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说你所在城市的历史故事吗?

星151226


吉林市。历史算不上悠久,但是也有一些。

吉林原名乌拉,满语意为船厂。吉林市毗邻松花江。三面环山,松花江穿城而过。景色优美,风景如画。作为一个三线开外的城市,十分适合老年人慢节奏的生活。

在吉林市的世纪广场旁边有一个吉林市博物馆,里面详细的叙述了吉林市从远古时代到现今的历史。但是博物馆,大家懂的,大多是为了赞美而附会上的历史。吉林市博物馆里面陈列了各种据说是从远古时代发现的,人们在吉林生活的印记。包括一些石器,陶器,瓷器,铁器等。但是,吉林市的历史,真正来说,应该是从清朝开始的。东北是满族的发源地,游牧民族长期适应东北比较寒冷的气候。因而在吉林市有了第一批人。而吉林市真正精彩的历史,当属清末民国时代。日本侵略,军阀林立。最出名的人物是吉林市的牛子厚,他的墓至今还在吉林市的沙河子。他的喜连成京剧班,培养出了包括梅兰芳等众多京剧人才。为以后祖国文化的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吉林市是京剧的第二故乡。

如果现在大家到吉林市区游玩,可以观看到的遗迹还有炮台山,牛子厚墓,张作相府等。也可以到龙潭山,朱雀山等公园去爬爬山。真心不错。


半亩仙客


杏花村

  据说在南宋时,有一辛姓的老儒随难民逃来合肥,在城北搭一草棚住下,白天以打草鞋营生,晚间常挑灯读书至深夜,终日寡言少语,极少出户。其打制的草鞋结实耐穿,且价钱便宜

  ,故买者甚多。有时遇有逃难者和饥民路此,取其草鞋,非但分文不收,并济以茶水饭食。时间久了,辛公成了远近知晓的一位大善人。为了感激辛公的善德,凡来此的人,都按老人的嘱托,或稍赠以杏苗,或带来杏核相送。辛公每见送来的杏苗、杏核,甚为高兴,并一一将其栽种于棚舍附近的空地上。至于辛公为何这样做,人们并不关心。


  却说一日,州府忽遣人来此寻找一名叫辛子豪的人,经打听,得到的众口一词是:只知有一姓辛的老人,却不曾听说有叫辛子豪的人。无奈,差人只得如实禀报州府老爷。州府老爷听在耳里,想在心里,琢磨道:会不会姓辛的老者就是辛子豪?于是,州府老爷于次日轻装微服,亲往辛公舍下,见面后即和辛公寒暄起来。时辛公见来者并无异常,言词并无恶意,无意中流露出真实身分。州府老爷闻知后大喜:“辛大人,下官今特奉朝廷东台王御史之命,前来恭请大驾赴京。”说罢,随手将王御史亲笔书信递与辛公阅看。辛公阅信后,知身分已露,不好再瞒,但又不愿相从,便略加思忖后说:“请大驾先回,待我先收拾一下,明早动身不迟。”

  次日清早,州府老爷亲自携轿,一路吹打,前来辛公住处接驾,岂知此时辛公早已去无踪影了。

  辛公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原来的住处。然辛公在该处悉心栽下的杏苗,播下的杏种,日渐旺盛,终成一片杏林。每年春后,这里是姹紫嫣红一片,香气随风飘荡。加之“辛”与“杏”字近音,人们为纪念这位刚正不阿,且慈善如佛的辛公及其美意,便把这里叫作杏花村。地址在今合肥市区府城隍庙西北面。



  三孝口

  相传昔日在合肥城西门附近曾住有一户人家,家中有一老母,已年逾古稀。其膝下有三子,乃是远近闻名的孝子。为了照顾好老母,三子轮流精心守护左右,不轻离片刻。这年,老母不幸患痈疽,脓血不止。为了减轻老母痛苦,三子竟轮番用嘴吮吸脓血。为了使老母疾病得以早日治愈,三子日日四下寻访名医、偏方。然此疾病在当时乃属不治之症,要想治愈,谈何容易。在无可奈何之际,三子只得转而进寺庙烧香求佛。一日,三子在寺庙门前,偶遇一算命先生,三子试以实情相告,希得指点。算命先生闻听三子诉说后,托词告曰:“若想治愈老母疾病,非补以活人肉汤汁不可”。此本是算命先生故意虚造之言,暗示其老母疾病已无法救治。然三子不悟话中之意,未加思索即信以为真,竟在祈拜泥佛之时,从腿上剜下一块肉来,回家后迅即熬成汤汁,喂其老母。办法用尽,终未能挽救老母的生命。老母咽气后,三子又变卖掉家产,买来棺材,为老母料理后事。

  再说,相传在西门街心路下埋有一块红糙石,下面压着大蜀山的钥匙,若取出这把钥匙,就能打开大蜀山的山门,取得大蜀山的金银财宝。但又传,若此红糙石一动,合肥城内就要遭火灾,故从未有人敢轻举妄动。孰料这一传说被合肥城内一贪财的无赖获悉,其乘夜深人静之时,悄悄将红糙石掀开,将大蜀山钥匙盗走。大蜀山的钥匙被盗走了,火灾也就招来了。一时间,西门一条街浓烟四起,火势越烧越旺,眼看大火已烧到那三子之家。为了护卫棺柩,三子竟以身伏于棺上,誓与棺柩同存亡。似乎是神灵被三子的虔诚举动所感动,大火竟跳过其家。

  这场大火过后,整个城西门一条街房屋都被大火烧为灰烬,唯独那三子之家房子完好无损。由此,这个地方后来就被人们称为“三孝口”了。三孝口地址在今市区长江路西段。关于此传说,《合肥县志》有段记载:“张梅、祝、松兄弟三人亲丧,殡于室,邻火卒起,棺不及移,三人号恸伏棺上,誓与俱焚,三人皆死,棺独完好。初,母病疮甚重,梅吮之得愈。”此段记载,虽然在具体细节上与民间传说不尽一致,但基本内容还是相近的。

  回龙桥

  在今合肥城西有处地名,曰“回龙桥”。此桥虽已不存,然地名未废。有关该桥的传说,虽历史久远,今天仍被很多人乐道不止。其传说有二:

  一说,当年东吴孙权率兵犯肥,曹操突从藏舟浦出。孙权见曹舰突出,又见藏舟浦碧波浩淼,芦荡丛深,疑曹有诈,便强打笑脸对曹操拱手曰:“别来无恙,想不到汝来如此神速。”曹操也勉强以礼答曰:“老夫在日,东吴休存妄想,望将军珍重。”孙权见攻战无功,遂转而返回。由此,此处之桥得名“回龙桥”(《庐州府志·回龙桥》文载:“相传曹操与孙权相持于此回节故云”)。

  二说,相传清康熙皇帝有一贵妃是合肥龚大司马的干女儿。一日,贵妃奏请皇帝到合肥探亲,为了让皇帝可不经城门,而直接跨淝河而入城内,于是地方官吏便决定在城西建一桥。不巧此事被朝廷重臣劝阻,说是合肥有“斩龙岗”、“梅龙坝”,冲犯圣讳,行往不吉。故此,皇帝亲驾合肥的决定便作罢了。而当年为迎接皇帝所建之桥,后被定名为“回龙桥”,意即皇帝(真龙天子)回去了。该桥旧址在今长江路西段南侧。

  龚万巷

  在合肥三孝口西南侧,曾有一巷,名“龚万巷”,又名“龚弯巷”。说起该巷由来,在民间流传有一颇具趣味的传说。

  当年这里曾居住着两户相邻的人家。一家姓龚,家主为朝廷重臣,人称“龚大司马”;另一家姓万,家主为地方权贵,人称“万大老爷”。

  此两户人家,虽相邻多年,但并不来往。好歹是左邻右舍,各走各的门,各用各的灶,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无事。

  孰知这年,龚、万两家同时大兴土木,翻建房屋,大有以亮宇而显荣贵之意。其实这本是各家自己的事,但问题是,此两户人家在翻建房屋时,均欲将各自山墙向外延伸,以扩大房基,结果引发了争吵。你不允我不依,一时间吵得天昏地暗,直吵到县衙老爷那里。

  龚、万两家都是有权有势的人家,县衙老爷乃七品芝麻小官,岂敢轻易判决,以致官司迟迟没有结果。

  龚家因家主官大,见此小小的官司竟迟迟无果,不免气愤难忍,无奈何,只好派管家人持书星夜赶往京城,禀报龚大司马,希求龚大司马出面干预,以振族威,出掉这口怨气。

  再说远在京城的龚大司马,接到家书后,见诉,起初确也很气恼,好在其妇人乃一知书明理之人,闻情后淡淡一笑而劝道:“相邻相争,只为一墙,何值如此。汝乃朝廷要臣,官居高位,对此区区小事,当大度才是,让人几尺何妨?”

  龚大人闻妻言之有理,顿时息怒,随即付书一封,交管家人带回。龚家人接到龚大人来书,拆开一看,见书仅诗一首。词曰:“千里来信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龚家人见言,皆息怒默语,悄悄将与万家相邻的山墙拆除退后三尺。

  龚家一反当初的举动,使万家很受震动,愧疚之余,也仿效龚家做法,主动将与龚家相邻的山墙退建三尺。这样一来,使得龚、万两家宅居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人们便把这条巷道称为“龚万巷”,也即后来改称的“龚弯巷”。

 螺蛳岗

  在今合肥城东有处地名叫螺丝岗。曾名螺蛳岗。历史上这里曾是南淝河的一处滩地。当年这里是绿草茵茵,绿树成行。后来为何竟成了掘地三尺为螺蛳空壳的荒岗呢?说起来,这里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当年,这附近住有许多渔民,终日以打鱼为生。其中有一老渔夫,孤寡一人,每日清晨出门打鱼,然后入市叫卖,换些小钱度日。生活虽甚清苦,倒也能勉强维持。

  一日,老渔夫早早起床,和往常一样,连早饭也没吃,就背着鱼网鱼篓下河捕鱼去了。老渔夫沿河跑了一二十里,撒了数百次网,只捕得几条不起眼的小鱼。眼看时近中午,老渔夫饥渴、焦虑交加,两腿一软,瘫倒于河滩之上。就在这时,突然狂风大作,河面掀起层层巨浪,老渔夫只得强打精神,起身回家。然就在这一瞬间,忽见河心有鱼儿频频跳出水面。凭着多年打鱼的经验,老渔夫断定有鱼群来到。此时老渔夫也顾不上风大浪急,赶忙取出鱼网,撒向河心,然后慢慢将鱼网提出水面,竟只捕获一条不足半斤重的小红鱼。不过这条红鱼虽然不上斤两,但却鳞片闪光,美丽异常。老渔夫看着这奇丽的小红鱼,小心翼翼将其放人渔篓,失望地望着层层波浪撞击的河水,怏怏然打道回府。

  到了家里,老渔夫将鱼网鱼篓往地上一扔,身子往破床上一歪就躺倒了。此时,虽然他饥肠渴腹,却无心做饭。心想,今天如此倒霉,打不着鱼,却偏又遭风吹雨打,真乃倒运。想着想着,耳边突然传来似小女啼哭之声。老汉甚感惊诧,赶快起身循声探去,只闻那声音是从鱼篓里传出来的。老渔夫慌忙打开鱼篓,只见那小红鱼嘴儿一张一张的,对老渔夫言道:“老爷爷,吾乃龙王之小女,今擅自出来游玩,不料被你网住,若能将吾放回,日后一定厚报。”说罢两眼泪珠滚滚,甚是可怜。老渔夫听罢小红鱼哭诉,惊恐万状,忙提着鱼篓一口气跑到河边,然后将小红鱼捧出,小心翼翼地将其放入河水中去。

  小红鱼到了河中,翻起一个浪花,翘首对老渔夫说道:“今后若有事要我帮助,只要连呼三声‘红鱼姑娘’就行了。”说罢小红鱼在水中打了个旋,潜入水中游去了。

  老渔夫望着泛波的河水,祈诚三揖,转身慢慢地向家中走去。当他踏至家门,推开门时,却遇上了意外的惊喜:只见桌上放着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白米粉,旁边还有一碗有红有绿若海藻一般的热菜。老渔夫既惊奇又高兴,因过度饥饿,也顾不得多想,便狼吞虎咽地将饭菜吃下。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老渔夫既吃饱了,心也不慌了,腿也不软了,心想若是天天能吃到这又香又美的饭菜那该多好啊。

  说来也怪,自那以后,老渔夫每天打鱼归来,桌子上总是放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老渔夫从此再不要为一日三餐担忧犯愁了。心情好,身体好,精神当然也好。老渔夫每天乐悠悠地出门打鱼,又乐悠悠地收网归来,全然换了一个人。

  日子一久,人们对老渔夫生活的变化甚觉奇怪,便纷纷议论开了。竟越说越奇,越传越远,将这事很快传到邻村刁小三的耳朵里。刁小三本是个远近闻名的地方一霸,平日里专靠谋黑钱、吃黑饭营生。他获悉老渔夫的传闻,便留心察访。当其确信传闻属实后,便对老渔夫打起了坏主意。一日大清早,刁小三带着几个打手,闯入老渔夫家中,强令老渔夫交待原委。老渔夫乃一老实巴交的老汉,见刁小三这不速之客,早已吓得颤抖不止,哪里还敢相瞒,便据实相告。刁小三听后,似信非信,便喝道:“老子今天想要一只大元宝,你若能呼小红鱼送来,我方可信你言是真,否则,那可就不要怪我翻脸不认人了。”

  老渔夫深知刁小三的恶劣品行,不敢有违,只得跑到淝河边央求小红鱼。小红鱼闻知老渔夫有求,便跃出水面,对老渔夫说道:“你回去吧,不要再愁了。”老渔夫回到家中,果见桌子上有一只金光灿灿的大元宝。老渔夫用两只颤抖的手捧起大元宝,未敢多瞅,就赶忙送给了刁小三,以换求安宁。

  再说那刁小三见到金黄灿灿的大元宝,喜出望外,手舞足蹈,好半天才刁滑地对老渔夫说道:“你老人家真了不起,从今以后就算是我家的人啦,再不用去打鱼,受那风吹日晒之苦。” 说到这里,刁小三贼眼珠一转,神秘地对老渔夫说道:“你每天只需到河边去一趟,让小红鱼送只大元宝就行了。” 刁小三见老渔夫好半天没有反应,便收起奸诈的笑容,半阴半阳地说道:“这周围里里外外大概是没有不知道我刁某的脾气的,谁若敢不从我命,日子恐怕就不那么好过!”半晌,刁小三又补充道:“其实我这也是为大家着想,元宝多了,我刁某富了,大家不也就都富了吗?”

  自那以后,这里得天神所赐祥瑞之气,每日清晨,旭日东升,彩霞辉映大地,吉祥之气萦绕,总有数只凤凰于其间飞来舞去,好一派仙乐景象。后来人们为仰慕巧姑娘,并思得惠凤凰之灵气,便在这里架设一座大青石桥,名曰“凤凰桥”。


  包河藕

  提到包河藕,人们都知道其细嫩、洁白、风甜、无丝。俗话说藕断丝连,大凡是藕,都是有丝的,缘何包河藕无丝?说来有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北宋末年,仁宗称帝时,执意要将合肥的一段护城河,即今包河赏赐给包拯,包拯不便推托,只好领受。可河内有藕,藕能卖钱,此与包拯忌财拒贪风范相悖,然而又不能不让河长藕,这如何是好?经反复思忖,包拯终于想到一两全之法。一日,包拯手书四言,大意是:此河之藕不能卖,只能供医当药材,言喻后人切记牢,休以河藕换钱财。说也怪,自那以后,包河藕日渐丝少,且食之清淡无味,唯独作药用却为上品。如此,包河藕无丝(私)便成了家喻户晓的佳话,包河藕也成了合肥名闻遐迩的地方特产。

  铁栏井

  旧时,在合肥城内教弩台东侧不远处曾有口井,井栏为铁铸,故名“铁栏井”,又名“铁井坛”。此井水清澈如泉,入口甜润,四季不竭。附近居民,不论是大家或是小户,皆喜以此井之水沏茶。夏热之季,则多喜以此井之水降温解暑。尽管生饮,对身体却并无妨碍。故人们美此井水为庐州城第一井泉。



  该井位于入城路道口街边,为了过往行人汲饮之便,井坛旁备有一公用水桶。每逢炎夏之季,南来北往的行人,只要经过此处,不论男女老幼,也不论口渴与否,都喜亲尝一口铁栏井水,以品滋味。至于铁栏井公用水桶的备置,民间有一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一个炎热的夏季,一日天气闷热难忍,大家小户皆避暑歇息。有一穷汉经长途跋涉至此,因极度疲惫,加上长时间讨不到食物充饥,酷热饥渴交加,竟晕倒在地。其恍惚中见铁栏井上有一妇女正在清洗衣物,便缓慢地爬到井边,哀求妇女给口井水以解渴。然而此妇女见那穷汉子衣衫褴褛,龌龊不堪,顿生厌恶之感,非但不予理会,竟提着水桶转身而去,以致那穷汉子终因饥渴过度而殁。

  片刻后,先前那妇女复返转回来,取其所清洗之衣物。恰在此时,天空忽然电闪雷鸣,那妇女不及躲避,竟遭雷击而一命呜呼。后来有善识者,指着那妇女衣服上被雷击烧的痕迹说:“此为‘恶报’二字,乃天意也。”自那以后,铁栏井便多了一只公用水桶,过往行人至此,可随意汲饮井水,甚为方便。

  鲁班与中庙

  在巢湖北岸有一古庙,因其距合肥、巢县各90里,故名“中庙”。该庙始建于元朝大德初年(1297),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重修,时为庐州一巨观,被誉为“湖天第一胜处”。有诗曰:“湖上高楼四面开,夕阳徙倚首重回。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罗隐诗留仍水殿,伯阳仙去只山隈。长空送目云霞晚,两腋天风下凤台。”(中庙所在地名称“凤凰台”)又诗曰:“赫赫雄名庙水涯,人门惊见坐柔嘉。香林下植将军树,绔径惟开帝女花。四面晴峰来远黛,一湖秋水浸浮槎,下方饶有烟霞气,疑是金庭羽士家。”


学霸铁军


我是广州人,和大家分享下关于广州的一段典故。



熟知广州的朋友或许都有听过,广州还有“羊城”、“穗城”和“花城”这几个别称。

其中,“花城”这个称呼是由于广州四季常绿、鲜花长开,所以得此美名。而至于“羊城”和“穗城”这两个称呼,实际上都来源于古代一段很美好的典故,这个典故就是“五羊献穗”。

相传在几千年前,广州一带曾经遭受连年的灾荒,导致田野荒芜,颗粒无收,人们的生活十分的凋弊。

而就在人们濒临绝望之际,南海天上忽然仙乐缭绕、柔美悠扬。紧接着,天空中出现五朵彩色的祥云,上面站着五位身穿五彩衣裳、骑着五彩仙洋的仙人。而他们所骑的仙羊,口中都咬着“一茎六出”的优良稻穗。

五位仙人便将这些稻穗赠与广州百姓,祝愿广州五谷丰登,再无饥荒。然后,仙人们便骑彩云腾空飞逝。而那仙人们所骑的五只仙羊,则便化为石头留在人间,保佑广州风调雨顺。

至此以后,广州果真风调雨顺,人们安居乐业,成为岭南的鱼米之乡。

这正是“羊城”和“穗城”名称的由来,而广州的简称也由此被称之为“穗”。时至今天,广州的街坊们还是对这段美好的羊城传说津津乐道......



这些历史要读


我的故乡湖南郴州市是座美丽的小城,但小城故事多。

郴州乃林中之城,又名‘福城’。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东界江西赣州,南邻广东韶关,西接湖南永州,北连湖南衡阳、株洲,素有湖南‘南大门’之称。全市总面积19387平方千米,下辖2区、1市(县级市)、8县,常住人口474.5万。

郴州交通便利,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107、106国道、省道1803、1806和郴资桂高等级公路等纵横境内。北上长沙,南下广州,可以朝发午至。

郴州是邓中夏、黄克诚、曾中生、萧克、邓华、邓力群、唐天际的故乡。

郴州是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有苏仙岭、王仙岭、飞天山、万华岩、东江湖、莽山、九龙江等风景名胜和旅游胜地,湖光山色让人如痴如醉、留连忘返。

郴州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史记》记载项羽破秦,迁义帝于郴县。义帝本是楚怀王之孙,秦灭六国之后,流落民间给人放牛为生。秦末暴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楚将项燕的后人项粱也举起义旗,为了更具有号召力,项梁找到正在放牛的原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尊为二代楚怀王,破秦之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尊楚怀王为义帝,迁于郴县。后项羽嫌义帝碍事,派手下大将英布杀义帝于郴州。义帝无罪被杀,天下为之冤,后人非常同情义帝,就在郴州修建了义帝陵。现在在郴州市的文化路就可以看到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义帝陵。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赵子龙取桂阳,也就是现在的郴州市桂阳县。赵云领兵到桂阳,桂阳太守赵范闻赵云之名开城投降,和赵云结拜为兄弟,并想把守寡的嫂子樊氏嫁给赵云,樊氏颇有姿色,赵云大怒,说‘天下未定,大丈夫何以为家’,要与赵范绝交,后在刘备和诸葛亮的劝说下才娶了樊氏为妻,为后世留下一段佳话。至今桂阳县还有许多赵云的传说和遗迹,人们津津乐道。

在郴州宜章县还有湘南起义纪念馆。1928年一月,朱德、陈毅、王尔琢率南昌起义部队撒离南昌,来到郴州宜章,发动‘年关暴动’占领了宜章县城,,后又发动了湘南各地的起义,史称‘湘南起义’,朱德、陈毅带领这支队伍从郴州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红军胜利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郴州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炎帝神农氏发现‘嘉谷’,教民耕种。郴州自古被誉为‘九仙二佛之地’,是道教文化发扬光大的福地,苏仙、王仙、成仙得道之能事在民间广泛流传,通医道、识百药的苏耽用井水煮桔叶医治瘟疫,垮鹤升天成仙,留下‘橘井泉香’的佳话在郴州世代相传。历代文人墨客荟萃郴州,其中韩俞、苏轼、秦观、米萃都留下墨宝,秦观登苏仙岭作《踏沙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更是脍炙人口。

郴州还是中国女排的‘娘家’,上世纪八十年代,袁伟民带领孙晋芳、郎平等老一辈女排运动员在郴州集训,队员们艰苦训练,勇干拼博,终于从郴州腾飞,一举拿下了‘五连冠’,为祖国争得荣誉,也为郴州人争得骄傲。郴州北湖公园还有女排的群雕像。

今天,我把我的故乡郴州,介绍给大家,希望各位朋友能来郴州作客或旅游,也是我作为郴州人对郴州作的一点贡献吧。



段辉时


就像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那样,你即使没有来过邯郸,也听说过“完璧归赵”和“毛遂自荐”这些历史成语典故吧!

我就生活在赵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古都—邯郸,悠久的历史赋予了邯郸灿烂而丰富的文化资源,素有“成语之乡”的美称。今天我来讲讲“黄粱美梦”和“邯郸学步”的故事:

黄粱美梦则比喻荣华富贵如梦一般,短促而虚幻,或喻梦寐以求之欲望落空。

据说,唐开元七年,青年卢生赴京赶考,途中在邯郸一家客店里住宿时梦到自己飞黄腾达,享尽人间富贵,然而到了80多岁时却得了重病,眼看就要死了,突然惊醒,但见店主人蒸的黄粱米饭还未煮熟,他便想:“人生的归向,不也是这样吗?”于是卢生大彻大悟,再不去想进京赶考了,反而进入深山修道去了。这就是黄粱美梦的由来。

邯郸学步则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于是不顾路途遥远,来到邯郸学习当地人走路的姿势。结果,他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姿势,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这就是邯郸学步的由来。

人称“没有邯郸典故,天下文章难3画全”,邯郸历史故事多的不计其数。如“围魏救赵”,“黄粱一梦”,“胡服骑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将相和”、“毛遂自荐”、“纸上谈兵”、“一言九鼎”、“背水一战”等,不能一一列举!




曦时光xsg333666


我的故乡是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总面积1289平方千米,辖20个镇,总人口为72.8422万(2016年)。

威远县有很多有名的地方特产,比如黄老五花生酥、七星椒、周萝卜、威远羊肉汤等等.威远县份低山和浅丘两类地貌,“威远穹窿”有640平方公里,涵盖了1.8-1.3亿年地质历史,是中国最大的穹窿地质区,也是四川唯一一处三叠纪地质出露区域。更有多个旅游景点。

说了这么多,让大家多了解下威远县!威远人基本都知道威远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称号,叫婆城,那么这个婆城是有什么由来呢!它是源自县城南门外堰塘角的婆婆饭店。

从前,堰塘角有跟很大很大的黄桷树,它枝繁叶茂,像一把巨伞,遮了半边天。夏天树飒飒,凉风习习,过往行人无不在树下歇脚乘凉。有个老婆婆看好这个地方,就在树下搭了个茅草棚,做起了饮食生意。


不久,老婆婆的儿子死了,儿媳妇年轻守寡,想改嫁又不敢说出口,加上开饭馆起早贪黑,十分劳累,有苦无处说,她只好暗自悲伤,把眼睛都哭肿了。因为满肚子怨气无处发泄,她只好做起为顾客舀饭的时候,故意把“冒耳朵”装得满满的、扣的紧紧的,心想,把生意整亏本了,饭店才好关门!哪知道她添的“冒耳朵”越扎实,来吃饭的人越多,生意不但没亏本,反而赚了钱。婆婆说是媳妇能干,会做生意。媳妇则说是婆婆贤惠,会招呼应酬,顾客才上门。婆媳俩有说有笑,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起劲,茅草房变成了新瓦房,小媳妇也再无去意,留下安心做生意。

大家看到婆婆店赚了钱,都到那里搭棚棚做生意,一家挨着一家,接连起来成了一条街。婆媳俩见开店的多了,怕顾客减少,就把碗筷、桌椅洗得干干净净,客人来了又总是笑脸相迎相送,所以来店里吃饭的总是络绎不绝。

然而其他男人开的店就相形见拙,生意萧条了。于是他们都在找原因,一天,来了一个风水先生,他拿罗盘东看西看,说:“这里处在坤卦上,所以女人开店总比男人开店生意好!”大家都信以为真,各个店子都易主为女,即使由男人开店店,也男着女装,也取名叫“婆婆店”。

有一年皇帝微服私访到了这里,慕名想到“婆婆店”歇脚,谁知到这里一看,整条街都挂着“婆婆店”的招牌,店主们都跑出来你拉我扯,都说自己是正宗的婆婆店!皇帝被吵昏了头,连忙说:“好好,不要争了,大家都是婆婆店!”当人们知道他是皇帝后,都想讨个封赐,以图个吉利。皇帝说:“世人只有男州,没有女县,也不太公平,这里的婆婆们的狂欢很能干,不如就叫婆城吧。”所以这就是婆城的由来。


苡苡糯糯


“靖难之役”津沽人称“燕王扫北”,是津沽人口耳相传的典故。 在明朝的“直沽”(天津)发生了一件重大战事,至今600多年一直流传不衰,那就是老祖母讲的“燕王扫北”的故事。长大了我才知道这是燕王朱棣为夺侄子皇权以靖难之役发兵。史册中“建文帝调辽兵于直沽,被燕击溃。”燕王“由直沽济渡沧州”夺得大明天下,定都北京。在1404年12月23日“于直沽设天津三卫。”到“1652年改天津三卫为天津卫”。 童年时津沽的一支童谣叫我求解一生,那就是老祖母哼唱的这支“摇篮曲”:“噢 ,噢,睡觉了。狼来了,虎来了,老和尚背着鼓来了。哪里藏?庙里藏。一藏藏出个白二郎,二郎,二郎赶太子。哭了一场 ,又一场。”七十多年来我被这支童谣深深诱发而求解,我怀疑这支童谣暗示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燕王扫北”。当年的“直沽济渡沧州”一场血战,一场刻骨铭心的扫汤 ,至今留下“燕王扫北”口耳相传。当年的史实正如这支童谣所影射:燕王扫 北,如狼似虎。建文帝闻风丧胆,披上祖父的袈裟,装扮成和尚,背着鼓混入人流慌忙出逃。藏进庙里,遭遇燕王一队又一队人马的追杀。弱冠的建文帝心惊胆战辗转逃命,一路躲藏,一路哭哭啼啼,四处逃避叔父的追杀。这支童谣也引出建文帝出走之谜。事件过去了600多年,至今津沽老人,其中还有我 ,还用这支老掉牙的“摇篮曲”为孙伙计吟唱。


嫊1


本人所在城市,虽说排名是四线,但也是全国有名的钢铁城市。关于城市的故事有很多,我就简单说2个吧!

一个是城市取名的由来,野史!

话说当年项羽兵败,带着虞姬,骑着乌骓马逃跑,路过此地一座小山丘时,追兵快要逼近!乌骓马驮着两人,跑的气喘吁吁,项羽就把自己的马鞍扔在此山脚下, 一方面减轻马的负重,另一方面迷惑误导追兵往山上追。


虽说最后项羽和虞姬还是自刎在乌江边,但在他的马鞍掉落之地,慢慢的发展成了一座城市。

另一个说法是,项羽让人把乌骓马送回对岸,然后和虞姬自刎。乌骓马见到主人自杀,在岸边不肯离去,于是在地上翻滚自残。在马鞍掉落之地,发展成的一座城市。

另一个是有史可查和有点纠纷的故事。

唐大诗人李白,暮年游玩到当涂,其族叔李阳冰处。

在采石矶长江边夜晚赏景时,李白估计酒喝多了,吟诵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名诗(所谓的三人,指李白本人、他的影子和月亮下的水中倒影)。他在寻找水中倒影时,一不小心,失足落入水中……


未打捞到身体,只在当涂青山岸边发现衣服,于是在此处设了李白衣冠冢。

纠纷1:有说李白是病逝在当涂。

纠纷2:有说李白身体漂到江西境内。

……

其它,比如说三国张辽与江东孙权大战采石矶、江东朱然墓、常遇春采石矶大战等等。

讲了半天,虽未说出城市名称,但我相信聪明的你们已经心中有答案了!

个人陋见,来源杂书和幼时所听故事,未参照正规历史书籍,仅供娱乐!


痕迹证明曾来过


我的故乡是河北省邯郸市,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在《竹书纪年》有商末建离宫别馆的记载。据现在,大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且邯郸作为地名3000年沿用不变。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邯郸最灿烂的一段时期,无疑是战国时期。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到赵国灭亡,发生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

首先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是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军事强国的开端。赵武灵王继位前,与周围大国交战,常吃败仗,而且还曾被魏国占领了首都,周围的游牧民族也经常侵犯赵国边境。赵武灵王继位后决定改变赵国的劣势,他看到游牧民族服饰的军事用途,窄袖短袄比中原人宽袍大袖便于作战,骑兵弓箭比原来的战车,步兵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于是,赵武灵王就在全国上下,推行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改革中,也遭遇到了许多困难,受到当时的旧贵族公子成等反对。赵武灵王亲自登门说服公子成,并反驳劝阻的人说:"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经过反复劝说,赵武灵王最终得到了大臣们的支持,特别是说服了像公子成这样有影响的贵族,胡服骑射在赵国推广开来。赵国成为当时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之后,赵武灵王破林胡,败楼烦,灭中山,扩地千里,并且在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击败秦军。但是,赵武灵王的改革仅局限于军事领域,在国家制度,民生领域很少触及。这也导致了赵国在与秦国长平大战的时候,经不起国力的长期消耗,被迫换掉善守的廉颇,换成纸上谈兵的赵括,与秦国交战。最终战败,40万赵军被秦军坑杀,赵国彻底丧失了统一全国的机会。但这段时期无疑是历史上邯郸最灿烂的一段时期,平原君,廉颇,蔺相如,李牧,荀子,俱是一时之杰。而且还为我国的文化奉献了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比如,胡服骑射,纸上谈兵,窃符救赵,围魏救赵,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邯郸学步等等。




一壶清茗品春秋


现居住于常州,常州曾经出了以为抗倭名将唐荆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