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烧的洛阳是不是现在的洛阳?

小伟特效师


董卓烧的是汉魏洛阳城,是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的都城,历经五百多年,是历史上最大的都城,那里有最早的大学——太学,也有古代最高的建筑永宁寺塔。班超从这里出发,横扫西域,把虐了西汉整个朝代的匈奴打跑到了欧洲,彻底绝了匈奴之患。罗马皇帝的使者就是到这里拜见了中国皇帝,从此开始了跨越欧亚的直达贸易,也是华夏走向世界的开始。


一抹云28


董卓烧的洛阳不是现在的洛阳。

如果你从洛阳城区坐公交车到白马寺,就会在路上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汉魏故城遗址”,这里才是董卓烧的那个洛阳。

现在的洛阳城建立在隋唐洛阳城的遗址之上,该城于隋炀帝大业二年,由杨素、宇文恺等人建造,是为大隋帝国的东都。随着王朝疆域扩展,中央政府需要加强对北齐、南陈故地的控制,长安位置过于偏西,又有三门峡的砥柱之险,不是很方便。在洛阳建都,有利于完成这项政治任务。不久,隋炀帝又下令开凿大运河,永济渠和通济渠的交点就是洛阳,河水穿城而过,将各地的物资汇集于此,也有利于把军队调往全国各地。而东北方向的汉魏洛阳城,早已完成了它的使命,让位于新的城区。虽然在那里,也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多个王朝的记忆。

更多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时拾史事


差,咋这样提问,现在的洛阳古今交融多么美丽动人啊!

古代的洛阳和现在的洛阳都是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十三朝古都洛阳,董卓是烧了洛阳,而且是洛阳历史上第一次大火被烧。

东汉末年,由于继位的皇帝都较为年幼无知,致使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朝纲大乱,农民纷纷起义,其中较为有名的则是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格局势力,而盘踞西北的董卓军,则看准时机以勤王为幌子进军洛阳,废汉少帝刘辩立汉献帝刘协为帝,将刘协作为傀儡加以控制,因洛阳离其西北根据地较远,且诸侯群起攻之,董卓强迫汉献帝西迁长安,而在西迁长安的过程中,董卓命令部下,拆掉洛阳宫城运往长安,再将整个洛阳城焚毁,大火连烧数月,烟气遮天蔽日,同时又对洛阳城的百姓进行血腥的屠杀,昔日繁华于世东汉都城,则在军阀董卓的大火和屠戮之下彻底化为乌有,之后数十年内洛阳彻底沉沦,直至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建立魏国,才将都城从许昌再次迁往洛阳,并对洛阳进行了再建。此乃洛阳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浩劫。


老胡写实


首先要分清历史上的洛阳,和今天的洛阳。

汉魏故城遗址在今天的洛阳东方向。

今天的洛阳城区,主要在“隋唐”、“东周”原址区域。

 东汉末年,董卓以勤王为幌子进军洛阳,废汉少帝刘辩立汉献帝刘协为帝,将刘协作为傀儡加以控制,因此,诸侯群起攻之。

打不过就跑,跑的时候董卓还眼红洛阳城的繁华。又做了一连串的丧尽天良的坏事。

献帝初平元年(190年)三月,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洛阳萧条。

董卓强迫汉献帝西迁长安,命令部下,拆掉洛阳宫城运往长安,一把将火洛阳城焚毁,大火连烧数月,同时又对洛阳城的百姓血腥屠杀,繁华于世东汉都城,彻底化为乌有。

迁城,屠城,掳走人口,董卓之祸后数十年,洛阳一片萧条。


洛阳本地通


先亮答案:不是现在的洛阳!

一、洛阳的建城史:

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起,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共13个王朝在此建都,文明史5000多年,城市史4000多年,建都史1500多年,在中国所有古都中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洛阳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国历代400多位帝王中,有上百位都曾在洛阳执政。夏都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遗址沿洛河一字排开,形成了举世罕见的“五都贯洛”奇观,其都城遗址之密集、连贯,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无与比肩。

二、洛阳历史上的三次浩劫:

1.第一次浩劫——董卓火烧洛阳:

东汉末年,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知,导致东汉朝廷宦官干政,外戚掌权,朝纲打乱,农民纷纷起义,其中声势最浩大的就是黄巾起义了!为了镇压黄巾起义,在朝廷的默许下,一个个小型的诸侯割据势力形成了!而其中以西北为根据地的军阀董卓,异军突起,因缘际会占据了当时的东汉都城洛阳!董卓暴虐无道,内无施政,外无民心,导致各路诸侯纷纷反对董卓势力。董卓面对困局,便提出了将都城由洛阳迁往长安的馊主意!不仅如此,大肆盗掘黄陵、屠杀百姓,纵容属下欺压百姓,并且放火烧掉洛阳城!大火连烧数月,烟气遮天蔽日。这是洛阳城自建城以来遭受的第一次浩劫!

东汉时洛阳城的位置,位于现洛阳城区,汉魏故城遗址附近,洛阳城正东方向。所以董卓火烧洛阳,烧的并不是现在的洛阳城!

2.第二次浩劫——黄巢攻破洛阳:

唐朝末年,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的儒生黄巢,在屡次科举均以落第告终后,离开长安时扔下一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诗句,便离开了!谁也没有想到黄巢再临长安时,真的是阵透长安城!不过在黄巢起义军攻打长安城之前,洛阳城,作为唐末黄巢起义军的必经之路!是一定要攻破的!唐朝廷,自然知道洛阳的重要性!两军便在洛阳城外鏖战!结果等到起义军攻破洛阳时,已经开始杀人取肉,充作军粮了!足见战斗之惨烈!连人都吃,就别提金银财宝,民女大妇了!怎一个惨字了得!整个洛阳城则在这次战火之中再次毁坏殆尽,漕运彻底淤塞!比董卓火烧洛阳还惨!

3.第三次浩劫——明末血洗天下第一富:

明末,洛阳城内住着一位了不得的王爷,福王朱常洵,明神宗朱翊钧第三子,母亲郑贵妃,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之父。朱常洵生下来后,便给他爹出了一道难题。

福王是万历皇帝第三子,母亲郑贵妃。万历的皇后姓王,但没有生育一男半女。一次万历一时兴起,“宠幸”了一个宫女,便有了长子朱常洛。按当年朱元璋立下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和“东宫不待嫡,元子不并封”的继承法,身为长子的朱常洛是理所当然的太子。但一则由于万历对郑贵妃的宠爱,二则由于朱常洛的母亲只是个一般宫女,万历迟迟不肯立朱常洛为太子。这便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国本之争了!

最后,万历皇帝到底是屈服了,福王便真的成了一个闲散王爷。等到了明末崇祯年间,福王地位水涨船高,这也就罢了,关键是在明末年间,大家都说:世间都说先帝耗天下之财以肥福王,洛阳富于皇宫。

顶着天下第一富名头的福王,一下子成为明末起义军,李自成眼中的猎物了!大顺军在定都长安进军北京的过程中,为筹备军饷,起义军大军压境,最终攻破洛阳,李自成放纵手下对洛阳进行烧杀抢掠。

(更多精彩回答,敬请关注:豆浆的奶爸守则,不一样的奶爸,不一样的豆浆!!!)


豆浆骑兵


看了这么多回答,有写洛阳历史的,有写洛阳遭劫的。。。用的着写这么多吗?一句话就回答了,不在现如今洛阳的城区里。汉魏洛阳城大约在现在洛阳东边孟津县平乐镇向南的一带,到偃师境内。总体在现今洛阳的东南方。现在的洛阳基本涵盖东周,包括陵墓区,隋唐洛阳城故地。例如,现在的洛河市区段并不是古洛河段(自然形成),据说是隋唐时代洛河人工段(为了漕运和建码头)。古洛河据说在现在洛阳市洛龙区古城路一带。


T-8009


取消回答


砚武


虽然很多城市名的古名和今名一致,但是地理位置已经发生了改变,洛阳就是一例。

左下角是现在的洛阳市中心位置,右上红框内为汉魏洛阳古城遗址。

当然,洛阳城是东汉帝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绝无是说当时的洛阳只是一座城而已,红框内只是皇宫,洛阳城所在中心位置,周围的地区仍然是当时的洛阳辖区。

洛阳城的大小,在古籍中也有介绍。

《帝王世记》: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
晋元康《地道记》:城内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为地三百顷一十二亩有三十六步。

两处记载的具体数字有点出入,但大致范围还是可以确定的,不至于偏差太大。所以,如今的古城遗址,也是按照这个范围来做研究。


城外的自然就是下辖的各级乡、聚、里、亭之类的地方了,例如现在的洛阳市中心,在当时,是被称呼为几阳亭,是城外三十里的一个亭级地区。

董卓进京时,曾被大将军何进拒之门外,他又不肯顺从何进,于是停驻在几阳亭,观望洛阳城内的局势变化。

初平元年(190年)二月,董卓为了避开关东反董联军的锋芒,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决定迁都。史书上记载汉献帝动身的时间为二月十七日开始,至三月五日,汉献帝抵达长安城,进驻未央宫。

董卓本人则是留在东都洛阳,坐镇指挥朝廷军队对抗反董联军,一直到次年(191年)三月,因为孙坚率军连续击败董卓,所以董卓这才弃守洛阳,跑去长安了,留下一干将领防守沿途战略据点。

按照史书记载,董卓临走的时候,是下令让吕布放火烧城,将此地沦为焦土。

《江表传》:旧京(雒阳)空虚,数百里中无烟火。(孙)坚前入城,惆怅流涕。

孙坚入城后,也试图重建洛阳,恢复汉室威仪,无奈关东联军发生内讧(袁绍坐镇冀州,令人夺取孙坚的豫州辖地),孙坚无心讨董,将洛阳交给朱儁,自己去帮袁术打袁绍的人去了。

洛阳城在董卓、朱儁之间又有争夺,朱儁不敌李傕等人,率军撤退进驻中牟,洛阳又回到长安朝廷的控制之下,几经战火,这曾经承载了东汉帝国辉煌的古都已经是人烟稀少,满目疮痍的废墟了。


有一说一谈历史,不偏不倚话苍生。

欢迎喜欢三国故事的朋友关注我。


浔阳咸鱼


那是汉魏洛阳城,在东面。夏,商,都在现在的洛阳城东!

现在的洛阳城内有西周和东周的王城,成周,西周国,东周国,隋唐洛阳城,金元明清洛阳城



国宝会说话


不是现在的洛阳,在现在的洛阳市东部的伊滨经济开发区境内的汉魏古城遗址处。



东汉时期的太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立大学,也在该区的佃庄境内,其规横宏大,也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学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