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国家没有超高层建筑?

卫薇儿


欧洲并不是没有高楼大厦,但数量确实少,而且很少被我等游客见到。这是因为游客一般都在老城区晃悠,而欧洲城市对老城区大都有严格的保护规定,而且房舍都是私有产权,你肯定不能在墙上写个“拆”字然后就把人家房子拆了。也正因此,老城的保护都相当不错,但与此同时,你也别想在老城区见到高楼。

有人还说,这跟欧洲人口少、居住压力小,无需向天空发展有关,但这个理由绝对不成立。以德国为例,其面积仅3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8200万,人口密度为234人/ 平方公里,这一数据其实远大于中国的135人/平方公里。当然,中国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达到400人/平方公里。所以,德国的数据与中国中部地区(如湖南、湖北、安徽和河南等省份)等差不多。

另一个因素倒是很重要,那就是信仰问题。在许多欧洲城市,占领天际线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教堂。

以慕尼黑为例。它是德国第三大城市,欧洲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如果你登上市政厅的塔楼顶端,就可以一览老城风光。只见连绵红瓦向远方蔓延,大大小小的建筑密密麻麻,基本不超过五层,视野极为开阔,仅有的几栋高建筑都是教堂。

想起一句话,“一个城市的高层建筑代表城市的信仰”,这话很有道理。

更典型的是汉堡,它是德国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海港和对外贸易中心,还是德国第二金融中心,德北经济和文化中心。此外,它还是欧洲最富裕的城市之一,是仅次于西雅图的世界第二大飞机制造区。

站在汉堡港,望向汉堡城,最抢眼的无疑是那一座座高耸的教堂塔楼。虽然欧洲教堂如云,一座城市里大大小小也有几十座,但有这么多“大个头”倒是少见。

查查教堂高度,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在全世界现存基督教教堂高度排名中,汉堡市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高度为147.3米的汉堡圣尼古拉教堂完成于1874年,毁于1943年的二战轰炸,但钟楼幸存,目前高度排名世界第五。高度为132.8米的汉堡圣彼得教堂排名世界第九。高度为131.9米的 汉堡圣米迦勒教堂完成于1786年,是18世纪的世界最高教堂,目前排名世界第十一。高度为125米的汉堡圣雅各教堂,完成于1962年,排名世界第十四位。此外,高度为115.3米的汉堡圣凯瑟琳教堂完成于1657年,目前排名世界第三十位。

一座城市拥有一座高耸入云的教堂,在欧洲并不出奇,可同时拥有五座高度可排名世界前三十位的教堂,汉堡绝对是唯一。

许多欧洲人认为,塔楼越高,离上帝就越近,这意味着一种沟通。但是,为什么汉堡会有这么多高高的塔楼伸向上帝?

答案还是经济。12世纪时,由于北欧贸易发展迅速,连接易北河和大海的汉堡地位变得极其重要,成为帝国自由市。13世纪时,与其他港口城市成立自由贸易联盟——汉萨同盟,成为最重要港口,粮食、布匹、毛皮、鲱鱼、调味品、木材和金属的转运地。

在这极度繁荣中,汉堡人并未遗忘上帝,而是更加虔诚,更加渴望与上帝沟通,并持续至今。


万国国际邮轮


为啥北京天安门附近没有超高建筑?各种原因中,有一点是相同的:为了不破坏周边的整体性。欧洲大城市的超高建筑,一般都在城市的周边新区,绝对不会在老城区。最古老的历史原因就是:市中心最高的是教堂的钟楼,看到教堂钟楼,就看到的城镇中心,所以,市镇周边,都不会有建筑高到挡住教堂的钟楼。

这个习惯,一方面是源自教会对欧洲人生活习惯和市政规划的影响,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城市美观的考虑。

比如上图的巴塞罗那。最高的就是圣家族教堂,四周就他最高,既能彰显圣家堂的宏伟,对城市来说,也是一大特色。如果变成了下面这样。

从这个角度看,那些现代建筑,是不是就破坏了圣家堂与这个城市的和谐程度,画面就显得不那么美好了。当然,上面这张图是P的,实际城市规划是下面这个样子的。

出于对老城区统一性的考虑,欧洲古老的城市,都不允许在历史老城区修建高楼。非要建设摩天大厦,那也是在远离老城区的新区。


西班牙大米良


出于审美的原因,欧洲城市并没有建立许多摩天大楼,也与历史和文化因素有关。

例如在罗马,没有建筑可以比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高(虽然没有关于这个的书面条例)↓↓↓

而伦敦,大家则约定俗成地不建造比圣保罗大教堂更高的建筑物↓↓↓

因此,这是由于不同的策略和人们的选择,也是为了突出现存的历史建筑。同时,历史建筑也是一道天然的天际线,人们认为它比现代建筑更具魅力。

下图是博洛尼亚,是一座中等规模的中世纪城市,最高(古代)的塔高约100米。↓↓↓

许多欧洲城市几年前就制定了现今的城市规划,建造摩天大楼意味着在许多情况下必须在历史文化区内找到空间,牺牲宝贵的历史建筑。对于欧洲许多负债的城市和国家而言,也要考虑到新建筑的成本。

因此,在欧洲,摩天大楼一般都是在市中心外开始出现的。

马德里↓↓↓

伦敦↓↓↓

米兰↓↓↓

鹿特丹↓↓↓

华沙↓↓↓

有时你会发现现代与历史的完美融合。

巴黎↓↓↓

法兰克福↓↓↓


咖喱腊肉


经常去欧洲各国旅游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欧洲似乎都没有什么太高的建筑群,就连美国华盛顿也很难看到一些很高的建筑林立。

一.估计也不是建筑商不想造出高楼大厦,而是国家的法律不允许啊!自1910年起,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规定,市内建筑最高不能超过49米,这一限制高度的法律迄今依然适用,这一法律实施一百多年的结果,造就了现在的城市格局:鲜见超高建筑。

二.此外,这和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和态度有关系吧!相比较于追求更高的建筑物来说,他们更注重的是室内的舒适感,由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欧洲人房屋的内高度会相对高一些。此外,欧洲的人口并不像中国那么多,土地足够的多,不会出现寸土寸金的情况,自然也很少呈现出用地紧张的状态,所以根本不需要建从一块土地上,建几十层楼,容纳上百人,大家更倾向于独门独户的小“别墅”。

三.欧洲的房屋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毕竟欧洲发达得比较早,很多建筑早在之前就建造起来了,而且城市建筑大多是砖石结构,使用年限很长,拆了建高楼不合算,那不如保留着。

其实正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差异和不同,才构成了我们缤纷多彩的世界!


旅游消费视界


来到欧洲,很多人第一感觉就是城市中心多是五六层高的老建筑,与纽约、悉尼、东京、香港、上海那种高楼林立的感觉完全不同,大多是精雕细琢的古典建筑,时间仿佛停滞在一百多年以前。近几十年,欧洲城市没有像很多新兴城市那样大搞土木,在城市中心建立摩天大楼,与整个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审美、政策等诸多因素有关,当然还受限于游客游览的区域。

欧洲的很多城市形成于十九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国家崛起,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比如,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维也纳,随着奥地利帝国的繁荣,从1858年开始重新规划城市,拆除曾抵御奥斯曼人进攻的旧城墙,修建了环城的林荫大道,设计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当时皇帝邀请欧洲各地的著名建筑师参与建设环城大街的建筑,在短短几十年时间,一座座古典华丽的建筑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汇集了奥地利人文艺术的精华,展示着奥匈帝国的荣耀。同一时期,世界艺术中心巴黎,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原先狭窄的中世纪街道和破败的贫民窟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香榭丽舍大街和巴黎歌剧院,与维也纳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维也纳和巴黎的城市改造,不仅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标志,还基本奠定了现在城市的模样。

欧洲非常注重传统,城市在进行过大规模建造之后,会尽可能的保持城市原貌,即使经历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的老城或者地标建筑也被法律严格的保护。比如欧洲年轻的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城市的边缘是一座座灰色的苏式建筑,这是社会主义时期遗存,而城市中心依然保留着10世纪的模样,鹅卵石铺砌的道路两侧还保存着几个世纪前古老奇特的建筑,没有经过任何的改建。再举一个例子,当初万达集团收购马德里的地标西班牙大厦,希望将其拆除重建,受到政府和百姓的坚决反对,最后不得不将其出售。欧洲社会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世界,对本国的传统有着强烈的自豪感,而且认为每一个城市也要有自己的性格。所以,即使新设计的建筑,也要符合传统建筑美学,要维持城市风格的统一,因此你可以看到不少仿建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类似的“古建筑”或者类似像西班牙的高迪之家、维也纳的百水公寓、布拉格跳舞的房子这种追求创意的新建筑。

欧洲很多城市都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新建筑不能高于某些地标建筑,比如雅典的建筑不能高于卫城山,罗马的建筑不能比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高。不管是人们对神灵的敬畏,或者为了凸显历史地标建筑,城市建设时都会遵守这个约定,或者政府审批时,也会考虑这些因素,所以城市的老城区基本保持了相对低层建筑。此外,欧洲人口相对较少,人们又比较喜欢田园般轻松舒适的生活,并不喜欢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阴影之中。高层建筑,一般会用作写字楼或酒店,而欧洲很多国家经济并不好,并需要建造这种高层建筑,即使政府同意,因为需要大规模的征地、投入大量资金,会受到民众强烈的反对的。

最后,还和游客游览的区域有关。游客来到欧洲城市游览,无外乎城市中心的旧城区或者地标建筑,而欧洲城市对老城的保护,让这些区域保持着历史原貌,很少见现代化的建筑。其实,随着人口的增加,欧洲的城市也在不断的外扩,而新城区或者CBD一样高楼林立,比如伦敦的金融城、巴黎的拉德芳斯新区、米兰的中央火车站附近等,而这些地区都不是游客游览的区域。


任何关于斯里兰卡的问题,欢迎向我提问,我是“最懂兰卡旅行的人”:斯里兰卡小妞。


斯里兰卡小妞


作为现代主主义建筑发源地的欧洲,建筑类型之丰富让其他地区望尘莫及。但是相比而言,作为现代文明象征的摩天楼,在欧洲却少之又少。无论就设计思想还是建筑技术来说,这都是不可思议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873年,英国曾建造了“高达”269英尺(82米)的早期摩天大楼米德兰大旅馆,然而,至高无上的维多利亚女王认为摩天大楼粗俗的外表影响了伦敦天空的优雅,颁布了高层建筑法令,终结了英国的摩天大楼运动。

后来,随着摩天楼诸多弊端的日渐暴露,高层建筑对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日益受到关注,被概括为反自然、反生态。美国一些城市近年来市中心区的摩天大楼空房率直线上升,投资商陷入困境。在摩天大楼的建造方面,欧洲人更加保持了克制与理智。在“救救孩子,救救老人,少建高楼”的口号下,欧洲许多城市更开始有计划地拆除高楼。

目前,欧洲许多国家绝大部分的建筑都在5层以下,新建筑没有向高空发展,而是着重改进内部布局,使其现代化和智能化。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他们发现,安全、实用远超过一栋楼房的高度所带来的荣耀。

在英国,所有的超高层建筑都仅建在新区,即使这样,凡有摩天大楼项目要立项的时候,仍须作为特殊建筑召开市民论证会议,会议甚至需要首相一级的官员参加。

德国则刮起了一阵“反建高楼风”。一些德国城市为了“要不要建高楼”的问题,甚至举行了公民投票。 德国各城市都设有高楼局,它的职责主要是:审批高楼建设项目,对新项目进行环境、文化等方面的评估;限制建筑高度,如在古建筑区不得兴建高度超过古建筑的新建筑;把握新建筑与古建筑风格的协调等。

德国人认为,政府管理部门首要关切的是,如何使发展与历史环境、生态环境之间有最恰当的平衡。德国的摩天大楼和高架桥,都选址在远离城区的郊外,或者集中在城内一隅,使其不影响城市的整体风格。

此外,欧洲人比较注重保护历史建筑,一般不会轻易拆迁房屋,这个跟国内有很大的不同。


巴黎八卦资讯


就同大部分人知道的那样,欧洲许多国家大部分的建筑都是五层以下,相比于美国近年来中心区的摩天大楼,这显然令不知原由的“吃瓜群众”十分惊奇。


在我们的认知中,似乎现代社会繁华的都市总该有些高耸的大楼,而欧洲恰巧不符合这一“原理”。其实,欧洲并不是没有过超高层建筑,早在1873年,英国曾兼职了高达269英尺(约82米)的早期摩天大楼米德兰大旅馆,但是,遭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反对,女王认为摩天大楼粗俗的外表影响了伦敦的天空,颁布了高层建筑法令,终结了英国的摩天大楼的运作。目前摩天大楼的弊端日渐显露,欧洲人保持了理性,在“救救老人,救救孩子,少建高楼”的口令下,欧洲更多的城市开始了有计划的拆除高楼。


就个人认为,高楼的多少并不代表经济实力的强弱,反观一个国家,不在意人民群众生活的环境才是侵害了国之根本。


奥国那些事儿


欧洲并不是没有高楼大厦,但数量确实少,而且很少被我等游客见到。这是因为游客一般都在老城区晃悠,而欧洲城市对老城区大都有严格的保护规定,而且房舍都是私有产权,你肯定不能在墙上写个“拆”字然后就把人家房子拆了。也正因此,老城的保护都相当不错,但与此同时,你也别想在老城区见到高楼。

有人还说,这跟欧洲人口少、居住压力小,无需向天空发展有关,但这个理由绝对不成立。以德国为例,其面积仅3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8200万,人口密度为234人/ 平方公里,这一数据其实远大于中国的135人/平方公里。当然,中国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达到400人/平方公里。所以,德国的数据与中国中部地区(如湖南、湖北、安徽和河南等省份)等差不多。

另一个因素倒是很重要,那就是信仰问题。在许多欧洲城市,占领天际线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教堂。

以慕尼黑为例。它是德国第三大城市,欧洲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如果你登上市政厅的塔楼顶端,就可以一览老城风光。只见连绵红瓦向远方蔓延,大大小小的建筑密密麻麻,基本不超过五层,视野极为开阔,仅有的几栋高建筑都是教堂。

想起一句话,“一个城市的高层建筑代表城市的信仰”,这话很有道理。

更典型的是汉堡,它是德国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海港和对外贸易中心,还是德国第二金融中心,德北经济和文化中心。此外,它还是欧洲最富裕的城市之一,是仅次于西雅图的世界第二大飞机制造区。

站在汉堡港,望向汉堡城,最抢眼的无疑是那一座座高耸的教堂塔楼。虽然欧洲教堂如云,一座城市里大大小小也有几十座,但有这么多“大个头”倒是少见。

查查教堂高度,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在全世界现存基督教教堂高度排名中,汉堡市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高度为147.3米的汉堡圣尼古拉教堂完成于1874年,毁于1943年的二战轰炸,但钟楼幸存,目前高度排名世界第五。高度为132.8米的汉堡圣彼得教堂排名世界第九。高度为131.9米的 汉堡圣米迦勒教堂完成于1786年,是18世纪的世界最高教堂,目前排名世界第十一。高度为125米的汉堡圣雅各教堂,完成于1962年,排名世界第十四位。此外,高度为115.3米的汉堡圣凯瑟琳教堂完成于1657年,目前排名世界第三十位。

一座城市拥有一座高耸入云的教堂,在欧洲并不出奇,可同时拥有五座高度可排名世界前三十位的教堂,汉堡绝对是唯一。

许多欧洲人认为,塔楼越高,离上帝就越近,这意味着一种沟通。但是,为什么汉堡会有这么多高高的塔楼伸向上帝?

答案还是经济。12世纪时,由于北欧贸易发展迅速,连接易北河和大海的汉堡地位变得极其重要,成为帝国自由市。13世纪时,与其他港口城市成立自由贸易联盟——汉萨同盟,成为最重要港口,粮食、布匹、毛皮、鲱鱼、调味品、木材和金属的转运地。

在这极度繁荣中,汉堡人并未遗忘上帝,而是更加虔诚,更加渴望与上帝沟通,并持续至今。


叶克飞


欧洲没有超高建筑我认为有以下这几点

1.文化习惯

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建筑就跟它的经济定型一般。

2.自然气候原因

欧洲大部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海风吹拂,不宜有超高的建筑。

3.人口因素

欧洲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基数少,不适合那种大规模高层建筑

4.政治制度

欧洲人会收取土地占有税和遗产税。


食野的苹果


文化的差异决定了审美观的不同: 欧洲人欣赏精、巧、美的建筑;而我们喜欢高、大、上。 现实决定了规划理念的不同: 欧洲人口少,住房条件宽松;而我们土地金贵,人口多,居住压力太大。经济决定了建筑目的的不同: 欧洲人的收入和住房购买力是良性的,而我们的收入和购买力比例不佳,高大上的建筑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节约成本,降低房价。遗憾的是还是好多人买不起! 是房源不足吗? 如果是,那就继续盖更高的建筑!最好是高耸入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