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危機的另一個名字叫轉機

疫情之下,沒人倖免,經濟牽一髮動全身,大家共同承擔業果。

中小企業的老闆焦慮:“再這樣下去,公司要撐不下去了!”

職場上班族也焦慮:“老闆不賺錢,肯定要縮減成本,不會返工潮就是裁員潮吧?”

今天我們聊一聊,疫情會給我們職場人士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可以如何應對?


01.一定會裁員,但下一個不一定是你

受疫情的衝擊最大的,是旅遊、餐飲和影視娛樂等“非生存必需品”的所有行業。

但是,其他行業也沒好到哪裡去。疫情不好轉,為了減少開支,估計3個月內會有裁員潮。

更何況,近兩年本就是經濟寒冬,就算是沒出現疫情,誰能保證你的公司絕不會裁員呢?

籤籤不是在危言聳聽,而是想告訴你:裁員不是現在才面對的問題,在職場,危機感是時刻都要有的。

假如你平時就鬆散敷衍地工作,哪怕被裁了,也不能怪老闆怪這次變故。

假如你平時工作認真、並且不斷打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哪怕被裁了,你也依舊能安然渡過危機,很快找到下家。

核心競爭力,才是職場人士的護身符。

疫情之下,危機的另一個名字叫轉機


02.成年人的底氣,來自存款

創業的老闆都知道這個道理:“在公司收入為零的情況下,自有現金流活不過6個月,公司就會很危險。”

就我們個人來說,其實也是一樣的。你可以想想,你現在手裡的錢,夠活6個月嗎?

這些天刷微博,看到很多人,比起擔心自己感染,更多的是在焦慮下個月的卡債、房貸車貸、花唄......

這次的疫情,給那些總是超前消費、完全不顧存錢理財的人,上了一課。

我們之前生活的環境,沒有戰爭疾病,沒有天災人禍。讓我們習慣性認為——明天全是美好,意外總不會降臨到我頭上。

這回我們知道了,活著比什麼都重要。

比體面的衣服包包、文藝小資的旅行、美味可口的大餐,都重要。

人生不會只有美好,而成年人的安全感和底氣,來自於存款。

在家隔離的這段時間,好好審視一下自己的儲蓄習慣。

疫情之下,危機的另一個名字叫轉機

養成記賬的習慣。它能讓你清楚知道自己把錢花在哪裡了,花之前也會稍微想一下。

每個月至少存下月薪的10%當作應急金。先別喊著工資不夠花,我們普遍認為 收入-支出=結餘,不妨換一種思維方式 收入-結餘=支出。存10%就沒那麼難了。

把存錢的銀行卡和平時花銷的銀行卡分開來。不然你一定不知不覺把應急金花光光。


03.危機的另一個名字叫轉機

很多公司都會多開拓幾個產品或產業,這樣能在危機來臨前”多條腿走路“,不至於一擊即垮。

我們也可以將自己優於常人的技能,打磨成一門副業。

疫情之下,危機的另一個名字叫轉機

有個朋友會做PPT,一開始他意識到自己在這方面比別人做得好那麼一點,後來就一直自學精進這門技能。

現在憑藉這門手藝,他獲得了領導額外的青睞,並且他都開始接單子了。哪怕疫情期間,無法出門上班,靠這門副業就可以維持他的生活。

技能,一旦習得,是別人拿不走的東西。

這段時間大家宅在家裡,有人躺在床上刷手機,有人把平時沒時間看的書和紀錄片都拿出來看,也有人哼哧哼哧學習新技能。

有一句話我覺得太狠了,但也無法否認:你怎樣度過你的假期,就怎樣度過你的人生。

平時總掛在嘴邊"吃吃睡睡就是我的人生理想",這個理想現在實現了,但你並不如想象中那麼開心。

你想去上班,去奮鬥,去競爭。但只有焦慮是不夠的,你還需要行動。

疫情期間,閒暇時候變多了,其實完全可以利用起來,提升自己,打磨自己。

可以是你的愛好,攝影畫畫或書法,也可以是office或英語。

你現在的努力,能給你的未來多一種選擇

疫情結束,你會失業麼?

有沒有回答“我不會”的底氣?

關注 ,陪伴你成長,歡迎各種網友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