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打油诗”难登文学大雅之堂,你同意吗?

刘诗任


不同意,就那《诗经》来说,在当时是那个时期的诗歌合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出自百姓民谣,其实就是打油诗,诗经中很多并没有什么高深的,有的表现的甚至很直白,只是古代汉语个现代语言有很大区别,现代人看来好像如何。但由于千百年来已被读书人和士人认可,并且集成,传于后人,被读书人和士人认可后,也就顺理成章的登上了大雅之堂,这是最典型的了。



画画的清泉


"有人说《打油诗》难登文学大雅之堂"。首先农夫认为持这种观念的人是不对的,是一种非常"陈旧"的观念。为什么呢?这还得从什么是"打油诗"说起。

据说唐朝有一个名叫张打油的人,只读过很少的书,是个一般文人,还有人说是个种地的农人。他写了一首名为《雪》的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短短二十个字,虽"咏雪"通篇未出现一个雪字,但雪的形神却跃然纸上,通俗易懂,诙谐幽默,风趣逗人,很受一般老百姓的喜爱。后来人们便把这种用俚语俗言写成的,不受任何章法约束的诗称为"打油诗"。可是这种“打油诗"虽然老百姓喜爱,一般社会上的所谓"高雅文人"对其是"不屑一顾"的。认为"打油诗"过于粗俗,即不讲究格律,又不注重对偶和平仄,甚止不承认它是诗,是难登文学这个大雅之堂的。所以流传至今的大量古人诗集是难觅其踪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打油诗"的发展和传承。另外从古至今写作“打油诗"的人都是一般普通群众,那些名人雅士是很少光顾的,即就偶尔为之,也决不用真名,以免比人瞧不起。其实从古至今,写得好的"打油诗"是很多的,例如它的鼻祖张打油本人写的这首《雪》本身就是写得很好的一首"打油诗“,无论遣词用字,都非常贴切,工整,风趣幽默,无可挑剔。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很多报刊杂志都流行一种文学体裁,名曰"小品文",短小精悍,风趣幽默,专门讥讽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很受读者喜爱。到了八,九十年代,小品文不见了,却出现了"小品",(不知它是否是小品文的延伸和发展,笔者就不得而知了),其特点和作用和“打油诗"差不多,是非常受观众喜爱的。

综上所述,农夫认为,"打油诗"也是一种文学体裁形式,它虽不讲究格律,不注重对偶,平仄,(但必须押韵,无论五言,或七言可自由发挥)。其通俗易懂,风趣而幽默,很受大众欢迎,只要内容健康,是可以大登,特登大雅之堂的。


秦一农夫


这个观点是个狭隘偏颇的观点,我不赞成。

打油诗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诗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算得上一朵奇葩。它是由唐代一个名叫张打油的人而得名。据说张打油原来也是个书生,由于屡试不第,就去做了个卖油郎,卖油的时候喜欢吟诗,他吟的诗,老百姓通俗易懂,有时候诙谐幽默,有时候讥讽挖苦,有时候风趣斗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最著名的是一首《吟雪》,诗曰“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全诗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景尽出,由远及近,又大到小,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从此以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成了史诗上名垂千古的诗体。历代的诗人也都很喜爱。

猜谜诗》·欧阳修

大雨哗哗飘湿墙

诸葛无计找张良。

关公跑了赤兔马,

刘备抡刀上战场。

据说这首打油诗写于一次饭后。欧阳修到一家新开张的酒家吃完饭后,店主询问菜的味道如何。欧阳修于是用猜谜和谐音的手法题写了这首打油诗,巧妙地道出了“缺滋少味”:第一句“无檐”即无盐;第二句“无算”即无蒜;第三句“无缰”即无姜;第四句“无将”即无酱。

《竹笋焖肉诗》·苏东坡

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

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苏东坡号称“东坡居士”,尽管仕途不顺,屡遭贬黜,但其豪放之情不减,仍快乐地尽享美食,东坡好吃肉,杭州名菜“东坡肉”正式苏东坡所创制。

《春雨》·解缙

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

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

历史上写“打油诗”最多且最出彩的,当属解缙,他从小聪颖过人,8岁时就能文能诗,18岁那年,解缙在乡试中得了第一名解元,当时天下小雨,解缙喜极不慎滑倒,村人笑他。于是他出口成章作了这首打油诗。听到解缙随口吟出的打油诗,大家笑得更欢了。

有一次,朱元璋约解缙一起钓鱼,皇帝一条都未钓到,解缙却钓了好几条,见朱元璋面有不悦,解缙乐呵呵地为朱元璋送上一首打油诗:数尺丝纶落水中,

金钓抛去永无踪。

凡鱼不敢朝天子,

万岁君王只钓龙。

《除夕诗》·唐寅

柴米油盐酱醋茶,

般般都在别人家。

岁暮清闲无一事,

竹量寺里看梅花。

明代大才子唐伯虎曾一度因生活困顿不堪,到了除夕年货还没置办齐全,一首打油诗生动地吟出一种别样的“除夕”味道。

《讽“到此一游”诗》·孙维奇

粉白墙上狗屁多,

不成诗文不成歌。

如若是有真才学

为何当年不登科?

在名胜古迹乱涂乱抹,看来古已有之。据说此诗乃清代举人孙维奇一日去安徽姥山游览,发现塔壁上刻着“×××来此”、“×××到此一游”以及一些粗话、脏话等,甚为反感,遂写下一首打油诗予以辛辣讽刺。

古代某考生

未曾提笔泪涟涟,

苦读寒窗十几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

回家一命染黄泉。

从前,有个考生,写了半天,文章还没写成,忽然灵机一动,在考卷下写了这首打油诗,主考官批阅试卷时,看到这首打油诗,觉得好笑。于是提起朱笔,在他每句诗后面分别写了“不必”、“未必”、“势必”和“ 何必”八个大字。这样,整首诗就成了:未曾提笔泪涟涟---不必,(用不着哭哭啼啼.)苦读寒窗十几年---未必。(不见得苦读十几年.)考官要不把我取---势必,(那是一定的了)回家一命染黄泉---何必。(何必用死来吓唬人呢。)

许多精彩的打油诗确实比好多正统的诗歌更有意思。打油诗的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故事性,还有就是通俗性。不但诗本身有趣、幽默、俚俗,暗含讥讽,包容文史知识,体现名人的个性、爱好、轶事和思想,而且很多与诗有关的故事也很生动有趣。

说打油诗不登大雅之堂,只不过是有些人对这种诗体的偏颇看法罢了。









洎水蓝


绝对可以,只要不用下流污秽语句,贴近生活,雅俗共赏,又何妨?我家乡川南宜宾江北公园流杯池石璧上就有大家邵康节写的《醒世打油诗》。千古绝唱。

人生七十古来少,

前除少年后除老。

中间光景不多时,

更有炎凉与烦恼。

朝中官大做不尽,

世上钱多找不了。

官大钱多忧转深,

落得自家头白早。

不必中秋月也明,

不必清明花也好,

花前月下且高歌。

直须满把金樽倒。

请君细点眼前人,

一年一起埋荒草。

草里高低新旧坟,

清明大半无人扫。

有的人总以为自命不凡,把民间的顺口溜,打油诗与市井小民对号入座,其实从古代诗经里面也不一定就把它整得好高深,先秦时的关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只是到唐宋以后才把诗词歌赋推向高高在上的殿堂。就是李白,杜甫,王维,苏轼,李清照,薛涛等大家。都是深入生活,灵感来自于优美的山水田园,秀丽的江山。不是坐在家里凭空捏造。你看央视诗词大会在答题中,某句与某个地方城市的连惯,都是作者深入生活才有生动的比喻描述。

就是当今社会,只要押韵,.郎郎上口。我认为是可以的。春晚节目不是也有喜闻乐见的打油诗和歌词吗?小品段子中还掺杂得少吗?相声演员们不也照样用吗?只要是正能量,我认为完全可以。当然雅俗共赏大家开心又何妨?


自在了然1


这个观点我不同意。原因如下:

1、从题材上看,打油诗也被称之为”诗”,也是“诗”的一种,只不过不太讲究格律,平仄,押韵,比较随性。试想想看,群众演员就不是演员吗?仅凭一两个人,能演出来轰轰烈烈,气壮山河的场面吗?

2、从内容上看,打油诗生僻的字,词都比较少,比较通俗易懂,更容易被人接受,受众面广,各个阶层的人都能看,也爱看,乐看。比如这一句:今春风水好,雨足润禾苗。你看,田间地头的农民叔叔都能看懂,还不绕口,你说它就不是诗吗?

3、从创作者的角度看,现今人们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平凡的人中间也涌现出了很多“草根诗人”,格律不太懂,平仄不太会,但他们写出的诗词却很接地气,充满正能量,人民群众很喜欢品读。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成功,应当予以充分肯定。“三句半”喜闻乐见,你说它就不能被称为一种曲艺形式吗?

所以,要把打油诗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不断的修正中,让它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律诗一样,越写越好,涌现出更多优秀的诗人。

正所谓:打油也是诗,不可来敌视。你写我也写,诗坛更热烈。


登攀


打油诗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张打油写一首《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后世则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有些作者作诗自嘲、或自谦,也称自己的诗为“打油诗”。

打油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要求的文学知识和格律不高,便于普通人口耳相传。打油诗虽然不太讲究格律,也不注重对偶和平仄,但一定会是押韵,亦通常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组成。打油诗常被用来对社会百态作出嘲弄及讥讽,也可以作为谜语。

打油诗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现实生活假丑恶的感应,当然也有对真善美的感应,但主要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只要有可笑可恨之事,就会有幽默风趣、冷嘲热讽的打油诗应运而生。所以打油诗是人们对现实的批判,对社会的认识以及面对生活所表达的一种形式。

打油诗起源于唐代民间,后来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打油诗到了现代,更成为许多人的拿手好戏和取乐讽刺的工具,而且在内容和题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的思想、要求和愿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但打油诗的艺术风格并没有改变。

打油诗是典型的俗文学。也许正因为这“俗”,一些“正统”文人才把它视为旁门。但文化名人周作人说:“思想文艺上的旁门往往比正统更有意思,因为更有勇气和生命。”周作人对旁门文艺的高度评价,也适用于对众多名人打油诗的评价。许多精彩的打油诗确实比好多正统的诗歌更有意思。打油诗的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故事性,还有就是通俗性。不但诗本身有趣、幽默、俚俗,暗含讥讽,包容文史知识,体现名人的个性、爱好、轶事和思想,而且很多与诗有关的故事也很生动有趣。打油诗正如爱因斯坦给卓别林的信中写道:“你的电影,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看懂”,而显得同样伟大。


余头yutou


不太同意。好的打油诗甚至抵过一些无病呻吟的诗词,这里举个例子:

李敖写给胡适:

哈哈笑声里,

  六十八岁来到,

  看你白头少年,

  一点都不老。

  寿星说话不妨多,

  喝酒可要少,

  不然太太晓得,

  那可不得了。

“老,少,了”押韵,诙谐生动,看看胡适的回信:

谢谢你送我的生日诗!(你把“喝酒”写成“渴酒”了。)我常说,凡能做打油诗的,才可以做好诗。你这首诗可以算是成功的打油诗,可以预测你做白话诗的前途。

  谢谢你送我的书!

  胡 适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好的打油诗是需要智慧的。文学无所谓大雅,小雅,好的东西,不拘形式,能反映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的本源。




云梦斋论艺


《民间流行打油诗》

诗人郁闷才思涌

信手拈来露真情

散文分行诗来充

怨气冲天苦难经

人见人怜貌不惊

贵人提携媒体捧

诗集出版人气升

粉丝增加上荧屏

有人关注有人痛

诗人本该受尊重

时有作品辣眼睛

有的诗句蛮生动

偶见成品藏害虫

有错即改受欢迎

且莫固执行不通

观察事物心若冰

多写社会好事情

抗击病毒大背景

匹夫有责民族情

网络强大真神通

有人突然一夜红

网红其实一阵风

风过花伤如幽梦

守住底线唱英雄

弘扬正气颂光明





刘诗任


诗是时代的产物,既是诗人独特的人生体验与感情抒发,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的思索。我不同意脱离时代背景一概而论,是否难登大雅之堂,需要结合时代背景辩证的来看:

在古代,打油诗确实是游离于文学主流之外,被文人视为不入流。虽也有文人创作,但绝大多数诗、词、曲论著皆视之为反面典型,《太平广记》等文献中的相关作品,点出打油诗最本质的特点:浅俗—意蕴浅,文字俗。所以在古代,打油诗确实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

但在近现代文学变革当中,打油诗却起了重要作用,且被文人所推崇。在当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由于打油诗内容更为充实,也更具有社会意义。从嘲讽戏谑到含有生活箴规乃至哲理禅机,打油诗的影响,力与作品质量不断提升,诗的内涵也得到了丰富与扩充。尤其是其说理功能,于是它顺理成章地成为近现代文学家进行文学革命的有力武器,尤其是新文学家的提倡,胡适《白话文学史》中谈到白话诗的四个来源:民歌、打油诗、歌妓、宗教与哲理,并将打油诗界定为“文人用诙谐的口吻互相嘲戏的诗”,强调诙谐嘲戏,且限定为文人创作,胡适本人的打油诗虽然使用白话甚至方言土语,却不流于粗俗鄙陋;风趣幽默,又不止于调侃戏谑。胡适明确题为打油诗或“戏作”、“戏题”的作品,大多是与友人的往来或有关文学观念的论争,相对较轻松。如《打油诗答叔永》。






大神画室


不同意这个看法。打油诗不像格律诗那样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因而少了束缚,使创作更加容易和方便。我们所见过的打油诗中不乏优秀的作品,比如“老树画画”里刘树勇先生为画所配的诗,语言轻松有趣,通俗易懂,深得众多粉丝的喜爱。当然,我也不反对写古体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