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回国后一片和谐?看他制定的封赏标准就知道了

晋文公可以说是一位传奇的君主,他在外流亡十九年,回到晋国后,励精图治,成为齐恒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大家印象中是重耳在外流浪多年,回国后短短几年就成就了霸业。实际上重耳虽然得到了人们的拥护,但是其中的势力错综复杂,并没有大家印象中的一片和谐。重耳回国后,面对的是一个动乱了很多年的国家,他是如何长袖善舞,把晋国的各种势力团结在一起?为此,他制定了封赏标准来使晋国上下一心、政治清明。后来在城濮之战的时机到来后,一跃成为当时的霸主。


晋文公回国后主要有三种势力,一种是传统的世家公卿,在晋国公卿榜上牢牢占据着位置;第二种是晋惠公夷吾的亲信,大部分对晋文公十分敌视,也有一部分想谋求富贵;第三种便是随晋文公逃亡的人,是晋文公最为倚仗的亲信。

这三方的势力又都想争夺晋文公时代的大权,其中晋惠公的亲信由于在晋惠公时代一直打压传统世家公卿,再加上这些人千方百计阻挠晋文公回国,所以这一势力基本上是会从以前的山巅跌落谷底。因此他们对晋文公即位非常不满,甚至计划要趁机烧死晋文公。

晋文公回国后一片和谐?看他制定的封赏标准就知道了

晋文公重耳影视形象

好在其中的太监勃鞮眼光毒辣,他曾两次刺杀晋文公,得到了晋献公和晋惠公的赏识。勃鞮可以说是当时的“飞猪”,每次都能在风口上飞。晋文公知道后,跑到秦国军营逃过一劫。然后,他和秦穆公合谋杀死晋惠公的亲信大臣吕甥、郤芮,清除了阻挠自己的顽固势力。同时,重赏了勃鞮,给众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流血事件。


然后就是晋文公为难的地方了,传统的世家公卿是举双手拥护重耳回国的,这部分人需要封赏来拉拢,如果只是封赏跟随自己逃难的随从,那么势必寒了这些人大臣的心,搞不好他们还会拥护别人。除了这些,还有跟随自己逃难的随从,这些是自己倚仗的亲信,如果不大加封赏,那么无人辅佐自己,自己就会成为傀儡君王。

那么问题来了,晋国虽然可以说是大国,但是对于这么多要封赏的功臣,晋国的土地也陷入“僧多粥少”的困境。

那么晋文公是如何应对这个局面的?还是要封赏,还要制定封赏的标准,使众人都心服口服。

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晋文公回国后的执政举措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给饱受动乱之苦的百姓实惠,获得民心。另一方面就是封赏随其逃亡的随从和其回国的功臣,这里的“功臣”指的是拥护晋文公回国的世家公卿。根据功劳大小,功劳大的给封地这一实质性的奖励,小的给爵位这一荣誉性的奖励。

但是因为要封赏的功臣太多,一次不足以分够众人。所以晋文公只好分批次封赏,其中清明节的来源就诞生于此。

晋文公回国后一片和谐?看他制定的封赏标准就知道了

清明节

随晋文公出逃的随从中有一位名叫介子推。在晋文公逃亡途中,虽然大部分国君都很重视,给予帮助。但是也有一部分国君不提供帮助,比如郑国。一次晋文公在荒郊野外走了很多天,由于是冬天,万物凋零,周围也没有可以充饥的东西。晋文公又冷又饿,坚持不住昏倒了。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成肉汤,让晋文公吃下,晋文公才缓过来。晋文公知道后,非常感动,决心要回到晋国,来回报他们。

晋文公回到晋国后,当然想给跟随自己的随从大加封赏,但是经过多年的逃亡,见过人情冷暖、朝野兴衰,晋文公已经具有非常高明的政治眼光。他看到了晋国国内大臣势力的暗流汹涌,知道处理不好,便会使得晋国继续动乱下去。所以晋文公以“稳定为主,众人心服”的原则,按功劳大小分批封赏。

第一次没有介子推,介子推本人倒是对封赏没有兴趣,他带着自己的母亲在绵山归隐。但是有的人为介子推不值,于是便向晋文公为介子推不平。晋文公很惭愧,马上带人去绵山寻找介子推。但是上介子推一心归隐,躲着不见晋文公他们。于是晋文公便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来。遗憾的是,介子推被烧死了。

晋文公回国后一片和谐?看他制定的封赏标准就知道了

介子推塑像

晋文公后悔不已,把当天定位寒食节,不许起火,只允许吃冷食。那么什么是冷食呢?冷食是瓜果等食物,不用火加热,开口即食。

由于寒食节和清明相差一两天,慢慢的清明节便代替了寒食节,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清明节。


晋文公继续照标准封赏,封了几次。有功的大部分都封赏了,但是还有一些虽然没功劳,但是也有苦劳的人,他们也想获得封赏。于是其中就有一个人壶叔,当然他没有问的那么直接,因为即使是晋文公的舅舅狐偃讨封赏,也要来个“黄河十八弯”。壶叔没有那么高明的技巧,只好拐个弯问晋文公:“老大,几次封赏都没我,是不是因为我犯了错。”

晋文公回国后一片和谐?看他制定的封赏标准就知道了

晋文公舅舅狐偃形象

晋文公一听,便明白了他的意思。虽然他们没功劳,但是也有苦劳,并且人数更多。如果处理不好,不利于建立一个和谐的晋国。

于是针对封赏批次的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文公报曰:“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复受次赏。三赏之後,故且及子。”

晋文公制定了封赏的顺序,第一批是政治上帮助他,也就是施行仁政;第二批是行动上帮助他,也就是政策的具体执行;第三批是军事上帮助他,也就是攻城略地;第四批是生活上帮助他,也就是类似秘书类的工作。然后再是那些有苦劳的人。

这个标准可以说是比较公正、客观的,所以“晋人闻之,皆说。


大凡新皇登基,都会采取封赏的办法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封赏的标准能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决定了新皇的地位能否稳定。像雍正皇帝这种狠人,刚即位,也是进行了大加封赏来获得权力的平稳过渡。

晋文公初登王位,由于形势较为复杂,制定了比较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即按功劳属性和大小分批次获得应得的赏赐。这些封赏标准的施行,使得晋国大部分势力紧密团结在晋文公周围,为争霸奠定了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