我們才知道菊次郎原來是這個大叔

這部電影的成功,一定程度是由這一個“反差視角”實現的。在兩人經歷了很多故事之後,兩人的關係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但兩人都還沒有做自我介紹,兩人一路上飢腸轆轆,算是共患難了。

正男見到自己母親已經走進了一個新的家庭,失望的他只能踏上歸途,因為在這個視角,正男是一個被遺棄的人。而這一點和大叔很像,大叔也是一個被母親拋棄的人,我們從最初以為正男就是菊次郎。

在返途中,大叔盡所有的努力哄正男開心,得到了正男的認可。

正男問大叔:大叔,你叫什麼名字? 大叔說:菊次郎。

這個時候,我們才知道,原來找母親的並不是主角菊次郎,而是這個大叔。那這個大叔的夏天到底怎麼了?菊次郎大叔在這個暑假有什麼改變呢?

以《菊次郎的夏天》為例,解讀日本情感電影的藝術性和文化差異

02、正男是不是菊次郎的童年

有觀眾在思考,正男尋找母親是不是菊次郎的回憶呢?其實這個問題已經不重要了,當然在整個影片中,我們都沒有看到是一個人的任何痕跡,只是兩個人童年相似。

正是相似的童年,我們才對兩個人有了深刻的思考。正男長大之後會不會成為菊次郎呢?畢竟菊次郎一生平庸,家庭的貢獻也不突出。

在兩個童年相似的人碰撞下,就發生了一些變化:菊次郎的表現,還有站在正男的視角,我們看到的都是一個完整的人,對生命或者人生的感受。

所以,不管菊次郎和正男是不是一個人,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看到的是完整的一個角色。

以《菊次郎的夏天》為例,解讀日本情感電影的藝術性和文化差異

03、鮮活人設下的惡與善

在去尋找母親的路上,菊次郎拿路費去賭,最後輸光了。在馬路上放釘子,導致了一場嚴重的事故,汽車衝下來堤壩。菊次郎經常搶別人的東西。這所有的惡,都不是正男眼中的,而是我們看得到的,分辨清楚的。

在歸途中,正男被母親遺棄,難免勾起了菊次郎童年的記憶,自己也是被遺棄的。我們面對被遺棄時,我們很難去原諒,更不用說去走進那個拋棄我們的人,但菊次郎可以。

菊次郎去看望了拋棄自己的母親,我們看得到他飽含深情的眼神,那是人世間最真摯的愛,也是我所認可的善良。這樣的眼神讓我們感動,竟然不知不覺中流淚了,這才是真的菊次郎吧?

有不少的壞習慣,但也願意原諒別人,還可以在正男無助的時候去努力幫助他。當然了這是正男認可他的最大一個原因,也一個過程,菊次郎也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也有了新的改變。

以《菊次郎的夏天》為例,解讀日本情感電影的藝術性和文化差異

菊次郎形象如何豐滿

01、社會底層人物的現實活法

頹廢、小人物、貪婪、自私等缺點,菊次郎一個都不落下。年輕的時候,菊次郎沒有上升的機會,後來沒有了生活的能力,這樣的形象在我們的眼裡就是“廢材”,不知道努力,也沒有未來,但這樣的人也有一輩子要活。

拿到妻子給正男的路費之後,就去酒吧消費,去賭博,很快就輸光了。沒有了路費,但事情還是需要做,一路搭乘順風車,這就是小人物或者大人物的活法,這是現實的再現。

搶別人東西、與人打架、被人揍了之後就回歸老實,這樣的形象和我們現實生活有太多的相似,這不只是對菊次郎形象的刻畫,更多的是表現得是我們自己。

以《菊次郎的夏天》為例,解讀日本情感電影的藝術性和文化差異

02、菊次郎的勇敢和懦弱進一步豐富形象

在我們的勇敢和懦弱往往同時體現,在菊次郎身上同樣如此,都是在打架上面。當然,菊次郎的一些“勇敢”並不是值得看好的,至少我們需要用我們的努力去換回自己想要的。

菊次郎是一個愛惹事,有時又扛不起事的人,很多時候我們都應該面對自己的內心。自己並不是想要無緣由去搶別人,而是我們對自己的沒有的體現,菊次郎是貧窮的,沒有養活自己的能力。

但他有自己的活法,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自己肯定需要生存下來

03、菊次郎面對正男被拋棄時,是不完美下的一絲完美

菊次郎可以是頹廢的中年人,也可以是有愛的“同齡人”。作為中年人,他被社會拋棄,在現實中絕望,甚至菊次郎小時候也被家庭拋棄了,這就是菊次郎從小開始的不完美。

他的童年是不完美的,年輕時也是悲劇的,沒有在年輕的時候奮鬥出一個好的世界,中年後的菊次郎失去了生活的活力。這樣的人,在我們人群裡可能有很多,我們都是不完美的。

但是菊次郎面對母親時,選擇在遠處望一望,他的眼神是飽含深情。特別是面對正男時,他就是一個內心飽滿的男人,這就是他的意思完美。

以《菊次郎的夏天》為例,解讀日本情感電影的藝術性和文化差異

不完美的人是怎樣完美的

01、直面慘淡的人生,不是所有的黑暗都是無盡的

相比之下,菊次郎和正男的生活環境是慘淡的,我們對這樣的情況一定是拒絕接受的。因為我們很難割捨優越的條件,但有的人一出生就是慘淡,我們必須要正視。

就像是黑暗的邊緣正泛起白光,那就是我們追求的地方。既然身處人生的慘淡,我們就直面它,我們總會走出來的,黑暗有盡頭,惡也有善的一面。

02、各色的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依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善與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寄託。但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羨慕別人的人生,總是認為自己就是善,別人就是惡,也不知道其實自己才是自己的精神歸屬。

菊次郎的妻子和菊次郎很般配,但她願意資助正男去找一找母親。好人男、機車男、光頭男都是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生活,但是在面對正男的時候,他們都願意善良。這就是他們的精神歸屬,屬於自己的,滿足了就會快樂。

以《菊次郎的夏天》為例,解讀日本情感電影的藝術性和文化差異

​03、我沒什麼能教你的,但是要給你帶來快樂

讓人感動的,讓我有大觸動的,就是後來的菊次郎面對後來的正男。大叔對自己有了新的思考,通過這一路的朝夕相處,菊次郎在正男眼裡還是善,菊次郎也對自我有了更好的認識,至少是改變了。

菊次郎其實後來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教正男,雖然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但他可以為正男帶來快樂,我想他內心一定是這樣想的,至少可以讓正男在這段日子裡面快樂,以後也可以自己快樂。

其實這一路是失敗的,因為正男沒有和母親在一起。但也是成功的,因為正男和菊次郎都成長了,一個不知惡,一個演繹了我們眼中的惡,但是是非善惡,真的好評論嗎?

正如盧梭在《懺悔錄》中說: 我從事一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業。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就是我。而菊次郎就是展現全部真實的那個人。

最後總結一下:

在生活中,我們對善惡的區分過於僵硬,我們認為自己從事的是善,但在別人眼裡就是惡。我麼應該認識自己,自己對善與惡都有清晰的認識,只要堅守自己本心,不斷成長就可以成就自己。

在生活中,心裡要有光明,對是非要有自己的判斷,做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