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說說你所在城市的歷史故事嗎?

星151226


吉林市。歷史算不上悠久,但是也有一些。

吉林原名烏拉,滿語意為船廠。吉林市毗鄰松花江。三面環山,松花江穿城而過。景色優美,風景如畫。作為一個三線開外的城市,十分適合老年人慢節奏的生活。

在吉林市的世紀廣場旁邊有一個吉林市博物館,裡面詳細的敘述了吉林市從遠古時代到現今的歷史。但是博物館,大家懂的,大多是為了讚美而附會上的歷史。吉林市博物館裡面陳列了各種據說是從遠古時代發現的,人們在吉林生活的印記。包括一些石器,陶器,瓷器,鐵器等。但是,吉林市的歷史,真正來說,應該是從清朝開始的。東北是滿族的發源地,遊牧民族長期適應東北比較寒冷的氣候。因而在吉林市有了第一批人。而吉林市真正精彩的歷史,當屬清末民國時代。日本侵略,軍閥林立。最出名的人物是吉林市的牛子厚,他的墓至今還在吉林市的沙河子。他的喜連成京劇班,培養出了包括梅蘭芳等眾多京劇人才。為以後祖國文化的繁榮作出了突出貢獻。可以說,吉林市是京劇的第二故鄉。

如果現在大家到吉林市區遊玩,可以觀看到的遺蹟還有炮臺山,牛子厚墓,張作相府等。也可以到龍潭山,朱雀山等公園去爬爬山。真心不錯。


半畝仙客


杏花村

  據說在南宋時,有一辛姓的老儒隨難民逃來合肥,在城北搭一草棚住下,白天以打草鞋營生,晚間常挑燈讀書至深夜,終日寡言少語,極少出戶。其打製的草鞋結實耐穿,且價錢便宜

  ,故買者甚多。有時遇有逃難者和饑民路此,取其草鞋,非但分文不收,並濟以茶水飯食。時間久了,辛公成了遠近知曉的一位大善人。為了感激辛公的善德,凡來此的人,都按老人的囑託,或稍贈以杏苗,或帶來杏核相送。辛公每見送來的杏苗、杏核,甚為高興,並一一將其栽種於棚舍附近的空地上。至於辛公為何這樣做,人們並不關心。


  卻說一日,州府忽遣人來此尋找一名叫辛子豪的人,經打聽,得到的眾口一詞是:只知有一姓辛的老人,卻不曾聽說有叫辛子豪的人。無奈,差人只得如實稟報州府老爺。州府老爺聽在耳裡,想在心裡,琢磨道:會不會姓辛的老者就是辛子豪?於是,州府老爺於次日輕裝微服,親往辛公舍下,見面後即和辛公寒暄起來。時辛公見來者並無異常,言詞並無惡意,無意中流露出真實身分。州府老爺聞知後大喜:“辛大人,下官今特奉朝廷東臺王御史之命,前來恭請大駕赴京。”說罷,隨手將王御史親筆書信遞與辛公閱看。辛公閱信後,知身分已露,不好再瞞,但又不願相從,便略加思忖後說:“請大駕先回,待我先收拾一下,明早動身不遲。”

  次日清早,州府老爺親自攜轎,一路吹打,前來辛公住處接駕,豈知此時辛公早已去無蹤影了。

  辛公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原來的住處。然辛公在該處悉心栽下的杏苗,播下的杏種,日漸旺盛,終成一片杏林。每年春後,這裡是奼紫嫣紅一片,香氣隨風飄蕩。加之“辛”與“杏”字近音,人們為紀念這位剛正不阿,且慈善如佛的辛公及其美意,便把這裡叫作杏花村。地址在今合肥市區府城隍廟西北面。



  三孝口

  相傳昔日在合肥城西門附近曾住有一戶人家,家中有一老母,已年逾古稀。其膝下有三子,乃是遠近聞名的孝子。為了照顧好老母,三子輪流精心守護左右,不輕離片刻。這年,老母不幸患癰疽,膿血不止。為了減輕老母痛苦,三子竟輪番用嘴吮吸膿血。為了使老母疾病得以早日治癒,三子日日四下尋訪名醫、偏方。然此疾病在當時乃屬不治之症,要想治癒,談何容易。在無可奈何之際,三子只得轉而進寺廟燒香求佛。一日,三子在寺廟門前,偶遇一算命先生,三子試以實情相告,希得指點。算命先生聞聽三子訴說後,託詞告曰:“若想治癒老母疾病,非補以活人肉湯汁不可”。此本是算命先生故意虛造之言,暗示其老母疾病已無法救治。然三子不悟話中之意,未加思索即信以為真,竟在祈拜泥佛之時,從腿上剜下一塊肉來,回家後迅即熬成湯汁,喂其老母。辦法用盡,終未能挽救老母的生命。老母嚥氣後,三子又變賣掉家產,買來棺材,為老母料理後事。

  再說,相傳在西門街心路下埋有一塊紅糙石,下面壓著大蜀山的鑰匙,若取出這把鑰匙,就能打開大蜀山的山門,取得大蜀山的金銀財寶。但又傳,若此紅糙石一動,合肥城內就要遭火災,故從未有人敢輕舉妄動。孰料這一傳說被合肥城內一貪財的無賴獲悉,其乘夜深人靜之時,悄悄將紅糙石掀開,將大蜀山鑰匙盜走。大蜀山的鑰匙被盜走了,火災也就招來了。一時間,西門一條街濃煙四起,火勢越燒越旺,眼看大火已燒到那三子之家。為了護衛棺柩,三子竟以身伏於棺上,誓與棺柩同存亡。似乎是神靈被三子的虔誠舉動所感動,大火竟跳過其家。

  這場大火過後,整個城西門一條街房屋都被大火燒為灰燼,唯獨那三子之家房子完好無損。由此,這個地方後來就被人們稱為“三孝口”了。三孝口地址在今市區長江路西段。關於此傳說,《合肥縣志》有段記載:“張梅、祝、松兄弟三人親喪,殯於室,鄰火卒起,棺不及移,三人號慟伏棺上,誓與俱焚,三人皆死,棺獨完好。初,母病瘡甚重,梅吮之得愈。”此段記載,雖然在具體細節上與民間傳說不盡一致,但基本內容還是相近的。

  回龍橋

  在今合肥城西有處地名,曰“回龍橋”。此橋雖已不存,然地名未廢。有關該橋的傳說,雖歷史久遠,今天仍被很多人樂道不止。其傳說有二:

  一說,當年東吳孫權率兵犯肥,曹操突從藏舟浦出。孫權見曹艦突出,又見藏舟浦碧波浩淼,蘆蕩叢深,疑曹有詐,便強打笑臉對曹操拱手曰:“別來無恙,想不到汝來如此神速。”曹操也勉強以禮答曰:“老夫在日,東吳休存妄想,望將軍珍重。”孫權見攻戰無功,遂轉而返回。由此,此處之橋得名“回龍橋”(《廬州府志·回龍橋》文載:“相傳曹操與孫權相持於此回節故云”)。

  二說,相傳清康熙皇帝有一貴妃是合肥龔大司馬的乾女兒。一日,貴妃奏請皇帝到合肥探親,為了讓皇帝可不經城門,而直接跨淝河而入城內,於是地方官吏便決定在城西建一橋。不巧此事被朝廷重臣勸阻,說是合肥有“斬龍崗”、“梅龍壩”,衝犯聖諱,行往不吉。故此,皇帝親駕合肥的決定便作罷了。而當年為迎接皇帝所建之橋,後被定名為“回龍橋”,意即皇帝(真龍天子)回去了。該橋舊址在今長江路西段南側。

  龔萬巷

  在合肥三孝口西南側,曾有一巷,名“龔萬巷”,又名“龔彎巷”。說起該巷由來,在民間流傳有一頗具趣味的傳說。

  當年這裡曾居住著兩戶相鄰的人家。一家姓龔,家主為朝廷重臣,人稱“龔大司馬”;另一家姓萬,家主為地方權貴,人稱“萬大老爺”。

  此兩戶人家,雖相鄰多年,但並不來往。好歹是左鄰右舍,各走各的門,各用各的灶,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無事。

  孰知這年,龔、萬兩家同時大興土木,翻建房屋,大有以亮宇而顯榮貴之意。其實這本是各家自己的事,但問題是,此兩戶人家在翻建房屋時,均欲將各自山牆向外延伸,以擴大房基,結果引發了爭吵。你不允我不依,一時間吵得天昏地暗,直吵到縣衙老爺那裡。

  龔、萬兩家都是有權有勢的人家,縣衙老爺乃七品芝麻小官,豈敢輕易判決,以致官司遲遲沒有結果。

  龔家因家主官大,見此小小的官司竟遲遲無果,不免氣憤難忍,無奈何,只好派管家人持書星夜趕往京城,稟報龔大司馬,希求龔大司馬出面干預,以振族威,出掉這口怨氣。

  再說遠在京城的龔大司馬,接到家書後,見訴,起初確也很氣惱,好在其婦人乃一知書明理之人,聞情後淡淡一笑而勸道:“相鄰相爭,只為一牆,何值如此。汝乃朝廷要臣,官居高位,對此區區小事,當大度才是,讓人幾尺何妨?”

  龔大人聞妻言之有理,頓時息怒,隨即付書一封,交管家人帶回。龔家人接到龔大人來書,拆開一看,見書僅詩一首。詞曰:“千里來信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還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龔家人見言,皆息怒默語,悄悄將與萬家相鄰的山牆拆除退後三尺。

  龔家一反當初的舉動,使萬家很受震動,愧疚之餘,也仿效龔家做法,主動將與龔家相鄰的山牆退建三尺。這樣一來,使得龔、萬兩家宅居間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人們便把這條巷道稱為“龔萬巷”,也即後來改稱的“龔彎巷”。

 螺螄崗

  在今合肥城東有處地名叫螺絲崗。曾名螺螄崗。歷史上這裡曾是南淝河的一處灘地。當年這裡是綠草茵茵,綠樹成行。後來為何竟成了掘地三尺為螺螄空殼的荒崗呢?說起來,這裡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

  當年,這附近住有許多漁民,終日以打魚為生。其中有一老漁夫,孤寡一人,每日清晨出門打魚,然後入市叫賣,換些小錢度日。生活雖甚清苦,倒也能勉強維持。

  一日,老漁夫早早起床,和往常一樣,連早飯也沒吃,就揹著魚網魚簍下河捕魚去了。老漁夫沿河跑了一二十里,撒了數百次網,只捕得幾條不起眼的小魚。眼看時近中午,老漁夫飢渴、焦慮交加,兩腿一軟,癱倒於河灘之上。就在這時,突然狂風大作,河面掀起層層巨浪,老漁夫只得強打精神,起身回家。然就在這一瞬間,忽見河心有魚兒頻頻跳出水面。憑著多年打魚的經驗,老漁夫斷定有魚群來到。此時老漁夫也顧不上風大浪急,趕忙取出魚網,撒向河心,然後慢慢將魚網提出水面,竟只捕獲一條不足半斤重的小紅魚。不過這條紅魚雖然不上斤兩,但卻鱗片閃光,美麗異常。老漁夫看著這奇麗的小紅魚,小心翼翼將其放人漁簍,失望地望著層層波浪撞擊的河水,怏怏然打道回府。

  到了家裡,老漁夫將魚網魚簍往地上一扔,身子往破床上一歪就躺倒了。此時,雖然他飢腸渴腹,卻無心做飯。心想,今天如此倒黴,打不著魚,卻偏又遭風吹雨打,真乃倒運。想著想著,耳邊突然傳來似小女啼哭之聲。老漢甚感驚詫,趕快起身循聲探去,只聞那聲音是從魚簍裡傳出來的。老漁夫慌忙打開魚簍,只見那小紅魚嘴兒一張一張的,對老漁夫言道:“老爺爺,吾乃龍王之小女,今擅自出來遊玩,不料被你網住,若能將吾放回,日後一定厚報。”說罷兩眼淚珠滾滾,甚是可憐。老漁夫聽罷小紅魚哭訴,驚恐萬狀,忙提著魚簍一口氣跑到河邊,然後將小紅魚捧出,小心翼翼地將其放入河水中去。

  小紅魚到了河中,翻起一個浪花,翹首對老漁夫說道:“今後若有事要我幫助,只要連呼三聲‘紅魚姑娘’就行了。”說罷小紅魚在水中打了個旋,潛入水中游去了。

  老漁夫望著泛波的河水,祈誠三揖,轉身慢慢地向家中走去。當他踏至家門,推開門時,卻遇上了意外的驚喜:只見桌上放著一大碗熱氣騰騰的白米粉,旁邊還有一碗有紅有綠若海藻一般的熱菜。老漁夫既驚奇又高興,因過度飢餓,也顧不得多想,便狼吞虎嚥地將飯菜吃下。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老漁夫既吃飽了,心也不慌了,腿也不軟了,心想若是天天能吃到這又香又美的飯菜那該多好啊。

  說來也怪,自那以後,老漁夫每天打魚歸來,桌子上總是放著熱騰騰、香噴噴的飯菜。老漁夫從此再不要為一日三餐擔憂犯愁了。心情好,身體好,精神當然也好。老漁夫每天樂悠悠地出門打魚,又樂悠悠地收網歸來,全然換了一個人。

  日子一久,人們對老漁夫生活的變化甚覺奇怪,便紛紛議論開了。竟越說越奇,越傳越遠,將這事很快傳到鄰村刁小三的耳朵裡。刁小三本是個遠近聞名的地方一霸,平日裡專靠謀黑錢、吃黑飯營生。他獲悉老漁夫的傳聞,便留心察訪。當其確信傳聞屬實後,便對老漁夫打起了壞主意。一日大清早,刁小三帶著幾個打手,闖入老漁夫家中,強令老漁夫交待原委。老漁夫乃一老實巴交的老漢,見刁小三這不速之客,早已嚇得顫抖不止,哪裡還敢相瞞,便據實相告。刁小三聽後,似信非信,便喝道:“老子今天想要一隻大元寶,你若能呼小紅魚送來,我方可信你言是真,否則,那可就不要怪我翻臉不認人了。”

  老漁夫深知刁小三的惡劣品行,不敢有違,只得跑到淝河邊央求小紅魚。小紅魚聞知老漁夫有求,便躍出水面,對老漁夫說道:“你回去吧,不要再愁了。”老漁夫回到家中,果見桌子上有一隻金光燦燦的大元寶。老漁夫用兩隻顫抖的手捧起大元寶,未敢多瞅,就趕忙送給了刁小三,以換求安寧。

  再說那刁小三見到金黃燦燦的大元寶,喜出望外,手舞足蹈,好半天才刁滑地對老漁夫說道:“你老人家真了不起,從今以後就算是我家的人啦,再不用去打魚,受那風吹日曬之苦。” 說到這裡,刁小三賊眼珠一轉,神秘地對老漁夫說道:“你每天只需到河邊去一趟,讓小紅魚送只大元寶就行了。” 刁小三見老漁夫好半天沒有反應,便收起奸詐的笑容,半陰半陽地說道:“這周圍裡裡外外大概是沒有不知道我刁某的脾氣的,誰若敢不從我命,日子恐怕就不那麼好過!”半晌,刁小三又補充道:“其實我這也是為大家著想,元寶多了,我刁某富了,大家不也就都富了嗎?”

  自那以後,這裡得天神所賜祥瑞之氣,每日清晨,旭日東昇,彩霞輝映大地,吉祥之氣縈繞,總有數只鳳凰於其間飛來舞去,好一派仙樂景象。後來人們為仰慕巧姑娘,並思得惠鳳凰之靈氣,便在這裡架設一座大青石橋,名曰“鳳凰橋”。


  包河藕

  提到包河藕,人們都知道其細嫩、潔白、風甜、無絲。俗話說藕斷絲連,大凡是藕,都是有絲的,緣何包河藕無絲?說來有段耐人尋味的故事。

  北宋末年,仁宗稱帝時,執意要將合肥的一段護城河,即今包河賞賜給包拯,包拯不便推託,只好領受。可河內有藕,藕能賣錢,此與包拯忌財拒貪風範相悖,然而又不能不讓河長藕,這如何是好?經反覆思忖,包拯終於想到一兩全之法。一日,包拯手書四言,大意是:此河之藕不能賣,只能供醫當藥材,言喻後人切記牢,休以河藕換錢財。說也怪,自那以後,包河藕日漸絲少,且食之清淡無味,唯獨作藥用卻為上品。如此,包河藕無絲(私)便成了家喻戶曉的佳話,包河藕也成了合肥名聞遐邇的地方特產。

  鐵欄井

  舊時,在合肥城內教弩臺東側不遠處曾有口井,井欄為鐵鑄,故名“鐵欄井”,又名“鐵井壇”。此井水清澈如泉,入口甜潤,四季不竭。附近居民,不論是大家或是小戶,皆喜以此井之水沏茶。夏熱之季,則多喜以此井之水降溫解暑。儘管生飲,對身體卻並無妨礙。故人們美此井水為廬州城第一井泉。



  該井位於入城路道口街邊,為了過往行人汲飲之便,井壇旁備有一公用水桶。每逢炎夏之季,南來北往的行人,只要經過此處,不論男女老幼,也不論口渴與否,都喜親嘗一口鐵欄井水,以品滋味。至於鐵欄井公用水桶的備置,民間有一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在一個炎熱的夏季,一日天氣悶熱難忍,大家小戶皆避暑歇息。有一窮漢經長途跋涉至此,因極度疲憊,加上長時間討不到食物充飢,酷熱飢渴交加,竟暈倒在地。其恍惚中見鐵欄井上有一婦女正在清洗衣物,便緩慢地爬到井邊,哀求婦女給口井水以解渴。然而此婦女見那窮漢子衣衫襤褸,齷齪不堪,頓生厭惡之感,非但不予理會,竟提著水桶轉身而去,以致那窮漢子終因飢渴過度而歿。

  片刻後,先前那婦女復返轉回來,取其所清洗之衣物。恰在此時,天空忽然電閃雷鳴,那婦女不及躲避,竟遭雷擊而一命嗚呼。後來有善識者,指著那婦女衣服上被雷擊燒的痕跡說:“此為‘惡報’二字,乃天意也。”自那以後,鐵欄井便多了一隻公用水桶,過往行人至此,可隨意汲飲井水,甚為方便。

  魯班與中廟

  在巢湖北岸有一古廟,因其距合肥、巢縣各90裡,故名“中廟”。該廟始建於元朝大德初年(1297),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重修,時為廬州一巨觀,被譽為“湖天第一勝處”。有詩曰:“湖上高樓四面開,夕陽徙倚首重回。氣吞吳楚千帆落,影動星河五夜來。羅隱詩留仍水殿,伯陽仙去只山隈。長空送目雲霞晚,兩腋天風下鳳台。”(中廟所在地名稱“鳳凰臺”)又詩曰:“赫赫雄名廟水涯,人門驚見坐柔嘉。香林下植將軍樹,絝徑惟開帝女花。四面晴峰來遠黛,一湖秋水浸浮槎,下方饒有煙霞氣,疑是金庭羽士家。”


學霸鐵軍


我是廣州人,和大家分享下關於廣州的一段典故。



熟知廣州的朋友或許都有聽過,廣州還有“羊城”、“穗城”和“花城”這幾個別稱。

其中,“花城”這個稱呼是由於廣州四季常綠、鮮花長開,所以得此美名。而至於“羊城”和“穗城”這兩個稱呼,實際上都來源於古代一段很美好的典故,這個典故就是“五羊獻穗”。

相傳在幾千年前,廣州一帶曾經遭受連年的災荒,導致田野荒蕪,顆粒無收,人們的生活十分的凋弊。

而就在人們瀕臨絕望之際,南海天上忽然仙樂繚繞、柔美悠揚。緊接著,天空中出現五朵彩色的祥雲,上面站著五位身穿五彩衣裳、騎著五彩仙洋的仙人。而他們所騎的仙羊,口中都咬著“一莖六出”的優良稻穗。

五位仙人便將這些稻穗贈與廣州百姓,祝願廣州五穀豐登,再無饑荒。然後,仙人們便騎彩雲騰空飛逝。而那仙人們所騎的五隻仙羊,則便化為石頭留在人間,保佑廣州風調雨順。

至此以後,廣州果真風調雨順,人們安居樂業,成為嶺南的魚米之鄉。

這正是“羊城”和“穗城”名稱的由來,而廣州的簡稱也由此被稱之為“穗”。時至今天,廣州的街坊們還是對這段美好的羊城傳說津津樂道......



這些歷史要讀


我的故鄉湖南郴州市是座美麗的小城,但小城故事多。

郴州乃林中之城,又名‘福城’。位於湖南省東南部,地處南嶺山脈與羅霄山脈交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帶。東界江西贛州,南鄰廣東韶關,西接湖南永州,北連湖南衡陽、株洲,素有湖南‘南大門’之稱。全市總面積19387平方千米,下轄2區、1市(縣級市)、8縣,常住人口474.5萬。

郴州交通便利,京廣鐵路、京廣高鐵、京港澳高速公路、廈蓉高速公路、107、106國道、省道1803、1806和郴資桂高等級公路等縱橫境內。北上長沙,南下廣州,可以朝發午至。

郴州是鄧中夏、黃克誠、曾中生、蕭克、鄧華、鄧力群、唐天際的故鄉。

郴州是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境內有蘇仙嶺、王仙嶺、飛天山、萬華巖、東江湖、莽山、九龍江等風景名勝和旅遊勝地,湖光山色讓人如痴如醉、留連忘返。

郴州有著兩千多年悠久歷史。《史記》記載項羽破秦,遷義帝於郴縣。義帝本是楚懷王之孫,秦滅六國之後,流落民間給人放牛為生。秦末暴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楚將項燕的後人項粱也舉起義旗,為了更具有號召力,項梁找到正在放牛的原楚懷王的孫子熊心,尊為二代楚懷王,破秦之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尊楚懷王為義帝,遷於郴縣。後項羽嫌義帝礙事,派手下大將英布殺義帝於郴州。義帝無罪被殺,天下為之冤,後人非常同情義帝,就在郴州修建了義帝陵。現在在郴州市的文化路就可以看到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的義帝陵。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趙子龍取桂陽,也就是現在的郴州市桂陽縣。趙雲領兵到桂陽,桂陽太守趙範聞趙雲之名開城投降,和趙雲結拜為兄弟,並想把守寡的嫂子樊氏嫁給趙雲,樊氏頗有姿色,趙雲大怒,說‘天下未定,大丈夫何以為家’,要與趙範絕交,後在劉備和諸葛亮的勸說下才娶了樊氏為妻,為後世留下一段佳話。至今桂陽縣還有許多趙雲的傳說和遺蹟,人們津津樂道。

在郴州宜章縣還有湘南起義紀念館。1928年一月,朱德、陳毅、王爾琢率南昌起義部隊撒離南昌,來到郴州宜章,發動‘年關暴動’佔領了宜章縣城,,後又發動了湘南各地的起義,史稱‘湘南起義’,朱德、陳毅帶領這支隊伍從郴州走上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井岡山紅軍勝利會師,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郴州是中華農耕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炎帝神農氏發現‘嘉穀’,教民耕種。郴州自古被譽為‘九仙二佛之地’,是道教文化發揚光大的福地,蘇仙、王仙、成仙得道之能事在民間廣泛流傳,通醫道、識百藥的蘇耽用井水煮桔葉醫治瘟疫,垮鶴昇天成仙,留下‘橘井泉香’的佳話在郴州世代相傳。歷代文人墨客薈萃郴州,其中韓俞、蘇軾、秦觀、米萃都留下墨寶,秦觀登蘇仙嶺作《踏沙行·郴州旅舍》‘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知何處……’,更是膾炙人口。

郴州還是中國女排的‘孃家’,上世紀八十年代,袁偉民帶領孫晉芳、郎平等老一輩女排運動員在郴州集訓,隊員們艱苦訓練,勇幹拼博,終於從郴州騰飛,一舉拿下了‘五連冠’,為祖國爭得榮譽,也為郴州人爭得驕傲。郴州北湖公園還有女排的群雕像。

今天,我把我的故鄉郴州,介紹給大家,希望各位朋友能來郴州作客或旅遊,也是我作為郴州人對郴州作的一點貢獻吧。



段輝時


就像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那樣,你即使沒有來過邯鄲,也聽說過“完璧歸趙”和“毛遂自薦”這些歷史成語典故吧!

我就生活在趙文化發源地的歷史古都—邯鄲,悠久的歷史賦予了邯鄲燦爛而豐富的文化資源,素有“成語之鄉”的美稱。今天我來講講“黃粱美夢”和“邯鄲學步”的故事:

黃粱美夢則比喻榮華富貴如夢一般,短促而虛幻,或喻夢寐以求之慾望落空。

據說,唐開元七年,青年盧生赴京趕考,途中在邯鄲一家客店裡住宿時夢到自己飛黃騰達,享盡人間富貴,然而到了80多歲時卻得了重病,眼看就要死了,突然驚醒,但見店主人蒸的黃粱米飯還未煮熟,他便想:“人生的歸向,不也是這樣嗎?”於是盧生大徹大悟,再不去想進京趕考了,反而進入深山修道去了。這就是黃粱美夢的由來。

邯鄲學步則比喻一味地模仿別人,不僅沒學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了。

戰國時期,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特別優美,於是不顧路途遙遠,來到邯鄲學習當地人走路的姿勢。結果,他不僅沒有學到邯鄲人走路的姿勢,還把自己原來走路的姿勢也忘記了,最後只好爬著回去。這就是邯鄲學步的由來。

人稱“沒有邯鄲典故,天下文章難3畫全”,邯鄲歷史故事多的不計其數。如“圍魏救趙”,“黃粱一夢”,“胡服騎射”,“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刎頸之交”、“將相和”、“毛遂自薦”、“紙上談兵”、“一言九鼎”、“背水一戰”等,不能一一列舉!




曦時光xsg333666


我的故鄉是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位於四川盆地中南部,總面積1289平方千米,轄20個鎮,總人口為72.8422萬(2016年)。

威遠縣有很多有名的地方特產,比如黃老五花生酥、七星椒、周蘿蔔、威遠羊肉湯等等.威遠縣份低山和淺丘兩類地貌,“威遠穹窿”有640平方公里,涵蓋了1.8-1.3億年地質歷史,是中國最大的穹窿地質區,也是四川唯一一處三疊紀地質出露區域。更有多個旅遊景點。

說了這麼多,讓大家多瞭解下威遠縣!威遠人基本都知道威遠其實還有另外一個稱號,叫婆城,那麼這個婆城是有什麼由來呢!它是源自縣城南門外堰塘角的婆婆飯店。

從前,堰塘角有跟很大很大的黃桷樹,它枝繁葉茂,像一把巨傘,遮了半邊天。夏天樹颯颯,涼風習習,過往行人無不在樹下歇腳乘涼。有個老婆婆看好這個地方,就在樹下搭了個茅草棚,做起了飲食生意。


不久,老婆婆的兒子死了,兒媳婦年輕守寡,想改嫁又不敢說出口,加上開飯館起早貪黑,十分勞累,有苦無處說,她只好暗自悲傷,把眼睛都哭腫了。因為滿肚子怨氣無處發洩,她只好做起為顧客舀飯的時候,故意把“冒耳朵”裝得滿滿的、扣的緊緊的,心想,把生意整虧本了,飯店才好關門!哪知道她添的“冒耳朵”越紮實,來吃飯的人越多,生意不但沒虧本,反而賺了錢。婆婆說是媳婦能幹,會做生意。媳婦則說是婆婆賢惠,會招呼應酬,顧客才上門。婆媳倆有說有笑,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起勁,茅草房變成了新瓦房,小媳婦也再無去意,留下安心做生意。

大家看到婆婆店賺了錢,都到那裡搭棚棚做生意,一家挨著一家,接連起來成了一條街。婆媳倆見開店的多了,怕顧客減少,就把碗筷、桌椅洗得乾乾淨淨,客人來了又總是笑臉相迎相送,所以來店裡吃飯的總是絡繹不絕。

然而其他男人開的店就相形見拙,生意蕭條了。於是他們都在找原因,一天,來了一個風水先生,他拿羅盤東看西看,說:“這裡處在坤卦上,所以女人開店總比男人開店生意好!”大家都信以為真,各個店子都易主為女,即使由男人開店店,也男著女裝,也取名叫“婆婆店”。

有一年皇帝微服私訪到了這裡,慕名想到“婆婆店”歇腳,誰知到這裡一看,整條街都掛著“婆婆店”的招牌,店主們都跑出來你拉我扯,都說自己是正宗的婆婆店!皇帝被吵昏了頭,連忙說:“好好,不要爭了,大家都是婆婆店!”當人們知道他是皇帝后,都想討個封賜,以圖個吉利。皇帝說:“世人只有男州,沒有女縣,也不太公平,這裡的婆婆們的狂歡很能幹,不如就叫婆城吧。”所以這就是婆城的由來。


苡苡糯糯


“靖難之役”津沽人稱“燕王掃北”,是津沽人口耳相傳的典故。 在明朝的“直沽”(天津)發生了一件重大戰事,至今600多年一直流傳不衰,那就是老祖母講的“燕王掃北”的故事。長大了我才知道這是燕王朱棣為奪侄子皇權以靖難之役發兵。史冊中“建文帝調遼兵於直沽,被燕擊潰。”燕王“由直沽濟渡滄州”奪得大明天下,定都北京。在1404年12月23日“於直沽設天津三衛。”到“1652年改天津三衛為天津衛”。 童年時津沽的一支童謠叫我求解一生,那就是老祖母哼唱的這支“搖籃曲”:“噢 ,噢,睡覺了。狼來了,虎來了,老和尚揹著鼓來了。哪裡藏?廟裡藏。一藏藏出個白二郎,二郎,二郎趕太子。哭了一場 ,又一場。”七十多年來我被這支童謠深深誘發而求解,我懷疑這支童謠暗示了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燕王掃北”。當年的“直沽濟渡滄州”一場血戰,一場刻骨銘心的掃湯 ,至今留下“燕王掃北”口耳相傳。當年的史實正如這支童謠所影射:燕王掃 北,如狼似虎。建文帝聞風喪膽,披上祖父的袈裟,裝扮成和尚,揹著鼓混入人流慌忙出逃。藏進廟裡,遭遇燕王一隊又一隊人馬的追殺。弱冠的建文帝心驚膽戰輾轉逃命,一路躲藏,一路哭哭啼啼,四處逃避叔父的追殺。這支童謠也引出建文帝出走之謎。事件過去了600多年,至今津沽老人,其中還有我 ,還用這支老掉牙的“搖籃曲”為孫夥計吟唱。


嫊1


本人所在城市,雖說排名是四線,但也是全國有名的鋼鐵城市。關於城市的故事有很多,我就簡單說2個吧!

一個是城市取名的由來,野史!

話說當年項羽兵敗,帶著虞姬,騎著烏騅馬逃跑,路過此地一座小山丘時,追兵快要逼近!烏騅馬馱著兩人,跑的氣喘吁吁,項羽就把自己的馬鞍扔在此山腳下, 一方面減輕馬的負重,另一方面迷惑誤導追兵往山上追。


雖說最後項羽和虞姬還是自刎在烏江邊,但在他的馬鞍掉落之地,慢慢的發展成了一座城市。

另一個說法是,項羽讓人把烏騅馬送回對岸,然後和虞姬自刎。烏騅馬見到主人自殺,在岸邊不肯離去,於是在地上翻滾自殘。在馬鞍掉落之地,發展成的一座城市。

另一個是有史可查和有點糾紛的故事。

唐大詩人李白,暮年遊玩到當塗,其族叔李陽冰處。

在採石磯長江邊夜晚賞景時,李白估計酒喝多了,吟誦出“…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名詩(所謂的三人,指李白本人、他的影子和月亮下的水中倒影)。他在尋找水中倒影時,一不小心,失足落入水中……


未打撈到身體,只在當塗青山岸邊發現衣服,於是在此處設了李白衣冠冢。

糾紛1:有說李白是病逝在當塗。

糾紛2:有說李白身體漂到江西境內。

……

其它,比如說三國張遼與江東孫權大戰採石磯、江東朱然墓、常遇春採石磯大戰等等。

講了半天,雖未說出城市名稱,但我相信聰明的你們已經心中有答案了!

個人陋見,來源雜書和幼時所聽故事,未參照正規歷史書籍,僅供娛樂!


痕跡證明曾來過


我的故鄉是河北省邯鄲市,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在《竹書紀年》有商末建離宮別館的記載。據現在,大約有3000多年的歷史,而且邯鄲作為地名3000年沿用不變。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邯鄲最燦爛的一段時期,無疑是戰國時期。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到趙國滅亡,發生了許多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

首先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這是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中軍事強國的開端。趙武靈王繼位前,與周圍大國交戰,常吃敗仗,而且還曾被魏國佔領了首都,周圍的遊牧民族也經常侵犯趙國邊境。趙武靈王繼位後決定改變趙國的劣勢,他看到遊牧民族服飾的軍事用途,窄袖短襖比中原人寬袍大袖便於作戰,騎兵弓箭比原來的戰車,步兵更具有較大的靈活性。於是,趙武靈王就在全國上下,推行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改革中,也遭遇到了許多困難,受到當時的舊貴族公子成等反對。趙武靈王親自登門說服公子成,並反駁勸阻的人說:"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聖人之道也."經過反覆勸說,趙武靈王最終得到了大臣們的支持,特別是說服了像公子成這樣有影響的貴族,胡服騎射在趙國推廣開來。趙國成為當時除秦國外,國力最強的國家。之後,趙武靈王破林胡,敗樓煩,滅中山,擴地千里,並且在公元前269年,趙國名將趙奢擊敗秦軍。但是,趙武靈王的改革僅侷限於軍事領域,在國家制度,民生領域很少觸及。這也導致了趙國在與秦國長平大戰的時候,經不起國力的長期消耗,被迫換掉善守的廉頗,換成紙上談兵的趙括,與秦國交戰。最終戰敗,40萬趙軍被秦軍坑殺,趙國徹底喪失了統一全國的機會。但這段時期無疑是歷史上邯鄲最燦爛的一段時期,平原君,廉頗,藺相如,李牧,荀子,俱是一時之傑。而且還為我國的文化奉獻了許多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比如,胡服騎射,紙上談兵,竊符救趙,圍魏救趙,完璧歸趙,負荊請罪,毛遂自薦,邯鄲學步等等。




一壺清茗品春秋


現居住於常州,常州曾經出了以為抗倭名將唐荊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