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徐渭先贤书法作品?欣赏者是否要进入精神分裂状态?

遅明道人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有狂生徐文长之说,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等。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徐渭在文学,美术和戏曲上都有非常高的造诣,书法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一般人很难看懂,用笔狼藉,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喜欢,自认为“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

陶望龄曾说过其书法“称为奇绝,谓有明一人”。袁宏道则称:“予不能书,而谬谓文长书决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矣!”

提问者问的怎样欣赏徐渭先贤的书法?我认为对书法艺术的欣赏,不能单看书法的书写和行文的,还需要注重联系到创作者的性格和书法的特点,以及所处的历史环境来综合看待。        

徐渭有狂生徐文长之说,是明代绍兴的一位文人。从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虽然文学出众,但是却在科举方面屡屡碰壁 ,一连八次考试,皆以失败告终,再试有司,皆以不合规寸,摈斥于时。徐渭一身都不得志,明代嘉靖倭寇进犯浙闽沿海,平时好阅兵法,先后参加了柯亭、皋埠、龛山等地的战役,并出谋划策,初步显示了军事才能。引起了浙江巡抚胡宗宪的注意,欲招其入幕府,充当幕僚。徐渭钦佩其抗倭胆略,感念他对自己的信任,遂同意追随。后胡宗宪被构陷而死深感痛心,担忧自己受到迫害,对人生彻底失望,以至发狂。写了文辞愤激的《自为墓志铭》,反复自杀有九次之多。明神宗时期虽有短暂仕途,但生性放纵,不愿受传统礼法的束缚。平素生活狂放,对权势不妩媚,一生命途多舛,遭遇坎坷,晚年悲苦凄凉,形影相吊,他将自己的悲愤和怀才不遇之感融注于笔端。

欣赏者是否要进入精神分裂状态?我认为作为一个文化人提问者为何有如此之问?提问者觉得在在欣赏其书法时,需要进入该种状态也是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欣赏境界,或许作为旁人的我无法体会到其中的意味。

徐渭的行书已用“己意”实现了对传统笔法的改变。以前说“董其昌破坏了墨法”,在这则要说“徐渭破坏了笔法”。实现了作品创作中笔法的改造。用笔姿态各异,不拘程式,线条颇具厚重感,其潇洒处可以与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字相比拟。草书用笔狂放,淋漓宕逸,不拘形似而神采殊胜,充满着豪迈之气。

晚年徐渭的草书到达了同时代的极致,行笔如排山倒海,线条充满了奇异纵肆的激情和力量。章法也不拘古法,其狂草作品,有时字与字的间隔几乎不留。狂草入画的首要特征是运笔飞动放纵,另一个特点是笔势连绵不绝。有些表面上不相连的墨块点线,却笔断意连,真气贯通。求新意于法度之外的思想,与他自由奔放的个性相符合。代表作有《代应制咏剑草书轴》和《代应制咏墨草书轴》。

巨幅大轴,满纸密不透风,如万箭齐发,万马奔腾,又如黄河之水自天而来,令人观之气不盈息,紧张、战栗、激动、痛快,若亲临原作,远观只觉血脉喷张,竟然手舞足蹈,近察又觉巨大的壮美把你向外推开,那是德国剧作家莱辛所说的悲剧的力量,如暴风骤雨般瞬间把你裹挟。一吐胸中块垒,何其畅快!

也许徐渭的狂草有此特点提问者才会有此提问也不作为怪了。

书法好为何无人继续发扬?我认为无怪乎二点。

其一,徐渭的章法就是毫无章法,自成章法,其开合、擒纵、避让、呼应、穿插、虚实、轻重、大小、方圆……可谓随心所欲不逾矩,又腾挪辗转兴尽而归,他没有像历代书法家那样提供一条清晰的规律让你依循,在巨大的气势逼迫下,想找寻他的用笔规律只会让你手足无措。

其二,徐渭的书法和其的绘画二者不能分离,无论他的《墨葡萄图》,该画以草书笔法作画,行笔豪迈而不肆野,叶、果用淡墨加胶矾挥洒,墨气淋漓酣畅,产生了极佳的晕散效果。以草书笔法写枝蔓,以泼墨法染树叶,以饱含水分的笔墨点葡萄。还是《牡丹蕉石图》该画通过墨的干湿浓淡和相机积破,笔法来去纵横,和巧妙的交叠,着力写出了这三件东西卓立世间而生趣盎然。其淋漓湿润的墨韵及气势奔放的用笔以及笔墨技巧的运用上结合着生纸的性能,运笔汪洋恣肆,畅快淋漓。都使人觉得他的泼墨写意画简直就是一幅慷慨淋漓的苍劲书法。

正如张岱所言:“今见青藤诸画,离奇超脱,苍劲中姿媚跃出,与其书法奇绝略同。昔人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余谓青藤之书,书中有画,青藤之画,画中有书。”做到了“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境界。

提问者找不到徐渭的书法美感,也不用惭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个时代的和每个作者的文化作品都有时代和作者的鲜明特征,还有相应的文化底蕴。作为后世之人不易理解和欣赏也是难免的。

回答有不足之处,请共同探讨。







中外旧闻说


徐渭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的是巨大的,无论书法、绘画、诗词、文章皆是影响千古的人物,他是承接历史文脉的一个人,无论是书法创作的理念,还是他的书写技巧,以及他的思路皆为后人之人所效法。

在明代以前,人们没有书法装饰这个概念,之前的书法作品皆为尺牍或者长卷,到了明代书画作品开始出现装饰的目的,这个时候的书法从创作上出现了大幅的竖幅作品,徐渭正是在这种需求下进行了一种探索,而且这种探索很成功。

人形容徐渭的字,叫做“乱石铺街”,徐渭的这种探索打破了前人行与行之间不贯通的桎梏,是对于自晋人之后的创作常规的一种创新,并且这种章法技巧,影响了后世的许多大家

明朝的书法受到了元代书风的影响,变得妩媚多姿,尤其以赵孟頫为代表的温润书风,才促成了后来馆阁体的滥觞。这时候书法的特点是缺少一种书法的“自信力”,徐渭的出现正好打破了这个局面。

徐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大草。他的大草气势开张,行列之分相互交融,是将自己情感融化于笔墨的最好体现。单从整体的面貌与精神气质,相信都会给每个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古人对书法的概念来自于傅山,他为了批判赵孟頫的书风,提出了一个观念,叫做: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徐渭的书法是性情的抒发,心到笔到而已。欣赏徐渭的字是欣赏徐渭的取法,其实若是对魏晋草书以及隋唐的大唐有所涉猎的话,你就不难发现,徐渭的字其实法度严谨,笔笔皆有出处,这种出处就在晋唐。 徐渭的创新来自于继承,没有继承的创新是毫无意义的,而且这种创新能力恰恰是艺术家对艺术领悟能力的一种衡量,只是徐渭对此达到了极致。这跟现在某些人推崇的丑书是完全不一样的。


欢乐国学


我们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要了解徐渭这个人,认知徐渭的书法之后,也许可以有所体悟。欣赏徐渭的书法作品,如同喝功夫茶,喝久了,也许或多或少可以品其味。

回答如有不妥,请您批评指正!

徐渭(1521-1593)是明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榴实图》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虽寥寥数笔,却处处有画意,笔笔见精神。在题画诗中,徐渭把自己比况成久居深山的石榴,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不被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凄凉的心情。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传达出中国独特的艺术精神。

一是徐渭之书,所以神气胜,乃在于他能以“运笔”一以贯之。徐渭曾多次论及运笔,《笔玄要旨》书中有《执笔法》,既讲执笔,而实重在讲运笔,执笔之正确是为了达到更好地运笔,书之形神全在于笔中求得。二是在徐渭看来,书法首在神韵,神韵须有生意,而生意须有骨力,故骨力是书法美的根基。三是徐渭在理论上讲天成,学习和研究书法者,若不知重己意之要旨,则其书必不能大进,更难获天成。观赏临摹之作,不可以是否与原本形迹相似为标准,而应看其是否充分流露自己笔意,这是衡量其是否为高手的准则。学习高手名家之书,最重要的是学其意,如能“取诸其意气”则我书必大有长进。书高尤在乎意高,徐渭作画重写意,作书亦是重写意、重天成。四是徐渭认为作书应当去俗,他在《题自书一枝堂帖》跋中说: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然此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为什么高书不入俗眼呢?这是历来书家经常提到的问题。究其根本,高书重笔意神气,俗眼重点画形迹。点画形迹可视而容易明白,笔意神气则非学养所至而不易领会,故入俗眼者非高书。重笔意神气者追求神意之高逸,重点画形迹者追求迹之美观。以神意高逸为宗旨,其笔力必强;以形迹美观为宗旨,其笔力必弱,甚至浮滑。故此大异其趣。五是徐渭的书法豪爽散逸,他在理论观点上亦推崇散逸。他崇尚米芾的书法,并不是学其形迹,而是取其“潇散爽逸”。他有《书米南宫墨迹》跋文云:阅南宫书多矣,潇散爽逸,无过此帖辟(譬)之朔漠万马,骅骝独先。米芾书法在北宋诸家中,最以狂放散逸见长,以至风靡南宋整个时代,徐渭比之为“朔漠万马,骅骝独先”,最为恰当,而此八字用来形容徐渭的行草书也是非常相合的。徐渭崇尚散逸,在评论其他书家时也曾表现过这样的观点,比如评黄山谷书,“构密是其所长,潇散是其所短”;评苏东坡书,“专以老朴胜,不似人之潇洒,何耶?”这亦是他在宋四家中最推重米芾的原因。





书法快报


欣赏徐渭的书法,是和欣赏古代其他名家的精彩书法一样的,不需要特别的欣赏法,只要按欣赏书法的方法来赏析就可以了。

如果认为徐渭的书法写得很狂、外形很乱,连认字都很困难,似乎人有点精神分裂字也分裂了,这有什么好呢?美在何处呢?怎么来欣赏呢?

这个问题不能怪徐渭,是书法欣赏本身存在的问题,是书法审美中存在的认识深浅的问题,也就是观众自己对书法理解的深浅问题。当然,徐渭自己也少不了责任。因为徐渭的书画太好了,名气太大了,价钱太贵了。于是,书画仿品出现了,仿徐渭的伪作肯定只能刷个乱七八糟的外形,仿不到徐渭书画形乱意佳的境界,有些赝作外形甚至更乱,增添了欣赏徐渭书法的难度。如图1赝品。

但是这个欣赏徐渭书法的问题怎么解决?不但现在无法解决,而且从古以来都难解决。因为书法的欣赏,首先牵涉到层次问题,其次牵涉到喜好问题。五代杨凝式的书法就写得乱七八糟,近似精神分裂,但黄庭坚说是写得像王羲之《兰亭》一样好,其他宋人则嘴上附和,腹中不以为然。见图2杨凝式书法。

关于书法的欣赏问题就不仅仅是徐渭个人书法的问题了,从古以来都是如此的,高书不入俗眼,常人多喜行楷。对于现代不用毛笔写字的人来说欣赏书法更难一些,好在印刷发明,好帖多多。只要多看书法,就能理解和接受一些外形不受看的佳作,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必进入精神分裂状态的。请看图3后徐渭书法:











王乃栋说书画


(一)

徐渭书法作品的艺术风格

徐渭书法作品是典型的晚明表现主义书风,其艺术主张与西方绘画的印象派有点类似。即着重主观情感、意象幻想的表达,出于“内在的需要”。

徐渭书法在比他略早一点的吴门书派所主张的反叛唐法出发,继而吸取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追求艺术个性化的积极因素中走来。他对王献之、张旭、怀素、米莆、黄庭坚等书家的作品都曾认真研习,又取诸北魏碑体、经体,但善于取诸家之神,融汇成自己的风格,尤其是苏轼求新意于法度之外的思想,与他自由奔放的个性相结合。

徐渭为人豪放不羁,“放浪曲蘖,恣情山水”,其书同其人,也是气象奇伟,光怪陆离。因此,对徐渭书法的评鉴,不可在点画得失上斤斤计较,而要观其整体精神气质。

徐渭书法以行书、草书为主,其行笔如排山倒海,线条充满了奇异纵肆的激情和力量,运笔飞动放纵,笔势连绵不绝,有些表面上不相连的墨块点线,却笔断意连,真气贯通。可以说徐渭打开了明朝以来的大写意表现主义书风。

徐渭书法.《女芙馆十咏》节选


(二)

徐渭书风形成的背景

明朝中期,城市工商业发展与社会财富之增,政治腐败、奢靡风行,旧有道德体系面临瓦解之颓势,与思想界以对人欲的适当认可为道德重建手段的儒学内部调整之时势相应,书法也开始冲击明朝初期的复古主义书风。虽然以二王帖学正脉的古典趣味仍在此间呈现艺术个性自觉的多数书法图像中存在,但跳出古法窠臼、自抒情性的价值取向已颇为明显。徐渭正是在这一语境中横空出世,开启真情性书风的大势。


徐渭书法.《煎茶七类卷》节选


徐渭活跃于嘉靖至万历年间,其所处时代,狂禅之风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蔑视礼法、放纵恣情的社会风气。艺术家所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及思想、性格的关系甚密。徐渭早年操琴习剑,广涉多门,融通三教,后科考失意,中年幕府生涯及牢狱之灾等对其人格发展变化的影响很大,并促成其书法之独创并包孕强烈的生命意识与荒诞意蕴,暮年之游历与捷户十年研习内丹则玉成了其书法精神之由反叛走向逍遥。

徐渭书法.草书轴


嘉靖时王阳明心学泛滥天下,思想界异说腾飙,心学承陆象山“尊德性”而来,其间本糅禅学,因其“禅学与圣人之学”二者“相去毫厘”,致研其学而出儒入佛者,如麻似栗。流风所扇,一般文人中谈禅者亦多如过江之鲫。他自小即受到家庭熏陶。嘉靖十三年(1534),徐渭嫡母苗氏卒,他遂由醉心丹术的长兄徐淮抚养。淮弱龄即访道,信之甚笃。耳濡目染,徐渭亦生发了对道家思想和丹术的浓厚兴趣。同时,徐渭就学家塾时还与喜好道禅的同窗萧女臣朝夕砥砺、拜访僧道,后又与亦师亦友、由道入禅而归宗阳明学的钱楩常相切磋。以阳明学传承谱系论,徐渭系王阳明再传弟子。嘉靖二十七年(1548),徐渭受业于王阳明大弟子季本,并问道于表兄王畿(龙溪),既汲收季本检束自我的“龙惕”观,亦复接受龙溪“良知自然”之主张。

受王阳明心学影响,徐渭认为艺术创作中,“神变”的主导则是“心”。以心为帅,以书法创作出于自然之心者为书法胜境,此与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和王畿倡言的“自然为宗”相呼应。要之,徐渭书学思想系以心学所倡“真性流行,不涉安排,处处平铺,方是自然,真规矩”、“真性流行,随处平满,天机常活”涵泳而出的“师心纵横,不傍门户”一说为其主旨,秉持重情真、尚本色之精神。

徐渭《咏月词轴》


(三)

徐渭类书风出现的必然性

众所周知,书法大体可以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书法自先秦至唐朝,每经一个大的时代,就成熟一种书体,并催生一种新的书体。先秦时期的大篆发展至小篆达到高度成熟,同时催生出隶书。隶书至东汉末年高度成熟,同时催生出行书、草书、楷书。行、草、楷三种书体在魏晋南北朝几百年间,各书体在各自地域逐渐达到高度成熟。至隋唐之际,则是对楷、行、草做了全面的完善工作。书法发展到唐朝,所有的书体发展、书法技术及书法艺术形式均以完善。书法在晋唐时期进入古典主义阶段。

自宋朝开始,书法的创造必然不可能出现在书体发展、书法技术及书法艺术形式这些属于书法本体的方向上,书法发展必然进入个人与时代相结合的抒情阶段,及全面走进书法的浪漫主义阶段。以宋朝的表意书风为铺垫,结合明朝社会风气的改变,王阳明心学的大肆风行,大写意书风必定会在这些因素的催化下产生,再加上徐渭个人的学识思想、人生经历,徐渭书法应运而生。徐渭书法的产生是书法艺术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必然产物,就像西方绘画发展到18世纪,各方面条件都以成熟,印象派必定应运而生,然后大肆风行。徐渭书画的出现也将中国书画推向了大写意的高峰,影响后世数百年而经久不衰。

徐渭《行书录杜甫七律诗轴》


(四)

艺术的欣赏

经由以上陈述,徐渭书法的欣赏断不只是美术的欣赏,而是综合性的艺术欣赏。

当然,这种综合性的艺术欣赏肯定逃离不了作为书法本体方面的欣赏。徐渭在书法上继承了唐宋以来的表意、浪漫精神,在形态上则不拘于前人所营造的精美图式。其点画笔法的呈现不再是我们欣赏魏晋书法时所看到的那样美轮美奂,带而呈现的方式是一任自然,服务于自己强烈的情感。其空间布局也不再斤斤计较、苦心孤诣,而是呈现出一种纵横错落、大开大合的状态。这也是对传统书法笔法及空间的反叛。这种反叛不是野狐禅式的抛弃、毁灭,而是以服务于自己思想情感表达形式的反叛。

艺术的欣赏,从来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中西方历史上对艺术欣赏做长篇大论的巨擘数不胜数,他们都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提出了艺术欣赏的诸多问题。比如“直觉说,“表现说”,“距离说”、“移情说”等等。各种学说也恰好说明艺术的欣赏是立体的。

诚然,在徐渭的一生当中,有几年是癫狂的,而且他的一些书法作品里也呈现出癫狂的状态,但也并不是说欣赏者去欣赏他的作品就必须要进入作者所处的“精神分裂”状态。人类对知识、对感觉的获得并不需要每一样都亲身经历,而是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事物来替代一部分。欣赏者即使没处于精神分裂的状态,面对徐渭的作品也能感同身受到很多与徐渭相关的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对艺术作品进行更高层面的欣赏,而这也是欣赏的一部分。

正如提出这个问题的作者,当作者提出是否要处于精神分裂的状态才能欣赏徐渭的书法时,其实作者就已经欣赏到了徐渭书法作品里的艺术价值,至少是某一方面价值。

徐渭书法.《草书条幅》

徐渭书法.《草书条幅》


纵横书法


欣赏徐渭的书法,是不是一定要癫狂状态?答案显然不是的。从欣赏角度而言,作为欣赏者,更需要理性判断,感性理解。对此我作以下几点分析:

第一,理性认识:创作状态并不决定成败。徐渭有很多作品是在癫狂状态下写成,但也有很多作品是在正常情况下写成,并没有百分百的依据说明癫狂时写的更好。在欣赏上,并不能就捉住这一个点来作为依据做太多无必要的延伸。

第二,理性认识:创作状态与欣赏状态不是一回事。怀素醉酒写自叙帖,颜真卿悲伤作祭侄文稿,这些都是作业的创作状态,并不是意味着欣赏者也需要这样状态才能与之相通,才能体会到作品之妙处。很多人喝不了酒,难道就看不懂怀素?不悲伤就不能体会颜真卿?理性分析,感性理解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三,理性分析书法本身。其实作者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质量如何。不论是欣赏还是学习,并不是要求学习者或者欣赏者要达到这个状态才能与之相通。作为欣赏,更需要认真如体悟分析作品的笔法、章法等乐观存在的共同规则,这样也是欣赏一切书法作品的通用手法。

第四,感性理解作品。作者创作状态并不一定都决定着作品的好坏,要想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态,很多的从作品的内容到书写上的结构、动作等等细微的地方去观察体会,才更好的领悟到当时的境况。

粗略的总结出几点,作为我个人的欣赏经验,希望能有所帮助。










新堂的艺术生活


徐渭的书法结字险劲而紧密,笔法爽脱而遒劲,可以看出师法的是米书遗意。他是放荡不羁,性情奔放。不是精神分裂状态 ,他的书法也是创新。





笔翰书画


徐渭被称为"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是晚明真正个性鲜明、创出明代书法特色的书法大家。他擅行草,尤以狂草最见本色。其书法方圆兼济,轻重自如,笔墨纵横,跳逸飞动。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山阴布衣等。徐渭才华横溢,诗书画全能,又多结交文人名士,因此声名渐远。后因故获罪下狱,深受刺激,精神一度失常,晚年以书画为生,穷困而终。

徐渭的书法和他的个性一样狂放不羁,主张学书要独出于己,目的在"寄兴",就是表现自己的真面目。他的行草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他的狂草气势磅礴,笔墨恣肆纵逸。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自负,"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弄墨人3476384831199


徐文长先贤画已成定论,后人争相叩首膜拜,不别垒屋!至于其诗其文,此处不论。

就其书法,我这村野俗夫,看来没有人指导,估计五百年也读不懂!为了隐盖自己俗夫之嫌,我着实研究过一番,最后还是不懂!

惭愧啊,我怎么也找不到他书法里的美感!

哪位先生,请告诉我:

1、怎样欣赏徐渭先贤书法?

2、欣赏者是否也要进入精神分裂状态?

3、如果其书真好,为何无人继承发扬?

回答者注意事项:

一、不要不懂装懂;二、不要人云亦云,牵强拼凑;三、不要没有美学常识;四、不要没有书法实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