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科場舞弊案老三為什麼沒有自己去而是讓李紱去找李衛?

紅雨說歷史


老三胤祉在康熙朝晚年的九子奪嫡中是吃過虧的,在吃虧後他就再也不折騰了,只求能做個閒散王爺,明哲保身而已。所以在胤禛得到十三爺胤祥的武力支持後,胤祉是第一個跪下參見新君的。在雍正繼位後,胤祉便主動退居二線,不再參與朝政。但有時你不想惹事兒,事兒卻突然惹到你身上,躲都沒法躲,讓人猝不及防。



雍正繼位後頭一次開恩科考試,便遭遇了洩題事件。副主考李紱在伯倫樓花錢買的考題,居然和剛剛拆封的考題一模一樣。於是,李紱希望主考官張廷璐停考,但張廷璐拒絕停考,無奈之下,李紱只好找到了他的恩主,也就是三爺胤祉。

李紱希望胤祉能夠以親王之尊出面干涉,但這是雍正繼位後的第一次考試,雍正希望能夠通過這次考試選出大量青年才俊,故對其寄予厚望。如果胤祉出面阻止,或是稟告雍正,無論最終是查出來了還是沒查出來,雍正面子上都過不去。所以,胤祉不能在這個時候去觸雍正的黴頭。

但如果真的有人洩題了,李紱來稟告胤祉,胤祉卻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如果雍正知道了又會責怪他知情不報。而胤祉作為天下清流文人的後臺,連科舉考試這麼重大的洩題作弊事件都不願去管,以後誰還願意去支持他?沒了清流的支持,胤祉這個光桿司令遲早也是自身難保。



所以當時胤祉所面臨的局面就是騎虎難下,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怎麼辦呢?胤祉頓時靈機一動,告訴李紱:去找李衛!

胤祉畢竟也是從九子奪嫡中闖過來的,政治經驗豐富,他一眼就看到了問題的關鍵,只有李衛適合管這件事。首先李衛是雍正寵臣,他對雍正死心塌地,如果知道這件事連想都不想就會出面管;第二,鑑於雍正和李衛的關係,無論最後查出來還是沒查出來,雍正都不會把李衛怎樣;第三,李衛有雍正的支持,手下又有兵,他有管這件事的能力。

而且更重要的是,只要李衛介入了,他胤祉一下子就置身事外了,不僅沒惹上麻煩,還有顯而易見的好處。你想想,如果李衛沒查出什麼來,事兒是李衛惹的,與胤祉無關;如果李衛真查出作弊來了,那是胤祉推薦的,胤祉反而有功。同時,他也不會因此失去清流文人對自己的支持。



由此可見,胤祉在《雍正王朝》中,於康熙朝能挺過九子奪嫡,到雍正朝又能挺過雍正對兄弟們的忌憚和懷疑,那是絕對有原因的。


達摩說


當隆科多宣讀康熙傳位遺照的那一刻起,三阿哥胤祉就已經開始處於了一個非常尷尬且危險的境地。

“兩廢皇太子”後,三阿哥胤祉同雍正一樣,都採取了“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的策略。

或許這是三阿哥胤祉本身就沒有奪嫡之心,特別是在大阿哥胤褆和太子胤礽先後被康熙皇帝圈進後,三阿哥愈發的沉默了下來;也或許是三阿哥不希望因為奪嫡與自己的其他兄弟交惡,畢竟此前他檢舉了大阿哥的“魘鎮”太子的行為多少會引得兄弟們的些許擔憂;在或許就是三阿哥準確的把握到了這期間自己應該有的策略,同雍正一樣,“爭是不爭,不爭是爭”,明面上積極做事,暗地裡籌劃著自己的計劃,同時還要給自己留有一條後路。所以,不管三阿哥胤祉是出於什麼樣的想法的計劃,他的選擇對他來說都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當隆科多宣讀康熙遺照,宣佈康熙是要將皇位傳給雍正的那一刻起,三阿哥胤祉的位置就變得非常的尷尬。

一來,從年齡上,他是雍正的兄長,按照古代“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傳統,他應該更有優勢,現在反而成為他為雍正最為忌憚的地方。

二來,從地位上,此前兩人都是親王雙俸級別的,所差無幾,況且康熙臨終前削奪了雍正和八阿哥胤禩的爵位,並沒有削去三阿哥的爵位。

三來,三阿哥胤祉在組織編纂《古今圖書集成》的過程中,拉攏扶持了一大批讀書人,自己也在讀書人心中有著很高的聲望和影響力。

這些無一例外,都是對於“意外”且“突然”獲得皇位的雍正,是一種威脅的存在。

於是,三阿哥胤祉用率先跪拜新君,扶持雍正的方式,一方面打消了雍正的疑慮和對於他的猜忌,另一方面則是表明自己的立場,給予雍正最為重要的支持,以獲取一個好的下場結局。

也正是因為如此,三阿哥繼續保持了親王的爵位,更為關鍵的是獲得了“御前免跪”的特權。三阿哥胤祉對於現在的榮耀和地位也非常滿意,因而在雍正登基之後,幾乎沒有發表任何意見,這是他希望繼續保存現狀的一種的方式,因而也成為了他處理事情的一貫態度。


儘管三阿哥知道,李紱所說的“科場弊案”卻有其事,但是三阿哥胤祉沒有能力,更是不願意冒這個險,讓自己陷入一個不利的境地之中。

自編撰《古今圖書集成》開始,李紱就在三阿哥胤祉的身邊,他非常清楚李紱的為人,不僅是作風正派、剛正不阿,更是眼裡揉不得沙子,還敢於對抗。李紱身為科場的副主考,發現了科場試題洩露,而正主考官張廷璐有對此置之不理,按照李紱的性格必然是會追查到底,一定要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才肯收手。與是他這才找到了自己名義上的“主子”,三阿哥胤祉來幫忙,為自己提供支持。

但是對於三阿哥胤祉而言,這卻是一塊燙手的山芋。

首先,對三阿哥胤祉並不想過多的參與朝廷中的事情,他只想的是明哲保身,安於現狀。如果貿然將自己置身於其中,如果不能全身而退,就連現在的狀態都無法存續,對他來說確實是得不償失的。

其次,他也不想因為此事開罪其他的人,更不想引得雍正的懷疑。張廷璐是張廷玉的弟弟,同時又是八阿哥胤禩舉薦的,不管最終的結果如何,這兩個人必然與三阿哥的關係將變得非常微妙。更為重要的是,三阿哥為了自己的人,竟然挑戰的是科場的威嚴,擅自破壞雍正的計劃安排,這也會讓雍正對他有所不滿,特別是對於李紱的信任與支持,很容易被雍正打上“朋黨”的標籤,那個時候三阿哥也將深受其累。

再次,三阿哥他就是想要幫助李紱,也確實沒有這個實力和能力。此時的三阿哥胤祉,更多的是個“吉祥物”,既不是上書房的大臣,也沒有實際的職務,要全沒權,要並沒有兵,有的只是種種的忌憚和擔憂,確實是有心無力。

所以,對於當時的三阿哥胤祉來說,確實沒有辦法去幫助李紱去徹查科場的弊案。


儘管三阿哥胤祉自己沒有參與其中,但是他向李紱建議,要求李衛去幫助他,徹查科場弊案。

而三阿哥胤祉的這樣一項建議,可謂是恰到好處。

從李衛的身份上來說。

他是雍正的潛邸奴才,是雍正的親信和寵臣,李衛參與署理整個事件,即便是有所紕漏,也會因為雍正“護犢子”的態度,為雍正所放過,相對應的,這對於李紱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保護。

從李衛的職權和實力上來說。

李衛當時已經是江蘇巡撫,只不過並沒有上任,從江蘇的重要程度和李衛與雍正的關係上來看,李衛必然是會掛兵部侍郎銜的,加上李衛有自己的親兵,這一點在山西的時候就已經得到了證實,說明李衛完全可以繞開其他的有司衙門,有能力獨立處理事情的。

從李衛對於幫助李紱的意願態度上來說。

這場科舉考試,是雍正登基後所組織的第一場科舉,對於雍正來說意義重大,他不僅要通過科舉拉攏天下讀書人,更是要通過科舉發掘人才,充實官僚隊伍,培養一大批支持自己並且幫助自己推行新政的官吏。這一點李衛非常清楚。

但是如果科場的弊案不能被很好的解決,任由其發展,那麼雍正的計劃和打算就將會全部落空,這對於李衛,這個對於雍正忠心耿耿的奴才來說,是必然不希望如此的,所以李衛肯定會支持李紱,讓雍正能夠通過科舉實現他的計劃。

鑑於此,三阿哥胤祉才會讓李紱放下讀書人的“清高”,放下他一直堅持的名士派頭,去求一個“文盲”來幫助自己。

果然,一切正如三阿哥胤祉所料,李衛派兵協助李紱徹查科場弊案,使得科舉考試重新進行,最終的結果以及選拔出的人才也得到了雍正的滿意和重用。而李紱也因為自己不畏權勢、剛正不阿的態度為雍正所賞識,科舉結束後,成為了湖北巡撫,之後更是擔任了直隸總督的職務。至於三阿哥胤祉,則是繼續保有著他的“御前免跪”的恩典,維持了現狀。



雍親王府


先說說我的看法:在雍正元年的那一次恩科考試過程當中,一旦出現“科考舞弊”案,那麼包括三王爺誠親王胤祉在內的很多人都擺脫不了嫌疑。在“科場舞弊”這個案子上,除了李衛,任何人出面結果都是“引火燒身”。

我們先看看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的這個“科考舞弊案”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讓三王爺誠親王允祉和副主考李紱都會感到非常的棘手呢?三王爺誠親王允祉為什麼會讓李紱去找李衛辦這個案子呢?

電視劇當中,雍正朝的首次恩科考試在雍正的親自操辦下如期舉行,所謂雍正親自操辦並非“客套話”,雍正的親力親為是實打實的。恩科的主考張廷璐和副主考李紱是雍正欽定的,考試題是雍正親自出的,親自書寫的,親自保管的。

雍正是真的非常的重視這第一次恩科考試,他太需要大量的人才來建立自己的人才體系了。他對這次的恩科考試寄與了太大的希望。

但是,有的時候是怕什麼來什麼,雍正朝的這第一次恩科考試就出事了,第一個發現出問題的就是這次恩科考試的副主考李紱。

其實,自有科舉考試開始,考前賣考題這個現象一直存在,所有賣考題的人,都會信誓旦旦的保證自己的考題是真的,是有來頭的,有內部的“關係的”。但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考前兜售考題的“掮客”們,都是打著“如假包換”的幌子騙錢的。當然歷史上的“科考舞弊”大案也不少。

在雍正朝的第一次恩科考試前,照例兜售考題的傢伙們又開始活躍,他們居然把考題賣到了副主考李紱的面前。在伯倫樓,李衛遇到了一位賣考題的傢伙,這位號稱自己的考題來路絕對正宗,為了證明自己說話靠譜,他還向這位“買家”透露了這次恩科考試的“內幕信息”,這些內幕信息通常在開考之前是不允許外洩的。

賣考題的傢伙告訴李紱:本次恩科的主考官是張廷璐,是八王爺舉薦的,副主考是李紱,是上書房首輔大臣張廷玉推薦的。

賣考題的傢伙這麼一說,李紱還真的就懷疑這傢伙手裡的考題真的會有問題 於是他買下了這份考題。

這個時候,李紱這個人“書呆子”的本性顯露無疑,他居然打開了信封,看了三道考題的內容,然後幹了另外一件“書呆子”的事:他馬上去找了自己的主子三王爺誠親王允祉,他讓允祉看過了試題,並且表達了自己對這買來的試題的高度懷疑 ,他懷疑本次恩科考試的試題真的洩露了,他準備向雍正皇帝彙報這個事情。

李紱的想法讓三王爺誠親王胤祉阻止了,胤祉的意思很清楚:皇上親自出的考題你李紱見過嗎?你憑什麼就懷疑你買的是真考題呢?作為副主考,如果此刻考試出了問題,李紱是難辭其咎的,另外,假如李紱手中的考題壓根兒就是假的,李紱在雍正面前更不好交代:“意欲何為”的誅心之論 ,李紱肯定擔當不起。

三王爺誠親王允祉告訴李紱,只有在考試現場,如果發現你手中的考題和雍正皇帝出的考題一模一樣,並且是三道考題都一模一樣的時候,你才能義無反顧的揭露此事,至少這樣你才有可能洗清自己。

李紱覺得他的主子說的有道理,於是按耐下來等開考的那一天。結果還真的不出李紱等人預料,現場拆開的三道考題和李紱手裡的考題一模一樣,連順序都不差。李紱震驚不已,同時對主考官張廷璐意欲掩蓋考題洩露的行為憤怒不已,他居然摔帽離開考場。

李紱又一次找到了三王爺誠親王允祉,看樣子這個號稱“清流領袖”的李紱,事到臨頭也是沒什麼辦法,他居然想讓他的主子出頭,向雍正告發這個“潑天大案”。

李紱的這一切,實際上三王爺已經是不厭其煩和非常恐懼,不厭其煩是因為這個李紱總是要把他扯到科考舞弊的這個案子當中來,其實允祉打心眼裡是不願意插手這個不知道水有多深的案子。和李紱不同,三王爺誠親王允祉可不是什麼書呆子,他在第一次看到試題的時候就知道這背後肯定有著一樁不可告人的買賣。但是沒有真憑實據,允祉是不敢輕舉妄動的。

這次李紱再一次找他,情形就顯得更加險惡:

第一,他和李紱開考之前都看過買來的試題,考場試題洩露和他們兩個都有著擺脫不了的關係。

第二,在發現有人賣考題並高度懷疑考題洩露的時候,他們二位並沒有第一時間向雍正彙報,這會讓雍正深深地懷疑這兩位的行為到底是有什麼意圖。

第三,李紱摔帽離開考場屬於嚴重的犯罪行為,並且這種行為客觀上給了主考張廷璐“銷燬罪證,掩蓋罪行”時間,因為僅憑李紱手裡那號稱買來的考卷,是無法證明“考題洩露”,也無法判斷“考題洩露”的範圍和後果的。

允祉很清楚,要消除他和李紱眼下的危機 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封鎖考場在現場的考生身上尋找直接的證據。但是三王爺知道,憑他的本事和實力根本不敢擅自封鎖考場,儘管作為親王 他的手裡肯定是有些府兵,可是他那裡有膽子動用自己的府兵封鎖考場啊。

要說這個三王爺誠親王允祉對雍正還是比較瞭解的,他告訴李紱:趕緊去找李衛,只有他有這個本事和膽量。

李紱似乎是很不服氣:我堂堂的讀書人豈能求助於一個叫花子出身的“新貴”?三王爺誠親王很不屑的告訴他“收起你讀書人的那一套”,這個案子只有李衛能辦,趕緊去,晚了就來不及了!

李紱是很不情願的去到李衛的府上登門求助,但是讀書人的那種瞧不起人的酸勁兒還是去不掉,但水平卻是很不給他的架子長臉,他居然讓李衛幫他到伯倫樓去“拿人”——他就是在伯倫樓買的試題。這幾乎就是“刻舟求劍”的翻本。

李衛是一個沒文化的文盲,但是卻是一個聰明絕頂,果敢幹練的能人,他從李紱的態度上斷定,李紱所說的“考題洩露”大概是真的,李紱這個人自恃學問過人傲氣很大,如果有什麼陰謀,斷不會眼睛裡還是沒有自己這個儘管是文盲但是聖眷正熱的雍正寵臣。

所以,李衛幾乎是二話沒說就答應了李紱,但聽李紱說要去伯倫樓“拿人”,李衛的臉上是一臉的苦笑:李大人,那賣考題的要傻成什麼樣才會一直在伯倫樓等著李大人您去抓他啊,早跑了!

李紱著急了:抓不到人,那誰來證明我手裡的考題是哪裡來的?這個時候李紱稍微有點琢磨過味兒來了……。

李衛倒是很瀟灑,告訴他的跟班:召集隊伍,跟著我去封考場,拿人去!李衛清楚,所有的證據都在考場,必須立刻封鎖考場用最快的時間找到證據。幸虧考試還沒到可以離開考場長的時間,一切還都來得及。如果要是考生請離開考場,李紱手中的所謂證據,很可能會變成李紱洩漏考試題的罪證。而考題洩露將產生極其嚴重的後果。

三王爺誠親王允祉提出讓李衛幫忙擺平這個大案,儘管算是“臨時起意”,但也說明允祉對雍正和李衛之間的關係的理解比較深刻,他知道李衛具備的幾個素質和能力是雍正認同和讚賞的。

這就是李衛的“忠誠”,“智慧”,“膽識”,和“擔當”。


步武堂


導語:問題中的老三系康熙帝皇三子愛新覺羅·胤祉,在《雍正王朝》中雖然參與了“九王奪嫡”事件,但因為勢力薄弱、書生意氣,雖得康熙皇帝恩寵,但卻在奪嫡事件後期主動退出了爭鬥。康熙皇帝駕崩時和雍正皇帝繼位後第一次朝會上,皇三子胤祉都是第一個站出來擁護雍正皇帝,由此得到了雍正皇帝的特殊照顧,並恩賜“御前免跪”恩典。

李紱:康熙朝晚期、雍正朝清流派領袖,天下書生的代表性人物。康熙朝,被皇三子胤祉招募至府中潛心編書,為胤祉門人。

李衛:在《雍正王朝》中系雍正皇帝為皇子時,在江南籌款賑災時期收留的流浪乞丐。經過雍正皇帝的調教和點撥,李衛從一個乞丐慢慢成長為一方封疆大吏。客科場舞弊案時,李衛擔任江蘇巡撫。


雍正皇帝繼位後舉辦的第一次科舉考試中,皇八子廉親王胤禩舉薦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為主考;而張廷玉緊接著舉薦了清流派領袖李紱為副主考。但在科舉考試進行之前和考試進行之中,李紱發現了考題洩露的秘密,但將此事告知主考張廷璐時,張廷璐曖昧的態度讓李紱放棄了對他的指望。作為皇三子胤祉的門人,李紱第一時間找到了胤祉。

而得知考題洩露消息的皇三子胤祉反而責備李紱捅了馬蜂窩、惹了大麻煩,自己並未出面處理考題洩露的事,而是讓李紱去找李衛處理。至於箇中原因,個人認為原因有三:

1、李紱作為科舉考試的副主考,發現考題洩露並及時處理屬於分內之事,工作責任所在。如果皇三子胤祉出面,就會讓疑心很重的雍正皇帝認為這件事情裡面有結黨爭鬥的影子。經過“九王奪嫡”事件殘酷洗禮的雍正皇帝,雖然在表面上對皇三子胤祉和皇八子胤禩等人給予了充分信任和重用,但其心中對於這些昔日的政敵並未完全放下心來,更沒有將昔日奪嫡之爭的仇恨忘卻。對於雍正朝第一次科舉考試,國家選拔人才的大典,如果有前朝皇子的參與,這件事的意義就變了味道。對雍正皇帝深為了解的皇三子胤祉斷然不會主動捲入這樣一場麻煩中。

2、得知科舉考試主考張廷璐的曖昧態度以後,皇三子胤祉更是堅定了不能參與此事的決定。張廷璐系皇八子廉親王胤禩舉薦,而且是朝廷重臣張廷玉的親弟弟。這次科場舞弊案的背後肯定有張廷璐的影子,甚至還會有皇八子胤禩的影子。面對冷血帝王雍正皇帝的第一次科舉考試,都有人敢於洩露考題,背後主謀肯定出自皇家或者直接就是當朝皇子所為。對新朝政治爭鬥內情十分清晰的皇三子胤祉好不容易在康熙朝晚期撤出了奪嫡之爭,如今肯定不會願意再次捲入爭鬥之中。

3、至於胤祉為何讓李紱去找李衛而不是別人,那是因為當時的李衛是雍正皇帝最為信任和恩寵的臣子。作為雍正皇帝的潛邸奴才,李衛在雍正皇帝登基以後,很快成為了一方封疆大吏,有雍正皇帝撐腰,李衛的地位和權勢並不亞於當朝親王,說其能在京城橫行也不足為過。科場舞弊案的背後肯定有一個除了皇帝而不能招惹的主謀,那麼也只能讓雍正皇帝的私人代表李衛出面解決。也只有李衛才不怕得罪胤禩、張廷玉等當朝重臣,更不用擔心惹出麻煩後被雍正皇帝嚴懲。


正說清代十二朝


康熙末年“九王奪嫡”中的“九王”是包括了三阿哥胤祉的。

康熙20多個兒子,參與奪嫡的只有九個,其中就有老三,說明胤祉也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只不過,胤祉不像其他阿哥,不顯山不露水,也沒有掀起過什麼風浪。所以,當雍正登基後,作為唯一自由的哥哥,雍正還是給足了他面子的。

雍正初年的恩科,雍正是憋足了勁兒要好好露下臉的。然而很可惜,還是出現了洩題,並且被副主考李紱發現了。李紱告訴了正主考張廷璐,心懷鬼胎的張廷璐拒絕查辦。不得已,李紱去找了三王爺胤祉。


這就給胤祉出了個難題。

首先,李紱是難得的清流,為朝廷內外敬仰。雍正也打算重用他。李紱因為和胤祉都是讀書人,私下關係好。

現在出了科場舞弊這麼大的事兒,李紱不找其他人,偏偏來找胤祉這個三阿哥。這讓雍正知道了會怎麼想?當初八阿哥的結黨天下皆知,雍正這個猜忌的四阿哥痛恨之極。

現在的胤祉就是個閒散王爺,明哲保身就要儘量少參與朝政。幫李保不齊把自己栽進去。

其次,李紱找胤祉,胤祉能怎麼辦?他手中並沒有權力,沒人會聽他的命令,那就只好親自去找雍正。然而,現在並沒有實質的證據,如果最後查無實證,科考這麼大的事情,胤祉就是在搞破壞。雍正苛刻的性格,估計會狠狠的治他的罪,聯繫到前面的奪嫡,殺了他都可能。

最後,李紱來找胤祉,說明李真的信任胤祉。如果胤祉拒絕李,那麼李紱就會認為他是個自求自保、沒有擔當的人,兩個人的交情就完了。胤祉不想這樣,因為他的人本就不多,李紱現在正冉冉上升,以後可以藉助的。


有這些難處,三阿哥最後給李紱出了個主意,讓他去找李衛。這就是胤祉的高明之處了。

首先,這是對胤祉最重要的,他可以置身事外了。

其次,李衛是雍正最信任的家奴,雖然只是一個江蘇布政使,但是有兵,可以直奔考場。而且,李衛對雍正忠心耿耿,做事情不計名利,他一定會去做。

第三,如果事情最後辦砸了,那麼擔干係的首先是李衛。但是作為雍正最心腹的家奴,雍正也只會表面懲罰下,不會深究。

第四,如果事情做成了,那麼作為雍正的家奴,李衛固然是大功一件,作為主子的雍正臉上也是有光的。

第五,事情做砸了,胤祉沒有什麼責任。但做成功了,是胤祉指點找的李衛,那麼胤祉也是有大功的。

從胤祉指點找李衛這件小事情看,三王爺胤祉真是讀過“大書”的,做事情是滴水不漏啊!


故紙匯


三爺有幾個膽子敢去破壞科舉考試去?

這涉及到了四爺即位之後和兄弟們的微妙關係。一方面,這些曾經奪嫡的敵手們現在變成了君臣關係,另一方面他們又是親兄弟。任何摻雜了利益的感情,都不能用簡單的血濃於水來解釋,三爺深知這個道理,而且他也明白,一旦捲入到政治漩渦當中,很難乾淨的抽身,所以他不敢也不想趟這趟渾水。

當年在承德的時候,大阿哥坑自己的事情還歷歷在目,所以說三爺不敢去,這是第一個原因。

再者,三爺也不能去。因為他沒兵呀,一個親王去插手科舉,無兵無卒的,去了也起不了任何的作用,還可能落一個結黨營私,收攬人心的口舌,這種事得不償失。

最後,三爺也不想去。因為此時朝中勢力,大都在廉親王一邊。他也看不清楚在科場舞弊案的背後,站著誰的政治的勢力。一旦這事自己處理不好,他的下場會很慘的。畢竟這是雍正做皇帝以來所開的第一場科舉,萬一他攙和這事把科舉給搞砸了,他有多大的面子能讓雍正既往不咎呢?

因此,三爺絕對是不會出面去徹查科場舞弊案的。

那麼,為什麼會讓李紱去找李衛呢?這說明三爺把此時的政治環境已經看透了。

首先來說,科場舞弊案這事,如果後面不站著個大BOSS,一般的小人物是不敢做這事的。即便是能做,他們也看不到考題,運作不了。因此來說,這事絕對是個大事,如果找一個普通的官員,很可能就是兩種結果,第一種是這個官員不敢去,第二種是去了也會被扣下。

而李衛不在這兩種情況當中。可以說,在整部雍正王朝裡面,雍正信得過的人,只有十三爺和李衛了。所以,李衛要是去徹查這件事,最起碼皇帝那邊他不起疑心,而且李衛也敢去。再者來說,憑藉著李衛和皇帝的這層關係,即便是主考官張廷璐,他也不敢去橫加阻攔,親疏遠近還是要明白一些的。

再者,用李衛來徹查考場作弊問題,這相當於是雍正的自我補救。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皇帝的考題洩露了出去,第一責任人是皇帝呀。從皇帝的角度出發,首先講他不希望出現這種事,但是出了也不能藏著掖著。但是,皇帝應該說是知錯改錯不認錯,因為他是九五之尊。用李衛來解決,天子近臣,這就說明了這事和皇帝沒有關係,再者呢也能通過李衛來釋放一個信號,就是天子已經知錯啦。

因此來說,三爺這招簡直太棒了。他既幫著雍正處理了一大難題,又顧全了雍正的面子,還把自己摘得乾乾淨淨。

在劇中,他能夠得以善終其實是有原因的。


月曉YB


電視劇中把三爺胤祉描繪的很平淡,似乎很少去爭。在康熙傳位的晚上,主動帶頭向胤禛跪拜。在之後的日子中,大多時間都在搞文化事業,而躲避朝堂是非。其出場鏡頭,一是這次科場舞弊案指點李紱,二是雍正要殺李紱,胤祉以親王不要了來求情,三是去抄老八的家。

科場舞弊案是個劇中段子,歷史上並沒有張廷璐洩題的事件,更沒有被腰斬,他活到了乾隆年間。所以以下只是就劇來分析。

歷代科場舞弊都是天大的案件,因為涉及國家選拔人才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對於副主考要舉報主考,且在考場上就鬧翻了,千鈞一髮的抉擇,你死我活的結局。這位三王爺應該對朝廷的事情很清楚,洩露考題不可能是從張廷璐這裡的,因為題目是皇帝出的,主考官也不會提前知道題,唯有從宮內,皇帝身邊的人。是誰呢?除了太監,就是嬪妃和皇子了。所以老三應該分析出了一個大概,但是不能說。於是這個馬蜂窩誰來捅。思考之後,才建議了李紱去找李衛。

李衛是雍正潛邸的奴才,當然歷史上也並非如此。且做事風格與眾不同,不講那些規矩,手裡又有親兵,具備行動力。但他的忠心,雍正是毫不懷疑的。所以這樣的人最適合。情節設計上,李衛確實也把張廷璐弄的團團轉。


幾葦渡


二月河《雍正王朝》小說中,此部分並沒有電視劇中刻畫的那樣複雜:古時擾亂考場,抓不住舞弊的證據,動輒就要掉腦袋,並且舞弊案背後的勢力不敢得罪,其他人都明哲保身,不願攙和此事。副主考楊名時偶遇李衛,懇請幫忙。

李衛綽號“鬼不纏”,曾是雍正潛邸的奴才,又是雍正的心腹,敢趟這個渾水,也願意管這趟子事兒。

電視劇中將楊名時和李紱合二為一,又把老三牽扯了進來,這點增加了矛盾衝突性,並且此處真正精彩之處是李衛為了獲得考場舞弊的證據,調集親兵包圍考場,把考生“扒光”了仔細篩查。

所謂“君子死,冠不免”。對於讀書人李紱來說,如此簡單粗暴、欠缺體面但又極其高效的手段是敢想也不敢做的,其他科班出身的官員也是一樣。所以面對這等棘手的問題,混混出身而又機巧的李衛點子更多,處事也更加靈活,並且還有雍正這座靠山,李衛處理此事最合適不過。


浪里爾


雍正登基後頒佈詔諭,舉行恩科大選。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把每三年一次的鄉試稱為正科,將皇帝在正科之外開科取士稱之為恩科,恩科一般都在皇帝登基或者萬壽(生日)等重大慶典時舉行。雍正元年的這場恩科在歷史上是確實存在的。在這場恩科中,雍正的兒子弘時暗自勾結主考官張廷璐,給心腹門人大開方便之門,弘時通過值守太監將雍正帝親手鎖在金櫃中的考題偷了出來,導致考題洩密,成為科場舞弊案的罪魁禍首。

真是無巧不成書,外洩的考題在伯倫樓公開兜售,恰好被在伯倫樓喝酒的副主考李紱給賣了下來,李紱原本並不知道這是真正的恩科考題,還以為是江湖騙子詐騙錢財的慣用手段,直到開考後才發現伯倫樓中賣回來的三道考題竟然與皇上親手交到他們手中的考題一字不差,李紱心知大事不妙,趕緊與主考張廷璐商議停止考試,立即奏報朝廷。不料,主考官張廷璐因為害怕科場舞弊案東窗事發,撥出蘿蔔帶出泥,把他和皇三子弘時暗中勾結,營私舞弊的事情大白於天下,竟然選擇視而不見,繼續考試,並且威脅李紱說他是科場舞弊案的第一嫌疑人。李紱自去頂戴,奔出考場,來到誠親王允祉的府上,將事情經過原原本本的講給允祉,急中生智的允祉讓李紱去找李衛,並且說只有李衛敢去趟這渾水,也才能在皇上那過關。
李衛是雍正在江南賑災時從人販子手裡買回來的孤兒,放出府去做外任官,從七品知縣起到現在已經升任兩江布政使,是最受雍正寵信的人,雖名為君臣,卻情同父子。因此,允祉才會讓李紱去找李衛來處理這件驚天大案。一是由於李衛貴為二品大員,手下的親兵護衛完全可以控制考場,清查舞弊。二是讓李衛來處理這個案子,既不招惹雍正的猜疑,又送給李衛一個順水人情。允祉是從九子奪嫡事件中闖蕩過來的人精,李紱是自己的門人,又是科場舞弊案的舉報人和嫌疑人,以雍正猜忌無度的心性,萬一惹禍上身可就得不償失了。況且,一時之間也沒有兵力來控制局面,允祉雖貴為親王,卻沒有負責具體的朝廷事務,是個切切實實的閒散王爺。現在放著現成的順水人情可做,允祉又何樂而不為呢?

歷史茶坊,一個愛寫歷史的屌絲,關注我,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歷史茶坊


1.事發背景:

鑑於人才難得,雍正上臺後開始重開恩科,決定錄取一批優秀人才為朝廷辦差。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是,在保密工作十分嚴格的情況下,還是發生了試題洩露的事件。首先是副主考李紱在伯倫樓遇上販賣試題的小販,他花了七十兩買下了。

李紱這人書讀的多,但是是個直腸子,遇事不知道轉彎。便把試題拿給靠山王老三胤祉。胤祉聰明得多,叫李紱千萬不要打開看,真到了考場的時候再打開看不遲。為什麼胤禛叫李紱千萬不要打開看呢?因為此時還沒有開考,誰都不知道考題是什麼,如果此時擅自打開,除了和出題的雍正皇帝對題之外,你根本無從知道真假,洩密之人可以瞬間銷燬證據,讓你吃不了兜著走,那你李紱就是有千萬張嘴也說不清了。這就是胤祉厲害之處。

待到開考的時候,李紱發現試題果然已經洩露,於是先和主考張廷璐商量,要求立即停考,上報皇上。但是科場自古事大,張廷璐此前與弘時是有交易的,這題就是弘時洩露的,張廷璐想壓住不報。但是直腸子李紱不幹了,脫了官帽直奔老三胤祉處,說明了情況。

這回還是老三胤祉聰明,給他出了個主意,讓他去找回京述職的李衛,說只有他管得了。

老三身為郡王,為什麼自己不管,讓李紱去找李衛管呢?難道親兄弟還不如一個辦差的奴才嗎?

且李衛當時只是江蘇巡撫,要是發生在江蘇地界,他還有權限可以管一管,可這是發生在京城,他有什麼資格和權限去管科場舞弊的事兒?搞不好,這是要殺頭的,他是不是膽子也太大了?

2.老三胤祉的邏輯。

發生科場舞弊這樣的大事,雍正可謂臉面不保。他想發現一批人才,既是為了朝廷辦差,也是為了籠絡人心,發展一批自己人。士為萬民之首,考取功名的基礎是讀書人,老三胤祉恰恰是朝廷清流的考上,嚴格來說,他也是讀書人的靠山。不管這些讀書人是不是真才實學,是不是魚龍混雜,但歸根結底,還是讀書人,是士民。

如果老三胤祉自己前去揭發這件事,也不是不可以,說不定還會得到雍正的讚許。但是這是不是背叛了士民呢?這就會讓那些將他作為靠山的讀書人寒心,從此也就會失去讀書人的支持,反而落下讀書人的罵名了。

所以,老三胤祉是無論怎樣都不會去揭發這件事的。但是既然李紱告訴了他這件事,他又不能當作不知道,如果那樣被雍正知道了的話,就會落下個“知情不報”的罪名,他也受不住啊。李紱又是朝廷清流的領袖,雖然李紱自己是個書呆子,遇事不知道怎麼辦,但是老三胤祉可不能把這件事往外推,還得給他出主意解決才能了事。

老三胤祉知道李衛在京城,要是李衛恰巧不在,老三胤祉不知道會出什麼主意。估計他會跑去找老十三胤詳了。反正一條,他自己不會出面揭發的,不然他就不是靠山王了。

3.為什麼李衛敢管科場舞弊案。

面對這殺頭的案情,李衛居然當仁不讓,他只是個江蘇巡撫,怎麼就敢管京城裡的事兒了呢?

第一,李衛與雍正的關係太硬。李衛是雍正當王爺的時候在江南籌款賑災時收留的乞丐奴才,是雍正一手培養起來的,對雍正盡忠職守,不忘恩情。雍正十分信任李衛,雖然李衛大字不識一籮筐,讀書又少,但是卻把巡撫的擔子交給他來做,可見雍正對其的重視和器重。當然,李衛也不負雍正的厚望,在職期間,屢屢做出讓雍正滿意的事情。老三胤祉深知李衛和雍正的這種信任關係,所以,他讓李紱去找李衛,起碼,將這件事的風險轉嫁到李衛頭上,比轉嫁到其他任何人頭上要強得多。

第二,李衛有兵,可以便宜行事。恩科考場是天子門生的大會試,自然也少不了兵員的監督看管,但是僅限於考場之內的巡視和監督,兵員人數有限。既然像李紱這樣的副主考都拿主考張廷璐沒有辦法(主考應該是正一品或從一品大員),一般的普通官員既沒有權力管,就是管也很難管得下來,畢竟官大一級壓死人,張廷璐的一句話,就可以讓你下不來臺。但是李衛就不同了,他雖然是江蘇巡撫,但是卻有帶兵之權,同時巡撫也是封疆大吏,一品大員,對付一個沒有兵權的一品主考,還是綽綽有餘的。

第三,李衛不按常理出牌,以抓取證據為要。這大概是李衛的強項,因為他知道官場的潛規則,只要找到證據,任你是一品主考還是什麼,都無話可說。所以,當李紱要李衛包圍伯倫樓抓小販的時候,李衛卻跑到考場找證據,因為只有此時,才能在考場上捕獲證據,有了真憑實據,張廷璐就無話可說。這也是李紱和李衛的區別,李衛善於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事情自然就好辦得多了。他知道,這樣的事情要證據,沒有證據,萬事徒然。

綜上所述,李衛之所以敢於越權辦這件事,憑的還是雍正對他的十二分信任和支持,也憑的是他一顆忠心赤誠。正所謂“身正不怕影子斜”,但凡是具有李衛這般精神,雍正又豈會輕易去傷害而寒人心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