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的孝文化真的合理吗?

841574844


中国古代孝文化从合理的角度理解

是合理的,为生你养你的父母尽孝,那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对古代孝文化的过度解读和理解也是不可取的。

孝是一个特别复杂的文化现象,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那么也会有不同的结论。在我们现如今的社会,我们不能简单的就做一个对立分析,它可是经历上古时期的萌芽,西周时期兴盛起来,春秋战国的转化,汉朝的政治化,在魏晋南北朝的不断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再到现在的变革,这可是经过了长期时间和历史的发展积淀而来的。审视孝就必须要从历史和它的内涵当中去发现对于我们当代的价值。孝可是跟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有新的意义的。

孝的原始意义就在于人们为了在生产劳作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和大自然进行斗争,然而在斗争的过程中会出现伤亡,为了避免出现伤亡,为了祈求平安,进行的一种尊敬祖先的一种祭祀活动。

在夏商的时候人们认为祖先是喜怒无常的,是让人害怕的鬼神,他们对祖先进行祭祀更多的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祈祷,而没有更多的伦理上的内涵。到了西周则就新添了必须要奉养父母的新意义。这就是孝的观念初步形成和确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伦常大乱,孔夫子则又是重新赋予了礼乐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将只是流于表面形式的孝,逐步内在化,逐步人性化,成为人实现自我的重要的一种价值观。将孝提高到了是众多品德的源头,是众多品德的根本,孝的地位一下子成为了核心,确立了孝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做的事情,让其具有普遍的意义,让其成为宗法道德的基础。孟子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辩,让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成为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孟子对孝的论辩使其确立基本的面貌,因为它涉及到了后世的方方面面。

秦汉时期其实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定性的时期,也是孝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孝成为了社会统治秩序的核心,孝成为了朝廷统治民众的主要精神基础。又随着儒家一家独大的情况出现,孝就对维护天子的权威,稳定社会的等级秩序的价值更加的凸现出来。孝的思想也逐步有了自己的理论,有了自己的系统做法。

汉朝其实是我们朝代历史上第一个推行“以孝治国”的朝代,还推出了许许多多的措施,提倡孝,让孝从仅仅的家庭伦理成为了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孝和忠两种思想相辅相成,逐步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成为了社会思想道德的核心,成为了中治国理论的核心。

汉朝把孝的有关书籍都列为了学校必须要学习的课本,并且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可以通过孝就能当官的渠道,让民众可以更加的遵守,施行孝,让人们可以更加的有动力去做这一件事情,而并不是只是口头说说而已。

到了魏晋乃至于隋唐时期,这一大段时间里,孝似乎有的时候被淡薄,也有的时候被强化。

但是实际上每一个朝廷还是坚持着汉代的孝的基本精神,有的时候甚至将孝渗透进法当中,依靠法的力量来推行孝,从而对整个社会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也其实推行孝的一种办法吧,让那些不孝的人,都受到惩罚。

后来到了宋元明清的时候,将孝推行到了极致,以至于变成的非常畸形,非常的极端,愚昧。因为宋朝的时候有的人对孔夫子的理论乱解释,导致风向跑偏,让所有的人认为,孝其实是与生俱来的,一生下来就有的,儿孙孝自己的长辈是必须的,是不能够违背的。孝必须是专一,绝对,有了约束,甚至要求对父母必须是无条件的服从,那个时候的人们都认为父母可以对子女不慈祥,但是儿女不能不孝顺自己的父母,以至于后来出现了族权的膨胀和只知道愚孝的现象,孝成为了君主专制,父权独裁的工具,走的越来越偏离正规。

到了近代的时候,随着人权思想开始进入中国,再加上现代化的进度加快,西方文化不断的冲击,让人们开始不断的反思到底该如何行孝。不断的有人站出来质疑孝的专治,愚昧,让民主,自由开始慢慢的被人们所接受。出现了新的孝来引导人们时代意识,让许多人都冲破了对家庭的牢笼,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让大众可以为民族尽大孝。

再从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孝可以促进国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孝发挥着不可以替代的作用。到现在为止还流传着许多孝敬长辈的感天动地的事迹,仍然被人们传说不止,津津乐道,培育了我们的美德。

让其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重新回到了作为家庭伦理的地位上。在现在,是要平等的,相互的,注意感情和自身自律。孝对于处理现在的家庭的亲子关系,可以解决养老问题,形成尊老爱幼的风尚,对于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我们当代社会进行文明建设,发扬爱国,增强民族的向心力,重新振兴中国有着积极的意义。

孝的培养可以提高现代人们的道德素质,让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更加的和谐,更加的稳定社会,孝可以说是根本,是核心,我们不能没有孝,但是要辨真伪,留下好的一面,去除掉不好的一面,让其可以为我们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而不是阻碍我们社会的发展。

古时候对孝的解读有时候过于偏激,就像二十四孝里边的有些典故,让我们现代人的观点就有点不可思议,和不符合逻辑。比如,郭巨埋儿,说的是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名字叫做郭巨,在这个郭巨小的时候呢,他们家的家庭条件还是很不错的,后来父亲因病去世了。善良的郭巨就把家里的遗产分成了两份,分别给了两个弟弟,自己则净身出户,净身出户也就罢了,还要自己一个人赡养母亲。要知道这个时候的郭巨已经成了亲,更是有一个年仅三岁的儿子。

往后的生活也可想而知,日子过得也自然是一天不如一天,而老母亲心疼孙儿,为了让小孙子吃饱肚子,自己则越吃越少。郭巨眼看着老母亲越来越瘦,无可奈何的他找来妻子商量办法:“咱们现在穷得连母亲都快供养不了了,而咱们的儿子年幼无知,竟然还要去和母亲分摊食物,要不我们就把孩子给埋了吧?毕竟儿子没有了我们可以再生,但是母亲我们只有一个。”

妻子听到了郭巨这么说,虽然心里舍不得儿子却又不敢违抗郭巨的命令,于是郭巨就和妻子在山上找到了一棵大树,想要挖个坑把儿子埋在这里。正在郭巨奋力挖坑的时候,忽然挖到了一个坛子,而坛子里竟然是金灿灿的黄金,上面写道:“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可取,民不可夺。”

得到黄金的郭巨自然也没有再继续埋儿子,拿着黄金回到了家喜滋滋的继续他的生活。

像这样的孝,我们是不接受的,也是不合理的。

孝文化有着悠久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一部分。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产物,有精华 ,也有糟粕。但是精华一定大于糟粕。





洎水蓝


孝父母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跟什么时代无关。

想想父母刚生我们之时,父母看到怀抱中的孩子,那个不是喜欢的不知如何是好。孩子哭一声,父母赶紧察言观色,看看我的孩子是饿了,还是冷了,还是拉了尿了,恐怕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养到三岁之前抱在怀里给孩子擦屎擦尿,孩子尿父母身上父母都不嫌脏。等孩子能上学了,父母想尽一切办法,费尽钱财,希望孩子有个好前程。及至孩子成年,又要给孩子完婚成家。

等父母一生心力用尽,眼花耳聋,腿疼腰弯,不能自理时,你觉得孝顺不合理了!你嫌父母有缺点了!你嫌父母烦人了!你嫌父母脏了!找找自己的良心吧!这个世界上不会有比他们对你更好的人了!

趁父母还在的时候 好好善待他们吧,不然早晚会后悔的。


李指道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优良传统和道德观念。

百善孝为先,充分说明了“孝”是一切“善”的根本,是第一善。不孝敬父母的人,必然是不仁不义、不忠不良之人,是不可重用,不可心交之人。试问这些连自己父母都不在乎的人,如何能在乎别人。

民间流传已久的《二十四孝》故事,有孝感动天;涌泉跃鲤;扇枕温衾;卧冰求鲤;涤亲溺器等,述说了二十四位来自不同身份阶层的人,但都一样孝敬老人的典型案例,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赞扬和推崇。当然了,有些孝的作法已经不适用现在生活上的孝敬了,但其孝道的精神意义是感人的,默默地教育着后代子女要孝敬父母,待奉双亲的孝道观念。

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中华民族的美德,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善待尊重别人的父母。天下子女皆为吾之子女,天下父母皆为吾之父母,这是多少崇高的孝文化。

若自己不孝敬父母,自己老时,子女也不孝顺自己,如此一直下去,合理吗?还有家的概念吗?还有天伦之乐吗?还幸福吗?人与社会之间还有美德吗?

孝是中国必须有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是非常美好的,可以使亲情融洽,家庭幸福美满。

孝文化是合理的,虽然也有些孝的方式因为现实原因或个人因素变得“不合理”,但是可以协调改良。这些情况都无法否定“孝”的合理存在,否定“孝”的道德文化价值和意思。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就象花与叶,枝与根一样必不可分。




南山明月


孔子为什么那么强调孝道,所谓百善孝为先。我的小孙子现在已经快2周了,他的降生让我对生命多了很多感悟,小家伙一天天长大,每次给我的感受都不一样,他让我想起孟子的一句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什么是赤子,赤子就是婴儿,只有赤子才有那种纯粹、纯洁、纯真毫无瑕疵的对母亲的热爱,人性正是依照这最初的爱一点点构建起来的 ,这就是我们人性的原点也是最后的归宿.......无独有偶,德国有个浪漫主义诗人写了一句诗,引起全世界的共鸣。他对哲学家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哲学家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精神家园。这话充满哲理也富有诗意,所以打动了很多看到这话的人,这句话不但哲学家感同身受,我们又何尝不是,乡愁在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沉甸甸的分量,因为这是我们最初的情感。老子也说过抱元守一返璞归真,也是这个道理........

人为什么会爱,因为爱是人的天性,男女之间会互相爱慕,这就是天性,而让一个成年的孩子爱他的父母并且孝顺他们,这却是人性,天性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秉性,而人性是后天通过学习、教化和社会环境影响而养成的道德感和行为准则,天性和人性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们会对那些做了伤天害理的事的人说:这个人简直丧尽天良没人性!这也是为什么中庸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意义所在。

可见人性是需要人们和社会共同维护和养育的社会准则,我们东方文化就以孝道作为维系这种人间真情的纽带,从而建立了延绵几千年的仁爱孝善传统,所以孝文化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维护人间温情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拂尘拂自


嗨,这是原子。原子认为:儒家思想中“孝”是五常的原点(孝非孝顺),认为孝道是无法避免的感情,从子女到为人父母,随着身份的转换也能体会到孝的情感变化。在这个基础上,你对内对外就会有同情心、责任心、同理心和廉耻心,从而致仁。认为通过人之初生无法避免的感情孝道来深化道德修养,从而为人处世的时候就有悌、忠、信,所以孝道在儒家思想中是致仁之本。

在最开始孔子所提倡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里的要求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个时候是没任何问题的,这是相互的,这也是孟子会提出“民为贵”的原因。

孝在这个时候是相互的,且是不能违背是非观、善恶观的。子女对父母要有孝,父母对子女也要有孝,同时父母或子女错了,你是不能去服从的,而是要反对、反抗。孔子家语中曾子因为一件小事做错了被父亲责打,曾子还很孝顺地顺从,被孔子明确反对,认为父亲因为这种小事责打儿子是大不孝的行为!在这里孝道是手段,仁是目的,促进的是社会和谐。这个时候孝道并没有什么错误。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晳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晳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儒家讲究的谏行言听,身与国同休,哪怕是宋儒尤其是理学家在当时普遍是主战甚至不惜被罢官和攻击。所以这上面的谣言就不再多扯了,包括孔家带头投降之类的。明末孔家殉国之臣和抗清志士,有孔贞运、孔闻籍、孔闻謤、孔闻诗、孔思等,载于明史和清代档案之中,而降清者不过孔胤植一人而已。结果现在都在扯孔家带头投降。所以三纲之君为臣纲并不是有什么严重的问题。

但是父为子纲就不同了,父为子纲是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并大于传统的是非观。也就是说即便父母做错了,你也要绝对服从,这是完全违背孔儒思想的。

朱熹的理学思想是基于当时混乱的社会情况,本身迂腐错误的一面虽然不少但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可当理学成为封建王朝的指导思想后,基于王朝统治需要,就有意识地删改了理学中积极的一面,而更多的推广负面的,整个儒学也是如此。明代就对孟子进行了删改到了清朝更是这样,这就导致现在说起理学都是一片骂声了。

但就如同张双南老师回复孙小淳老师时说过的一句话一样:我们并不是说它一定是错的,但一定不是最适合现代的。因此我个人是不支持无脑“复兴传统文化”

儒学原本是用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通过礼来致仁,它的目的是致仁。但是随着儒学被朝廷的利用以及一些儒生本身的腐败堕落,它往往变成了通过仁来致礼,它们的目的成了划分社会等级。

一味地鼓吹儒家思想和一味的否定儒家思想都是带着偏见在看待,关键在于你把其当做手段还是目的。

孝文化有利有弊,但是一味的顺从必然是不合理的。儒家思想的优劣说到底一句话就可以解释,通过礼的手段致仁就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通过仁的手段致礼,就是划分社会等级的作用。同样矛盾的也是儒家思想的特点:守旧又维新、复古又开明。


原子文化


存在就是合理的。

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中国人讲的就是“忠、孝”大孝就是为国尽忠,忠于职守,小孝是家庭中要孝敬父母长辈。孝道也是一种传新俗定的规矩和礼法。

5000年的文明传承。中华孝文化已经植根于我们的骨髓之中。因为有小文化的传承和约束,才是我们的家庭上贤下孝,尊卑有序。

孝顺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一个好家风,是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基因。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在我们身边,好女婿,好媳妇的感人故事很多很多,正是他们的付出与担当,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人间大爱、正能量。他们就是榜样,值得小门新千上 先先工门兴

这是在岳母弥留之际,山东青岛北泥社区的赵清礼在送老人家最后一程。都说是养老送终,这个女婿却做到了。相信老人在天堂也会感恩这位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女婿。这就是中华孝文化的传承与诠释。

这些普通的善良的人们不都在传承着中华孝文化。尽自己的孝道义务和责任。才是我们老有所养,病有所顾。社会才能有序健康的发展。家庭才能和谐幸福美满。

看了这篇短文,你觉得中华孝文化的存在合理不合理呢?


南山说易


百善孝为先,我国也把供养父母立了法。结合当今社会情况来看,独生子女照顾父母,一个家庭双方父母,还有孩子,压力的确太大。细看,父母年龄越大,自理能力越弱,头脑退化,再加上各种慢性病,时而卧床住院。必须得消耗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做为子女也要生存工作,还不忍耽误孩子的学业,耽误孩子的前途。想做到全方位,无微不至的孝道是不可能了。如果在异地工作,一年更回不来几次了。谈何孝呀,更别说文化了。做为父母,深刻理解子女苦衷,迁到异地子女城市居住,既能帮一把,也能近享天伦。何乐而不为!







悟空的暴击


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接下来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点点浅薄的看法。

存在即合理,因为父母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没有,他们的生养之恩也没有我们。去社会闯荡的基础和根基。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顺。那这个人人品应该有一定的问题。

但是呢不能愚孝,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给父母相应的照顾。就像小时候父母照顾我们一样,我们只是把父母对我们小时候的照顾相对的重复了一点而已。

但是随着现在的生活压力很大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去上外地谋生。这就有许多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有些甚至都因为家中无人跌倒,无人扶起离世的不幸事件发生这是生存环境。和时代的认知。发生了,但是不能因为是环境时代的改变和一些不利因素的出现。就否决了传承几千年的孝文化,应该改良。应该顺应时代的变迁去改良。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老龄化生活成本高。有些不不是子不贤,孙不孝。是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是心酸的无奈。几千年传承的东西。是和,现在人的一些观念生活习惯产生了冲突。但是血脉相连。打断骨头连着筋。这种浓浓的亲情纽带是任何外在因素打不垮的。

不能因为西方的一些东西进来了。就对我们自己的传统。产生质疑了。我们呢,只需要改进,而不需要摒弃。

西方信仰不同,他们可以小到个人。我们再小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

一个家族出现一个贤德的人,可以荣耀整个家族。

无论到哪干活做事儿父母总会说在外面。不要给我们丢脸,不要给我们整个家庭丢脸。那面子不是自己一个人的面子,是一个家庭的面子。修己安人。齐家治国平天下。

几千年都以孝悌文化为传承的,喝水的杯子几天不洗都有污垢。何况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顺应当下的。社会发展传承。这才是我们孝文化的根本[祈祷]



秋天的一粒谷子


有一定的合理性。

中国文化说到底是一种家族文化。古代社会是一个单一的社会,人们依附在土地上,依托一定的聚落单位,构成了家族,构成了城邑,也构成了郡县州府。古人认为“家国一体”,一个家族里有一个核心——族长,他们构成了古时候国家的基础,所以才有了“父母官”的说法,也有了“皇权之下”的“臣民”。

古人“以孝治国”缘起于“察举制”——“察孝廉,举秀才”,古人认为“忠臣”出于“孝门”,而一个能对君王的尽忠的“忠臣”必定是一个能对父母尽孝的孝子。这种理念也契合了我们国家封建社会的基础——农民和地主,皇帝是大地主,其他的大臣是中地主,还有千千万万的小地主,他们构成的这个统治链条必须要稳固,从思想上理念上接受,最好的就是这种“孝”文化,衍生出了“三纲五常”等规范,而他们也是我们国家古代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

这种文化有积极的一面,它是我们这个民族能够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我们总是会让不熟悉的人也变得熟悉,最简单的办法,变成一家人,所以有了“义父母”,有了“干亲”,有了“姻亲”……这种孝文化,让我们这个民族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显得不会那么冷冰冰的,有了一定的温情,有了一定的人性。

当单一的经济社会逐渐解体后,最早的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单元慢慢转化为地缘为基础的行政单元,人们开始脱离原来的土地、家族而流动到其他地方,那么这种流动第一个冲击到的就是“孝文化”的理念,古人认为“父母在不远游”,而现在为了生活随处漂泊,必然地出现无法对父母尽孝的问题,然而这是一个改革开放的过程,很多人(尤其是年龄大的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就会简单地说他们的“不孝”。其实说到底,这是一种文化冲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理念也会有所改善。


生涯教育文史读书士子


孝道文化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一直是我们推崇和遵循的,首先对于其中的真理我们都是认同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孝道有了怀疑,那么传统孝道是不是真的合理呢?我浅谈几个我自己的观点:

<strong>

一、孝道是传统

孝道是古代大家如孟子、孔子都特别看重的,所以也流传至今,孝道包括什么呢:赡养父母、关爱长辈、为父母养老送终等等。作为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这种思想已经在我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了,同样的,也成为了我们的基本道德规范。我认为这一点是绝对不能丢弃的,也是绝对合理的。

二、有人认为“孝”既是全听父母

有一些人曲解了“孝”的含义,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我认为这都是一种曲解,那就是:孝顺,就是什么都听父母的,不能有一点违背,如果有违背,那就是不孝顺。这一点也作为社会中的“道德绑架”案例普遍存在。其实这种“孝”,我们称之为“愚孝”。既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单纯的执行命令!我认为“妈宝男”这个词也是由于“愚孝”,指没有主见,没主义的男人,这样的男人怎么能成为依靠呢?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有人要说了:孝道,顺也。所以就应该任何事都“顺着”父母。

我认为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而且是极其危险的。我认为真正的孝,是让父母过的更好,老有所依,但是父母的要求如果是相反的呢?是错的呢?我们还要听吗?我的答案是不!我只听有道理的,如果没有道理但又无伤大雅,我也可以顺从。但如果本身就是错的,那么恕我直言,不行!

不生孩子就是“不孝”吗?

现在社会有很多人打算不生孩子,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观点的由来就是我们中国人“传宗接代”思想非常根深蒂固。但是我个人认为,社会在进步,不生孩子这个现象也是“存在即合理”的,我们不应该拿着道德的武器,随意攻击别人的任何决定。毕竟这个决定的形成,我们并不了解,不了解就不该评价。

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所以我认为:不生孩子与孝不孝无关,这只是一种自我决定。


最后我想说,“孝顺”这个词并不是让我们以“父母的话”而活,而是扛起赡养老人,尊重老人的责任,不要把“孝”理解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