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疫情,对蝙蝠有了新认识!它竟占领了生命科学的制高点

这一次,借助新冠病毒的肆虐,蝙蝠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人类再也不敢轻视这个长相丑陋的家伙。

这次疫情,对蝙蝠有了新认识!它竟占领了生命科学的制高点

而就从医学、基因剪辑、癌症攻克、人工智能等各个方面来说,人类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渺小,也许,人类的科技水平也只不过就是蝙蝠的水平。

蝙蝠有何能耐?何以占领了生命科学的制高点?

蝙蝠是什么?

蝙蝠(学名:Vespertilio superans Thomas),属翼手目动物,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下的一类动物,属于哺乳动物,目前有大约1300多种。

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分布遍于全世界,在热带和亚热带蝙蝠最多,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休息,夜间觅食,[1]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 蝙蝠的吻部像啮齿类或狐狸,外耳向前突出,很大,而且活动非常灵活;颈短,胸及肩部宽大,胸肉发达,而髋及腿部细长;除翼膜外,全身覆盖着毛,背部呈浓淡不同的灰色、棕黄色、褐色或黑色,而腹侧颜色较浅。每年繁殖一次,每次产1-2个幼崽。

全世界一共有哺乳动物约5500种,蝙蝠是哺乳动物中唯一会飞的。

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蝙蝠的分布遍于全世界。

已知最早的蝙蝠化石是有5000万年历史的食指伊神蝠,它们比人类的历史,久远太多太多了。

这次疫情,对蝙蝠有了新认识!它竟占领了生命科学的制高点

寿命最长能达40年,通常4-5年。

除了狐蝠和果蝠完全食素外,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在昆虫繁殖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甚至可能有助于控制害虫。某些蝙蝠亦食果实、花粉、花蜜;热带美洲的吸血蝙蝠以哺乳动物及大型鸟类甚至人的血液为食。这些蝙蝠有时会传播狂犬病。蝙蝠呈世界性分布。在热带地区,蝙蝠的数量极为丰富,它们会在人们的房屋和公共建筑物内集成大群。

白天窝洞里,夜里出行,群体性出行,一次可达上百万只。

蝙蝠NB什么?

蝙蝠身体具有的能力,是人类再进化万年也达不到的,只能借助于高科技的基因革命和人工智能来弥补,即使是如此,未来100年,想超越蝙蝠,也是一件极其难的事情。

如何理解蝙蝠的NB呢?

我们都看过很多科幻电影,就是未来战士,被装配了高科技设备和特异功能的特种部队,红外、飞翔、探测、雷达、伤口快速修复等,这些在蝙蝠看来,太小儿科了,老子早就都有了。

这次疫情,对蝙蝠有了新认识!它竟占领了生命科学的制高点

1、DNA损伤自修复机制。

2、24小时免疫应答。

3、有人类梦寐以求的基因修复功能,避免癌症。

4、持续发高烧能力,可高达56℃(由-7.5-48.5℃),抑制病毒复制。

5、雷达定位功能。

6、比皮肤快10倍的薄膜修复。

7、骨爪结构可以空中180度漂移。

8、翼毛上有传感细胞可以计算风阻。

9、脑中有氧化铁可用地磁导航。

10、吸血后快速利尿以防飞不动。

11、心跳从10-800/分钟随便动,可以假死冬眠。

12、鼻叶下的热受体相当于一个红外成像仪,可以探测到动物身上血流量最大的血管,下嘴准。

13、蝙蝠的干扰素24小时应答,随时合成抵抗病毒和癌细胞。

14、老子会飞,你能杂滴。

这一身装备,雷达,红外,导航,传感器,自修复……简直是NB的未来战士和特种部队。

这次疫情,对蝙蝠有了新认识!它竟占领了生命科学的制高点

每个特性,都TM是高科技。

于是,人类通过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发明了雷达。某些国家研制的隐形飞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蝙蝠的拷贝。

因为这些强大的基因、免疫、抗病毒能力,所有蝙蝠成了诸多病毒在进化过程中的宿主,可以共同在体内生存,互不影响。

于是,人类开始研究蝙蝠的基因,学习如何增加免疫、如何治疗癌症。

人只要感染上狂犬病毒,100%死亡,但蝙蝠常年带着,毛事没有。

目前发现,蝙蝠携带了超过80多种致命病毒,可能远远不止。

尼帕、亨德拉、埃博拉、马尔堡、SARS、MERS、狂犬病等,以及这次的NCP新型冠状病毒,都能在蝙蝠身体内找到。而这只是目前我们发现的,我们没有发现的,还有很多很多。

这次疫情,对蝙蝠有了新认识!它竟占领了生命科学的制高点

目前在中国武汉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官方名称NCP),病毒宿主也是来自于蝙蝠,由蝙蝠传染给某个中间宿主(蛇、穿山甲、野味等),再传染给人类。目前感染超过7万人,死亡超过1400人。

这些已知致命病毒长期存在于蝙蝠体内,毛事儿没事,大家和平共处,相安无事,未知病毒估计更多,更致命。

科学家发现,蝙蝠的免疫细胞永远都是维持在活跃的状态,帮助它能免于疾病,这项重大发现有益于日后研发出对抗病毒等致命疾病的疫苗。

人类的细胞遇到陌生的有机生物体,如细菌、病毒就会启动先天性免疫系统.蝙蝠不像人类只在受到感染时,免疫系统才会启动并做出回应,蝙蝠的免疫系统可是一年 365 天全年无休的启动,来抵抗疾病侵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