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回國後一片和諧?看他制定的封賞標準就知道了

晉文公可以說是一位傳奇的君主,他在外流亡十九年,回到晉國後,勵精圖治,成為齊恆公之後的第二位霸主。大家印象中是重耳在外流浪多年,回國後短短几年就成就了霸業。實際上重耳雖然得到了人們的擁護,但是其中的勢力錯綜複雜,並沒有大家印象中的一片和諧。重耳回國後,面對的是一個動亂了很多年的國家,他是如何長袖善舞,把晉國的各種勢力團結在一起?為此,他制定了封賞標準來使晉國上下一心、政治清明。後來在城濮之戰的時機到來後,一躍成為當時的霸主。


晉文公回國後主要有三種勢力,一種是傳統的世家公卿,在晉國公卿榜上牢牢佔據著位置;第二種是晉惠公夷吾的親信,大部分對晉文公十分敵視,也有一部分想謀求富貴;第三種便是隨晉文公逃亡的人,是晉文公最為倚仗的親信。

這三方的勢力又都想爭奪晉文公時代的大權,其中晉惠公的親信由於在晉惠公時代一直打壓傳統世家公卿,再加上這些人千方百計阻撓晉文公回國,所以這一勢力基本上是會從以前的山巔跌落谷底。因此他們對晉文公即位非常不滿,甚至計劃要趁機燒死晉文公。

晉文公回國後一片和諧?看他制定的封賞標準就知道了

晉文公重耳影視形象

好在其中的太監勃鞮眼光毒辣,他曾兩次刺殺晉文公,得到了晉獻公和晉惠公的賞識。勃鞮可以說是當時的“飛豬”,每次都能在風口上飛。晉文公知道後,跑到秦國軍營逃過一劫。然後,他和秦穆公合謀殺死晉惠公的親信大臣呂甥、郤芮,清除了阻撓自己的頑固勢力。同時,重賞了勃鞮,給眾人樹立了良好的榜樣,最大限度的減少了流血事件。


然後就是晉文公為難的地方了,傳統的世家公卿是舉雙手擁護重耳回國的,這部分人需要封賞來拉攏,如果只是封賞跟隨自己逃難的隨從,那麼勢必寒了這些人大臣的心,搞不好他們還會擁護別人。除了這些,還有跟隨自己逃難的隨從,這些是自己倚仗的親信,如果不大加封賞,那麼無人輔佐自己,自己就會成為傀儡君王。

那麼問題來了,晉國雖然可以說是大國,但是對於這麼多要封賞的功臣,晉國的土地也陷入“僧多粥少”的困境。

那麼晉文公是如何應對這個局面的?還是要封賞,還要制定封賞的標準,使眾人都心服口服。

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賞從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晉文公回國後的執政舉措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給飽受動亂之苦的百姓實惠,獲得民心。另一方面就是封賞隨其逃亡的隨從和其回國的功臣,這裡的“功臣”指的是擁護晉文公回國的世家公卿。根據功勞大小,功勞大的給封地這一實質性的獎勵,小的給爵位這一榮譽性的獎勵。

但是因為要封賞的功臣太多,一次不足以分夠眾人。所以晉文公只好分批次封賞,其中清明節的來源就誕生於此。

晉文公回國後一片和諧?看他制定的封賞標準就知道了

清明節

隨晉文公出逃的隨從中有一位名叫介子推。在晉文公逃亡途中,雖然大部分國君都很重視,給予幫助。但是也有一部分國君不提供幫助,比如鄭國。一次晉文公在荒郊野外走了很多天,由於是冬天,萬物凋零,周圍也沒有可以充飢的東西。晉文公又冷又餓,堅持不住昏倒了。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成肉湯,讓晉文公吃下,晉文公才緩過來。晉文公知道後,非常感動,決心要回到晉國,來回報他們。

晉文公回到晉國後,當然想給跟隨自己的隨從大加封賞,但是經過多年的逃亡,見過人情冷暖、朝野興衰,晉文公已經具有非常高明的政治眼光。他看到了晉國國內大臣勢力的暗流洶湧,知道處理不好,便會使得晉國繼續動亂下去。所以晉文公以“穩定為主,眾人心服”的原則,按功勞大小分批封賞。

第一次沒有介子推,介子推本人倒是對封賞沒有興趣,他帶著自己的母親在綿山歸隱。但是有的人為介子推不值,於是便向晉文公為介子推不平。晉文公很慚愧,馬上帶人去綿山尋找介子推。但是上介子推一心歸隱,躲著不見晉文公他們。於是晉文公便放火燒山,想逼介子推出來。遺憾的是,介子推被燒死了。

晉文公回國後一片和諧?看他制定的封賞標準就知道了

介子推塑像

晉文公後悔不已,把當天定位寒食節,不許起火,只允許吃冷食。那麼什麼是冷食呢?冷食是瓜果等食物,不用火加熱,開口即食。

由於寒食節和清明相差一兩天,慢慢的清明節便代替了寒食節,成了我們所熟知的清明節。


晉文公繼續照標準封賞,封了幾次。有功的大部分都封賞了,但是還有一些雖然沒功勞,但是也有苦勞的人,他們也想獲得封賞。於是其中就有一個人壺叔,當然他沒有問的那麼直接,因為即使是晉文公的舅舅狐偃討封賞,也要來個“黃河十八彎”。壺叔沒有那麼高明的技巧,只好拐個彎問晉文公:“老大,幾次封賞都沒我,是不是因為我犯了錯。”

晉文公回國後一片和諧?看他制定的封賞標準就知道了

晉文公舅舅狐偃形象

晉文公一聽,便明白了他的意思。雖然他們沒功勞,但是也有苦勞,並且人數更多。如果處理不好,不利於建立一個和諧的晉國。

於是針對封賞批次的標準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文公報曰:“夫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輔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賞。矢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復受次賞。若以力事我而無補吾缺者,此復受次賞。三賞之後,故且及子。”

晉文公制定了封賞的順序,第一批是政治上幫助他,也就是施行仁政;第二批是行動上幫助他,也就是政策的具體執行;第三批是軍事上幫助他,也就是攻城略地;第四批是生活上幫助他,也就是類似秘書類的工作。然後再是那些有苦勞的人。

這個標準可以說是比較公正、客觀的,所以“晉人聞之,皆說。


大凡新皇登基,都會採取封賞的辦法來穩固自己的統治。封賞的標準能否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決定了新皇的地位能否穩定。像雍正皇帝這種狠人,剛即位,也是進行了大加封賞來獲得權力的平穩過渡。

晉文公初登王位,由於形勢較為複雜,制定了比較公正、客觀的評價標準,即按功勞屬性和大小分批次獲得應得的賞賜。這些封賞標準的施行,使得晉國大部分勢力緊密團結在晉文公周圍,為爭霸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