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为什么离开强大的曹魏,投奔弱小的蜀国?

胡子15


当时的王平,只是一个被曹操骗得背井离乡的人。而曹操正准备让他再次背井离乡。

王平,不愿继续忍受下去了。仅此而已。

上当

王平,宕渠的賨人。他们自古生活在巴蜀一带。

賨人,十分喜爱自己的故土。

当年,賨人帮助刘邦杀回关中,战功赫赫。

刘邦想要封賨人领袖范目为长安建昌侯,想让骁勇善战的賨人跟着他继续对项羽作战。范目却因舍不得故土,自愿率领賨人回到故土。

他们想不到:若干年后,他们会被曹操忽悠得背井离乡。

汉末,賨人开始接受张鲁的五斗米教,十分崇拜张鲁。

张鲁归降曹操后,这些賨人跟着迁徙到了汉中。(为此,张郃与张飞在宕渠搞了一仗)。

他们上当了。

賨人们没有实现跟随张鲁的愿望。

曹操把张鲁迁到了邺。

有一些人不离不弃的跟着张鲁走了。但是,因为邺实在太远,大部分賨人还是留在了汉中。

216年,也就是王平投刘备的前一年,张鲁死了。

这些淳朴的賨人,因为对张鲁的信仰,被曹操利用,统统上当!

继续迁徙?

为了争夺人口,曹操把賨人迁徙到了汉中。

问题是:曹操连汉中也保不住了!

曹操下令:賨人继续迁徙。

后来,十六国时期,建立成汉的李特也是賨人。他的祖父就是当时跟着迁徙到了略阳。(顺便说一句,李特的流民一开始迁徙,就是回益州。故土之情,难忘呀!)

王平是在曹操亲自来汉中作战时一起过来的。

而曹操在汉中总共也就打了一个多月。

因此,很可能,王平投降刘备时,曹操已经开始了迁徙计划。

已经被忽悠一次了,难道还是接着被忽悠吗?

徐晃替老板背锅

《三国演义》中,把王平投蜀的锅甩给了徐晃。

演义中,面对赵云时,徐晃简直换了一个人。又是嫉闲妒能,又是胡乱用兵,哪里算是五子良将嘛!

其实,此时的徐晃好歹已经假节了,王平作为一个区区假校尉,怎么可能是他的副将嘛!


于禁和庞德撕逼还算靠谱。王平一个区区假校尉,他和徐晃撕得着吗?

王平投蜀,应该不是出于自身发展考虑

有朋友说:曹操阵营人才济济,王平一个小小假校尉,没有什么发展机会,因此,他主动投刘备。

看起来是这样,毕竟,王平一投刘备,就被“升级”了。

其实,当时的刘备手下又何尝不是人才济济呢?

刘备给他“升级”,看起来只是出于鼓励投降的政治考虑。

很明显的证据是:从王平投降到街亭之战,近10年时间。其间经历了刘备称帝、刘禅继位等众多“利好”,王平再没有升官。

而且,街亭之战时,王平所率领的本部人马,依然只有千余人!

可见:王平并没有因为投靠刘备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王平后来的成就,是靠自己的不断奋斗取得的。


王平投靠刘备,不是由于徐晃的排挤,也不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王平,只是一个被曹操骗得背井离乡的人。而曹操正准备让他们再次迁徙!王平,不愿意继续忍受下去了。

仅此而已。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王平,三国蜀汉后期名将。宋末大儒郝经曾言王平“有大将之略”。

王平曾为曹操帐下的一位代理校尉。但因曹操麾下人才济济,王平出头的机会并不多,在曹操麾下效力四年,依然只是一位底层军官。于是在219年,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时,王平投靠了刘备。随后被刘备任命牙门将、裨将军。



其实王平会离开曹魏,原因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得重用。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即然曹魏不用他,他又何苦待在那里呢?还不如出去搏一搏。曹魏再强有何用,自己出不了头,再强也枉然。

当然在刘备的麾下,王平前几年也并没有得到多少的重视。直到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王平在街亭一战表现突出(马谡军惨遭大败时,只有他率领的千余名将士挡住了张郃的进攻,并平安归来),得以被诸葛亮看重,被拜为参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自此开启了名将的一生。



公元231年,诸葛亮再次兵出祁山时,王平负责镇守南围。此时张郃来袭,王平坚守不出,张郃无功而返。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此时魏延应与长史杨仪不和,发动叛乱。王平被杨仪命令前往抵御魏延,在阵前王平对着魏延的先头部队大骂道“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就是诸葛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安敢造反。



而先头部队听到王平搬出诸葛亮,也觉得自己有错在先,于是纷纷弃魏延而走。就这样,魏延叛乱被平定。同年,王平因平定叛乱有功,被晋升为后典军、安汉将军,并兼任汉中太守,与车骑将军吴懿一起驻守汉中。

公元237年,车骑将军吴懿去世,王平接任汉中都督一职,负责镇守汉中,并晋升为安汉侯。公元238年,蜀汉大司马蒋琬开府治事,同年曹魏讨伐辽东公孙渊,为防备曹魏的突然袭击,及等待合适的进攻时机,蒋琬率兵进驻汉中,王平进入大司马府,被蒋琬任命为任前护军。



公元243年,蒋琬病重,王平被任命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继续总揽汉中一切军政事务。次年,王平经历了人生中最后一场大战。这一年,曹魏大将军曹爽为了赚取军功,率步骑十余万进攻汉中,此战蜀汉与曹魏之间兵力可谓悬殊,蜀汉兵力不满三万,因此蜀汉的将领都要求王平放弃汉中所有关隘城池,将全部兵力集中在汉、乐二城,后等待援军的到来。



但王平认为此举不可,他认为若放弃所有关隘,只会让曹魏有机可乘,到那时仅剩二城的蜀汉军队只会陷入重重包围之中,后患无穷。他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他自己领数千兵马在外游走,其余兵马全部据城而守,曹魏攻哪里,他就骚扰到哪里,这样就能拖住曹魏,等待援军的到来。



而后,王平的这条计策被采纳,最终蜀汉战胜了曹魏数十万大军。 此战让他赢得了“虎卧北境,键闭剑门”的盛誉,并与彭乡侯马忠、阳武亭侯邓芝二人被蜀汉百姓尊号为“平安三侯”。



公元248年,为蜀汉鞍前马后,忠心耿耿的王平病逝于汉中都督任上。


澳古说历史


曹魏在当时确实是最强大的,哪怕蜀汉夺取了汉中,从版图和综合实力来说,还是远远落后曹魏,更何况还拥有一张聚拢人心的王牌“汉献帝”呢。可是,王平却舍曹魏奔蜀汉,难道强大的曹魏不香吗?当然不是,王平选择蜀汉有多方面原因,一个个说。



第一,曹操平汉中,张鲁归降,张郃侵巴,许多少数民族都归降了曹操,其中朴胡,杜濩,王平还曾经到曹魏的政治中心之一的洛阳。所以,王平是少数民族的首领,归化的汉人,有可能他的部众包括王平都是被迫归降的,最终还是要落叶归根;

第二,朴胡,杜濩入洛阳后被曹魏封为列侯,两巴太守,可以说捞足了政治资本。而王平不过是一个代理校尉。这可能是王平不过是一个小部落的首领,不能和七姓夷王朴胡,賨侯杜濩相提并论,因此王平和部众极大有可能受到裹挟和排挤,归属感并不强,脱离也正常。

第三,根据《王平传》,王平可能因为不识字,是个大老粗,导致个性上有些自卑和狭隘。因此,这种个性在名将如云的曹魏是不容易冒头的,更何况,东汉的传统入仕之路是最优的是世家,其次是学识,王平两样都没有,在曹魏更不好混,会更思念家乡;当然王平不可能预见蜀汉随后的衰弱和人才凋零的局面,但至少王平选对了;



第四。王平虽然不识字,但是性格质朴,还是个善于学习和作风务实的将领,心中自然还保留着建功立业之心。所以,王平加入蜀汉后,表现卓越,比如:街亭之战,王平屡次劝谏马谡,可惜马谡一个知识分子怎么会听王平的?好在,马谡失败后,还是王平挺身而出,吓退了张郃;还有诸葛亮四伐期间,就是王平守住了张郃进攻的南围,由此诸葛亮,魏延等人击败司马懿,取得了大捷;曹爽伐蜀,结果正如王平预料等等;王平在蜀汉官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防务,所以虽然王平不识字,但是天赋和眼光却不差;



第五,根据《三国志.黄权传》:“于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所以,黄权可能对王平归降蜀汉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黄权懂得张鲁(五斗米教对本土少数民族的影响)的价值,可惜晚了一步没有接到,而朴胡,杜濩又是亲魏派,曹魏又把三巴的部分人口迁到了汉中。所以,王平归降刘备,意义十分重大,至少能动摇部分跟着张郃,张鲁走的百姓。这点黄权最了解,刘备自然也明白,因此可能会对中下层的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王平正好在这一背景加入,也是正常。

综上所述,其实以王平的个性,身份,条件和形势,舍曹魏而入蜀汉,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大飞熊骑士


你从后世上了上帝视角知道当时的曹魏很强大,蜀汉很弱小,可是王平知道吗?

王平是巴西郡宕渠人,也就是今天四川省的渠县人,宕渠这个地方在今天汉中的南边,重庆的北边,南充的东边,奉节的西边,当时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是古代巴族的一支中的板楯蛮聚集地。



王平不是汉人,是板楯蛮,也称之为賨(cóng)人,是当今土家族的祖先,而且王平自小丧父,在外祖父何氏家中长大,当时就算是汉族,除了富家子弟和士家大族外,普通家庭的子弟很少读过书,更别说少数民族子弟了。

王平自小没有读过书,长大后连字也不会写,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来自个人经历与口口相传,我估计他年轻没出过门前,甚至不知道当时的天下十三州有多大?曹魏有多少个州,蜀汉有多少个州,估计都不知道。他怎么会知道谁强谁弱?



王平第一次走出家乡,是在公元215年的9月,当时王平随当地巴西郡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率领当地大部分巴夷民及賨民投靠曹操。

当时巴西郡的七大姓是:鄂、罗、朴、昝、度、夕、龚,没有王姓,想来王平不是当地大姓,之所以投靠曹操,只是因为当地首领的决定,与王平无关。



在当时的三国时期,除非迫不得及的原因,比如天灾、战争、瘟疫等,一般人是不会轻易离开自已的家乡的,背井离乡是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住房、耕地、家具及家里的一切不能带走的东西全没了,包括祖坟、宗庙更是无法带走,王平也是这样,在当地首领做出决定后,迫于形势,王平只能跟随。

王平投降曹操后,被任命为代理校尉,说是代理校尉,其实就是替补,什么时候有空位出来了,代理校尉就有可能补充上去,但是代理校尉并非王平一人,而是有着和王平一样身为代理校尉的成百上千人。



王平既没有背景,也没有显赫家世,既没有名声,也没有赏识渊博,甚至连字都不认识,在人才济济的曹操手下,估计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校尉,而且还是代理的。

王平作为一名代理校尉,随曹操参加了汉中之战,曹操是在公元219年3月进入汉中的,5月就放弃汉中离开了,只与刘备对峙了2个月,为什么曹操会离开呢?



因为曹操干了一件非常劳民伤财的事,就是大规模迁移汉中人口,而且就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要求必须全部迁完。

迁移人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知道老百姓不是军队,有严格的纪律,老百姓搬家都是拖儿带口,只要是家里能带得了的东西全部带上,当年刘备带着十几万百姓从樊城撤退时,一天只能走十几里,现在曹操带着几十万汉中人口顺着天下第一难走的蜀道,还要翻越八百里的秦川天险,简直是比登天还难。



这在当时就是一个灾难,大批的汉中百姓杂乱无章被魏军士兵强行赶往关中,一路上病死的,饿死的,掉下悬崖摔死的,不计其数,简直是人道主义灾难,以致后来的居民只要一听到曹操迁移百姓,立马逃走,甚至逃到曹操的敌人那里,也不跟曹操走。

当时整个曹操身后是一片混乱,在曹操本人要撤军时,老百姓都没有全部撤退完,曹军士兵与百姓乱成一片,而在前线,曹操又没有占到刘备的任何便宜,反而自已的粮道被刘备断了几次,粮道一断,曹操手下的士兵就军心大乱,每天都有逃兵,这其中就有王平。



王平目睹了这一切,目睹了曹操的迁移百姓,目睹了由此产生大量的百姓死散,目睹了曹操在汉中的失败与无奈,于是选择投降了刘备。

也许曹操在我们眼中很强大,也许王平也对曹操的强大略知一二,但在当时的情景下,王平投降刘备,也有自已的原因:



1、王平思念家乡了。王平就是巴西郡宕渠人,如果再跟着曹操离开汉中,这辈子估计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家乡了,强烈的乡土情怀让王平选择背叛曹操投降刘备,这是王平个人的选择。

2、王平目睹了曹操的残暴。曹操迁移汉中数十万百姓,造成多大的伤害,这种伤害在王平心中也同样存在,他也是受害人之一,他不再愿意跟着曹操了,他选择了曹操的敌人去反抗曹操。



3、王平目睹了曹操的失败。也许王平对曹操的强大略知一二,可是在汉中之战,在与刘备的战争中,强大的曹操不是仍然输掉了战争吗?强大只是暂时的,谁能笑到最后并不一定,王平选择了汉中之战的胜利者刘备。

4、王平在曹操处几乎没有发展前途。这是王平背叛曹操的原因之一,曹操那里人才济济,从王平215年随众投靠曹操,到219年随曹操参加汉中之战,近四年来,王平仍然是一名光荣的代理校尉,这样下去,有何前途可言?不如投靠刘备,又能离家乡近,竞争也不激烈,说不定换下地方有前途呢?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王平因小时寄养在外祖母何家,初叫何平,后来才改回原姓。他是蜀汉中后期杰出的将领,在马谡守街亭时为副将,苦劝马谡不能上山扎营,不被接受,大军被张郃击破时,他领本部一千兵马鸣鼓自持全身而退。魏国曹爽当政时,欲建功立威,发起大军进攻蜀汉,时为汉中太守的王平,在援兵未到的情况下,看准形势主动出守外围兴势山,堵住夏侯玄大军,逼得他们无功而返,又与费祎援兵合力追击,获得大捷。


这样一位优秀将领,初期却是在曹操手下担任校尉之职,他的投降刘备,是在曹刘汉中之战前期,随曹操对抗刘军,被打败而降。他投降的原因,应该主要有二个。首先,王平心系汉室,心恋家乡。曹操在取下汉中后,拉拢周围异族,巴西郡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举巴夷賨民依附曹操,王平也随杜濩、朴胡等被迁往洛阳。这一迁主要是随大流,并非深思熟虑的结果,等到刘备军攻取益州,攻下汉中外围郡县,王平原居地已成刘备辖下,加上王平心系汉室,于是在败后便轻易投降,正是得遂所愿。(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王平是賨人又称寅人,这个部族源远流长,并且与汉朝关系颇深。秦末大起义,賨人也参与其中,刘邦入咸阳,被迫受封汉王,这时便注意收拢吸纳賨人。賨人顺服了,在阆中人范目统率下,手执牟弩等高唱战歌,跳着战舞随刘邦征战天下,在战事吃紧时,吕后萧何征兵,賨人从十六到六十岁的男子都拿起武器前往参战,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大功,所以这个民族对汉朝是有归属感的。五胡乱华时,賨人李特在蜀地建立政权,初时为成,后改为汉,可见思汉之心。(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賨人思乡的特点还有一事可证,刘邦初封功臣,要封随征在侧的范目为封地在长安的建章乡侯,打算把这支賨人军队留在身边,但范目和老乡们都思乡心切,坚持不受此封,刘邦只好将范目改封为低一纹的度沔县侯,让賨人回归故里。汉朝建立后,刘邦还下诏免除了賨人中鄂、罗、朴、昝、度、夕、龚七姓的租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有此前缘,虽曾与汉朝官府冲突,总体上賨人爱汉朝爱故乡的特点没有变,这样就可以理解王平的归降刘备,因其时曹操已封魏公魏王,打破刘邦异姓不得为王的白马之盟,不臣之心明显,而刘备则打着汉朝的旗号,立志兴复汉室,王平才作出两全其美的选择。


南方鹏


这个问题把王平看成了一个自由的个人,实际上王平并不自由,他有他的族群和宗教,他的去就,跟族群、宗教的关系很大。

王平并不是汉族,他是一个板楯蛮,板楯蛮就是今天土家族的祖先,居住在今天的重庆附近,板楯蛮的李特建立了十六国之一的成汉。王平就是巴西宕渠(今重庆)的一个板楯蛮。

曹操夺取汉中之后,曾经派张郃进攻巴中,张郃一度攻入巴中,但是被张飞击败,因此巴中没有被曹操夺走,巴中地区被刘备统治,原来栖息在巴中地区的板楯蛮也成为刘备的子民,除去少部分被曹操迁到甘肃去的之外,其他的有可能回归重庆的板楯蛮都会有回归的意图,王平就是其中之一。

再者,王平还是一个五斗米道教徒。张鲁在汉中传播五斗米道,在少数民族里最吃香,板楯蛮就几乎全盘信奉了五斗米道,所以他们对张鲁敬若神明。而张鲁在汉中建立的宗教王国被曹操所灭,曹操厚待张鲁要日后才看出来,这个时候很多教徒认为曹操灭我神教是罪无可恕,所以给曹操卖命的动力也不强,板楯蛮也正因为如此大部分归降了刘备。

所以王平的选择,完全是受制于自己的族群和宗教,不像今天这样可以自由选择。

王平因为是一个板楯蛮,所以难以认识汉字(不然哪怕在部队里扫个盲也不会一字不识吧?估计是语系上有障碍),这样的人在魏国和吴国那种大族发达的地方,是没什么前途的。

但他生活在以恢复天下帝国为目的的蜀国,蜀国对大族的打击在三国中最严厉,所以王平这样的板楯蛮反而有了出头机会,最后做到镇北大将军。诸葛亮死后,王平指挥了兴势黄金之战,以三万兵力挡住了曹爽的十余万大军,令曹爽无功而返,魏国关中疲敝,达到了个人生涯的巅峰。


文史宴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此处巴西不是足球王国巴西,巴是巴山蜀水的巴,巴西就在重庆一带。汉中之战前,张飞击败张郃,巴西属于刘备地盘。也就是说王平的老家在刘备的地盘上。

“操大喜,遂命王平为副先锋,相助徐晃。操屯兵于定军山北。”《三国演义》里,王平毛遂自荐,曹操很高兴,让王平做副先锋。可见王平很有进取心的,想有一番作为的。曹操给机会,他就努力表现。

但是王平的上司是徐晃,老江湖老同志,有些骄傲,看不起年轻人王平,不听王平劝告。我想徐晃不听劝,可能还有王平说话方式的原因。王平业务水平高,但与上司的沟通能力有问题,劝徐晃徐晃不听,劝马谡马谡也不听。

言归正传。徐晃不听王平劝告,执意渡汉水,被赵云黄忠打得大败。老同志徐晃想让王平背锅,把责任推到王平头上,责问王平为何不救援。官大一级压死人,徐晃还利用上司的权力要杀王平。

王平是想出人投地的人,碰到徐晃这种领导,估计在曹营是没前途了,于是跳槽到刘备那儿。

王平这次跳槽很正确:一是刘备公司比较新,正处于扩张期,发展机会多。二是王平家就是刘备地盘,心里不用纠结家国矛盾。三是曹操爱才,奈何曹操公司已过成长期,机会本来就少,徐晃一甩锅,再呆在那做背锅侠,傻呀?四是许昌洛阳的房价太高了,西蜀全是三四线城市,房价还好。就像现代很多人逃离北上广一样,王平逃离曹营,回家乡发展了。

实践证明,王平跳槽基本实现了人生价值。街亭战后,马谡比徐晃厚道,没有甩锅,王平职业通道也就没有被堵,发展相当不错。

王平能力出众,成绩显著,但不识字,文凭太低影响了他更大的发展。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前锋,也就罢了。同是魏国降将,姜维比王平发展好得多,但我认为王平的军事能力不比姜维差,他对汉中防守的认识比姜维正确。

如果王平不是个文盲,也许王平能达到姜维的高度,那么蜀汉灭亡就不会那么窝囊了。


龙久于池


《三国志》记载“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本养外家何氏。后复姓王。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王平原本是蜀地人,被迫迁往洛阳。故乡在蜀国,心也是向着蜀国的。另外魏国人才济济,蜀国则势弱,投靠蜀国有更好的前程。最后则是因为汉中争夺战曹操战败,王平前往投靠刘备也就顺理成章。


亭外故柳


王平是蜀国的一个文盲将军,也是第一任无当军统帅。他为什么离开曹魏。他离开曹魏的时候,只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中下级官员。对于中下级官员来说,离开还是留下意义不大。

关于王平,我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点击我的头像查看我的文章。你会找到你感兴趣的。

现在在写三国蜀汉将领评述。有兴趣看看。


知常容


平是三国蜀汉后期的大将,武艺高强,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字都不认识几个,是个大老粗,但是领兵打仗很有自己的见解,能够灵活运用战术,特别是街亭之战,马谡选择在山上屯兵,王平苦劝,马谡不听,最终,马谡惨败,丢失街亭,王平受到诸葛亮的器重。众所周知,王平最开始是在曹魏效力,为什么他选择离开强大的魏国,而投奔力量弱小的蜀汉呢?

小说《三国演义》中说,是因为王平不救援徐晃,徐晃兵败,要杀王平,王平一生气,夜里放了一把火,率部投降了蜀汉。当然,这是小说,不是正史。《三国志 王平传》记载的很简单,就一句话: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什么意思呢?王平最开始跟随杜濩和朴胡等被迁往洛阳,被任命为代理校尉。后来,王平跟随曹操率军征讨汉中,王平投降了刘备,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王平在曹魏是校尉,还是代理的,官职和地位很低,投降刘备之后,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官职和地位明显提高了。这里虽然没有说王平是因为什么原因投降了刘备,但从刘备的任命来看,王平是受到更高级别的对待,至少是将军了。这也说明,王平在曹操那里没有受到重用,甚至,可能还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轻视。王平有领兵作战的本领,心里当然不甘心了,于是,就离开曹魏,投降了刘备。

投降到刘备阵营之后,王平就表现出了他的非凡的军事才能。《三国志 王平传》记载: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干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王平做了马谡的先锋,在街亭,马谡在山上屯军,王平劝阻,马谡不听,最终兵败,军队散去,只有王平率领的一千多人敲鼓自持,魏国大将张郃怀疑有埋伏,不敢前进。于是,王平率军安全撤退。

这一战,王平显示出了他不同寻常的能力,有军事眼光和作战经验,并保全了自己的部队,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诸葛亮诛杀了马谡等人后,拜王平为参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不仅如此,在实战中,王平更是表现不凡,建兴九年,诸葛亮率军围祁山,司马懿进攻诸葛亮,张郃攻打王平所部,王平力拒张郃,强大的张郃在王平面前,毫无办法,一点便宜也没占到,干瞪眼,根本不能战胜王平。 《三国志 王平传》记载: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张郃是魏国名将,武艺高强,绝对是个厉害的大将,所率的又是优势兵力,但是,遇到王平,彻底熄火了,也就是说,王平以微弱的兵力,挡住了优势兵力的张郃,王平堪称蜀汉优秀的将才。

后来,曹爽率领十万大军,进攻汉中,因为采用了王平的计谋,最终战胜了曹爽,魏军被击退。 《三国志 王平传》记载: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余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平曰:“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是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着名迹。

王平从曹魏一名地位不高的校尉,投降刘备后,成为了将军,受到重用,发挥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屡建功勋,才能没有被埋没,也是一件幸事!如果在曹魏,也许会一直得不到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