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很多孩子会很焦虑,那么作为家长如何来给孩子疏导?

跟着超哥学物理


孩子焦虑源于父母,只要做父母的能勇敢,平常乐观对待,会给孩子立榜样。


瘦子项


病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了解病毒知识。对于孩子的焦虑,应该是部分学生,他们焦虑的不是病毒,而是活泼好动的孩子在家里关了一个月了,还有部分孩子焦虑的是不能去上学。

第一,基本上所有孩子不知道新冠肺炎是什么?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也在读初中,感觉无所谓,只是知道死了人,会传染人,但是什么是非典没有概念,那时也没有戴口罩,只知道学校不能让进出校门,周末也在上课,家长送咸菜来学校,学校会熬中药所有同学喝。我们该玩的还是会玩,该疯的时候还是会疯,没有影响我们的正常玩耍和学习以及生活。

第二,家长要引导孩子一起做活动,做家务,拉近与孩子的关系。这个时候,家长也是在家,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做一些小游戏,活动等,比如一些手工活动,绘画,编织等,还有羽毛球什么的活动,既能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也能拉近关系。做家务,做“家长”,让孩子当一个“小当家”,一天的饭菜让孩子分配,每顿吃什么,买什么菜,让孩子体验父母的辛苦以及理财能力,找到其中的乐趣。

第三,和孩子一起学习,转移注意力。家长也不能每天睡懒觉,闷闷不乐,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近来很多地方开始了网课,家长可以监督孩子的学习,和孩子一起学习。

第四,可以讲一些病毒方面的基本知识。什么是病毒,如何防护,让孩子不恐惧。






重庆法哥哥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林春表示,家长首先要做好个人防护,并指导和帮助孩子做好防护,在相对安全的家庭环境、难得充裕的共同时间内,利用危机事件对孩子做好启发、引导和教育。

1.保持适度的紧张和警觉,减少外出和群聚活动,和孩子一起做好必要的隔离。

面对病毒疫情传染的不确定性,焦虑和恐惧属于正常反应。从人类进化和个体生存的角度来看,焦虑和恐惧都有积极的适应意义,它们使人们迅速警觉,调动机体的能量,规避可能的风险。灾难时期,家长要保持适度的紧张和警觉,给孩子明确的暗示:疫情未缓解,户外还不安全,出门玩耍有传染风险!这样便于孩子呆在家里,通过学习和游戏来渡过危机时间。

面对孩子的恐慌情绪,有的家长告诉孩子不要害怕,自己却紧张得不行,这给孩子传递的是矛盾的信息。正确的做法是,承认并接纳自己的恐惧,同时引导孩子认识并接纳紧张情绪,通过科学的防疫措施和生活学习的合理安排来规避风险,降低恐惧情绪。

2.和孩子一起研究获取可靠信息的方法。

关于疫情的知识和信息铺天盖地,真假莫辨,信息过载严重。信息过载使人们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无法及时搜索到正确、有用和关键的消息,这不但让获取有效信息的成本提高,甚至还会引发知识焦虑。要减少信息过载的不良影响,就要学会过滤和利用信息。

引导孩子寻找有效信息,学会获取科学正确信息的手段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批判性学习习惯。这种习惯对孩子的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3.学习自我防护的知识

对照国家卫健委、疾控中心等权威部门发布的疫情防护手册,学习相关的自我防护知识,练习相关的防护技能。尤其是家长要带着孩子反复示范练习戴口罩、消毒等个人卫生和防护方法,把书上的东西变成孩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利用危机事件,强化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忽视的一部分。可以通过一些新闻报道和科普材料,启发孩子想象和感受生命的脆弱和疾病的痛苦。让孩子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和生命的不可逆性。可以创造一些虚拟的危险情境,比如:碰到火灾、碰到地震、碰到陌生人跟踪等,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游戏,调整孩子的反应模式,孩子能学习一些生命防护的常识。也可以通过网络组织小朋友们一起做相关游戏,家长参与并且引导点评,效果会更生动,孩子的记忆会更牢固。

在孩子面前,家长不仅仅教育者,还要做好观察者、陪伴者、示范者和引领者。


路杭手绘


说实话,看孩子大小。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焦虑的,如果是小学阶段的孩子,我想他们对于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是什么都不是很清楚,何来焦虑?其实,这种焦虑是社会和家长带给他们的。作为家长,要给孩子进行疏导,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让孩子了解基本情况

现在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孩子都不能出去玩,也不能见朋友、同学。这是孩子最大的焦虑,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长时间没有伙伴一起玩,肯定是非常难受的。为此,要从总体情况给孩子介绍新型冠状病毒的危害,让孩子知道,为什么我们不能出去,为什么要注意卫生,为什么很多事情不能做等等。这样的话,孩子才知道,现在形势不一样的,但是,又不能对孩子过度的恐吓。要通过合理的途径告诉孩子现实情况。

第二,合理安排孩子的活动

天天封闭在家,不只是孩子焦虑,大人也焦虑。为此,如何缓解孩子的焦虑就非常重要。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孩子合理安排每天的活动。现在,各学校的线上课程已经开始了,为此,按照学校的网络课表进行上课是最好的选择。当然,现在的学习和在校学习是不一样的。因此,除了学校的学业,还要安排相对的娱乐时间,让孩子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第三,加强身体锻炼

这个说起来好像不是很合理,现在加强身体锻炼好像不现实,其实不是的。在家封闭也是可以身体锻炼的,当然不能像在操场一样。但是可以做做简单的体操,武术、甚至广场舞等等。加强身体锻炼的好处,一个是提高身体免疫力,从而更好抵御病毒。另一个是消耗孩子的旺盛的精力,让他们有事可做。从而起到疏导的作用。


义哥说教育


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病毒,孩子们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有的孩子就会出现各种负面情绪,包括恐惧、无助、焦虑、沮丧、做噩梦等;有的孩子会变得特别黏人,渴望得到家人关注,否则就容易发脾气。

此时,作为家长要相信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医务工作者,我们的人民,会有更多智慧,更强的战斗力,疫情终将被打败。一切都会好转,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正面引导孩子要有这个信心迎接胜利的到来,要帮助孩子多正面思考,积极自我心理暗示。

一、要关注情绪,让孩子感到安全

这里所指的情绪,一方面是指父母自身的情绪,另一方面是指孩子的情绪。父母紧张焦虑,孩子首先会感受得到,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过于紧张地谈论疫情。此外,宅在家的时间过长,也容易消耗父母的精力,往往会对孩子失去耐心,可以试着在家中锻炼身体,比如瑜伽和健身操。运动是调节情绪激素最为重要的一项活动,可以很好地帮助自己的情绪趋于稳定。

  孩子的情绪可能来源于很多方面,比如成人所表现出来的焦虑和不安,或者他们的精力得不到适度的释放,但由于他们的能力有限,表达这些情绪所采用的方式经常是本能的哭闹和发脾气。所以,一方面你需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以和孩子玩一些可以帮助他们释放压力的游戏,特别是一些大笑的游戏,如枕头大战。大笑会激发出内啡肽、催产素等愉悦的荷尔蒙。

  二、要给孩子确定感,增强他的心理预知

很多人困惑这么复杂的疫情该不该告诉孩子?该怎样讲给他?如果孩子听到有人死亡会感到害怕该怎么办?事实上,即使遮掩着不告诉孩子,生活在目前的氛围中,孩子依然可以感受得到,因为不理解所发生的事,也不具备理性的判断和思考,很容易让他们经历更多的不确定,从而产生莫名的恐慌和焦虑。

  家长可以尝试用客观、中立、淡定的态度和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描述事实,帮助孩子在心理上增强预知感,降低不确定性。此时,给他们播放一些优质的、专供儿童观看的疫情动画,或者用故事或绘本的形式向孩子传递科学知识,做好科学防护。比如告诉孩子这个病的名字,可以把它比喻成一个隐形的小怪物。它会偷偷溜进人的身体,只有专门的人可以打败它,这个人就是医生。小怪物最怕香皂和口罩,只要有了这两样武器,它就不敢靠近。对于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可以通过一些绘本讲给孩子听,告诉他我们能做的是保护好自己,保证健康,让自己更强壮。

  三、要调整认知,重建积极生活

如果你的孩子在6岁以上,那么对他们讲清楚疫情的发生及进展会相对容易很多。同时,他们的道德感、同理心、逻辑思维都在迅速发展,你可以借此机会和他们探讨有关价值观内容,比如敬畏自然、人类的群体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等观念。








宁梦榄园


新型冠状病毒严重性确实很大。我们都切身感受。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毒,有的孩子表现出了恐慌,害怕。作为家长,我们怎么更好的疏导孩子呢?让孩子平静下来,勇敢面对。

首先家长要做好自我情绪控制,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过于恐慌。不能被家长消化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加重孩子的认知负担,反而有可能会让孩子的不适应的行为表现加重。其次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通过观看绘本、讲故事等方式来让孩子首先从“逻辑”上知道身边发生了什么,“理解”家长们为什么要调整日常生活的安排。

  

我简单总结了5点建议:

  1、可以采取绘画的方式,利用一张大的纸张,与孩子一起玩绘画游戏,可以让孩子先画,观察孩子通过绘画来表达的情绪主题。恐惧,害怕,担忧,丧失等主题可以比较容易的从孩子的画中看出来,家长则可以参与其中,引导孩子在画纸上获得“胜利”,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掌控感和安全感。对孩子表达情绪的效果更佳。

  2、也可以采取音乐的方法:除了可以尝试家庭K歌大赛,还可以进行模拟小动物的声音来唱歌,给乐曲进行打击伴奏(可自制打击乐器,比如装不同水量的碗,塑料袋里装一些小玩具摇晃起来模拟沙锤的身影),乐曲如《森林狂想曲》等。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3、可以跟孩子玩一些具有对抗性的游戏来增强掌控感,舒缓紧张情绪,如家长扮演怪兽,孩子来打,也可以利用玩具来进行模拟,比如各种救援队的玩具,在玩儿的过程中,引领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从而进行情绪的宣泄和调整。在玩的过程中家长注意跟孩子互动中的重心是为了增强孩子的主动性参与感,尤其是在结局中,不要跟孩子较真逻辑性,而是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获胜”的感觉。

  4、对于大龄的孩子(10—12岁左右),在完成学习任务之余,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进行亲子互动,重点也是在宣泄情绪,体验到开心与快乐。

  5、保证孩子得正常作息,晚上不宜睡的太晚,睡前不要接触跟疫情相关的讯息,或者是会让孩子感觉到不安的信息,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读内容温馨的睡前故事,点亮柔和的小夜灯,让孩子安心入睡。

  孩子在接受到生活环境改变中产生的各种刺激,从而产生各种行为改变,本身是一个正常反应。家长首先要知道这个规律,不要过于惊慌,其次做好应对准备,在合理安排好家人的生活之余,通过跟孩子兴趣爱好为基础的互动。这样,即可以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又可以增强亲子关系,增强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我们一起加油!春天就要来了。期待我们开怀相拥。


阜阳乡村老师


家长可以告诫孩子这是一场挑战,在困难面前我们需要的是机智与勇敢,只要能做到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坦然面对情绪变化,理解和接纳负面情绪我们终将会战胜困难,在疫情压力下,孩子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慌、愤怒和烦躁等各种不良情绪,这是人面对应激事件的正常心理反应,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体现,越是压抑和否认,越是难以接受,科学看待疫情防控,学习情绪管理,开展室内锻炼活动,保持良好身体状况。密切亲友互动交流,做到隔离不隔心,培养新兴趣新爱好,让生活变得丰富,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做到合理有度,积极与父母沟通交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遇见赵老师


新冠病毒感染性强,需要隔离防范,如果孩子对疫情有恐慌也是正常表现,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认知,教育孩子做好防范的同时,还要教会孩子积极面对生活,在隔离期间,合理安排饮食起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学习,和其他娱乐安排,慢慢减轻孩子的焦虑情绪,教孩子平常心对待现有的状况,并努力使生活过的有秩序。


德得教育


让孩子勤洗手,注意自己卫生,然后告诉他不能出门,为了自己的健康少出门,在家陪伴孩子一起玩玩具,一起画画,写字,讲故事分散孩子的焦虑,这样既提伸孩子对画画,写字和听故事的好习惯,也对一家人的健康有帮助


小妞生活记录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4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28fb0edd0b0a4c0cbe2340897a4d08e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