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當今世界難以再出現愛因斯坦,人類科學停滯不前了嗎?

cyyaizyh


當今社會不是沒有出現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而科學停滯不前,而是今天的科學被愛因斯坦引向了歧途,所以造成了科學停滯不前。


常青久


事實上科學家是分級的。

第一梯隊以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普朗克,玻爾等人為主。

在科學史上,人類只有過兩次巔峰。

第一次以伽利略、牛頓等人為主。因為只有他們才系統建立起近代科學的框架,經典物理的框架中有熱力學,統計學,電磁學等等

在經典物理框架中深耕的科學家有玻爾茲曼,麥克斯韋,法拉第,安培等人。

從經典物理過渡到現代物理學的過程中,人類花了200多年時間。

經典力學帶給人類的成就包括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時代。具體包括蒸汽機、紡織機,冶煉,建築等。

而第二次科學革命以擴充經典物理為主

因為經典物理無法解釋微觀、強場、高速世界下的自然規律。

這時候以愛因斯坦、普朗克、玻爾為主的科學家分別建立了相對論,舊量子力學,新量子力學。

第二次工業革命也就是電氣時代。經典物理和現代物理學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被大規模使用。

可以說,我們現在享受到的很多科技成果依舊來自牛頓那個時代的理論奠基。

提出理論的科學家是超前同時代至少100年的人,之後一二百年依舊會吃老本。

而現在我們連現代物理學的老本都沒有吃完,在基礎物理上的探索依舊艱難進行,提出新理論的時機尚未成熟。

在歷史中,我們都知道時勢造英雄。這句話依舊適用於科學歷史。

偉大的科學家如果沒有生到一個合適的年代,那麼他一定不能提出類似牛頓力學和相對論那樣的劃時代理論。

牛頓和愛因斯坦的誕生就生逢其時。

因為在牛頓之前,第谷,開普勒,伽利略等人已經開始醞釀出科學思維了。人們研究自然不再拘泥於神學,而是注重於數據觀測。比如開普勒就根據老師第谷的海量天文觀測數據總結出開普勒三大定律。

伽利略通過斜面實驗否定了亞里士多德“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觀點。

牛頓生在那個年代,前人已經給後人灌輸了注重實驗和觀測的科學思維。牛頓根據蘋果落地而聯想到萬有引力就不足為奇了。

而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的時候,也啟發於前人探索牛頓力學的禁區而留下的經驗。

比如牛頓引入的以太學說不符合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也不符合邁克爾遜莫雷實驗。

還有馬赫對牛頓絕對時空觀的批判。

愛因斯坦本人也曾表示自己提出狹義相對論是基於前人對牛頓力學禁區的探索的啟發,特別是馬赫的思想影響了他。這些信息在愛因斯坦67歲自述自己一生的時候明確被表達出來了。

所以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是很正常的事情。那時候狹義相對論已經呼之欲出了。

如果把愛因斯坦放到牛頓那個年代,他絕對是不會提出狹義相對論的,因為沒有任何前人的探索,也沒有任何顯著的事實與牛頓力學相違背。

當今世界很難出牛頓和愛因斯坦這麼偉大的科學家,主要是因為時機未到。

現在很多科學家探索的未知領域就是為接下來誕生的偉大科學家做鋪墊的。

下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很可能出自統一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人。而現在我們對萬有理論的探索還在艱難進行中,可能還沒有達到量變引起質變的程度。所以像牛頓、愛因斯坦那麼偉大的科學家還暫未出現。


科學認識論


有句老話說的好,這個世界不管少了誰,地球都會繼續轉動,事實上人類科學的發展,從來就不是一兩個人可以推動的,例如牛頓是人類物理學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集大成者,但牛頓的成就也不是憑空而來的,他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研究出來的,連牛頓自己都說了,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那麼愛因斯坦也是一樣的,他所取得的成就,同樣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且到了20世紀的時候,物理學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了,狹義相對論在當時已經是呼之欲出了,即使愛因斯坦不提出,也會有其他的物理學家提出來,因為狹義相對論在未被正式提出之前,就已經有一些相關的實驗基礎了。

那麼真正讓愛因斯坦自豪的,是他在1915年提出的廣義相對論,事實上在廣義相對論提出之前,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主宰著人們的思想,而廣義相對論打破了人們的思維,將人類的物理學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連愛因斯坦本人都自豪的說:“如果我沒有發現廣義相對論,恐怕50年內都不會有人發現”

最後假設人類的歷史上,沒有愛因斯坦這個人,我想廣義相對論仍然會被發現,但時間恐怕會推遲很多年,所以人類科學的發展,雖然不是一兩個人可以推動的,但這一兩個人往往可以加快物理學發展的進程,以及改變人類固有的思維方式。

那麼今天之所以沒有出現像牛頓,和愛因斯坦這樣的集大成者,是因為當今物理學的發展還在累計的階段,當量變達到足以質變的時間階段,就會有另一個可以比肩愛因斯坦的人類出現……..


種植恆星


物理學的進步是隨著數學工具的進步而進步的。

微積分的發明推動了牛頓力學的發展。

張量分析帶動了電動力學的發展。

黎曼幾何為廣義相對論提供了數學工具。

群論成了楊-米爾斯理論的數學工具。

但是之後因為數學工具方面沒有突破,相應的理論物理也就變得越來越尷尬。

而在實驗物理方面,則是技術進步在推動,從盧瑟福開始的放射實驗,隨著技術進步能量在不斷提高,但是發現新粒子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渺茫了。

物理學的進步還跟人的認識有密切關係,從牛頓力學到相對論,到量子力學,無一不是衝破傳統觀念而獲得的突破。

所以,現在物理學如果還要獲得重大突破的話,需要在對世界的認識上有突破,需要有合適的數學工具,需要在實驗技術上另闢蹊徑,如果不能,就很難取得可觀的成果。


自由自在的漁夫


賈寶良,在受大學教育之前通過自學發現了元素週期表元素相關性方程。週期表相鄰元素相關性方程從黃河岸邊六兒岺土窯洞誕生到國際科學殿堂,將索菲亞科學大廈移至貴陽觀山湖。一路走來39個春秋,坎坎坷坷,起起伏伏。人生就是這樣,也許是緣份!一個方程式,一個人,一座大廈,一盤大數據,一座生態城,……

繼門捷列夫和莫斯萊後中國人賈寶良多年研究提出週期系元素電離勢相關性方程的新概念。

門捷列夫的元素週期律與賈寶良週期系相鄰元素相關性方程的緣分,門捷列夫1871年發表了週期律的論文。文中他果斷地修正了前一個元素週期表。例如在前一表中,性質類似的各族是橫排,週期是豎排;而在新表中,族是豎排,週期是橫排,這樣各族元素化學性質的週期性變化就更為清晰。同時他將那些當時性質尚不夠明確的元素集中在表格的右邊,形成了各族元素的副族。在前表中,為尚未發現的元素留下4個空格,而新表中則留下了6個空格。大膽指出某些元素公認的原子量是不準確的,應重新測定。例如當時公認金的原子量為169.2,按此,在週期表中,金應排在鋨、銥、鉑(當時認為它們的原子量分別是198.6,196.7,196.7)的前面。而門捷列夫認為金在週期表中應排在這些元素的後面,所以它們的原子量應重新測定。重新測定的結果是:鋨為190.9,銥為193.1,鉑為195.2,金為197.2。實驗證明了門捷列夫的意見是對的。又例如,當時鈾公認的原子量是116,是三價元素。門捷列夫則根據鈾的氧化物與鉻、鉬、鎢的氧化物性質相似,認為它們應屬於一族,因此鈾應為六價,原子量約為240。經測定,鈾的原子量為238.07,再次證明門捷列夫的判斷正確。基於同樣的道理,門捷列夫還修正了銦、鑭、釔、鉺、鈰、還預言了一些當時尚未發現的元素的存在和它們的性質。他的預言與爾後實踐的結果取得了驚人的一致。

在封建王朝的俄國,科學院在推選院士時,竟以門捷列夫性格高傲而有稜角為藉口,把他排斥在外。後來因門捷列夫不斷地被選為外國的名譽會員,彼得堡科學院才被迫推選他為院士,由於氣惱,門捷列夫拒絕加入科學院,從而出現俄國最偉大的化學家反倒不是俄國科學院成員的怪事。

1913年,莫斯萊(H.Moseley)以x射線譜為基礎排列週期表的元素,從此核電荷數 代替原子量作為元素分類的基礎,使週期律中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一下子得到答案.目前人 們對發現新元素的研究工作表明:運用已有的週期律知識。巳不能完滿地解釋許多新現 象。

1986年中國人山西大寧太古-賈寶良結合國際電離勢實驗值,試圖描述週期系相鄰元素間的定量方程. 作者賈寶良旨在研究(不同種類)相鄰元素相同亞層的電子相關性質,而不像以往僅僅限於同一種 元素原子內電子的相互作用.從總結現代原子電離勢實驗數據的規律性出發,發現了週期系相鄰 元素電子間的相關性方程 ,文中運用“相對論效應”,“原子軌道能量變化圖 解釋了一些元素的部分電離勢國際實驗 值在本文相關性中表現出的客觀反常因素.文章認為演化至今的不同種類元素,都是某種普遍 相關聯繫和不斷髮展的產物.

賈寶良認為:1.原子結構的電子殼排列與週期系相鄰元素電離時表現出的“相關性”是有內在聯繫 的,正像單個元素在週期系中的“位置”與單個電子在原子殼內的“位置”之間存在深刻聯 系一樣,元素按門捷列夫和莫斯萊的週期體系有規律的排列,導致了關於電子在原子核外按 “元素相鄰相關性”排列. 2.元素之所以與它相鄰的週期元素之間要遵循某一“相關性”制約,正是由於它的電子 的某種性質與它相鄰元素電子的某種性質既相區別,又相聯繫,並同時共存於該“域”內. 電子電離勢揭示的“域”的相關性規律,必將成為我們認識“域”的一個入口處.

賈寶良的這一發現及結論將對後來科學界計算H原子軌道能及未知元素電離能,和稀土元素的相關性方程及諸多領域的相關性研究起到了奠基式的作用。

賈寶良~貴陽大數據及國際生態會議大廈建立方案首次提交人(The first submission of the Guiyang big data and International Eco conference building scheme)

2004年4月下旬,賈寶良,向貴州省貴陽市行政中心孫國強市長,及市委市政府領導們提交了在市政府附近籌建國際會議學術中心大廈,這一方案,並闡述了自己的見解:推舉了保加利亞.索非亞的科學大廈,當時在世界不斷舉辦各類國際會議成功的範例,提出了若能在金陽建立這樣一座巨廈,將會在貴陽市打造一個數字化、生態化的新的科技、經濟時代的到來,並帶動貴州省乃至全國的科技、和經濟的飛速發展,這一舉薦很快得到了省市領導人的高度重視,考察了保加利亞.索非亞科學大廈成功的經驗,並在5年的時間內建立起了貴陽國際會議中心及生態會議大廈,巨廈的外型與保加利亞科學大廈幾乎完全相同,內部設施及功能比保加利亞科學大廈更齊全更先進,這就成就了每年一度的貴陽大數據國際會議和貴陽國際生態會議的舉辦。無疑帶動了全省科技與經濟的突飛猛進的發展。近5年貴陽市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的經濟增長率都一直在全國各省中名列前矛。與這一巨廈的建立難解難分。相信貴陽的明天會更好。

賈寶良、山西大寧人、87年發現了週期系相鄰元素相關方程,1988年鑑定居世界領先,達國際水平,87年7月受邀參加了國際31屆IUPAC大會交流_於保加利亞索非亞科學大廈、其論文在《潛科學》86年5期10月版、《光譜學與光譜學分析》~92年12卷4期pp121~124發表、《科技通報》91年7捲上均有發表、其成果被94年出版《中國實用科技成果大辭典》收錄~第1171頁,87年至94年於北大深造、88年獲臨汾地區科協頒發優秀學術論文特等獎











大數據版


科學的發展永遠不會停滯不前的,是我們太急切了,物理的發展總共經歷了三次突破。

第一次突破是公元前四世紀,這個時候屬於經驗物理,這是關於客體本身的知識,是客體本來就具有的特性的反映,是通過簡單的抽象活動而獲得的直接經驗。而集大成者就是亞里士多德,他整整影響了西方物理學2000年的發展。

而第二次突破是從公元16世紀開始,伽利略將實驗引入物理,而巔峰是牛頓創立了經典力學,經典物理學體系的發展直到19世紀末玻爾茲曼等人完善了熱力統計學。自此,經典物理學體系三大支柱經典力學、電磁理論、熱力統計學才最終完成。可以看出,經典物理學體系發展了近300年。

而第三次突破是普朗克1900年提出了量子假說,後來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哥本哈根學派提出了量子力學,而進一步發展則是楊振寧的規範場論。從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說到現在也才僅僅120年,你就想著物理學在迎來一波新的突破,這怎麼可能呢?

從2000年一次突破,到300年一次突破,你覺得現代物理學體系可能有這麼再迎來一次新的突破嗎?

物理學還是會繼續發展,但不是現在。現代物理學體系還沒有走到極限,還處於發展狀態。


胖福的小木屋


真正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只有一小部分人,剩下大部分人的作用就是保持人口總量穩步上升


在推動進步的一小部分人中,政治家和科學家佔了很大一部分,前者可以調動海量資源,後者可以發現宇宙規律,兩者互相搭配就能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不過一般來說科學家本人並沒有什麼大的力量,真正有力量的是科學家們的科學理論。

一個世紀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憑藉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成為了繼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正如牛頓的理論為後來的工業革命奠定基礎一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為今天的現代社會奠定了基礎,人造衛星如果不用時間膨脹公式來“修正”高速運動過程中膨脹的時間,它就無法為地球上的人提供導航。

然而我們不要忘了,從以牛頓理論為基礎的低技術時代到如今以愛因斯坦理論為基礎的高科技時代,這中間隔了數個世紀。

愛因斯坦只有在牛頓理論遇到瓶頸的時候做出成果才能成為現代物理學奠基人,所以說是舊時代造就了愛因斯坦並讓他成了新時代的“踹門者”,因此當今世界之所以沒能再出現愛因斯坦並不是因為科學停滯,而是因為目前的理論還沒有遇到瓶頸。

我們可以肯定目前物理學家們的智商和天才程度都不比愛因斯坦差多少,他們之所以沒能成為愛因斯坦只是因為“生不逢時”,所謂“一代物理學家只能做一代物理學家的事”,愛因斯坦之前的物理學家所做的工作就是不斷逼近理論瓶頸而後等待突破。

今天的物理學家們同樣在尋找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瓶頸,一旦發現其存在,新的理論和新的“愛因斯坦”就呼之欲出了。


物理學最前沿雖然不是每天都有新發現,但絕對不是什麼“一潭死水停滯不前”狀態,只不過前沿物理學大部分成果和發現都無法及時向下科普罷了


宇宙觀察記錄


愛因斯坦的偉大在於,他確實聰明,確實通過他的大腦思維,就發現了世界的本質。這一點到如今也難以複製。

如果說狹義相對論還有一部分是借鑑以前的科技發展成果,廣義相對論完全是愛因斯坦依靠那個絕世聰明的大腦想出來的,愛因斯坦曾經說:“如果我不發現狹義相對論,那麼5年之內肯定也會有人發現它;如果我沒有發現廣義相對論,50年之內也不會有人發現它!”這絕不是吹牛,廣義相對論完全就是愛因斯坦憑藉其自己的思維,還有對萬有引力與時空關係的敏感發現的。以至於一開始愛因斯坦根本找不到一種數學工具來表達引力的物理行為,很幸運這時候已經有了黎曼幾何,愛因斯坦終於可以用數學工具來對廣義相對論進行描述。由此誕生了愛因斯坦場方程。

可以看出來,廣義相對論不是根據實踐中遇到的自然現象總結出來的理論,完全是愛因斯坦憑自己的大腦總結出來的理論。作為一種科學理論,即使是愛因斯坦發現的,也不是必然正確的。廣義相對論必須被實驗驗證。只要有一個實驗和廣義相對論不相符,這個理論就是錯誤的。

廣義相對論出現之初,愛因斯坦想出來了三個實驗來驗證廣義相對論,這三個實驗分別是軌道進動,光線在引力場中的彎曲,引力紅移。這三個實驗最後都成功驗證了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

行星軌道進動,按照牛頓力學,行星軌道是個橢圓,而按照廣義相對論,行星軌道本身也在繞著太陽旋轉。

如圖,紅色是牛頓力學計算出來的軌道,藍色是根據廣義相對論計算出來的軌道。

對水星軌道的觀測首先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正確。而由於距離太陽比較遠,地球軌道近日點位移為每100年3.84弧秒,金星的則為8.62弧秒。這都被天文觀測所證實。

光線在引力場中的彎曲,由於大質量天體周圍時空扭曲,造成光線路徑扭曲,當背景光源發出的光在大的引力場(比如星系、星系團及黑洞)附近經過時,光線會像通過透鏡一樣發生彎曲。1919年5月29日,英國的愛丁頓爵士率領觀測隊在西非普林西比島觀測的日全食,拍攝日全食時太陽附近的星星位置,根據廣義相對論理論,太陽的重力會使光線彎曲,太陽附近的星星視位置會變化。觀測結果證明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距離地球80億光年的類星體QSO 2237+0305發出的光線,經過距離地球約4億光年的星系ZW 2237+030時候,受到後者引力場的影響,也就是引力透鏡效應,形成四重影像,星系ZW 2237+030發出的光線居於中間,類星體的四重影響居於四周,組成一個近似的十字形,故此得名愛因斯坦十字。

引力紅移指的是光波或者其他波動從引力場源遠離時,整體頻譜會往紅色端方向偏移,1907年愛因斯坦就預測到了這一現象。1925年對於白矮星的觀測證明了這個現象,但是由於不能排除其他原因,一直到1959年,才由龐德-雷布卡實驗確切證實了。這也是第一次在受控環境使用精確測量手段去證實廣義相對論的實驗。

而黑洞和引力波的研究,也是以廣義相對論為理論指導的。

1916年德國數學家史瓦西首次根據愛因斯坦場方程推導出無自旋黑洞周圍的時空細節,1963年新西蘭數學家克爾推導出了自旋黑洞周圍的時空細節,而20世紀70年代早期,霍金推導出了一系列黑洞感受其他天氣潮汐力以及吞噬恆星、相互碰撞的時空細節定律。而到2012年,才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女天文學家Andrea Ghez經過數十年的觀測,根據銀河系中心恆星的運動,發現了銀河系中心存在一個410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2019年發佈了首張黑洞照片。也就是說,目前人類的觀測手段剛剛才能對黑洞進行正面觀測,而100年前就可以通過廣義相對論推導出黑洞的存在。

1916年愛因斯坦就通過廣義相對論,預測了引力波的存在。大質量物體在時空中運動時,所導致的時空曲率變化,會以光速像波一樣向外傳播。拉塞爾·赫爾斯和約瑟夫·泰勒在1974年發現了赫爾斯-泰勒脈衝雙星PSR B1913+16。1979年,經過對雙星系統的觀測發現,雙星系統在公轉時,彼此距離逐漸靠近,這一現象的解釋只能是雙星系統在運動時不斷髮射引力波而失去能量,這從側面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而近年LIGO/Virgo更是多次直接觀察到引力波的存在。也就是人類差不多用了100年才證明了愛因斯坦當年的預測。

目前對廣義相對論威脅最大的,是宇宙的加速膨脹。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目前處於膨脹中。而由於宇宙其本身的引力存在,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宇宙的膨脹會減速。實際觀測結果卻發現宇宙實際上是在加速膨脹。這一現象的原因目前還不明確,要麼是引入所謂的“暗能量”概念,暗能量能夠排斥引力,去解釋這一現象。要麼是廣義相對論有問題。在某個特定條件下廣義相對論失效。

可以看出來,目前的科學界發展還處於對廣義相對論的完善和查漏補缺階段,新的物理學理論的誕生,必然是在廣義相對論不適用的尺度下發展出來的。要麼是在星系和宇宙這麼大的尺度下,要麼是在黑洞奇點這種特殊環境下,要麼是在夸克這種極度小的尺寸下。


至於網上到處一堆民科號稱已經突破了廣義相對論,無非是自己製造概念,連基本的數學工具都掌握不了。土雞瓦狗耳。


身輕如雁



我們要認清一個事實,那就是愛因斯坦這種劃時代科學家並不能頻繁出現,基本上只有在上一代物理學理論出現侷限性或者瓶頸時才會誕生愛因斯坦類的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之所以成為天才代名詞,之所以開啟現代物理學,他的聰明才智只是一方面原因,更大的原因在於他生對了時候。

愛因斯坦的貢獻都是建立在牛頓物理學的侷限性上的,而這種侷限性是過去幾百年來都沒有條件發現的,因此專利局小職員青年愛因斯坦抓住了這個機會並創立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反過來想如果愛因斯坦生在牛頓時代就就絕對不可能創立相對論了。

當今的現代物理學開端就是上個世紀初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它們距今不過一個世紀而已,人類對它們的應用還遠遠達不到可以看出侷限性的程度,因此想再出一位愛因斯坦革新現代物理學是非常非常難的。



物理學的進步是循序漸進的,只有當前一個時代的理論被發現瑕疵後才有機會在瑕疵上再建立一個新的劃時代理論,初步估計現有理論的瓶頸期將在本世紀末到下個世紀出現,到時候就會出現類似愛因斯坦的科學家了。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答:每一次物理學的鉅變都不是偶然,而是前人把科學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因為量變引起的質變,自愛因斯坦以來,雖然部分物理學家在他的領域取得重大成就,但是都沒有達到牛頓和愛因斯坦時期的那樣鉅變,或許我們這個時代的科學理論,還沒有達到質變的時候。


在物理學上有兩個奇蹟年,1666年的牛頓奇蹟年,以及1905年的愛因斯坦奇蹟年;牛頓建立經典力學基礎,完成了物理學上的第一次大統一,天上和地面的物理規律都能在牛頓力學的範疇內得到解釋;愛因斯坦則實現了時間和空間、質量和能量的統一。

距離愛因斯坦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一百年,現在的物理學給人的感覺就是沒有重大突破,雖然有楊振寧等人建立起來的規範場論,以及哈勃等人建立起來的現代天文學等偉大成就,但是始終無法與牛頓和愛因斯坦時代的鉅變相比。

在實際應用當中,我們集成芯片上的晶體管數目每18~24個月翻一番,核武器也發展到了第三代,商業上實現了5G通信,太空探索也越來越頻繁;但是從本質上說,這些科學技術都是物理學第二次革命帶來的,主要的物理基礎是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任何科學技術都沒有突破理論範疇。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人類的科學在近一百年內確實沒有重大突破,其中的原因也不難分析,無論是牛頓之前,還是牛頓到愛因斯坦之間的時期,每次物理學的鉅變,都和人類知識體系密切相關。

牛頓建立經典力學也並非偶然,因為在牛頓之前,伽利略、開普勒、哥白尼、第谷等人已經把當時的科學理論推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比如伽利略提出了慣性定律,後來牛頓寫入《原理》當中成為牛頓第一定律,所以牛頓力學的出現,可以說是人類知識從量變到質變的一次提升。

在愛因斯坦之前,以麥克斯韋電磁學理論為代表的經典力學發展到了巔峰,黎曼等人建立起來的非歐幾何也為相對論打下了數學基礎,洛倫茲也提出了著名洛倫茲變換,所以即便沒有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也會很快出現,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引起的革命會照樣進行,只是會晚幾年而已。

目前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作為近代科學的兩大基礎,其中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科學家們還需要時間進行消化,比如在應用技術上,量子計算機、量子通信、可控核聚變、曲速飛行等才是現有理論的極限,在人類還沒消化這些之前,是很難實現理論上的突破的。

而且隨著人類知識的積累,各個領域的知識變得越來越複雜,一個科學家要想掌握所有領域的前沿知識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要想完成物理學的下一個統一,只有等下一個“愛因斯坦”出現。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