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我不要你了”,3歲兒子出口成“髒”,爸爸:行,你是我爹

文|小海豚奶爸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在3歲左右時,你有一天發現,他學會了說髒話。

那時候的你,很難再把孩子和“可愛”聯繫到一起。

你會感覺到詫異、困惑、甚至是憤怒,你可能會立刻做出“禁止”的反應:你說什麼,你在給我說一遍?

但是,結果往往不奏效,孩子越說越來勁。你是否為此感到過不知所措?

兒子:“滾!我不要你了。”爸爸:“行,你是我爹!”

“滾!我不要你了”,3歲兒子出口成“髒”,爸爸:行,你是我爹

小海豚奶爸手指頭

小兵,3歲,活潑;是家裡獨生子,也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掌中寶。他笑一聲全家人跟著樂,他哭一聲全家人圍著轉。

有一天,小兵和爸爸幹起來了。爸爸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順手拆開一包辣條,兒子依偎在爸爸腿邊。

“爸爸,你吃的是啥?”

“辣條,你不能吃,辣。”

“辣的啊,那我嚐嚐辣不辣。”

“你還不信我?那你嚐嚐。”

兒子試探性地咬了一小口說:“爸爸,不辣。”

“不辣?我剛才騙你的,你吃吧。”

兒子吃了半袋辣條,小嘴辣的通紅。張開嘴巴、吐出舌頭,像小狗般的喘著氣說:“爸爸,有點辣。”

“爸爸剛才沒騙你,快喝點水。”

“滾!我不要你了”,3歲兒子出口成“髒”,爸爸:行,你是我爹

這時,媽媽從廚房走到客廳,把爸爸批評了一頓:“這爸爸怎麼當的,辣條這麼辣讓孩子吃?”

爸爸強詞奪理:“他非要吃。我就讓他嚐嚐。”

媽媽有些著急:“他想吃你就給他吃?他想讓你叫他爸爸,你叫不叫?”

爸爸瞪了媽媽一眼,沒說話。媽媽又進了廚房。不知爸爸怎麼想的,坐在沙發上,大腿翹起二郎腿,又拆開了一包辣條。兒子又湊了過來。

“爸爸,這一包辣條辣不辣?”

“這包比剛才那一包更辣。”

“爸爸,你是不是又騙我啦。”

爸爸無語了。他盯著兒子,很認真的說:“這包辣條真的很辣!”

“那我再嚐嚐。”

爸爸把辣條給了兒子,兒子這次沒作假,使勁咬了一大口。3秒過後,兒子大哭了起來,眼淚嘩嘩往下掉。

媽媽聞聲趕來,急忙問兒子怎麼了。媽媽看到兒子手裡還捏著辣條的袋子,扭頭轉向了爸爸。還沒等媽媽開口,爸爸衝著兒子急匆匆地說:“行行行,你是我爹,行了吧。”然後對媽媽說:“快帶他喝點水就好了。”

媽媽沒說話,著急地帶著兒子喝水去了。兒子一邊哭一邊喊著:“爸爸是個大笨蛋、爸爸真討厭、滾、我不要爸爸啦、你幫我打死他……”

“滾!我不要你了”,3歲兒子出口成“髒”,爸爸:行,你是我爹

媽媽理解兒子說的是氣話,但是讓媽媽感覺到詫異的是,兒子還說出了很多髒話。媽媽有些困惑,平日也沒人教孩子說這些話,他是從哪裡學到的?

等兒子平靜後,媽媽對兒子說:“小兵,以後可不能說髒話啊,沒有人喜歡說髒話的小朋友。”兒子聽完媽媽的話,嘰裡咕嚕的滿嘴髒話又冒了出來。

在之後,小兵學會了不分場合的亂說髒話。無論爸爸媽媽怎麼禁止,他就是喜歡說。

其實,不光小兵是這樣,很多小孩子在3歲左右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時候會出現越禁止,孩子越說的情況。這是什麼原因呢?

孩子說髒話的原因

中國有句話叫:“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當父母聽到孩子脫口說出髒話時,不要感覺到好玩,更不要一笑了之。孩子可能沒意識到自己說髒話,但是家長不能這樣做。

分析原因,無外乎這5點

“滾!我不要你了”,3歲兒子出口成“髒”,爸爸:行,你是我爹

1)孩子好奇心比較重。我們知道,3歲孩子的好奇心是最重的。當別人說出一些話時,他也會直接拿來用。在孩子看來,這是學習語言的過程。

2)孩子感覺到好玩。孩子從別人嘴裡聽到髒話,會感覺和自己平時說的話不一樣。他會感到有一種新鮮感。於是,也原因嘗試這種新鮮感。當孩子吵架,好勝心被激發時,也會採用“說髒話”的方式回擊。

3)盲目模仿是3歲孩子的特點。孩子會受到周圍人的影響,但又不具備辨別好壞的能力。當他聽到周圍人說:“傻瓜”、“笨蛋”之類的詞彙後,便會盲目地去模仿。

4)接受的信息源廣泛。現在人們接受信息不單是口傳口或紙媒的形式,還會有網絡、電視、手機等方式。當他們聽到一些髒話時,很容易學會模仿。

5)孩子心情不好的表達方式。當孩子心情不好:受到委屈、憤怒、指責時,容易使用髒話作為表達情緒的方式,也容易脫口而說出髒話。

對此,如何解決孩子說髒話的問題,也讓很多父母苦惱。由於沒有方法,或方法不當,針對孩子說髒話的問題,久久不能改變。

“滾!我不要你了”,3歲兒子出口成“髒”,爸爸:行,你是我爹

小海豚奶爸有幾種辦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1)首先,家長以身作則是必不可少的。

2)家長在平日的生活中,有意培養孩子禮貌用語的習慣。習慣的力量很強大,當孩子養成好習慣後,便可以慢慢消除說髒話的壞毛病。

3)培養孩子學會體諒別人感受。這一點需要慢慢培養,可以循序漸進。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4)孩子也有情緒,而且很難控制。引導孩子將不良情緒宣洩出來。比如,當心情不好時,可以向爸爸媽媽講出心情不好的感受,而不是無理智地說一些髒話。

5)父母儘量別讓孩子跟一些滿嘴髒話的孩子接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道理很簡單。鼓勵孩子和講禮貌、講文明的孩子交朋友。

“滾!我不要你了”,3歲兒子出口成“髒”,爸爸:行,你是我爹

6)當孩子出現說髒話的問題時,父母不要感覺“天塌了”,然後急於改正孩子的毛病。當孩子說出髒話,家長急於解決時,孩子會認為說髒話能引起父母的關注。這樣,就容易陷入孩子的“小圈套”,而孩子通過說髒話很容易達到了目的。無疑,會成為一種“變相”鼓勵的方式。

7)家長平常心應付就好。很多孩子在3歲左右。都會出現說髒話的現象。家長用平常心去引導,也不要置之不理。當孩子過了這個階段,會自然有所好轉。

童言無忌,有時候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揣摩他的心思。

有時候發現,一些“髒話”聽上去,孩子還真是有些可愛。

我是小海豚的奶爸,擅長兒童教育和兒童心理學,每天分享育兒日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