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农村居民健康“守门人”

当好农村居民健康“守门人”

原标题:当好农村居民健康“守门人”——北海乡村医生抗击疫情见闻

没有响彻云霄的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们是农村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去年10月以来,北海市推行乡村医生“乡聘村用”制度,缓解农村居民看病难问题。目前,该市共有乡村医生635名。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们坚守在基层,为筑牢珠城乡村的防疫网贡献力量。

“不外出、不串门、不聚餐,一定戴口罩,要做好个人防护。”在湖北返乡人员家中测完体温,合浦县山口镇中堂村卫生室医生沈汝聪再三向村民叮嘱。

山口镇地处两广交界,流动人口多,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中堂村约有1050户人,只有3个乡村医生,沈汝聪便是其中之一。收到疫情排查通知后,他积极配合村委走村入户排查、定点监测体温、劝退走亲访友人员等。每天,他至少两次要到湖北返乡人员家中进行体温监测,及时追踪健康状况。

2014年,看到家乡缺乏乡村医生,沈汝聪毅然申请回到中堂村卫生室,至今已经6个年头。“今年春节都没有陪父母吃过一顿饭,感觉特别亏欠他们。”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沈汝聪每天早出晚归。母亲身体欠佳,做了两次大手术,他也未能在身旁照顾,十分愧疚,“很庆幸,家人对我是谅解和支持的。”

他对记者表示,作为一名乡村医务工作者,愿意奉献微薄之力,和父老乡亲一起共克时艰。

因为出现疑似接触疫情感染者,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月31日,合浦白沙镇文明村委曲冲村实施村屯封闭管理。

“千万别麻痹大意,抱有侥幸心理,居家不出门就是最好的防护。”村里刚封闭管理时,有些村民不了解,存在疑惑和担忧,村医刘敬新和镇村其他工作人员一道,走村入户进行解释和安抚。第一次为疑似疫情感染者测量体温时,刘敬新虽然也有些许担心,“但这是医者的责任,我义不容辞。”

文明村委共有23个自然村(屯),总人口5722人,超过500位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但整个村委只有刘敬新一个村医,他在文明村担任村医25年,深得村民喜爱。

村里封闭管理期间,刘敬新每天骑着小摩托来回穿梭于各村屯之间。哪里的村民不舒服,他便到哪里,有时还帮村民买菜和购买生活用品。根据镇政府和卫生院的要求,他还定期对每个自然村进行消毒。不到3天,他的摩托车就得加一次油。

“但愿人间皆安,山河无恙。”在战“疫”一线默默奉献的刘敬新,心里始终如是期盼着。

1月27日起,位于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的银滩一号国际会议中心酒店成为疫区游客滞留北海的集中安置点。为打消周边群众的疑虑,有着13年基层医疗服务经验的村医吕军和当地村委干部日夜奔走,在辖区内开展宣传、监测、疏导等工作。

吕军所在的侨港镇电建村卫生室,是银海区距离银滩一号最近的卫生室。去年12月北海市实施“乡聘村用”制度后,他担任该卫生室主要负责人。从大年初一到现在,吕军未曾停歇,每天协助区、村干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先后走访检测了武汉返乡人员、游客、发热病人和在疫区工作的相关人员共68人,对他们进行体温监测,了解他们身体状况和生活困难等。

这样的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家里人担心吕军,劝他不要近距离接触敏感人群,要做好防护,他总是坦然一笑,“当医生干好本职就是守土尽责,如果没做好工作,群众就危险了。”每天早出晚归的他,为了减轻家人的忧虑,有时甚至留宿卫生室,“这样也能减少一点家人的担忧”。

“体温36.5摄氏度,正常,注意防寒保暖,不舒服及时给我打电话,最近都别去串门了。”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这就是银海区福成镇西村乡村医生叶顺明的日常用语。

一身白大褂、一个口罩、一副手套便是叶顺明的“防护”装备。每天,叶顺明骑着小电驴走村入户,对辖区重点人群进行体温监测和健康教育,宣传预防知识;晚上回到家,他用消毒水泡手、洗脚,换好干净衣服,才被“允许”进入生活区,但吃饭睡觉仍是与家人隔离的。

“最近他的手都被消毒水泡起皱了,我看到都心疼。”叶顺明的儿子说,自己一如既往地支持父亲,家永远是父亲坚强的后盾,“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疫情很快就会结束。”

今年59岁的叶顺明,从医长达40余年,其中在野战部队卫生队服役34年。2014年,从部队退役回来后,他一直在西村为乡亲们看病。作为一名老党员、退役老军人,他回村后仍坚守初心,始终保持着军人本色。

西村常住人口约3800人。叶顺明和村干部逐户地把村里常住人口排查了两次,他说:“我们会努力确保西村的乡亲们平安无事。”

(记者 蓝永前 通讯员 谭华懿 原文编辑:莫义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