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记忆中最穷的时候是哪一年,是怎么过的?

小哥说旅途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出了点事,所有的钱都赔进去了,只能赚点吃点,那个时候我爸一个人上班,要一个月才会发工资,有时候工资还要退后,家里没有一分钱了,虽然农村有米面,但是吃菜买药人情礼节还是要花钱的,我妈就把家院子里种的辣椒摘下来去市场上卖个1块钱2块钱的来补贴家用,我看到我妈总是偷偷的哭,心里很难受

所以我们家孩子从小都很懂事,家务啥都会做


海澜迷


在我的记忆里,最穷的时候是一九六一年间,距今快过去六十年啦。

那年我七岁,正值国家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俗称“三年自然灾害”。全国性粮食短缺和大饥荒。

你如果不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我所描述的景况,你可能认为是“天方夜谭”。那时候,我们吃不饱。我父亲在城市当工人,家庭情况稍许好点。虽然很少见到细粮白面,但每天三顿地瓜(红薯)、糊糊、棒子面野菜窝头,还能填饱肚子。那时,副食品均使用票证,按人头限量供应。平时几乎见不到荤腥,节省下来,到春节才吃顿好的。现在的年轻人能否体会到,为什么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多么盼望过春节了吧!写到这里,我心潮起伏,泪水竟模糊了双眼。

苦难的日子终于结束,我们迎来了幸福美满的今天。然而,过往的岁月,曾经在我们的心中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作为过来人,在幸福的日子里,不要忘记苦难。苦难也是财富,忘记等于背叛。


东音八度


儿时,61年我6岁我随我父母在海南三亚田独一个小铁矿上记得经常在傍晚七八点还等不到饭吃,吃的还加有米糠饼。平时跟黎族小孩一起抓"雷公马"烧考吃。所以在艰苦岁月中建设新中国的过来人都明白党不容易毛主席不容易人民不容易!





用户840炊事班


在我的记忆中,是一九六零年最穷了,那时候在我们村也就算我家最富有了,因为我的父母亲非常勤俭节约,尽管如此也是吃了上吨没下吨的,我和我妹妹每天要去外面找野草,凡是能吃的见到什么就偷什么,付业队结猪吃的三七糠,只有筷子那么粗的胡萝卜连着叶子一起偷回来煮熟了吃,没有油,没有盐,我们村上有的人青草吃多了得了一种叫做青紫病,没药医的,只能等死,那时候得这种病的人可多了,死了很多人,三七糠多吃了大便大不下来,用手抠,我们村有一个人吃的牌草籽没办法大便后来涨死了,


丁庆庚


我53年的,记得最穷的是60年吧,人们把地里过冬后的白菜叶,甛菜叶和一些野菜掺玉米面掺米糠吃,大人愉吃生产队喂马的豆饼,种地时偷着生吃大豆种,玉米种,我们这里好些,没有饿死人,只有吃野菜毒死的,说实话我家好些,最差是吃玉米面掺甛莱的大饼子,高粱面饼子,象猪肝,吃完烧心,看到别人家孩子吃谷糠拉不下屎,他母亲用手抠,穿的就别说了,冬天除了裤衩,就是棉裤棉衣,衣服袜子补丁挨补丁,冬天手脚都冻得红肿,手上裂的口子直冒血,有时我和儿子孙子孙女说,他们只是笑,住的都是士房,三间房住两家,有的南北炕也住两家,孩子多炕上全是脑袋,有的沒有褥子身上咯的全是炕席印,看看现在沒法比,别人怎么看,怎么想也许都有道理,就我这一直没离开农村的老农民认为是知足了,虽然和人家好的没法比,可和受过的苦一比,什么都不想了。


生不逢时566


我来说说我吧。80后一枚。

那个时候刚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也没几个,都穷。城中村,那时候父母刚结婚,村里还没给批宅基地,租的房子。我妈怀我的时候回娘家,姥姥给了我妈一个苹果,我爸看见了,以为是买的,把苹果从我妈手里打落到地上,还说我妈说乱花钱(听我妈说的)。

后来村里批了宅基地,得盖房子呀,买完钢筋水泥没钱买砖了,还是我爸和我妈两个人看见谁家翻新房子,拆房子,一块砖一块砖从外面捡回来的。

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是90年,没有零花钱,有时给个一毛钱,那时候一毛钱能买一根一根冰棍,对我来说就是巨款了。

那个时候学校门口有卖煮羊肉串的(你没看错,是煮,一口大锅,里面都是汤,把羊肉串摁进去,熟了拿出来后在辣椒面调的蘸料里过一下),两毛钱一串,那时候就有先富起来的人家了,有钱的同学一买一大把在那撸,那时候还小,是真馋,眼巴巴地站人家旁边看。

雪糕是卖两毛钱,比冰棍还贵一毛,咱也买不起呀,平时连零花钱都没有的主,有一次后座同学吃了一半,上课了,把剩下一半给我了,我竟然吃的津津有味。

不说了,先哭会去……



爷本小爷


我记忆中最穷的时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六七岁时。那时主要是吃不饱,1960年春天青黄不接季节我们全家七口人都患上浮肿病,父亲和二姐最严重。父亲浮肿是因为把能吃的省给我们兄弟姐妹了。二姐在城里读初中,家里没有粮食让她往学校大伙上交,人家发给她的饭票也少,吃不饱头昏眼花,星期六放学回家,走不远就要坐在路边歇一下。我六七岁、哥哥十来岁、妹妹三岁,都是皮包骨头。大食堂每天两顿饭,都是黑干红薯叶掺少许高粱面或谷糠用手搦成的团子,一不小心就碎了。房前屋后的榆树皮剥光了,田野地里能吃的野菜也差不多挖完了,好不容易才挨到地里的小麦能揉着吃了。第二年春节后大食堂解散了,各家各户自己做饭吃,又搞“三自一包”,把集体的土地“借给”社员自己耕种,日子才慢慢好起来。我老母亲生前常说:大食堂再有一年不散,人三勾得饿死两勾!


手机用户73044349162


1973年(我10岁)某天,正要吃午饭时,听到门前水磨坊里传来一男人哭声,我跑去一看,是一位十五六岁的小伙子,面前放着十多斤玉米。他哭着说:家里早上已经没粮做饭了,我妈借了十斤苞米让我来打(粉碎),可轮到我时水塘里没水了,今天一家人都没饭吃了,……其状甚是可怜。回家后告诉母亲,母亲将锅里煮熟的红薯盛了一碗让他吃,并将家里仅有的两三斤玉米面给他倒了一半,让他带回家去。数年后,其母前来还玉米面,千恩万谢。


用户7217686729602


想起六几年,

生活特别难。

庉里没粮食,

腰里没有钱。

早起喝糊涂,

中午糊涂面。

地里找野菜,

树上摘榆钱。

尤其春天到,

树叶都摘完。

一天吃两顿,

晚上难入眠。

今天借洋火,

明日借食盐。

吃也没有吃,

穿也没有穿。

肚里咕咕叫,

身上打寒颤。

经常不见油,

嘴里特别馋。

盼到中秋节,

盼到过新年。

吃上一顿肉,

尝上一顿甜。

想起当年苦,

两眼泪涟涟。

改革开放后,

生活才改善。


太极草堂程利华


我记忆中最穷的时候是2000年因企业破产而下岗待退,每月只发300元生活费而要养活4口人,其中两个住校学生,每月300元生活费还不够一个学生的学费,自己又得了职业病(尘肺病)失去劳动能力,不能象別的下岗工人出去干点零活贴补家用,现在想想当时都不知是怎熬过来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