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任
不同意,就那《詩經》來說,在當時是那個時期的詩歌合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出自百姓民謠,其實就是打油詩,詩經中很多並沒有什麼高深的,有的表現的甚至很直白,只是古代漢語個現代語言有很大區別,現代人看來好像如何。但由於千百年來已被讀書人和士人認可,並且集成,傳於後人,被讀書人和士人認可後,也就順理成章的登上了大雅之堂,這是最典型的了。
畫畫的清泉
"有人說《打油詩》難登文學大雅之堂"。首先農夫認為持這種觀念的人是不對的,是一種非常"陳舊"的觀念。為什麼呢?這還得從什麼是"打油詩"說起。
據說唐朝有一個名叫張打油的人,只讀過很少的書,是個一般文人,還有人說是個種地的農人。他寫了一首名為《雪》的詩:"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
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短短二十個字,雖"詠雪"通篇未出現一個雪字,但雪的形神卻躍然紙上,通俗易懂,詼諧幽默,風趣逗人,很受一般老百姓的喜愛。後來人們便把這種用俚語俗言寫成的,不受任何章法約束的詩稱為"打油詩"。可是這種“打油詩"雖然老百姓喜愛,一般社會上的所謂"高雅文人"對其是"不屑一顧"的。認為"打油詩"過於粗俗,即不講究格律,又不注重對偶和平仄,甚止不承認它是詩,是難登文學這個大雅之堂的。所以流傳至今的大量古人詩集是難覓其蹤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打油詩"的發展和傳承。另外從古至今寫作“打油詩"的人都是一般普通群眾,那些名人雅士是很少光顧的,即就偶爾為之,也決不用真名,以免比人瞧不起。其實從古至今,寫得好的"打油詩"是很多的,例如它的鼻祖張打油本人寫的這首《雪》本身就是寫得很好的一首"打油詩“,無論遣詞用字,都非常貼切,工整,風趣幽默,無可挑剔。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內很多報刊雜誌都流行一種文學體裁,名曰"小品文",短小精悍,風趣幽默,專門譏諷社會上的不合理現象,很受讀者喜愛。到了八,九十年代,小品文不見了,卻出現了"小品",(不知它是否是小品文的延伸和發展,筆者就不得而知了),其特點和作用和“打油詩"差不多,是非常受觀眾喜愛的。
綜上所述,農夫認為,"打油詩"也是一種文學體裁形式,它雖不講究格律,不注重對偶,平仄,(但必須押韻,無論五言,或七言可自由發揮)。其通俗易懂,風趣而幽默,很受大眾歡迎,只要內容健康,是可以大登,特登大雅之堂的。
秦一農夫
這個觀點是個狹隘偏頗的觀點,我不贊成。
打油詩也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詩體,在中國詩歌史上算得上一朵奇葩。它是由唐代一個名叫張打油的人而得名。據說張打油原來也是個書生,由於屢試不第,就去做了個賣油郎,賣油的時候喜歡吟詩,他吟的詩,老百姓通俗易懂,有時候詼諧幽默,有時候譏諷挖苦,有時候風趣鬥人。深受老百姓的喜愛。最著名的是一首《吟雪》,詩曰“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全詩通篇寫雪,不著一“雪”字,而雪景盡出,由遠及近,又大到小,遣詞用字,十分貼切、生動傳神。從此以後瓜瓞綿綿,不斷髮展,表現出活躍的生命力。成了史詩上名垂千古的詩體。歷代的詩人也都很喜愛。
猜謎詩》·歐陽修
大雨嘩嘩飄溼牆
諸葛無計找張良。
關公跑了赤兔馬,
劉備掄刀上戰場。
據說這首打油詩寫於一次飯後。歐陽修到一家新開張的酒家吃完飯後,店主詢問菜的味道如何。歐陽修於是用猜謎和諧音的手法題寫了這首打油詩,巧妙地道出了“缺滋少味”:第一句“無簷”即無鹽;第二句“無算”即無蒜;第三句“無韁”即無姜;第四句“無將”即無醬。
《竹筍燜肉詩》·蘇東坡
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
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
蘇東坡號稱“東坡居士”,儘管仕途不順,屢遭貶黜,但其豪放之情不減,仍快樂地盡享美食,東坡好吃肉,杭州名菜“東坡肉”正式蘇東坡所創制。
《春雨》·解縉
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
跌倒解學士,笑煞一群牛。
歷史上寫“打油詩”最多且最出彩的,當屬解縉,他從小聰穎過人,8歲時就能文能詩,18歲那年,解縉在鄉試中得了第一名解元,當時天下小雨,解縉喜極不慎滑倒,村人笑他。於是他出口成章作了這首打油詩。聽到解縉隨口吟出的打油詩,大家笑得更歡了。
有一次,朱元璋約解縉一起釣魚,皇帝一條都未釣到,解縉卻釣了好幾條,見朱元璋面有不悅,解縉樂呵呵地為朱元璋送上一首打油詩:數尺絲綸落水中,
金釣拋去永無蹤。
凡魚不敢朝天子,
萬歲君王只釣龍。
《除夕詩》·唐寅
柴米油鹽醬醋茶,
般般都在別人家。
歲暮清閒無一事,
竹量寺裡看梅花。
明代大才子唐伯虎曾一度因生活困頓不堪,到了除夕年貨還沒置辦齊全,一首打油詩生動地吟出一種別樣的“除夕”味道。
《諷“到此一遊”詩》·孫維奇
粉白牆上狗屁多,
不成詩文不成歌。
如若是有真才學
為何當年不登科?
在名勝古蹟亂塗亂抹,看來古已有之。據說此詩乃清代舉人孫維奇一日去安徽姥山遊覽,發現塔壁上刻著“×××來此”、“×××到此一遊”以及一些粗話、髒話等,甚為反感,遂寫下一首打油詩予以辛辣諷刺。
古代某考生
未曾提筆淚漣漣,
苦讀寒窗十幾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
回家一命染黃泉。
從前,有個考生,寫了半天,文章還沒寫成,忽然靈機一動,在考卷下寫了這首打油詩,主考官批閱試卷時,看到這首打油詩,覺得好笑。於是提起硃筆,在他每句詩後面分別寫了“不必”、“未必”、“勢必”和“ 何必”八個大字。這樣,整首詩就成了:未曾提筆淚漣漣---不必,(用不著哭哭啼啼.)苦讀寒窗十幾年---未必。(不見得苦讀十幾年.)考官要不把我取---勢必,(那是一定的了)回家一命染黃泉---何必。(何必用死來嚇唬人呢。)
許多精彩的打油詩確實比好多正統的詩歌更有意思。打油詩的魅力在於它的趣味性、知識性和故事性,還有就是通俗性。不但詩本身有趣、幽默、俚俗,暗含譏諷,包容文史知識,體現名人的個性、愛好、軼事和思想,而且很多與詩有關的故事也很生動有趣。
說打油詩不登大雅之堂,只不過是有些人對這種詩體的偏頗看法罷了。
洎水藍
絕對可以,只要不用下流汙穢語句,貼近生活,雅俗共賞,又何妨?我家鄉川南宜賓江北公園流杯池石璧上就有大家邵康節寫的《醒世打油詩》。千古絕唱。
人生七十古來少,
前除少年後除老。
中間光景不多時,
更有炎涼與煩惱。
朝中官大做不盡,
世上錢多找不了。
官大錢多憂轉深,
落得自家頭白早。
不必中秋月也明,
不必清明花也好,
花前月下且高歌。
直須滿把金樽倒。
請君細點眼前人,
一年一起埋荒草。
草裡高低新舊墳,
清明大半無人掃。
有的人總以為自命不凡,把民間的順口溜,打油詩與市井小民對號入座,其實從古代詩經裡面也不一定就把它整得好高深,先秦時的關睢。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只是到唐宋以後才把詩詞歌賦推向高高在上的殿堂。就是李白,杜甫,王維,蘇軾,李清照,薛濤等大家。都是深入生活,靈感來自於優美的山水田園,秀麗的江山。不是坐在家裡憑空捏造。你看央視詩詞大會在答題中,某句與某個地方城市的連慣,都是作者深入生活才有生動的比喻描述。
就是當今社會,只要押韻,.郎郎上口。我認為是可以的。春晚節目不是也有喜聞樂見的打油詩和歌詞嗎?小品段子中還摻雜得少嗎?相聲演員們不也照樣用嗎?只要是正能量,我認為完全可以。當然雅俗共賞大家開心又何妨?
自在瞭然1
這個觀點我不同意。原因如下:
1、從題材上看,打油詩也被稱之為”詩”,也是“詩”的一種,只不過不太講究格律,平仄,押韻,比較隨性。試想想看,群眾演員就不是演員嗎?僅憑一兩個人,能演出來轟轟烈烈,氣壯山河的場面嗎?
2、從內容上看,打油詩生僻的字,詞都比較少,比較通俗易懂,更容易被人接受,受眾面廣,各個階層的人都能看,也愛看,樂看。比如這一句:今春風水好,雨足潤禾苗。你看,田間地頭的農民叔叔都能看懂,還不繞口,你說它就不是詩嗎?
3、從創作者的角度看,現今人們的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在平凡的人中間也湧現出了很多“草根詩人”,格律不太懂,平仄不太會,但他們寫出的詩詞卻很接地氣,充滿正能量,人民群眾很喜歡品讀。我認為,這就是一種成功,應當予以充分肯定。“三句半”喜聞樂見,你說它就不能被稱為一種曲藝形式嗎?
所以,要把打油詩作為一種有益的補充,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不斷的修正中,讓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律詩一樣,越寫越好,湧現出更多優秀的詩人。
正所謂:打油也是詩,不可來敵視。你寫我也寫,詩壇更熱烈。
登攀
打油詩是一種富於趣味性的俚俗詩體,相傳由中國唐代作者張打油而得名。張打油寫一首《雪詩》:“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此詩描寫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寫,由顏色而及神態。通篇寫雪,不著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躍然。遣詞用字,十分貼切、生動、傳神。用語俚俗,本色拙樸,風致別然。格調詼諧幽默,輕鬆悅人,廣為傳播,無不叫絕。後世則稱這類出語俚俗、詼諧幽默、小巧有趣的詩為“打油詩”。有些作者作詩自嘲、或自謙,也稱自己的詩為“打油詩”。
打油詩,內容和詞句通俗詼諧﹑不拘於平仄韻律,要求的文學知識和格律不高,便於普通人口耳相傳。打油詩雖然不太講究格律,也不注重對偶和平仄,但一定會是押韻,亦通常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組成。打油詩常被用來對社會百態作出嘲弄及譏諷,也可以作為謎語。
打油詩是作者對現實社會、現實生活假醜惡的感應,當然也有對真善美的感應,但主要的是前者而不是後者。任何社會、任何時代,只要有可笑可恨之事,就會有幽默風趣、冷嘲熱諷的打油詩應運而生。所以打油詩是人們對現實的批判,對社會的認識以及面對生活所表達的一種形式。
打油詩起源於唐代民間,後來不斷髮展,表現出活躍的生命力。打油詩到了現代,更成為許多人的拿手好戲和取樂諷刺的工具,而且在內容和題材上發生了重大變化,開始反映現實生活,表現人民的思想、要求和願望,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但打油詩的藝術風格並沒有改變。
打油詩是典型的俗文學。也許正因為這“俗”,一些“正統”文人才把它視為旁門。但文化名人周作人說:“思想文藝上的旁門往往比正統更有意思,因為更有勇氣和生命。”周作人對旁門文藝的高度評價,也適用於對眾多名人打油詩的評價。許多精彩的打油詩確實比好多正統的詩歌更有意思。打油詩的魅力在於它的趣味性、知識性和故事性,還有就是通俗性。不但詩本身有趣、幽默、俚俗,暗含譏諷,包容文史知識,體現名人的個性、愛好、軼事和思想,而且很多與詩有關的故事也很生動有趣。打油詩正如愛因斯坦給卓別林的信中寫道:“你的電影,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看懂”,而顯得同樣偉大。
餘頭yutou
不太同意。好的打油詩甚至抵過一些無病呻吟的詩詞,這裡舉個例子:
李敖寫給胡適:
哈哈笑聲裡,
六十八歲來到,
看你白頭少年,
一點都不老。
壽星說話不妨多,
喝酒可要少,
不然太太曉得,
那可不得了。
“老,少,了”押韻,詼諧生動,看看胡適的回信:
謝謝你送我的生日詩!(你把“喝酒”寫成“渴酒”了。)我常說,凡能做打油詩的,才可以做好詩。你這首詩可以算是成功的打油詩,可以預測你做白話詩的前途。
謝謝你送我的書!
胡 適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好的打油詩是需要智慧的。文學無所謂大雅,小雅,好的東西,不拘形式,能反映生活,生活就是藝術的本源。
雲夢齋論藝
《民間流行打油詩》
詩人鬱悶才思湧
信手拈來露真情
散文分行詩來充
怨氣沖天苦難經
人見人憐貌不驚
貴人提攜媒體捧
詩集出版人氣升
粉絲增加上熒屏
有人關注有人痛
詩人本該受尊重
時有作品辣眼睛
有的詩句蠻生動
偶見成品藏害蟲
有錯即改受歡迎
且莫固執行不通
觀察事物心若冰
多寫社會好事情
抗擊病毒大背景
匹夫有責民族情
網絡強大真神通
有人突然一夜紅
網紅其實一陣風
風過花傷如幽夢
守住底線唱英雄
弘揚正氣頌光明
劉詩任
詩是時代的產物,既是詩人獨特的人生體驗與感情抒發,也反映了詩人對自然環境、社會生活的思索。我不同意脫離時代背景一概而論,是否難登大雅之堂,需要結合時代背景辯證的來看:
在古代,打油詩確實是遊離於文學主流之外,被文人視為不入流。雖也有文人創作,但絕大多數詩、詞、曲論著皆視之為反面典型,《太平廣記》等文獻中的相關作品,點出打油詩最本質的特點:淺俗—意蘊淺,文字俗。所以在古代,打油詩確實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
但在近現代文學變革當中,打油詩卻起了重要作用,且被文人所推崇。在當代特殊歷史背景下,由於打油詩內容更為充實,也更具有社會意義。從嘲諷戲謔到含有生活箴規乃至哲理禪機,打油詩的影響,力與作品質量不斷提升,詩的內涵也得到了豐富與擴充。尤其是其說理功能,於是它順理成章地成為近現代文學家進行文學革命的有力武器,尤其是新文學家的提倡,胡適《白話文學史》中談到白話詩的四個來源:民歌、打油詩、歌妓、宗教與哲理,並將打油詩界定為“文人用詼諧的口吻互相嘲戲的詩”,強調詼諧嘲戲,且限定為文人創作,胡適本人的打油詩雖然使用白話甚至方言土語,卻不流於粗俗鄙陋;風趣幽默,又不止於調侃戲謔。胡適明確題為打油詩或“戲作”、“戲題”的作品,大多是與友人的往來或有關文學觀念的論爭,相對較輕鬆。如《打油詩答叔永》。
大神畫室
不同意這個看法。打油詩不像格律詩那樣有嚴格的規範要求,因而少了束縛,使創作更加容易和方便。我們所見過的打油詩中不乏優秀的作品,比如“老樹畫畫”裡劉樹勇先生為畫所配的詩,語言輕鬆有趣,通俗易懂,深得眾多粉絲的喜愛。當然,我也不反對寫古體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