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横扫六国却二世灭亡,短短几年时间大秦虎贲之师哪去了?

仲林0901


大家好,我是渔公子,我来回答!

秦军这群虎狼之师在秦始皇的领导下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不禁让世人对这支军队心生敬畏。

秦统一天下后,秦王朝号称拥有百万精锐军队,分为三大主力军团,它们分别是:抗击匈奴、修筑长城,拥有30万兵力的北方军团;南平百越、驻守岭南,拥有50万兵力的南方军团;以及驻扎关中,拱卫京师的20万卫戍部队。

从这个数字上来看,当时的秦国十分强大,它拥有着百万雄师。

只不过就在短短的十来年间,就在秦始皇死后不久。当山东六国故地风起云涌,秦王朝的统治危在旦夕之时,被用以解围的却是在骊山修筑陵墓的几十万囚犯和奴隶。

所谓的秦王朝南北两大军团都没有派遣军队参加镇压农民起义,而被称为北方主力军团也是在农民起义后才往关中撤回,只不过很快就在跟项羽决战的巨鹿之战中覆灭。

反观南方主力军团却至始至终都没有回援,直到秦王朝灭亡。

那么只过了仅仅十来年,能够横扫六国的大秦百万虎狼之师到底去了哪里呢?

一、一直被严重夸大的秦军作战规模

从公元前260年开始的秦、赵长平之战,据史料记载,秦军先后投入60万军队,赵国军队也有45万,大战之后,赵军大败,秦杀赵降卒40万。

只不过根据历史学家对当时秦、赵两国人口基数和经济实力进行估算,这些数字其实是被严重夸大。

按照当时古代的社会生产水平,一国能够服兵役和徭役的青壮年男丁大概占总人口的1/3,考虑到农业生产、工程徭役等活动也需要大量人力资源,因此,一国的总兵力一般只能维持在总人口数的1/10。

我们先来看赵国,当时赵国的总人口不过350万,因此估算出其总兵力应该在35万左右,而对于赵国而言,其合理的布置兵力方式应该是:留守邯郸等要地的兵力应该要在10万左右,北部边疆对付匈奴应在15万左右,所以在长平之战中,最多只能投入10万左右的兵力。

反观秦国,其全国总人口500万,因此估算出其全国总兵力应在50万左右,那么能够参加长平之战的秦军数量有多少呢?

根据《史记》记载,在长平之战最后的决战时刻,秦出奇兵2.5万人断绝赵军后路,又用5千兵力将赵军分为两段,这说明当时双方交战的军队数量都很有限,所以估算秦军参加长平之战的兵力大概就在10万上下。

那么投降的40万赵军降卒怎么解释呢?其实这些赵军降卒大部分都很有可能是负责运输的民夫,并且古人喜欢把数字夸大,以显功绩。

要知道,古代的交通运输条件十分原始,如果要出动10万的军队,那么至少要用到30万民夫进行运粮。

因此,长平之战中,秦军所谓的投入60万军队,赵军投入45万军队,实际上水分很大,双方的战斗部队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因此可以通过这点看出,古人一向有夸大作战兵力规模的传统。

二、秦统一天下后,其主力部队的真实规模

秦灭六国后,由于严苛的刑罚和大量征用青壮年从事繁重的兵役、劳役,秦国的出生率并没有因为统一而明显提高,人口规模依旧维持在500万左右的规模。

而且秦灭六国,秦统治者对六国之地的民众充满戒心,六国之地的民众也对秦充满仇恨,所以秦朝并不能将他们作为兵源来大量征用。

这就意味着秦统一天下后,它的全国总兵力还是在50万左右,极限兵力也只能达到60万,因此所谓拥有百万规模的三大主力作战兵团,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说法。

三、秦军虎贲之师去了哪

在秦军与项羽决战的巨鹿之战中,秦将章邯所率领的部队其实就是秦军主力部队,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战斗情况来分析。

首先章邯的部队战斗力十分强悍,绝对是地道的秦军主力,这支军队曾在与陈胜吴广起义军的较量中,每战皆捷,一气呵成,仅仅九战就将名满天下、声势浩大的陈胜起义军基本消灭。

其次章邯的部队每次征讨此起彼伏的六国暴动时,屡立战功,每战都是拼死搏斗,气势磅礴,俨然就是那曾经横扫六国之时的威武之师。并且章邯的部队在与六国交战时,凝聚力十足,即使败退,也能井然有序,这种战斗素质不是一般军队能做到的。

至于人们认为的,在巨鹿之战中秦将王离从长城边防率领回援的是北方主力军团,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史书中提到,章邯是“令”王离攻城,而非平级之间的“约”或者“会”。

这说明王离并非另一支秦军的主帅,而是章邯手下一名战将,所谓的北方主力军团实际上只是隶属关中的一支部队。

再来说说秦军主力之一的南方军团,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

由于屠睢强攻冒进,激起了越人的反抗,秦军因此遭到了沉重打击,屠睢也被越人所杀。

说到这里就有个疑问,当时先进勇猛的秦军50万军队怎么可能被原始、弱小的越人打败呢?更令人震惊的是,秦军主帅居然也因此而阵亡。

所以最符合事实的是,当初秦国虽然派了50万大军去平定南越,但作战部队所占比例很低,大部分为后勤服务的民夫。

因为岭南地区比中原地区的交通更为不便,所以需要的民夫自然就更多,以至于后来在史书中,这些民夫也被计算到战斗部队当中,造成“南方军团”军势强大的假象。

这也就很好解释秦国面临危机时,南方军团为何没来救援,因为它不但无力回援中原,甚至还担心祸及自身,索性独立了出去,建立了南越国。

综上所述,秦军的主力部队就只有以章邯为主帅的秦军部队,后来巨鹿之战,王离被项羽击败,章邯率秦军投降后,秦军主力此时就已然尽丧,名存实亡。


渔公子读史


导读:

秦国之所以能横扫六国,与骁勇善战的虎贲之师——秦军是密不可分的。

而秦末接连不断爆发农民起义,最终秦朝传二世而亡,昔日战无不胜的虎贲之师去了哪里呢?

大将蒙恬奉始皇帝之命,率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并在边境修筑秦长城。却因蒙毅得罪赵高,蒙氏两兄弟惨遭怨杀。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对北方匈奴的滋扰十分不满,因此命蒙恬率三十万秦军追击匈奴,并在边境一带修筑秦长城,蒙家军从此戍守在这里。

蒙恬的弟弟蒙毅同样十分有才干,官拜上卿,其人刚正不阿,赵高犯有大罪,蒙毅依法要处死赵高,但被秦始皇拦下,这也便让赵高与蒙氏兄弟结下了梁子。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至沙丘病逝,死讯却被随行的赵高封锁,赵高别有所图,一心扶持胡亥继位,并假传遗诏,赐死公子扶苏和蒙恬。

公子扶苏愚孝,遵从遗诏自裁,而蒙恬却心存疑惑,不肯就范。

因为昔日恩怨,赵高哪里肯放过蒙氏兄弟,就对胡亥说,蒙氏兄弟曾拥戴公子扶苏,胡亥发怒,于是先后杀害了蒙毅、蒙恬兄弟。

蒙恬与公子扶苏虽死,边城三十万秦军哪个不知道蒙恬一生忠心为国,公子扶苏爱民如子、谦逊待人,又怎么会是胡亥能比得了的。

因此他们在看到秦朝岌岌可危时,自然选择了坐视不理。

当然也有传言说,赵高和胡亥为了遮掩当年篡位丑闻,将三十万秦军尽数坑杀,不过这一段故事尚没有史籍印证,大家看看便是。

秦始皇两度派秦军收复岭南地区,却没有想到,秦将赵佗在危难之际居然自立为王。

秦始皇平定六国后,开始考虑平定岭南地区的事宜。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主将屠睢、副将赵佗,率五十万秦军平定岭南地区。

因为主将屠睢喜欢滥杀无辜,遭到当地土著的强烈反抗,屠睢自己也惨遭伏击身亡。

秦始皇不得不派主将任嚣、副将赵佗再次平定岭南,终于在公元前214年,秦军完成对岭南地区的全面控制。

而任嚣、赵佗也便留在了岭南地区,任嚣为南海郡太尉,赵佗为龙川县令。

等到秦末群雄纷争,任嚣甚至想要响应起义,但苦于重病缠身,只能将南海郡的重任托付给了赵佗。

等到任嚣去世,赵佗便大施拳脚,先是将秦朝派到岭南地区的秦朝官吏全部杀害,替换成自己的人,之后将岭南与中原的道路阻断,自立为王。

至于一度盛传秦始皇叮嘱赵佗一事,纯属别有用心之人杜撰,并不可信。

秦军何曾没有参战,但章邯、王离等人,又如何能支撑起腐朽坍塌的秦王朝?

蒙恬死后,戍边军转由副将王离统帅。

王离是将门之后,祖父王翦、父亲王贲都曾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过巨大贡献。

在秦朝爆发危机后,王离曾率军与章邯将赵王歇围困在巨鹿。

秦将章邯也算得上是雄才,在陈胜大军直逼戏水时,将骊山的刑徒、奴隶组织起来,屡屡战胜起义军,不少义军领袖纷纷牺牲,包括陈胜、项梁。

章邯也算是给苟延残喘的秦朝续了一些命,但秦朝大势已去,单单一个章邯是于事无补的。

终于,项羽破釜沉舟,率军击溃了秦军主力,王离死,章邯降。

总结:

胡亥称帝后,东巡郡县,常常杀戮群臣,如此倒行逆施,群臣中又有几人忠心,没有倒戈相向已经算是仁义。

因此秦王朝在胡亥、赵高的手中,灭亡是必然的,而并非是所谓虎贲之师坐视不管的无稽之谈。


暖暖的三眼君


秦灭六国之后,秦军已经损伤大半,具体有多少兵力,我们来根据史料分析下:

1.始皇二十二年,李信带领二十万秦军伐楚失败。始皇答应王翦条件,让他带领六十万秦军伐楚。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王翦曰:“不然。王怚中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注意“空国中之甲士”,说明秦军的主力也就六十万人了。

这六十万人经历灭国大战,最少也要死三十万人。要知道白起打长平之战,杀赵军四十五万人,也付出了士卒死伤过半的代价。《资治通鉴》记载,武安君曰:“。。。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

也就是说秦统一六国后,秦军大概还有三十多万人。

2.始皇三十二年,始皇因“亡秦者胡也”,让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伐匈奴。详见《资治通鉴》。

这三十万人已经是秦军主力了。

3.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资治通鉴》。如果当时秦朝国内有秦军主力的话,就不用让这些人去当兵,攻打南越,来设置桂林、南海、象郡。

4.章邯前期率领骊山的囚徒奴隶部队,打项梁都接连吃败仗。后来王离率领的边防军参加镇压后,局势一度向秦军扭转,就说明当时秦军的主力都在边防。秦始皇当初收天下兵聚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他以为国内可以安享太平,不会再动刀兵,所以就把主力都放到了边防上。

秦二世而亡,大秦的虎贲之军都在边防,那才是秦军的主力,国内秦军没有多少部队。


自鉴历史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军队日益强大,在六世的余烈下,秦王赢政凭借着一支虎贲之师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然而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当年的虎贲之师却仿佛人间蒸发了般,致使秦朝最终无兵可用而灭亡。那么这支军队到底去了哪里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寻找历史的答案吧!

赢政建立秦帝国后,帝国并不像表面那样稳定,此时新生的秦帝国内部人心未稳,又南有百越,北有匈奴,使秦帝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危险境地,若是放任不管的话,新成立的帝国很有可能再次分崩离析,这是赢政坚决不允许出现的情况。

因此,赢政为巩固秦帝国,采取了三面开花的战略方针。

第一方面,为了得到举国臣民的认同,使秦帝国实现真正的统一,赢政在帝国内部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安抚措施。

第二方面,任命屠睢为国尉,赵佗为副将,率五十万大军南佂百越。

第三方面,任命蒙恬为将军,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当赢政在帝国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时,突然从南方传来噩耗,国尉屠睢在平定百越时中毒箭身亡。这一挫折对赢政来说犹如一记重棒,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战略计划要想实现非常艰巨,于是在屠睢死后,赢政令蒙恬的三十万军队在北方开始构筑万里长城,对匈奴采取防守策略。当北方的压力减少后,赢政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南越地区,他派任嚣接替屠睢继续平定南越。公元前214年,南越终于平定,赢政令任嚣为南海尉,赵佗为龙川令。

赢政死后不久,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灭秦序幕就此打响。值此危难之时,少府章邯临危受命,率数十万骊山刑徒及奴产子前往平叛。

据史料记载,巨鹿之战时除了防守都城的武装力量外,整个秦朝军队共有一百万。长城军团三十万,章邯军团二十万,南越军团五十万。巨鹿之战爆发后,王离的长城军团被诸侯联军消灭,南越军团始终不见踪影,最后只剩下章邯军团与项羽的诸侯联军对峙,章邯投降后不久秦朝灭亡。

综上所述,当初横扫六国的虎贲之师大部分都派往了南越,而农民起义后,赵佗选择坐山观虎斗,直接促成了秦帝国最终灭亡。


书史烟云


?其实,秦国也犯了蛇吞大象的错误,被六国广阔的土地给拖死了。

秦军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令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并就地驻守,成为九原秦军。为了征服百越,又命屠睢、赵佗等率五十万大军南征,先后征服了江浙、两湖、两广大片的土地,期间损失了十数万秦军。平定南越后,为了有效统治这些地区,只好分兵把守,严密控防。

秦始皇对于原六国又实行高压政策,为了防止动乱,处处派兵,处处设防,因此,秦国的百万大军被打散了。在农民起义爆发后,这百万大军分布在全国各地,一时之间根本不能统一调派,很多地方部队都被反秦势力逐个消灭了。

王离与章邯在巨鹿遭遇了军事天才项羽,其结果是王离军团全军覆没,章邯的二十万降卒被坑杀。刘邦带着两万大军打进武关时,毫无斗志的十万秦军不战而降,至此,大秦帝国灭亡。

秦军

秦始皇也犯了隋炀帝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毛病,如果他能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扩张他的帝国,又何至于最后秦国无兵可用呢?当然,秦国败亡的根本原因是它的暴政,恐怕即使曾经横扫六国的百万虎狼之师仍在,这次也抵挡不住六国人民的怒火了。



历史社会哥


我是喜欢中庸、喜欢历史的履和斋主,我来分析一下秦朝速亡的原因。其一,人心涣散;其二,名将凋零,其三,秦始皇的野心。

想当年,大秦军队席卷而来,扫平六国,天下一统。题主问:短短几年后虎狼之师哪里去了?

准确地说,秦朝江山从前221年到前207年,共传三世,享国十五年。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10年。这一年是秦朝衰落的转折点。

为什么一向骁勇善战的秦军忽然不见了呢?

第一,秦朝暴政,人心涣散。百姓疾苦得不到解决,世家大族得不到安抚。秦朝所推行三公九卿制打击了以往贵族的政治利益,分封郡县又影响了他们的经济利益。动荡的社会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等,虽然现在看来有积极意义,但在当时都是处处遭到抵制的。而秦始皇一贯是强势推进,不讲仁政。民间情绪势必蔓延、积蓄。这种情绪一旦遇到适宜的机会就要爆发,将成星火燎原之势。

这种情绪,不仅仅流行于社会,也会影响军队将士的情绪。而且军队士兵普遍来自社会底层的农民,因此士兵的斗志势必受到影响。

第二,名将凋零,甚至自毁长城。分析秦始皇时期的名将,蒙氏家族,蒙武和他的儿子蒙恬、蒙毅;王氏家族,王翦,儿子王贲,孙子王离;其他将领还有章邯、内史腾、辛胜、李信等人。以内史腾为例,前277年就跟随白起作战,即使健在也是英雄垂暮。可见一部分将领已经老去,而仍能征战的将领似乎只有蒙恬、蒙毅、章邯、王离。辛胜、李信生卒年不详,应该是年轻将领,但是均没有相关抗击其一军的记载。辛胜大概是投降了。他的女儿辛追嫁给了汉朝长沙王,也就是马王堆的主人。而李信的家人一直在陕西生活的很好,飞将军李广就是李信的后人。似乎李信也是平稳度过秦末这场战争的。

而蒙恬、蒙毅兄弟在赵高沙丘政变后先后被解除了兵权,有的说蒙恬被逼自尽,然后将士受到坑杀。诚所谓“自毁长城”。

如此,剩下来的将领只有章邯和王离。

第三,秦始皇有野心,不仅寻找仙药,企图长生不老,而且想获得更大的疆域,他生前一直“南征”和“北战”。北线由蒙恬带领修筑长城,北击匈奴。此一支已经被赵高断送。南线是讨平南越的军队,大将任嚣和赵佗,带领大军远征,无法驰援秦朝。


仔细算一下,赵高砍掉秦国的一支力量,南征带走一支力量,只有章邯和王离苦苦支撑。而章邯、王离遇到了更加勇猛的楚霸王项羽,背水一战秦国军力殆尽,从此再无转机。

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是大问题。没有人能够阻挡历史的脚步。正确的理念和文化是取得胜利的基础和指导,只有军事手段来自高级将领的运筹。如果两方面都不占优势,灭亡就指日可待了。

以上是我的分析,您有什么高见,请留言交流或继续关注。谢谢您的光临。

#萌新作者进阶计划#


履和斋


秦朝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经济和军事实力都甩其余六国一大截,征服六国的过程中,秦军所向披靡,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平定六国。秦朝军队的强大让世人震惊。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公园前207年,秦朝灭亡。短短的15年时间,在这15年里,秦朝强大的军队去哪里了,当各路起义军纷纷响应的时候秦朝竟然无兵可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大量的中下层将领和士兵解甲归田。秦朝军队实行军功制,这也是其战斗力强大的原因,对立功的将士赏田,赏银,赏官,在平定六国的过程中立过功劳的将士不计其数,有的当官了,有的有田了,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

第二,统一六国之后,全国实行郡县制。地方驻守就需要有将士,六国刚刚统一,时局本就不稳,人心思变。原各国的权贵士绅时不时有叛乱的,这更得有军队的驻扎。

第三,秦朝统一六国,边境线的延长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士兵驻守,再加上邻国很不友好,为了抵御匈奴而大修长城,为了修筑长城,十万大军奴役了百万民夫。

以上三点,秦朝的百万大军去了两成,剩下的八成主力去哪里了。

第四,这是最主要的一点,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不满足自己的功绩,继续北征匈奴,向南征南越,北征匈奴,动用了30万兵马,打败了匈奴之后,这个顽强的北方游牧民族没有被打垮,为了匈奴的反扑,30万大军就地驻扎了。向南用兵征南越,用了50万兵马,因水土不服,粮草转运困难重重,南越又不时侵扰,中了埋伏,损了数十万大军,主帅都战死了。秦始皇又征调了由囚徒,商人等组成的数十万大军,终于平定了南越。大军都派出去了,连囚徒,商人都被征兵去了南越,以致大秦帝国内部空虚,秦始皇死后,起义军揭竿而起,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全国,实在是过于突然,再加上赵高专权,人心思动,时局复杂,北征匈奴和南征南越的两路大军选择了沉默,以致大秦帝国迅速陨落。






胡家小胡


世人言“秦二世而亡,皆因始皇残暴”!然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个被世人认定为暴君的嬴政,却从没杀过一个功臣!

而反观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这些被后世称颂的帝王,手上无一不沾染功臣的鲜血!

仔细一想,还真是有意思呢!

回到问题中来,秦始皇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靠的就是秦国精锐的虎贲之师!特别是自商鞅变法后,秦军强大的战斗力令东方六国闻风丧胆!

于是,人们就问了,陈胜吴广起义后,战火立马席卷整个天下,后期秦二世不得不将骊山修建秦陵的30万奴隶临时拼凑成军队来抵抗项羽大军!

那么,那些精锐的秦军,到哪里去了呢?

事实上,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一是命蒙恬率领30万蒙家军北击匈奴,使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河套地区归大秦掌控!

二是命任嚣率领50万秦军南平百越,将岭南地区,既今天的广东,广西,越南北部等地全部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中原爆发起义后,当时蒙恬已经被赵高毒害,蒙家军群龙无首;而南边的任嚣临死前交代赵佗,中原混战,你派兵把手进出中原各个路口,便可以割据一方!于是赵佗自立。

这一南一北,就是整整80万秦军,而且都是秦军精锐,只是在秦国灭亡时,这两只军队,都没有前去勤王救驾。


Mr这史香


秦末时期,统治者专制残酷统治、大兴土木,导致劳财伤民,国力渐退,人民徭役沉重引起农民起义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当时的统治者,尤其是秦始皇后期以及秦二世胡亥,对百姓横征暴敛,苛捐杂税众多,徭役沉重,在这样长期艰苦的生活下,人们开始了反抗。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各地农民纷纷呼应抗秦,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秦军50万主力部队正在征服岭南中,而且为了长治久安,甚至还移民50万(包括许多妇女)过去定居在那里。这是秦人主要的一次迁徙。但各路农民军逼近咸阳时,镇守岭南的秦将赵陀及所率秦军主力选择了坐视故国灭亡,并且封关绝道,自立南越国。所以,西汉时的南越国其实就是老秦人建立的半独立王国。秦国人的重要一支,就从此在广东繁衍发展,今天许多广东人应该有老秦血统。

而秦国故地的人民,当时刘邦进入关中时并没有经过恶战,并且占领咸阳后采取了“约法三章”的文明做法,得到秦人拥护。项羽进咸阳时,灭秦王族,焚秦宫室,也只是针对秦统治集团的报复性行动。之后,项羽把秦国故地一分为三,分别封章邯等三位秦朝降将为王,继续管理秦国原来的居民,这就是所谓“三秦”的由来。再后,刘邦轻松还定三秦,秦国故地和故人,在萧和管理下成为刘邦出关与项羽争霸的主要基地和稳固后方。楚汉之争虽然惨烈,但主要是在东边,三秦故地没有经历严重战火,秦人也没有重大人口损失,顺利过度到汉朝建立。

所以,留在秦国故地的秦人,一直就在陕西那一带繁衍生息至今。当然后来历朝历代战乱很多,关中作为政治中心屡大秦帝国横扫六国以后做出了很多的改变,统一货币,度量衡,实行军功爵制度,随着秦国的统一为了抵御外来的敌人,派人修建长城,派出秦军最能攻善战的部队驻守长城,抵御外敌,之所以秦国会灭亡在二世的手上,主要是皇朝没有多少部队,随着连年的战火洗礼,百姓是民不聊生,大部分不是当民夫就是当兵的,秦王的格局之大,给外派出去镇守边疆的将军下的是死命令,有朝一日朝廷内部出现了问题也不要班师回朝救援,没有秦王的命令不得回师救援,所以当时的刘邦项羽农民起义家不会那么快的攻城攻到阿房宫,所以说到二世手里边灭亡的还是有历史原因的,所以不能片面之词去理解,也不是说秦军无能只是把最厉害的部队全部派出镇守边疆的!即使秦国真的灭亡也是在自己人手里,这就是真正的家国情怀!!!





非常思维网


秦灭六国后,尽收天下兵器。兵力一是防御匈奴,就是公子扶苏和蒙恬的军队,另外一支军队,开拓岭南疆土,征服百越。西北军队因主将被杀,斗志丧失。而岭南军队,看到中原大乱,坐拥五十万大军,主动与中原切割联系,某图自立。这才有了释放骊山囚徒,组成军队,来抗击起义军的情况,战斗力当然低下。其实,天下的兴亡,多在于人心向背。若天下群起而反之,再强的军队也没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