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线为什么不走距离更近的苏北而走安徽?

挥洒永不褪色i


这个问题提的就有偏差,京沪线不是为了从北京到上海怎么走最短最快的,它是为了整个沿途的省市交通,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要问不从苏北走而走安徽,那是因为类似京沪线这样的主干线要联通沿途省市的主要城市,从徐州往蚌埠再到合肥然后转向南京,这一路都是重要城市,不是军事重镇就是省会,修铁路不单单是为了你从北京到上海方便的,军事的考量也必须是重点。要但说为了近,你怎么不问从北京到上海拉一条直线修呢?那样更快


老男人69446908


京沪线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繁忙的铁路线,目前的京沪线有普铁和高铁两条线,走向基本一致。北起北京,经过天津、沧州、德州、济南、泰安、枣庄、徐州、蚌埠、滁州、南京、常州、无锡、苏州等城市,到达上海。

可以看到,京沪线在安徽蚌埠拐了个大弯。为什么不修的更直一些,直接从苏北修到上海呢,这样距离不是更近么?

世间本无京沪线,先有南京长江大桥而后有京沪线。

南京长江大桥是跨越长江的第二座大型桥梁,也是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从1956年立项到1968年建成通车,历时12载。想象一下这个漫长的周期,再看看今天的中国基建速度,真是感叹祖国和人民的伟大。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连接了清朝末年修建的津浦铁路和沪宁铁路(因为民国首都在南京,沪宁铁路在1928到1949年间被也称为京沪铁路),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北京到上海的京沪线。

分开来看,从北京到南京、从南京到上海这两段铁路都没有太多的弯路。需要说明的是徐州到南京这段,没有走江苏境内,而是到安徽绕了个弯儿。这是为什么呢?

如上图,黑线是既有线路,黄线是完全位于江苏省的线路。从山东枣庄开始和现在京沪线分叉,途经宿迁、淮安、高邮、扬州过长江到镇江。历史上真的规划过这条线路,那就是津镇线,这条线路规划还早于现在京沪线呢。

1898年,英国政府借口沙俄侵犯了它在长江流域的利益,要清廷给予补偿,提出修建津镇铁路的要求。德国得知此消息后,趁火打劫,也提出修建津镇铁路的要求。然后两国密商达成私下协议,北段德国修,南段英国修,铁路建成后,由英德双方联合经营。清政府于1899年批准了这个计划,和英德签订了《津镇铁路借款草合同》。由于义和团运动爆发,津镇铁路计划搁置了。义和团运动之后,1905年山东等地又兴起“收回权利运动”,要求清政府废除《津镇铁路借款草合同》。经过多方利益博弈,直到1908年,清政府正式批准向英德借款修建这条铁路,在签定正式借款合同时,因沪宁铁路即将建成通车,为便于将来两路联运,将津镇铁路改经由徐州和安徽省宿县、蚌埠、滁县,到达南京江北的浦口。

在改线决策中除了连接沪宁铁路之外还有三个重要的考量。

第一:安徽北部军事地位更加重要。安徽北部人口稠密,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都是这片区域起家的。到了近代得海洋者得天下,江苏沿海似乎应该更重要,但是江苏东部海岸多滩涂,连云港以下没有天然港口。所以这里军事地位依然不如安徽。

第二:清末安徽北部发现不少煤矿,运输需求大。

第三:津镇铁路南线(枣庄到扬州)和京杭大运河重合。运河和铁路有半毛钱关系么?当然有,铁路除了客运,货运也同样重要,在早期货运比客运更加重要。运河同样能承担货运,和铁路还很相似,就是运量比较大,但相比公路灵活性差一些。水运发达,加之地势平坦,公路建设也相对容易,江苏省对铁路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直到本世纪初,江苏省拿的上桌面的的铁路线一共就两条:徐州到连云港和南京到上海,而此时地处东北边陲的黑龙江省几乎每个县都通铁路了。近几年,客运需求量增长,江苏铁路才逐渐多起来。

综合以上原因和历史,造成了我们今天看京沪线在安徽拐了弯。


坊间有个传闻,津浦铁路走安徽,是因为晚清重臣李鸿章老家是那里的。津镇铁路(途经苏北)规划时候李鸿章还活着,到了1908年改线津浦铁路(途经安徽),李鸿章已经去世六年多了。


知识与见闻


这种问题地图最醒目:

你看,G21次列车不正是走的最短路线吗?

G21不仅没有走安徽,连徐州也没有走,北京出发后,天津也没有去,直接一下子插到济南稍作休息(停车两分钟)直线就奔上海去了,连南京也躲了过去,中间在无锡停留两分钟也仅仅是为了让火车减速以进入沪宁城际铁路线,为的是安全进入上海市。

那么,G21是什么列车呢?

G21列车是“高速动车组旅客列车!”专门服务那些商务人士的高铁列车。

追求的就是一个字——“快”,北京到上海只要短短4.5小时,飞机还要飞2个多小时呢,但是机场都在城外嘛!算上去机场的时间,G21算是比飞机还要快的交通工具。

可是也非常贵,一等座将近1000元,票价939元,可比飞机票贵。

高铁嘛!专门拉人,不拉货。

京沪高铁专门在上海和北京之间来回拉人,不拉货。

现在的时代,很多人的时间非常值钱。

以前的火车可不是这样,火车从一开始被发明的时候,注重的就是货运,客运只是捎带脚的赚点小钱。

那么,问题就凸显出来了,一条从北京跑到上海主要是为了运大宗货物的铁路线,你让它躲开天津,再躲开山东济南,然后还要躲开徐州那种十字路口,还要躲开整个安徽省,最后还要躲开大城市南京。

这条铁路修的还有什么意义呢?

在大清朝修铁路的时候,北京是一座消费城市,上海也是一座消费城市,在两座消费城市之间修一条货运铁路的意义在那里呢?

没有意义嘛!

必须把沿途的大城市,沿途的重要城市,沿途的各生产商业基地全部串联起来,这铁路修的才有意义,才划算。

天津是一定要走的,大城市呀!也是华北的商业重镇,然后河北境内肯定要设几个车战呀,铁路线两边既是物资出产地也是消费市场呀,必须设几个车站上货下货。

进入山东,第一个大地方肯定是德州呀!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铁路有德国的银行借款,必须照顾德国人的利益。

然后,济南这个山东省会肯定要设站呀!山东自来也是一个经济强省,济南之南也是很好的消费市场,必须再设几个车战。

进入江苏后,整个苏北也就一个徐州而已,徐州必须有站。

往右一拐就是李鸿章大人的家乡,李鸿章大人在安徽的产业那么大,有不小的运输需求的,安徽省也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农业产地和消费市场,铁路线必须进安徽,一则照顾李大人的产业经营,一则照顾货运生意,一举两得!

出了安徽就是南京城了。

南京城的重要性无需强调重复了吧?

但是,南京城在长江之南,那个时代,铁路是修不过去的,就修到了浦口设站,和南京隔江相望,也算是和长江这个交通水道搭上了线。

后来,共和国发力,修建了南京长江大桥,“天堑变通途”,京沪线才算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京沪线。

这之前,南京到上海这一小段铁路也叫作“京沪线”。


葭明通半瓶历史


反对楼上许多人的回答,有的人说扬州土豪的自私,有的人说为了突出南京是徽京。这都属于个人的猜测,不符合事实情况。主要原因是:

第一、与大运河互补,不浪费运力。苏北段有大运河,一直有一定的运输能力,即便到今天仍然可以解决部分货运。而安徽一段的运输能力更难有保障,因此需要有运输交通命脉。

第二、苏北河网密布,施工难度大。徐州以南,淮安、扬州附近,河网密布,还有洪泽湖区,铁路修建难度大,即便到今天这一路段的铁路建设仍然比较落后,就是因为需要大量的修桥筑路,工程量大得多。

第三、在清代,安徽和江苏没有这么大的差别。现代说起来,安徽和江苏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在清代,同属于两江总督管辖,在明清广义的南直隶、江南省范畴,安徽和江苏是一个辖区。从安徽走也好,从江苏走也好,都是两江总督的辖区,而且还有利于地区平衡,更好的带动均衡发展。

第四、南京是京沪线的重要节点,不会绕开。既然是从北京到上海,又必定要走南京,那么就可以看徐州到南京,走安徽比走苏北还要近一些。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必然走南京,所以才要走安徽。不走南京,走扬州?你觉得可能吗?


书中有路


很高兴可以和大家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咱先说说京沪线形成的历史缘由, 京沪线是两个重要线路组成,一条线路是津浦线从天津到南京浦口,还有一条线路叫沪宁线,是从南京到上海。后来修了一座大桥,叫南京长江大桥,把津浦线和沪宁线连在一起。

京沪线途径城市从南向北 上海 苏州 无锡 常州 镇江 南京 滁州 蚌埠 宿州 徐州 泰安 济南 德州 沧州 天津 廊坊 北京,经过从南向北四省17个城市。

下面咱再说说为啥京沪线不走距离更近的苏北和走安徽,

首先呢,咱要把时间推回到蛮清和民国时期,话说当时蛮清末年 夜郎自大,自欺欺人,被西方列强揍了个鼻青脸肿,一脸懵逼,割地赔款,为了挽救当时残局,开始改革发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列强开始提出仿造铁路,而满清以把清江浦(今淮安)至京城线路成为首选,与淮安以南的运河水路相连,从而改变淮安以北的陆路通行,当时把这个铁路的活包给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本想干一番大事儿收到了,顽固派的阻挠计划流产。

转眼儿到了1898年9月,英,德资本集团背着中国,在伦敦举行会议,擅自决定承办津镇铁路(天津至镇江)。清政府惹不起大鼻子,于1899年,清政府和英德集团签订了<>,并规定自天津至山东峄县段由德国承筑,峄县至镇江对岸的瓜镇段由英国承筑。津镇线的南段进入江苏的线路为:淮安-宝应-高邮-扬州-镇江。

但历史奇怪又复杂,津镇线的筹备正好碰到了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背景之一,就是强烈反对西方列强对国家内地路矿资源的掠夺,国内掀起了反洋热潮,对洋人大开杀戒,洋人无奈,津镇线"流产了"。到了1905年前后,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收回路权运动,英德方面在津镇线问题上态度十分强硬,于是清政府左右为难之中,1908年1月,与英德银行代表签订<>,弃,"津镇线"改修"津浦线"。南段取到安徽,至南京浦口。这样一来扬州以及苏中,苏北的命运逐渐衰落。

扬州文史研究前辈汤杰先生说,当时扬州盐商巨富害怕津镇线的修建势必影响到自己的住宅,坟地,园田的利益,四处奔走,发挥影响力,阻止津镇线。第二是当地士绅也坚决反对建津镇线,因为津镇线建成,扬州必然非常繁荣,将取代镇江的作用。因为这也导致了扬州以北,京杭大运河的延线城市,通州,临清,济宁,淮阴 ,淮安等都走向了衰败。

北京至天津铁路,津浦线加沪宁线构成了现在的京沪线铁路,这条线自北向南纵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是铁路的建成和发展拉动了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拉近我们生活的距离,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






曹操老乡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地理原因。其实现在的京沪线在民国时代是由三段构成的。这三条线路分别是北京到天津的平津线,当时北京被称为北平,天津到南京浦口也就是长江北岸的津浦线,南京到上海的京沪线。南京长江大桥修通以后,这条京沪线才完整贯通。在这以前,旅客需要下车坐轮渡。

观察其中最长的一段,也就是津浦线的走向,就不难发现,从安徽过境进入徐州是相对比较经济的一种走向。如果直接北上,就要跨越洪泽湖,要么建设一所特大的长桥,要么就要继续绕行。这条铁路是从清代晚期开始修建,清政府当时修建铁路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尽可能的节省经费。这是因为晚清时期清政府的财政拮据,修建铁路所需费用巨大,需要向国外借款,利息又很重。因此能省则省。从费用层面上来看,确实也不适宜绕行苏北其他地区。

第2个原因和李鸿章有关。这条铁路的建设,是在李鸿章的主持下进行的。李鸿章是晚清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像铁路建设这样的事物是洋务派当时建设的重点。李鸿章参与了中国晚清时期多条重要铁路的建设,比如京沪线,京汉线。

众所周知,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在修建铁路的时候,经过安徽实际上也有助于安徽后续的经济发展。李鸿章决定京沪线通过安徽,既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其实也有扶持家乡发展的个人情感在里面。

应该说京沪线的走向,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


用户4325101516


那肯定是为了拉安徽一把。不过这个省基本上是属于捧不上手的刘阿斗。首先省会城市合肥没弄好。应当在徽州地区弄省会城市,与南京成为姐妹城,有双城效应,能够有辐射或者带动别的落后地区的作用。现在自顾不暇,想帮本省内别的地区,不太可能。说你是为了你好,否则我也真可以当做没看见。


一般般的过客


安徽蚌埠,是中国铁路系统最离不开的站,历经百年,战略地位及其重要,铁路系统内已经习惯了很多年,调度,协调,后勤补寄和保障,已经非常成熟,走安徽就是要在蚌埠建高铁,和原蚌埠站能相辅相成,互补管理。现在的合肥铁路是原蚌埠铁路局整体搬迁走的,合肥站就是蚌埠站的亲孙子。


畅宝乐贝


一、徐州东南方向宿迁再南下就是洪泽湖,河网湖密布,施工难度大,投入成本多,宿迁直线南京这条线经济效益不大,人口不多。二、徐州南下平原宿州东(中国最大县级区),再南下蚌埠(京沪与京福唯一交汇点)安徽重要铁路枢纽。继续南下滁州南京都市经济圈范围内。三、安徽地处长三角腹地南下北上,东西贯通被誉为欧洲的“德国”十字路口。国家高铁路网八纵四横占三纵(京沪,京福,京九),四横占两横(沪汉蓉,徐兰)。


星星点灯1890


苏北已规划有沿海高铁,青岛至南通,还有连镇淮扬,连徐高铁,很快就实现地级市之间都连上高铁,京沪再从苏北过有意义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