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八局“八一雷神山突擊隊”紀實:歲月靜好,是因為有太多人在負重前行

中建八局“八一雷神山突擊隊”紀實:歲月靜好,是因為有太多人在負重前行

中建八局“八一雷神山突擊隊”紀實:歲月靜好,是因為有太多人在負重前行

“他們不是醫務人員,但要向醫務人員一樣逆向而行,將個人安危拋擲身後;他們不是軍人,但他們堅決執行命令,義無反顧!”這是中建八局一公司接到火速馳援武漢雷神山醫院時出發前的誓言。由著名作家晨曦(王洪曦)創作的報告文學《用奉獻搭建生命的堡壘》真實記錄了中建八局“八一雷神山突擊隊”馳援武漢雷神山的歷程,他們用行動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詮釋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真諦。

用奉獻搭建生命的堡壘

——中建八局“八一雷神山突擊隊”紀實

我們之所以能夠歲月靜好,是因為有太多的人在負重前行——題記

2020庚子鼠年的除夕。武漢,人們正沉浸在闔家歡聚的美好之夜。而一種被稱之“新型冠狀病毒”的惡魔,詭異的張開血盆大口,如幽靈已悄悄潛入這座靜匐寒冬裡的千年古都。瘟疫似強盜入侵,其病毒傳播之快令人猝不及防。一時間,全國從城市到鄉村瞬間被瘟疫籠罩。生死攸關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向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發出號召。面對前所未有的考驗和疫情向人類發起的挑戰,在這個寒冷的冬天,楚漢大地與全國人民一起,眾志成城,軍地醫務工作者火線救援,一場堅韌、頑強、壯烈的抗擊疫情阻擊戰在舉國上下打響。

武漢,這座被世界稱之為“東方芝加哥”的英雄之城,在庚子之年,成為黨中央和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疫情暴發讓武漢告急,原有醫院包括臨時建的火神山醫院,方艙醫院因疑似患者、確診患者的急劇上升面臨巨大壓力,面對需要住院的患者,現有醫院病房已捉襟見肘。絕不能因病房的不足而耽擱對病人的救治,黨中央英明果斷,建設“雷神山醫院”方案下達。2月3日上午11點,總部位於山東濟南的中建八局一公司接到火速馳援武漢雷神山醫院,與全國數千建設者一起擔起雷神山醫院“生命防線”,的建設任務 。

疫情就是出征的命令,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抗爭。中建八局一公司從接到命令到百人突擊隊組建成立僅用4個小時,公司員工踴躍請戰,48名項目負責人、200名員工在出徵令上按下自己鮮紅的手印,中建“八一雷神山突擊隊”以及由18名黨員組成的臨時黨支部同時宣佈成立。在出徵儀式上,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董文祥帶領突擊隊員宣誓:“我志願加入馳援雷神山突擊隊,聽從上級指揮,服從隊伍安排,令行禁止、使命必達、召之即來、戰則必勝,確保提速度、保質量、重安全,不負黨和人民的重託,用奮鬥擔當展現八一風采!堅決打贏雷神山建設攻堅戰!”

我不是醫務人員,但我要向他們一樣逆向而行,將個人安危拋擲身後;我不是軍人,但我堅決執行命令,義無反顧!儀式過後,突擊隊員分別從濟南、合肥、鄭州出發,歷時10個小時的長途奔波,於2月4日凌晨兩點到達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此時,疲憊的突擊隊員沒有聽從指揮部領導讓他們休息的命令,在組織入場教育、黨員宣誓、體溫測量後,立即會同兄弟單位商討施工難點及施工進展情況,召開工程碰頭會,施工區域和機電安裝內容,制定工期計劃等一系列工作,2月4日上午8點正式進場施工,當指揮部下達11天內完成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的電氣、給排水、通風、通電、消防施工任務時。現場情況還是讓隊員們有點傻眼了。材料自己解決,設備自己調撥。而讓隊長張鑫更焦慮的是進場當天下午兩點就接到了一道 “軍令”:保障整個施工現場的供電,天黑前必須完成首個通電節點。再硬的骨頭也得啃!為保證不耽擱施工進度,第一時間向公司報告,當天電焊機、PE大管道熱熔器等機具器械50臺全部到位。而從到達到準備工作就緒,24小時突擊隊員竟沒有一分鐘的休息。輪班鏖戰、日夜不眠,他們常掛在嘴頭上一句話就是:我們再快一點,再快一點,就能給更多人多一分生的希望,從進入場地的那一刻,他們開始與時間爭奪的比賽。

在全民抗擊“疫情”的戰鬥中,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因為它是寄託著全國人民的希望和危重症患者抵抗死神的最後防線。在雷神山醫院項目建設現場,這群身著中建八一標誌的建設者走進我們的視線,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我不是英雄,只是有人需要我”。而故事則是在他們完成任務回來後,我電話採訪仍處於隔離期間的隊長張鑫後寫就的。此刻,在放下電話的那一刻,每一筆寫下的文字是寂靜,沉重,疼痛和深深的感動。我從他們平凡的故事裡似乎看到出征前他們邁著鏗鏘有力的腳步遠去的背影,以及背影后那無法表達的那一絲牽掛,儘管他們已經凱旋,但我還是願意讓大家跟隨我的文字走進他們11天創造的雷神山“中國速度”,重溫他們抗擊疫情的生死時速。他們與白衣天使、人民子弟兵一樣,面對生與死的考驗默默地恪盡職守,顧不上自己的家人,甚至顧不上自己,冒著隨時被傳染的危險逆行而上。今天,一起走進他們的故事,傾聽他們以自己行動唱響的一曲中國建築勞動者平凡的樂曲------

抗擊疫情如救水火。令人震撼的奇蹟背後,因為使命,所以堅定逆行,因為責任,他們用奉獻搭造生命的橋樑,義無反顧投身到這場防疫大戰中。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中建“八一雷神山突擊隊”負責的區域是雷神山最為艱鉅的部分,由於進場時間較晚,所需施工材料、機具更是由於疫情發生採購困難,建材緊張,一直是參建單位面臨的難題,市內各大建材城均停業,而小到一顆螺絲,大到通風機都得施工方自行籌措,“開車滿城找,有什麼買什麼,另外再跟長期合作的建材商聯繫,看能提供什麼支持。突擊隊現場生產負責人李徵主要負責現場工人、機具、材料的調配工作。由於他要在各個地塊奔波,所以大家經常處於“找李徵”的狀態。“找到了他就有材料,李徵擁有多個醫院類項目的豐富經驗,是名副其實的“醫院寶典”。早在進場施工之初,他就提出“醫院項目新風系統必須加高效過濾器,這種材料必須想盡一切辦法找到,醫院項目冷凝水必須單排,避免交叉感染,要對病人負責”。雖然現場工期緊張,但他依然對施工質量有著嚴格的要求,不僅要又快又好的幹完工程,還要讓醫院具備良好的使用功效,這是李徵堅定的信念。為能最早領到材料,他帶領突擊隊十幾名工人一直奔波在雷神山醫院每一個項目部,為了施工急需的10颱風機,突擊隊員徐永恆連續20個小時,打了200多次電話,步行15公里走遍了工地所有區域,硬是在送貨進口區等候了8個多小時,最終將風機留住。除了材料機具難度較大,施工難度對突擊隊員同樣也是巨大的挑戰。病房區因為頻繁接觸確診患者,是病毒傳播的重災區,為確保病毒不隨空氣向外流動,造成交叉感染,室內空氣潔淨度要求極高,均需裝置負壓新風系統,通過超靜音風機,將室內有害氣體抽離後專項排放。這對機電安裝和設備調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涉及到供配電、通風空調、醫用氣體等近10項系統內容,其施工工藝複雜程度難以想象。離交工日期還剩最後1天,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突然發生,當9日晚10點調試通風系統,22臺送風系統竟有6臺啟動20分鐘自動停機。巡查整整4個小時,原因還是找不到。看著體力已經到達極限的工友,李徵明白如果6臺機器運轉不正常,整個空調通風系統將無法調試,時間不等人,大家咬牙堅持,經過三小時的奮戰,終於在凌晨五點查清楚故障原因,望著正常運行的設備,勞累過度的他和隊員們癱坐在在房頂上,凍僵的雙手已不聽使喚。

雷神山速度奇蹟的背後,是這群鐵軍團隊超越想象的付出。為保障首個通電節點,他們甚至是48小時連續作戰。面對作業面特殊情況,突擊隊制定了“專業小組長”制度及科學施工、樣板引路、現場“6小時彙報”制度,最大限度提升效率與品質。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但是突擊隊員們化壓力為動力,由於他們的施工速度快、質量高,獲得院方的高度認可,突擊隊負責施工內容新增加A1、A3病房區和藥庫區、醫護通過A區4個區域,並承擔起了施工難度最大的公共區域內通風空調系統施工任務。經過努力,突擊隊克服了現場材料稀缺、天氣多變、工序穿插多、後勤保障難,疫情帶來的心理壓力等挑戰。晝夜奮戰,按照上級下達的3天通水、4天通電、6天通風的期限,最終在2月10日,提前一天全部設備調試完畢。並抽出隊員協助兄弟單位工作,只到醫院全部完工。原非典時期北京小湯山醫院院長、現雷神山醫院建設專家顧問張雁靈事後感慨道:“雷神山”建設標準高於“小湯山”,如果說北京當年是一場“遭遇戰”如今的武漢打的是一場“阻擊戰”,雷神山醫院醫療硬件保障更強、汙水處理、空氣淨化等對環境的影響是巨大的,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真的是個奇蹟。

雷神山醫院正式交付使用,首批重症患者陸續進駐。中建“八一雷神山突擊隊”展現出的“中國速度”,令人驚歎。李徵,是中建八局一公司安裝濟南區域的生產經理。也是接到通知後第一個報名的。剛上一年級兒子問他為什麼要去武漢?他說那裡需要爸爸。11天,他和隊員們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吃過一次完整的飯,手磨出血泡,雙眼紅腫充血,這一切都不能讓他們停下工作收到的腳步,因為,他們心裡明白,時間就是生命。來自河南洛陽的劉偉、孟正偉,曾在多年前在公司從事專業機電安裝工作,已離開多年。但當聽說有機會參與到“雷神山”項目建設中,曾參加2003年非典的兩人自駕5小時趕到武漢,成為了中建“八一雷神山突擊隊”的編外隊員。突擊隊員楊露負責現場壓力最大的通風工作。在他前往武漢的那天,小女兒剛剛滿月,他帶上黨徽,揮別了愛人與孩子,開始了這次堅決的遠征!公司華中片區經理方磊是突擊隊對外協調負責人,他發揮“屬地作戰”優勢,採取採購與調用相結合,從周邊項目調用多臺電焊機、切割機等施工機具及材料,保障工程施工速度。鏖戰十日只在車上休息三次,每次不到3個小時。而隊友空調負責人張志龍從抵達現場後,每天都是凌晨2點後才能返回住處,一天下來竟步行20公里,雙腿腫脹也未曾歇過一天。中建八局西南公司安裝分公司員工胡強,每天隨時關注著疫情的動態。當他在公司工作群看到援建雷神山醫院的通知。胡強沒有一絲猶豫,在第一時間和同事李龍、潘航報上了名。2月5日凌晨零點左右,他們自駕從成都出發,歷經十五個小時的長途奔波與三名志願者終於抵達了這座被病毒圍困的城市。對於去年剛做了結石手術,同時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的胡強來說,長時間的顛簸,腰痛讓他幾乎不能站起來,但他來不及歇息,便按照突擊隊交代的任務投入到工作中。而發生在中建“八一雷神山突擊隊”隊員這樣的故事已無法用文字敘說。因為,我知道與他們的付出相比所有的文字此刻都是蒼白的。在與隊長張鑫電話交流的過程中,我從張鑫哽咽的話語中得知,短暫的11個日日夜夜,從管理者、共產黨員到參戰隊員他們每天平均睡眠不足5個小時,即便是突發的病痛,受傷,隊員們也沒有一個離開崗位,甚至連跟家人打個電話的時間都不願意浪費,每個班組有黨員,在這場大戰中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得以最完美的體現,最苦,最累、最危險的地方總會看到黨員忙碌的身影。張鑫說,第一天到工地,由於施工單位多,醫院準備的盒飯需要排隊一個多小時才能領到,為節省時間,突擊隊員們乾脆自備方便麵、鹹菜。來自安徽淮北的“95後”突擊隊員金牛,是2019年新入職員工,也是突擊隊年齡最小的成員,從開始施工到工程交付。他休息沒有脫過衣服,任務完成回到家腿腫的線褲都脫不下來。聊起這次援建任務,他說:看到醫務工作者們披星戴月地工作,能出一份力不僅是工作,更是一份榮譽,如果沒有把這件事做好,自己恐怕一輩子都會後悔。話樸實無華,卻擲地有聲。

大愛播灑萬長光,不信東風換不回。雷神山醫院正式交付使用的那天,作為打前戰的突擊隊員們,當看到正式進駐的遼寧醫療隊,救護車駛入雷神山,醫院病區陸續投入使用,醫護人員開始忙碌的身影,這才確信他們打贏了這場時間的戰爭。因為,他們明白早交付一個小時,病人就能早一點得到救治,這是與時間賽跑,更是為生命抗爭! 央視新聞8日報道,雷神山醫院今日正式交付使用並將收治首批患者。該院有2個重症醫學科病區、3個亞重症病區及27個普通病區,除重症病區外,病房均為2人間;設一間手術室。醫院還設置有心電診斷科、超聲影像科、放射影像科及醫學檢驗科等醫技科室,配備CT、床邊超聲、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艾克膜、床邊血氣分析儀、有創無創呼吸機等必需的設施設備,並實現CT和心電的遠程診斷傳輸。而這一切,都融進了中建“八一雷神山突擊隊”每一位隊員真情的奉獻和大愛。他們用行動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詮釋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真諦。

採訪結束,當我問到參加雷神山醫院建設最大的感受時,張鑫沉思許久告訴我說,能為抗擊疫情盡一份力,說真的,我並沒有感到有多大成就,因為,無論是當年的非典還是今天的新冠病毒,給民眾帶來的傷害讓我們從心裡難受,而人為與自然作對帶來的災難才是我們要反思的根本。對於張鑫的話我也想入深思,人類與大自然應學會尊重而不是征服,與自然和動物和諧相處這才是正確的選擇。不管今天科學家怎樣確定病毒來自於何種動物,我想奉勸那些貪得無厭張開醜陋的嘴,蠕動自以為能消化一切的胃,去享受自我滿足味蕾的美食,卻忘記依靠自然生存的動物因你的自私而產生的憤怒,甚至是對人類帶來死亡及毀滅,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每個人的反思。

2020年2月18日寫於濟南

作者:晨曦,原名王洪曦,1981年入伍,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原人民武警報社編輯,出版發表文學及影視作品一百餘萬字。作品散見於人民日報、解放軍文藝、解放軍報、文藝報、青年文學、當代、收穫、山東文學、北京文學、星星、詩刊、人民武警報、中國作家等報刊,先後在解放軍文藝出版社,中國炎黃文化出版社出版詩集。詩歌獲解放軍文藝獎、詩刊、解放軍報、人民武警報、橄欖綠優秀作品獎、報告文學《萬里征程押鈔兵》獲山東省十佳作品獎,《生命讚歌》獲解放軍報優秀作品獎,武警文藝獎,《打開治療小兒麻痺迷宮》獲中國記協全國健康科學徵文三等獎。長詩《奶奶》獲2018年《青年文學》獎。散文《無塵日照》獲2019年中國作家協會(日照)中國散文季優秀作品獎,併入選散文集《初光》。

閃電新聞記者 譚晶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