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要曹丕当皇帝,不让他比较看好的曹植当皇帝呢?

嘟嘟历史瞎


确切的说,曹操不是让曹丕当皇帝,而是让曹丕当世子而已,当时的曹操是魏王。而曹丕当皇帝是曹操死后的事儿了,曹丕的皇帝是他自己的选择。

当时曹操的主要选择是曹丕和曹植这两兄弟,而且曹操开始真的是很看好曹植的,曹植聪明伶俐、文采飞扬,曹操带兵出征时,曹植曾三次担任邺城留守(邺城是魏的国都),足见曹操高看曹植,那么曹丕是如何反败为胜的呢?

一、嫡长身份

曹操最早的接班人是长子曹昂,建安二年(197年)其随曹操出征张绣,张绣降而复叛,曹昂为救曹操被杀。曹昂本是庶妻所生,但由正妻丁夫人抚养,其死后,丁夫人悲痛至极,离开了曹操。卞夫人便成了曹操的正妻,她生了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子,其中曹熊早死,而曹丕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嫡长子。

虽然曹操从不按常理出牌,但曹丕这个身份还是给他在名义上有了无可辩驳的理由。

二、文武双全

其实在征张绣的战斗中,曹丕也是跟随者之一,当时尚是少年的曹丕趁乱,夺得一匹马和曹安民逃出了重围,可见其武力不差,一些相关文献中也记载过曹丕击剑技术出色。

而作为“三曹”之一的曹丕,其文采也很好,可能在赋上面不如其弟曹植,但曹丕是文学批评的始祖,也是七言诗的开创者,在中国古代文学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曹丕性格沉稳,甚至有些阴鸷,在这方面很像其父亲曹操,这样的人更加符合一个政治人物,而不是一个纯粹的文人。

三、以史为鉴

曹操在立储上面,是十分犹豫的,他曾问过重臣贾诩:

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三国志》

袁绍的败亡原因之一就废长立幼,刘表也是如此,这是曹操心知肚明的,但往往当局者迷,贾诩一席话就让曹操大悟。

四、支持者众

当时朝中的大臣确实分为两派,其中支持曹丕的显然更多,这是曹操需要考虑的问题,毕竟违反常规的礼制废长立幼,很可能让朝政不稳。这里要说说曹植的支持者。

杨修,这个爱耍小聪明的人,其弘农杨氏的背景,并且与袁氏有姻亲关系,让曹操十分反感,一个鸡肋要了他的命。

丁仪、丁廙兄弟,这两人和曹丕有嫌隙,完全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荀恽,荀氏是东汉的名门大族,其父荀彧,曹操的女婿,这个人倒是有些分量,不过随着父亲被逼自杀,也比较低调了。

杨俊,很有才能,可惜没啥政治背景。

而反观曹丕的支持者们:太中大夫贾诩、丞相府东曹掾兼魏国尚书崔琰、丞相府东曹掾兼魏国尚书仆射毛玠、丞相府东曹掾邢颙、魏国虎贲中郎将兼侍中桓阶等多人。此外,魏国大理钟繇,魏国奉常王朗,魏国黄门侍郎夏侯尚,以及武将之中的征南将军曹仁,曹操帐前近卫军将领曹休、曹真,都与曹丕保持着亲密关系。从他们在曹丕当权用事之后备受优宠的事实来推测,这些人当初一定是曹丕的坚定支持者。这些响当当的名字足够曹操好好考虑了。

五、自乱阵脚

就在曹植第三次留守邺城的时候,飘飘然的曹植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在一次出游中,曹植擅自开启司马门并驱车于驰道,司马门和驰道是魏王曹操专用的,这让曹操十分恼火,认为曹植是僭越,是大不敬,于是立即下令处死那位公车司马令,同时,又痛责曹植一番。曹植此次失误基本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曹操认为曹植轻佻,不堪大用。

综上所述,曹丕就当时的最佳人选,虽然曹丕执政后,篡汉、搞出九品中正制、压制兄弟,这些都颇受后世批评,但谁敢保证书生意气的曹植会做得更好呢?历史上文人皇帝败家的事情还少吗?


黑水布衣


曹操一生当中有三大错误!

一是弃用荀彧为首的官渡之役时谋士集团,直接导致输掉稳操胜券的赤壁之战,失去统一天下最佳机会;二就是立储选拔不慎,错用曹丕。残害兄弟及,导致整个曹魏宗亲势力衰败,为司马家族篡权奠定基础!三是过分强调“唯才是举”,不讲究品德,导致选出百年不遇的野心能臣司马懿。选曹丕为太子,也有“唯才是举”意味!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伟大的曹操,是个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但不是个称职的帝王与父亲!当然,那个时代的大多数英雄,做的还不如曹操,比如袁绍、刘备、孙权等。


一、选拔机制有问题

曹操喜欢打仗,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只要有仗打,立储的事就会放到一边。在战争空闲时期,特别是赤壁之后,胜少败多情形下,曹操感觉统一无望,抽空解决立储问题。期间,大多数时间心情不好,很难心平气和梳理选拔程序,确立完整机制,往往都是即兴表态,事后反复,搞得候选人或冷或热,神经过敏!

建安十五年末,也就是赤壁大战失败后,曹操让天子给曹丕封官,即五官中郎将,外加副丞相,同时赏赐象征“可造之材”的白劈刀!曹丕欣喜万分,未等任命下来,就去感谢父王!此时,天下皆知,曹丕已是名义上的二把手,接班人了!问题是曹操同时越过老二曹彰,给老三曹植封临淄候,接着带曹植出征关中,让曹丕感觉吃了苍蝇!

西征势头很好,却因冀州叛乱终止。过于自我的曹操将责任推在“有名无权”的曹丕身上,从此曹植行情看涨。建安十七年秋,曹操南征,竟然安排曹植留守邺城,曹丕随军!天下人又热议曹植更像接班人。南征失败,回到邺城,曹植已将铜雀台建好,曹操大悅。或许他感觉带曹丕晦气,带他出征军事失败,让他留守冀州叛乱,考试成绩又不好,便越来越喜欢曹植!在铜雀赛诗会上,将另一把白劈刀赏赐给曹植!一时间,曹丕难过得掉下眼泪!

之后,曹丕明白走正道没用,便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决定用奸计对付奸诈的曹操!派司马懿游说曹植老师邢顒状告曹植“考试作弊”,跪求贾诩说服曹操,最终促使曹操回到“嫡子立储”老路上,亲手摧毁曹植集团,逼死儿媳,杀其骨干!建安二十二年十月,曹操颁令册立曹丕为太子!后来,曹操无法忍受朝中官员巴结曹丕后的冷落,重新重用曹彰与曹植。

建安二十四年四月,曹操违背王子禁止带兵的惯例,派曹彰北征乌丸,一战伏两胡,曹彰意外崛起。同年八月,曹操下令曹彰带兵留守长安,召曹植随军侍奉父母,最后委任曹植为救援襄樊主帅!人们关于接班人浮想联翩。万般无奈,曹丕铤而走险,擅离职守去洛阳灌醉曹植,阻其出征。阴谋得逞,年迈多病的曹操被迫吞咽自酿苦酒!

由此可见,曹操接班人的选拔,完全随心所欲,毫无章法!


二、选拔标准有问题

最初的标准,还是有点科学依据。比如,选拔曹丕,主要看是业务与勤奋;选拔曹植,主要是学术与品德;选拔曹彰,主要看中军事与勇敢!考试方式也不错,理论加操作,还有实战考验!就是放到今天,其人才甄别方法都不落后。如果坚持下去,可为后世考察干部任用开了好头!

为了甄别曹丕、曹植才能,曹操给五官将府与临淄侯府配备了公平的老师、助教及秘书,所有人选都是曹操指派的!理论考是现场出题目,现场回答,曹植胜;实践考是曹植负责建铜雀台,曹丕将冰井台,持平;岗位考,是持大王令出城,曹植胜!后来由于曹植老师邢顒告发曹植“作弊”,曹植考试成绩作废!所谓的“作弊”,就是曹植身边有人精准“押题”,这在今天算是高手了!

问题在于,曹操最后确立太子的标准变了,不是才能与人品,也不是考试结果,而是朝中大臣态度,以及心腹谋士意见,重又回到儒家“嫡子立储”传统上来。忙了半天,害得兄弟反目为仇,都是瞎忙!有这样挑选接班人的父亲吗!

还有一点想补充一下!由于对早期谋士清洗,真正高级谋士,仅剩贾诩一个。此时的贾诩老奸巨猾,一改职业操守!一辈子没出过馊主意,没骗过主公,唯独这一次,为了自己,违心蒙混曹操一次!曹丕提前给贾诩下跪,贾诩决定要帮助曹丕,更多为自己!曹丕上台,没有人追究他唆使杀害曹昂的罪过了;曹丕篡汉,美人再提他忽悠李傕祸国的罪恶!从此,他及家族彻底解放了!



三、辅助太子方式太臭

按理讲,曹操为了曹丕上位,不能说不尽力尽心!为了防止吴质对曹丕的过度把控,将吴质外放朝歌,不得私自回邺城;因为曹植对杨修的言从计听,将杨修杀了;由于毛玠、崔琰在立储问题上大张旗鼓支持曹丕,怕曹丕当政后,难以管理这两位老臣,曹操以莫须有罪过将两人办了;怕有人“哄抬”曹植,随便找个理由将儿媳毒死,将曹植的手下处死,等等。可是说,为了扫清曹丕当政障碍,曹操是心狠手辣,用尽手段!

然而,此时的曹操或许是头疼病带来精神损害,反正有些不理性。他从未想到过,真正影响曹丕将来当政的人,不是上述被杀的人,而是他自己!

由于他的立储、辅助方式的失误,导致“一人胜出、其余皆敌”的兄弟相残恶劣局面!不仅毁了曹氏宗族日后在曹魏的势力,而且还寒了沛国老乡家族的热情,造成很大隐患。后来司马懿篡权,曹氏、夏侯氏、丁氏后人无人站出来,就是这个原因!

曹丕立太子太晚,立太子到当魏王,仅仅两年多一点!曹操还来不及为曹丕当政,进行人员布局,朝政规划,就匆匆离世!

当确定曹丕为太子后,曹操应该让所有的兄弟,都归曹丕指挥,想用谁,应该暗地里告诉曹丕,由曹丕给他们官爵及地位,让他们感恩太子,而不是父亲。尤其是挖掘曹彰军事才能、曹植的文化特长。将兄弟团结在一起,这是为父最大责任。

但是曹操没有这么做,临死还挑逗曹彰的当政欲望,让曹植死灰复燃。造成曹丕上台后,首先是摧残兄弟,其次是残杀老乡,丁氏全族被屠。曹魏天下由原先曹氏带领沛国老乡报团经营,变成曹丕独家打理,不再是曹氏家族,或沛国老乡的天下,无形中为司马家族篡国留下裂缝!



结束语

曹丕熬了十几年,在多疑父王手下,几经风雨,险些崩溃,终于修成正果,可是为政七年就病逝,终年四十岁。在接班人问题上,比曹操还龌龊,临终的前一天才立曹叡当太子!曹叡三十五岁病逝,比曹丕更没谱,自己的儿子全部夭折,临终当天才立八岁养子曹芳为太子!后来曹魏天下,轻而易举被家臣司马家族篡夺了!由此可见,曹操的立储选择是失败的!

如果选择曹植为太子,一是曹氏宗族势力不会被摧残,甚至整个沛国豪族势力还会壮大。一旦有外姓如司马家族侵权,即便皇帝不济,依然有家族忠臣能将死保朝廷;二是曹植德性比较好,在曹操的苛政之下,曹魏能得到修身养性,坐等吴蜀腐朽,天下一统,指日可待;三是曹植阵营里没有司马懿这样的高级叛逆!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四是曹丕风流无边、勤快熬夜、心胸狭隘,身体素质不行,这是继承家业的大忌,曹操对曹丕生活习惯观察不细,终留遗憾!

整个三国有反心的顶尖谋士,唯有司马懿!曹丕选择司马懿为近臣,注定死路一条。不是有人常提,司马徽为什么不将自己侄子司马懿,与诸葛亮、庞统并齐!这是有原因的!司马徽早看出,司马懿才能不逊诸葛与庞统,但人品有问题!主公有本事压住司马懿,他就是自方的诸葛亮、庞统,如果主公没有本事压住他,他就是主公最大的敌人。虽是亲戚,司马徽还是实事求是评价人物,将司马懿排在次些档次。


云子落


笔者认为,曹丕是最佳人选。

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在许昌去世,享年65岁。

曹操去世前曾经立下遗嘱,立曹丕为世子,继承他的王位。

他简单地陈述了自己的生平,就像聊家常一样,在场的文臣武将无不痛哭流涕。

曹丕当然也不例外,他虽然心里非常高兴,但表面看上去却伤心欲绝。

曹丕继承魏王的爵位后,比曹操控制朝廷大权还要严谨。

他为了顺利坐上皇帝,让大臣上演了三次劝进的闹剧。

第三次在半推半就中,废除了存在400年的大汉王朝,建立了大魏政权,曹丕就是历史上的魏文帝。

曹丕继位以后,对他的几个弟弟非常忌惮。

曹彰在外统兵,时刻威胁他的皇位,于是曹丕找机会削了曹彰的兵权,消除了外部的威胁。

另外一个就是曹植,曹植是有名的大文豪,在士族大夫的心中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曹丕正是因为曹植人气高,所以想要杀曹植。

所以故意刁难他七步之内做一首诗,于是曹植就脱口而出《七步诗》,可见曹植的文采确实不一般。

但是,治国理政只靠文采好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曹操当初选择曹丕的原因。

曹丕不仅狡诈多变,而且非常懂得隐忍,和曹操的性格最为相似。

一开始,曹操并非选择了曹丕,而是长子曹昂,但曹昂在张绣叛变时,为了救曹操而战死。

所以次子曹丕成为顺位继承人,根据古代立长不立幼的传统,所以曹操立曹丕为世子是理所应当的。

再者,当时曹丕继位让部下最为臣服,首先就是实力急剧扩张的司马家族,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即使立曹植为世子,也很容易导致儿子之间发生内战。

这种祸起萧墙的事件,是曹操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End—



冷月钩沉


百因必有果,这说明曹操还是理智的,而应了那句话,”知子莫若父”。文才和治才是两个概念。

二子皆聪慧,不相伯仲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曹丕为长,大五岁,是实打实的同根生。二人从小都天资聪慧,又都在良好的教育环境里成长,才学不相伯仲。

二子文学造诣都颇高,不相伯仲

曹操带着曹丕和曹植,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建安三曹”,这是非常高的评价。

曹操的文学成就先不说,单说曹丕。他写的《典论·论文》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为中国文学批评之祖。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是总结、分析、分门别类,是需要有全面的文学素养和积累才可以完成的。

曹植是历史上少有的几个浪漫主义文学家,很多人把他跟屈原、李白、苏轼放在一起。可见他的文学成就是相当高的。作品就不多介绍了。

他们在文学上的研究和施力方向不一样,但都在各自领域有相当高的成就,所以说他们在文学上是不相伯仲的。

曹丕文武双全,曹植文强武弱

曹丕六岁时,学会了射箭。八岁时,学会了骑马。 从十岁起,曹丕就随父亲征战南北,长时间的军旅生活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 建安二年,曹丕随曹操南征张绣,张绣先降后反,曹操长子曹昂和侄儿曹安民遇害,年仅十岁的曹丕竟然乘马逃脱。所以说曹丕是文武双全,有胆识也有见识。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3] 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所以在文学上,曹植是略高一筹的。

曹丕思辨理性,曹植浪漫随性

曹丕写文学批评,评鉴建安七子,他做的是文学的事情,但也是“人学”。靠的是理性的思考,看待为题也是比较思辨的。对于一个管理者,更是一国的国君来说,这些是非常关键的品质,也是必要的基础。

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浪漫随性。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

所以,曹丕的思辨理性和曹植浪漫随性相比,更适合做一名国君。

曹丕更务实,曹植心高气狂更务虚

相较于两人曹丕更加务实。

文学批评自然是需要对要研究的作品多家研究,经过系统分析,整理而成文章,这需要有务实勤勉的精神。

曹植更精于创作,这是随性而开放的状态,因为其一直有才名,也更自傲一些。

这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可见一斑。

这样的性格特点也更显示出曹丕更适合继承王位。同时也体现曹操确实是一个有雄才大略,有识人之能的人。


疯哥哥l


曹操非常欣赏曹植,曹操被封为魏王时,在立谁为魏国太子这个问题上,曹丕和曹植竞争激烈,曹操一度犹豫不决,在曹丕和曹植之间,摇摆不定。尽管曹操多次表现出曹植的欣赏,但最终还是立曹丕为魏国太子,把曹魏的天下交给了曹丕。其中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曹丕是嫡长子,这是他最大的优势

曹操虽然子嗣众多,但是嫡子只有4个,也就是曹操正妻武宣卞皇后所生的几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这几个人是最有资格继承曹操政治遗产的,其中曹丕是长子,曹植是三子。同样是嫡子,曹丕是嫡长子,而曹植并不是。

曹丕作为嫡长子,他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在古代,嫡长子继承制是最有代表性的宗法制,历代帝王和统治者,基本都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虽然理论上说,帝王和统治者也有废长立幼的权力,但是这种风险是极高的,极有可能导致家业一败涂地。

和曹操争夺天下的袁绍,因为偏爱小儿子袁尚,对大儿子袁谭有点冷落。所以在权力分配上,总是给予袁尚更多。尽管袁绍并未指定袁尚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但袁绍身边的人都看得出来,袁尚是袁绍内定的接班人。袁绍死得匆忙,没有宣布袁尚就是他的接班人。袁绍身边的人都一致拥立袁尚为新主,引起了袁谭的极大愤慨。袁绍尸骨未寒,袁谭就和袁尚打了起来,打得不可开交、自相残杀,让曹操捡了便宜。

除了袁绍,荆州的刘表也因为废长立幼,导致儿子自相残杀,刘备借机夺取了荆州。

这都是废长立幼带来的风险,曹操对此当然不会不警惕。曹操曾询问谋士贾诩,曹丕和曹植谁更合适当继承人,贾诩没有问答。曹操很奇怪,为贾诩怎么不回答,贾诩说,我在思考袁绍父子和刘表父子的悲剧啊。

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曹操听懂了贾诩的意思,于是就立了曹丕为太子。实际上曹操早有立曹丕之意,只是借贾诩之口,来表示自己会遵守嫡长子继承制。

曹丕的谋士团队,碾压曹植的谋士团队

曹丕和曹植争夺太子之位时,双方都有各自的谋士团队,曹丕的谋士团队成员有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曹植的谋士团队成员有丁仪、丁廙、杨修。在曹丕和曹植进行激烈太子争夺站时,双方的谋士团队为进行了智斗。但是论智谋,曹丕的谋士团队碾压曹植的谋士团队。

曹丕与谋士们谋划如何战胜曹植时,曾派人偷偷把吴质藏在马车上,送到自己的府邸。被杨修发现了端倪,于是杨修马上报告了曹操。当时吴质没有随意出入宫廷的自由,曹丕这么做是违反法令的。曹丕得知杨修把此事报告了曹操,非常恐慌。吴质说别慌,下次你用马车运载布匹以迷惑杨修。曹丕照做,杨修发现后,通知丞相府的人过来检查,只是一些布匹罢了,让曹操对杨修很是不满,怀疑这是曹植在故意陷害曹丕。

曹操率军出征时,曹丕、曹植前往送行。曹植出口成章,盛赞曹操的功德,文采斐然。但是曹丕却没有这样的文采,不知所措。吴质就对曹丕耳语说:“与魏王辞别时,你什么都不要说,大声哭就行了。”曹丕听了吴质的话,哭得非常伤心。曹操和身边的人很受感动。大家都认为曹植华而不实,不如曹丕诚实孝顺。

有一次曹操为了考验曹丕和曹植,派二人出宫办事,但又故意暗中嘱咐守门士兵阻止他们外出。曹丕被守门士兵拦住后,只得回去了。曹植听说后,向杨修请教。杨修说“你奉魏王之命出城,如果有人阻拦,你杀了他们就可以了”。曹植照做,杀了守门士兵得以出行。这本来是对曹丕和曹植个人的测试,但是杨修却帮曹植作弊,曹操得知此事后,很厌恶曹植用作弊的手法欺骗他。

曹丕的谋士,特别是陈群和司马懿,在三国时代都是顶级人才。反观曹植的谋士,核心是杨修,但是杨修的智谋总是被对手碾压。曹丕的这些谋士,智谋超群,在帮曹丕夺嫡是立了大功。而曹植的谋士却只会误事。

曹植虽有文学才华,但难以承担重任,不是合格的继承人

虽然曹丕和曹植都是有文采之人,而且都是建安七子的成员,但是论文学才华,曹植是建安七子中的翘楚,胜过曹丕太多。

曹植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后世文人的极力推崇,南朝刘宋著名文学家谢灵运,就特别推崇曹植,曾以才高八斗来形容曹植。

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南史·谢灵运传》

尽管曹植的文学才华,在三国时代无可匹敌,但他严重缺乏军政才华,情商很低,性格也有诸多问题,任性妄为,不顾后果。特别是他嗜酒如命,非常容易误事,很难承担重任。这一点让曹操对他非常失望。

有一次,曹植曾喝得伶仃大醉,夜闯司马门,在宫中禁地纵马驰骋。司马门连接宫廷内外的通道,位置极为重要,所以当时规定任何王孙贵戚不得擅闯司马门。曹植偏偏借酒闹事,公然违反禁令,让曹操对他大失所望,下定决心要立曹丕。

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三国志·魏志·曹植传》

曹丕被立为太子之后,曹植彻底放飞自我,喝酒喝得更加厉害了,每次都喝得醉醺醺的。曹植的叔叔曹仁被关羽所围困于樊城,曹操让曹植领兵解救曹仁。曹植却因为醉得不省人事而不能领命。曹操对他彻底失望了,从此打消了重用曹植的念头。

实际上,即便是选定了曹丕作为继承人,曹操还是考虑要给曹植机会,让曹植有展现军政才华的机会,然后酌情重任,但是曹植自己无论是情商、性格还是军政才华,都难以承担重任。曹操就算是想给曹植机会,曹植也接不住。

论军政才华,曹丕才是最佳继承人

曹丕虽然在文学才华方面输给了曹植,但是军政才华,他绝对胜过了曹植。曹操南征北战时,一直把曹丕带在身边,让曹丕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曹丕称帝前,担任过五官中郎将、副丞相等重要职务,是曹操的助手。

曹丕的军政才华,在代汉自立以后,得到了充分发挥。曹丕在位七年,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颇有建树。曹丕在位期间,还以征讨东吴为名,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曹丕还遣魏军伐蜀,大破刘备义子刘封,收复上庸三郡。

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布九品中正制,以保障士族的政治利益为条件,换取了士族的支持,稳定了曹魏初期的政局。曹操时期,曹操对士族实行苛碎政策,打压得比较厉害,所以士族对曹氏集团是有抵触心里的,遑论他们支持曹丕称帝。曹丕祭出九品中正制,成功取得士族对曹魏政权的支持,所以曹魏文、明二帝时期,政局相对稳定,使得曹魏有一个可靠的内部环境,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在经济方面,曹丕继续推行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发展生产、稳定秩序。曹丕执政后期,魏国国库充实,累积甚巨。曹丕还大力发展民生,劝课农桑、休养生息、减低赋税等措施,使得曹魏的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总之,曹丕的军政才华,相当于曹植而言,简直是压倒式优势,从曹丕在位七年的表现,就能看得出来。以曹丕为继承人,才是曹操的最佳选择。

结语

在曹丕和曹植的太子争夺战中,尽管曹操曾一度表现出对曹植的喜爱。但曹操作为帝王,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稳固曹魏政权。这个根本性问题,才是曹操最关心的。而只有曹丕才能做到,曹丕的嫡长子身份和军政才华的优势,都远胜曹植,只是在文学才华上输给曹植,但治国依靠的是文学才华吗?曹操选择曹丕是必然的了。

除了以上这些,在双方谋士PK战中,曹丕的谋士团队碾压曹植的谋士团队,这也是曹丕能胜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袁卫宇


实际上,在选位的继承人上面,心里深处,曹操是倾向于曹植的。小学课本上的曹植称象,是那个时候的大人也一时想不到的方法。况且一个玩童了。所以,给曹操的震憾很大。即使是当代,也不失为一美谈。

那么,为什么后来曹丞继承了曹操的位子,而非聪明绝顶的曹植?

众所周知,就是从现代的宫廷戏里我们也知道:宫中派系林立,勾心斗角,争权奇位,都非常残酷。

尤其是临近敏感时刻。

曹丞不善词令,文章做得也不如弟弟好。于是,就有官僚给曹丞出了一个点子:哭!

按理说,领兵出征有哭声是不很吉利的。

然而,这是曹家大公子曹丞依依不舍父亲劳顿远征的哭。

鼻泪横流。

特别伤心。

而曹植却以诗文辞父,虽意满心诚,但,次数多了,却怎比得上眼泪值钱。

古人讲究百善孝为先。

曹操开始倾心于曹丞。再说,古人立长为大,也是那时候的一种伦理规则。

大臣大都保守。

曹操死后,曹丞上位。

但,他始终放心不下弟弟,欲借口除之,令曹植七步内做成一首诗,否则以欺君之罪斩首。

就是那首流传千古的:煮豆燃豆箕……相煎何太急!的名篇绝古之作!


一棵飘草


因为曹操是汉臣,曹操而且已经是王爷了。权力已经到达顶峰。没必要在越雷池,曹操是魏王,有兵有将,虽然不是皇帝。但是实际上已经是皇帝了,就连御林军都是他的。曹丕就不同没曹操那么大魅力压不住人。所以要想成事控住大局就得做皇帝。不是反正汉皇帝反扑。控制不住就完了,不过最后曹氏一族还是被司马氏转了空子,江山落入司马氏。,






蒋小哥哥


曹操为何传位给曹丕,不传给曹植,单从曹植自身问题出发,这四个原因是最主要的:

第一、文人思维

曹植为文人思维,不仅不懂世情,不够狠辣,而且在军事方面也略差,似乎给人照本宣科的感觉。而曹丕却与之相反,他心思缜密而深沉,懂得如何迎合曹操,铲除自己的障碍,为人心狠手辣。

你看曹植用的人,是曹操厌恶的杨修,杨修是有小聪明,没有大聪明,不知道藏拙,最终当然害了曹植。曹植身边的人好几个都是曹操不喜欢的。曹植是文人,喜欢跟有风骨的文人交流,但是文人不屈服曹操,因此曹操喜欢杀文人,这就是最大的错误之一。

第二、嗜酒如命

曹植为人不自律,任性而为,嗜酒如命,放荡不羁爱自由。曹植是个大酒鬼,喝酒没有节制,因此还闹出了曹植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皇宫飙车的恶性事件,这大大地破坏了他在曹操心中的印象。

而且他还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主儿,不吸取教训,依然嗜酒如命,当曹仁为关羽所围困的时候,曹操命令曹植去营救,谁知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从此之后曹操不敢用他了。

第三、飙车事件

建安二十二年,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间,竟然借着酒兴违反曹操法令,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这着实令人大跌眼镜。

在这个群雄并起的时代,一个如此不知节制任性而为的继承人根本无法守住曹操的基业。尽管曹丕文不及曹植,武不及曹彰,可是有政治才能,礼贤下士,听从谋士建议运用权谋终于获得太子之位。这一点与曹操恰好相识。

第四、表现能力

曹操每次出去征战的时候,曹植都会说出一些歌颂赞美的话,虽然曹操听了很高兴,但还是不如曹丕的表现!曹丕是从父子之情做的,在曹操出征的时候,曹丕就会显得很难过,担心曹操的安全和身体,这让曹操很感动!

最后曹操经过多方的考虑,终于立曹丕为世子,曹操死后,曹丕继承曹操的魏王之位,没多久就以魏代汉,登基为帝!


历史TOP榜


作为时代的风云人物,一生充满了传奇,然而他的一生又有很多谜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四个人中,曹丕最不受曹操欢迎的一个,为何曹操最终传位给曹丕?其实,这和一个小孩关系重大!

曹昂是曹操妾室所生,但因为生母早亡,就由曹操原配丁氏抚养长大,而丁氏又无子女。所以,曹昂天生就具有一定的优势。况且,曹昂勇毅果敢,一直随曹操南征北战,深为曹操喜爱。在这一点上,曹丕、曹植、曹冲是不能相比的。

曹冲也是妾室所生,属于天生神童,五六岁时智力已经“有若成人”,且经常帮助犯错之人解脱,“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因此,曹冲深得曹操喜爱,甚至“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就是想把皇位传给曹冲。

后来,曹操还对曹丕说过“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却是你的大幸”,曹丕自己也承认曹冲不死,自己没有机会。然而,这两个曹操极为喜欢的儿子,却都去世的比较早。197年曹昂战死,208年曹冲早夭,于是继承人只能在曹丕和曹植中挑选。

在曹植和曹丕这两人中间,如果谈曹操更喜欢谁,那么毫无疑问的是曹植。

众所周知,曹植是著名的文学家,写下过很多传世名篇,文学家对他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尤其是210年曹植一挥而就写下的《登台赋》,让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认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另外,加上曹操本身文学修养很高,所谓英雄惜英雄,以及曹植性情坦然,不追求奢华,符合曹操的口味,因此对曹植非常喜欢,将他看成了继承人。

214年,曹操征讨东吴,就让曹植留守邺城(曹魏都城),并且语重心长的说:“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显然,曹操这是把曹植当成继承人来培养了,但希望过于任性的曹植奋发图强,而不是整天我行我素。

从曹操对曹昂、曹冲、曹植的态度来看,曹丕是曹操最不看好的一个。然而在217年,曹丕却击败了其弟曹植(同母弟弟),被立为魏王世子。

这一年,固然有曹植犯下大错,“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的奔驰)。太祖大怒.......植宠日衰”,让曹操大发雷霆、以至“植宠日衰”之外,但其实还有一个关键原因鲜为人知:曹操对曹丕这一点极为认可!

《明帝纪》:虽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迹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经耳目,终不遗忘......帝生数岁而有岐嶷之姿,武异之,曰:“我基於尔三世矣。”每朝宴会同,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

有的本领,即便一些小臣,名字简历甚至父母兄弟之类,曹睿一见之下,就不会忘记,所以曹操异之,感慨的评价:有了你,家业就可以继承三代了。于是,就让小孩曹睿常伴宴会左右。

显然,曹操传位曹丕,或许从曹睿身上能找到答案:曹操这是隔代传位。217年,曹魏面临的局面不容乐观,东吴、蜀国,北面蠢蠢欲动,想要守住甚至开拓基业,能力一般的皇帝根本做不到。

然而,曹植的儿子曹志,虽然表现不凡,但和曹睿一比,确实有不小的差距。从史书上看,曹操对他也没有什么评价。而且,曹志是庶出,对隔代传位来说,这是一个致命缺陷。在儿子这一项上,曹植是败给了曹丕。

后来,曹睿继位之时,面临着内有宗室及老臣,外有东吴、蜀国、鲜卑等,但曹睿却沉着应对,西阻蜀军(北伐),东挫孙吴,北败鲜卑,内部将等老臣驾驭的驰张有度,所以刘晔评价他“、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可惜的是,曹睿英年早死,否则几乎不可能有司马懿的。

其实,历史上类似的隔代传位还有很多,比如周朝的“季札让位”,司马炎传位傻子司马衷(说出何不食肉糜之人),就是看中了好;传位,也有看重的意思在里面,这样传位就确保了三代基业。所以,曹操之所以传位曹丕,和曹睿关系密切,甚至可以说是曹丕继承曹操之位的最大助力。


多尔衮爱新觉罗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不难梳理,为何曹操最后将王位传于曹丕,,而不是其他的儿子,寡人从以下四点做一个基本分析:

1,嫡长子继承制

汉王朝从武帝刘彻罢免百家,独尊儒家开始,基本上继承了上古周朝的各种礼仪制度。从大位传承制度上也已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从而稳定了帝位传承上的国家动乱威胁。东汉末年这一制度不仅深入人心,更为重要的是的确起到了稳定国家局面的良好作用,因此受到了从上至下的遵从。在曹昂救父牺牲以后,曹丕成为事实上的嫡长子。比如,当曹操要立世子时,问了很多谋士。当问到贾诩的时候,贾诩什么都不说,只说了一句:我现在想起来袁绍和刘表了啊。暗示曹操立长别立幼。曹操亦不例外,在魏王世子人选上,也不得不考虑和接受这一制度,同时,跟随曹操的士大夫和武将们也支持嫡长子继承制,进而保持曹魏集团的政治利益能够长久延续。

2,政治能力突出

曹丕作为长子,在成长过程中,始终有优秀的政治幕僚为其献言献策,后又师从司马懿,在政治历练中,成长最为突出。其次,曹丕本人也是一个极富有政治野心和谋略的人物,这在曹丕称帝后时刻防范司马懿,同时又能善用司马懿这一点就完全可以看出其权谋手段的高超之处,而且,这也在曹操众多子嗣中,曹丕完全碾压了其余兄弟。在曹丕被立为世子之前,就经历了多次的政治危机,每次都能通过及时的补救化险为夷,如果没有高师指点,没有个人强大的政治历练,是肯定过不了其父曹操的考验。个人认为,曹丕在这方面优秀突出的能力,也是被曹操立为世子的重要原因,毕竟不是得了大位,就能在众多能臣武将手里坐稳江山的。

3,政治资源丰富

曹丕的政治资源也不是其余兄弟们所能媲美的,其中最为出名的四位谋士有司马懿,陈群,贾诩,吴质。这四位谋士在曹丕争位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司马懿,贾诩,陈群,都是东汉末年名扬天下的谋士,而且是世家大族,其身后有雄厚的家族背景为曹丕做支撑,如此雄厚的政治资源,在当时的环境下,是一股不容忽略的力量。丰厚的政治资源,同时也练就了曹丕成熟的政治表现,也能使得曹丕在日后王位继承后,能够震慑和管制住其父手下的悍将能臣,也能使王位传承稳定过渡,不会出现不可预料的混乱事件,能够最大限度维护现有的政治利益。

4,其余人的缺陷明显

最后一点从曹丕其余兄弟中间分析可知,具有代表性的几位公子如曹彰,曹植,虽然在特定领域有非常突出和优秀的表现,但整体上比较,在政治谋略里,远不如曹丕历练的得心应手。就如汉初的军事奇才韩信,虽然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天才统帅,可在政治上却如同一个幼稚的小孩一般,最终只有悲惨的下场。同样的历史事实,体现在曹彰身上,曹彰在曹操儿子里,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勇将,带兵打仗曹丕绝对不能与其匹敌,但在政治上,却如同一个孩童般稚嫩,根本没有任何优势跟曹丕较量。对于曹植来说,虽说文学水平闻名天下,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可是不要忘了,建安七子里,曹操,曹丕,曹植,一曹三人均在其中。可见,曹丕的文学造诣也并不差。但曹植在大位考验过程中,其表现完全不合格,曹植门客全是一些文学爱好者,没有合格而优秀的谋士为其出谋划策,在大位争夺上,怎能不败?曹植本人依仗才华,酗酒高歌,情绪感性,性格任性,这些浪漫的品质,在其父曹操眼里,肯定不会被作为继承人合格的考核标准,因此,曹植失败是必然的。至于曹操其余子嗣就不再一一论述了。

综上所述,在曹操诸多儿子中,也只有曹丕具备各方面的基础资格和考核标准,因此,曹丕继承魏王爵位,进而代汉建魏,也是顺其自然,合情合理,符合事实发展过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