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科场舞弊案老三为什么没有自己去而是让李绂去找李卫?

红雨说历史


老三胤祉在康熙朝晚年的九子夺嫡中是吃过亏的,在吃亏后他就再也不折腾了,只求能做个闲散王爷,明哲保身而已。所以在胤禛得到十三爷胤祥的武力支持后,胤祉是第一个跪下参见新君的。在雍正继位后,胤祉便主动退居二线,不再参与朝政。但有时你不想惹事儿,事儿却突然惹到你身上,躲都没法躲,让人猝不及防。



雍正继位后头一次开恩科考试,便遭遇了泄题事件。副主考李绂在伯伦楼花钱买的考题,居然和刚刚拆封的考题一模一样。于是,李绂希望主考官张廷璐停考,但张廷璐拒绝停考,无奈之下,李绂只好找到了他的恩主,也就是三爷胤祉。

李绂希望胤祉能够以亲王之尊出面干涉,但这是雍正继位后的第一次考试,雍正希望能够通过这次考试选出大量青年才俊,故对其寄予厚望。如果胤祉出面阻止,或是禀告雍正,无论最终是查出来了还是没查出来,雍正面子上都过不去。所以,胤祉不能在这个时候去触雍正的霉头。

但如果真的有人泄题了,李绂来禀告胤祉,胤祉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果雍正知道了又会责怪他知情不报。而胤祉作为天下清流文人的后台,连科举考试这么重大的泄题作弊事件都不愿去管,以后谁还愿意去支持他?没了清流的支持,胤祉这个光杆司令迟早也是自身难保。



所以当时胤祉所面临的局面就是骑虎难下,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怎么办呢?胤祉顿时灵机一动,告诉李绂:去找李卫!

胤祉毕竟也是从九子夺嫡中闯过来的,政治经验丰富,他一眼就看到了问题的关键,只有李卫适合管这件事。首先李卫是雍正宠臣,他对雍正死心塌地,如果知道这件事连想都不想就会出面管;第二,鉴于雍正和李卫的关系,无论最后查出来还是没查出来,雍正都不会把李卫怎样;第三,李卫有雍正的支持,手下又有兵,他有管这件事的能力。

而且更重要的是,只要李卫介入了,他胤祉一下子就置身事外了,不仅没惹上麻烦,还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你想想,如果李卫没查出什么来,事儿是李卫惹的,与胤祉无关;如果李卫真查出作弊来了,那是胤祉推荐的,胤祉反而有功。同时,他也不会因此失去清流文人对自己的支持。



由此可见,胤祉在《雍正王朝》中,于康熙朝能挺过九子夺嫡,到雍正朝又能挺过雍正对兄弟们的忌惮和怀疑,那是绝对有原因的。


达摩说


当隆科多宣读康熙传位遗照的那一刻起,三阿哥胤祉就已经开始处于了一个非常尴尬且危险的境地。

“两废皇太子”后,三阿哥胤祉同雍正一样,都采取了“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策略。

或许这是三阿哥胤祉本身就没有夺嫡之心,特别是在大阿哥胤褆和太子胤礽先后被康熙皇帝圈进后,三阿哥愈发的沉默了下来;也或许是三阿哥不希望因为夺嫡与自己的其他兄弟交恶,毕竟此前他检举了大阿哥的“魇镇”太子的行为多少会引得兄弟们的些许担忧;在或许就是三阿哥准确的把握到了这期间自己应该有的策略,同雍正一样,“争是不争,不争是争”,明面上积极做事,暗地里筹划着自己的计划,同时还要给自己留有一条后路。所以,不管三阿哥胤祉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的计划,他的选择对他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当隆科多宣读康熙遗照,宣布康熙是要将皇位传给雍正的那一刻起,三阿哥胤祉的位置就变得非常的尴尬。

一来,从年龄上,他是雍正的兄长,按照古代“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传统,他应该更有优势,现在反而成为他为雍正最为忌惮的地方。

二来,从地位上,此前两人都是亲王双俸级别的,所差无几,况且康熙临终前削夺了雍正和八阿哥胤禩的爵位,并没有削去三阿哥的爵位。

三来,三阿哥胤祉在组织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的过程中,拉拢扶持了一大批读书人,自己也在读书人心中有着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这些无一例外,都是对于“意外”且“突然”获得皇位的雍正,是一种威胁的存在。

于是,三阿哥胤祉用率先跪拜新君,扶持雍正的方式,一方面打消了雍正的疑虑和对于他的猜忌,另一方面则是表明自己的立场,给予雍正最为重要的支持,以获取一个好的下场结局。

也正是因为如此,三阿哥继续保持了亲王的爵位,更为关键的是获得了“御前免跪”的特权。三阿哥胤祉对于现在的荣耀和地位也非常满意,因而在雍正登基之后,几乎没有发表任何意见,这是他希望继续保存现状的一种的方式,因而也成为了他处理事情的一贯态度。


尽管三阿哥知道,李绂所说的“科场弊案”却有其事,但是三阿哥胤祉没有能力,更是不愿意冒这个险,让自己陷入一个不利的境地之中。

自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开始,李绂就在三阿哥胤祉的身边,他非常清楚李绂的为人,不仅是作风正派、刚正不阿,更是眼里揉不得沙子,还敢于对抗。李绂身为科场的副主考,发现了科场试题泄露,而正主考官张廷璐有对此置之不理,按照李绂的性格必然是会追查到底,一定要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才肯收手。与是他这才找到了自己名义上的“主子”,三阿哥胤祉来帮忙,为自己提供支持。

但是对于三阿哥胤祉而言,这却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首先,对三阿哥胤祉并不想过多的参与朝廷中的事情,他只想的是明哲保身,安于现状。如果贸然将自己置身于其中,如果不能全身而退,就连现在的状态都无法存续,对他来说确实是得不偿失的。

其次,他也不想因为此事开罪其他的人,更不想引得雍正的怀疑。张廷璐是张廷玉的弟弟,同时又是八阿哥胤禩举荐的,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这两个人必然与三阿哥的关系将变得非常微妙。更为重要的是,三阿哥为了自己的人,竟然挑战的是科场的威严,擅自破坏雍正的计划安排,这也会让雍正对他有所不满,特别是对于李绂的信任与支持,很容易被雍正打上“朋党”的标签,那个时候三阿哥也将深受其累。

再次,三阿哥他就是想要帮助李绂,也确实没有这个实力和能力。此时的三阿哥胤祉,更多的是个“吉祥物”,既不是上书房的大臣,也没有实际的职务,要全没权,要并没有兵,有的只是种种的忌惮和担忧,确实是有心无力。

所以,对于当时的三阿哥胤祉来说,确实没有办法去帮助李绂去彻查科场的弊案。


尽管三阿哥胤祉自己没有参与其中,但是他向李绂建议,要求李卫去帮助他,彻查科场弊案。

而三阿哥胤祉的这样一项建议,可谓是恰到好处。

从李卫的身份上来说。

他是雍正的潜邸奴才,是雍正的亲信和宠臣,李卫参与署理整个事件,即便是有所纰漏,也会因为雍正“护犊子”的态度,为雍正所放过,相对应的,这对于李绂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保护。

从李卫的职权和实力上来说。

李卫当时已经是江苏巡抚,只不过并没有上任,从江苏的重要程度和李卫与雍正的关系上来看,李卫必然是会挂兵部侍郎衔的,加上李卫有自己的亲兵,这一点在山西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证实,说明李卫完全可以绕开其他的有司衙门,有能力独立处理事情的。

从李卫对于帮助李绂的意愿态度上来说。

这场科举考试,是雍正登基后所组织的第一场科举,对于雍正来说意义重大,他不仅要通过科举拉拢天下读书人,更是要通过科举发掘人才,充实官僚队伍,培养一大批支持自己并且帮助自己推行新政的官吏。这一点李卫非常清楚。

但是如果科场的弊案不能被很好的解决,任由其发展,那么雍正的计划和打算就将会全部落空,这对于李卫,这个对于雍正忠心耿耿的奴才来说,是必然不希望如此的,所以李卫肯定会支持李绂,让雍正能够通过科举实现他的计划。

鉴于此,三阿哥胤祉才会让李绂放下读书人的“清高”,放下他一直坚持的名士派头,去求一个“文盲”来帮助自己。

果然,一切正如三阿哥胤祉所料,李卫派兵协助李绂彻查科场弊案,使得科举考试重新进行,最终的结果以及选拔出的人才也得到了雍正的满意和重用。而李绂也因为自己不畏权势、刚正不阿的态度为雍正所赏识,科举结束后,成为了湖北巡抚,之后更是担任了直隶总督的职务。至于三阿哥胤祉,则是继续保有着他的“御前免跪”的恩典,维持了现状。



雍亲王府


先说说我的看法:在雍正元年的那一次恩科考试过程当中,一旦出现“科考舞弊”案,那么包括三王爷诚亲王胤祉在内的很多人都摆脱不了嫌疑。在“科场舞弊”这个案子上,除了李卫,任何人出面结果都是“引火烧身”。

我们先看看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的这个“科考舞弊案”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让三王爷诚亲王允祉和副主考李绂都会感到非常的棘手呢?三王爷诚亲王允祉为什么会让李绂去找李卫办这个案子呢?

电视剧当中,雍正朝的首次恩科考试在雍正的亲自操办下如期举行,所谓雍正亲自操办并非“客套话”,雍正的亲力亲为是实打实的。恩科的主考张廷璐和副主考李绂是雍正钦定的,考试题是雍正亲自出的,亲自书写的,亲自保管的。

雍正是真的非常的重视这第一次恩科考试,他太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建立自己的人才体系了。他对这次的恩科考试寄与了太大的希望。

但是,有的时候是怕什么来什么,雍正朝的这第一次恩科考试就出事了,第一个发现出问题的就是这次恩科考试的副主考李绂。

其实,自有科举考试开始,考前卖考题这个现象一直存在,所有卖考题的人,都会信誓旦旦的保证自己的考题是真的,是有来头的,有内部的“关系的”。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考前兜售考题的“掮客”们,都是打着“如假包换”的幌子骗钱的。当然历史上的“科考舞弊”大案也不少。

在雍正朝的第一次恩科考试前,照例兜售考题的家伙们又开始活跃,他们居然把考题卖到了副主考李绂的面前。在伯伦楼,李卫遇到了一位卖考题的家伙,这位号称自己的考题来路绝对正宗,为了证明自己说话靠谱,他还向这位“买家”透露了这次恩科考试的“内幕信息”,这些内幕信息通常在开考之前是不允许外泄的。

卖考题的家伙告诉李绂:本次恩科的主考官是张廷璐,是八王爷举荐的,副主考是李绂,是上书房首辅大臣张廷玉推荐的。

卖考题的家伙这么一说,李绂还真的就怀疑这家伙手里的考题真的会有问题 于是他买下了这份考题。

这个时候,李绂这个人“书呆子”的本性显露无疑,他居然打开了信封,看了三道考题的内容,然后干了另外一件“书呆子”的事:他马上去找了自己的主子三王爷诚亲王允祉,他让允祉看过了试题,并且表达了自己对这买来的试题的高度怀疑 ,他怀疑本次恩科考试的试题真的泄露了,他准备向雍正皇帝汇报这个事情。

李绂的想法让三王爷诚亲王胤祉阻止了,胤祉的意思很清楚:皇上亲自出的考题你李绂见过吗?你凭什么就怀疑你买的是真考题呢?作为副主考,如果此刻考试出了问题,李绂是难辞其咎的,另外,假如李绂手中的考题压根儿就是假的,李绂在雍正面前更不好交代:“意欲何为”的诛心之论 ,李绂肯定担当不起。

三王爷诚亲王允祉告诉李绂,只有在考试现场,如果发现你手中的考题和雍正皇帝出的考题一模一样,并且是三道考题都一模一样的时候,你才能义无反顾的揭露此事,至少这样你才有可能洗清自己。

李绂觉得他的主子说的有道理,于是按耐下来等开考的那一天。结果还真的不出李绂等人预料,现场拆开的三道考题和李绂手里的考题一模一样,连顺序都不差。李绂震惊不已,同时对主考官张廷璐意欲掩盖考题泄露的行为愤怒不已,他居然摔帽离开考场。

李绂又一次找到了三王爷诚亲王允祉,看样子这个号称“清流领袖”的李绂,事到临头也是没什么办法,他居然想让他的主子出头,向雍正告发这个“泼天大案”。

李绂的这一切,实际上三王爷已经是不厌其烦和非常恐惧,不厌其烦是因为这个李绂总是要把他扯到科考舞弊的这个案子当中来,其实允祉打心眼里是不愿意插手这个不知道水有多深的案子。和李绂不同,三王爷诚亲王允祉可不是什么书呆子,他在第一次看到试题的时候就知道这背后肯定有着一桩不可告人的买卖。但是没有真凭实据,允祉是不敢轻举妄动的。

这次李绂再一次找他,情形就显得更加险恶:

第一,他和李绂开考之前都看过买来的试题,考场试题泄露和他们两个都有着摆脱不了的关系。

第二,在发现有人卖考题并高度怀疑考题泄露的时候,他们二位并没有第一时间向雍正汇报,这会让雍正深深地怀疑这两位的行为到底是有什么意图。

第三,李绂摔帽离开考场属于严重的犯罪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客观上给了主考张廷璐“销毁罪证,掩盖罪行”时间,因为仅凭李绂手里那号称买来的考卷,是无法证明“考题泄露”,也无法判断“考题泄露”的范围和后果的。

允祉很清楚,要消除他和李绂眼下的危机 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封锁考场在现场的考生身上寻找直接的证据。但是三王爷知道,凭他的本事和实力根本不敢擅自封锁考场,尽管作为亲王 他的手里肯定是有些府兵,可是他那里有胆子动用自己的府兵封锁考场啊。

要说这个三王爷诚亲王允祉对雍正还是比较了解的,他告诉李绂:赶紧去找李卫,只有他有这个本事和胆量。

李绂似乎是很不服气:我堂堂的读书人岂能求助于一个叫花子出身的“新贵”?三王爷诚亲王很不屑的告诉他“收起你读书人的那一套”,这个案子只有李卫能办,赶紧去,晚了就来不及了!

李绂是很不情愿的去到李卫的府上登门求助,但是读书人的那种瞧不起人的酸劲儿还是去不掉,但水平却是很不给他的架子长脸,他居然让李卫帮他到伯伦楼去“拿人”——他就是在伯伦楼买的试题。这几乎就是“刻舟求剑”的翻本。

李卫是一个没文化的文盲,但是却是一个聪明绝顶,果敢干练的能人,他从李绂的态度上断定,李绂所说的“考题泄露”大概是真的,李绂这个人自恃学问过人傲气很大,如果有什么阴谋,断不会眼睛里还是没有自己这个尽管是文盲但是圣眷正热的雍正宠臣。

所以,李卫几乎是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李绂,但听李绂说要去伯伦楼“拿人”,李卫的脸上是一脸的苦笑:李大人,那卖考题的要傻成什么样才会一直在伯伦楼等着李大人您去抓他啊,早跑了!

李绂着急了:抓不到人,那谁来证明我手里的考题是哪里来的?这个时候李绂稍微有点琢磨过味儿来了……。

李卫倒是很潇洒,告诉他的跟班:召集队伍,跟着我去封考场,拿人去!李卫清楚,所有的证据都在考场,必须立刻封锁考场用最快的时间找到证据。幸亏考试还没到可以离开考场长的时间,一切还都来得及。如果要是考生请离开考场,李绂手中的所谓证据,很可能会变成李绂泄漏考试题的罪证。而考题泄露将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三王爷诚亲王允祉提出让李卫帮忙摆平这个大案,尽管算是“临时起意”,但也说明允祉对雍正和李卫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比较深刻,他知道李卫具备的几个素质和能力是雍正认同和赞赏的。

这就是李卫的“忠诚”,“智慧”,“胆识”,和“担当”。


步武堂


导语:问题中的老三系康熙帝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在《雍正王朝》中虽然参与了“九王夺嫡”事件,但因为势力薄弱、书生意气,虽得康熙皇帝恩宠,但却在夺嫡事件后期主动退出了争斗。康熙皇帝驾崩时和雍正皇帝继位后第一次朝会上,皇三子胤祉都是第一个站出来拥护雍正皇帝,由此得到了雍正皇帝的特殊照顾,并恩赐“御前免跪”恩典。

李绂:康熙朝晚期、雍正朝清流派领袖,天下书生的代表性人物。康熙朝,被皇三子胤祉招募至府中潜心编书,为胤祉门人。

李卫:在《雍正王朝》中系雍正皇帝为皇子时,在江南筹款赈灾时期收留的流浪乞丐。经过雍正皇帝的调教和点拨,李卫从一个乞丐慢慢成长为一方封疆大吏。客科场舞弊案时,李卫担任江苏巡抚。


雍正皇帝继位后举办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中,皇八子廉亲王胤禩举荐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为主考;而张廷玉紧接着举荐了清流派领袖李绂为副主考。但在科举考试进行之前和考试进行之中,李绂发现了考题泄露的秘密,但将此事告知主考张廷璐时,张廷璐暧昧的态度让李绂放弃了对他的指望。作为皇三子胤祉的门人,李绂第一时间找到了胤祉。

而得知考题泄露消息的皇三子胤祉反而责备李绂捅了马蜂窝、惹了大麻烦,自己并未出面处理考题泄露的事,而是让李绂去找李卫处理。至于个中原因,个人认为原因有三:

1、李绂作为科举考试的副主考,发现考题泄露并及时处理属于分内之事,工作责任所在。如果皇三子胤祉出面,就会让疑心很重的雍正皇帝认为这件事情里面有结党争斗的影子。经过“九王夺嫡”事件残酷洗礼的雍正皇帝,虽然在表面上对皇三子胤祉和皇八子胤禩等人给予了充分信任和重用,但其心中对于这些昔日的政敌并未完全放下心来,更没有将昔日夺嫡之争的仇恨忘却。对于雍正朝第一次科举考试,国家选拔人才的大典,如果有前朝皇子的参与,这件事的意义就变了味道。对雍正皇帝深为了解的皇三子胤祉断然不会主动卷入这样一场麻烦中。

2、得知科举考试主考张廷璐的暧昧态度以后,皇三子胤祉更是坚定了不能参与此事的决定。张廷璐系皇八子廉亲王胤禩举荐,而且是朝廷重臣张廷玉的亲弟弟。这次科场舞弊案的背后肯定有张廷璐的影子,甚至还会有皇八子胤禩的影子。面对冷血帝王雍正皇帝的第一次科举考试,都有人敢于泄露考题,背后主谋肯定出自皇家或者直接就是当朝皇子所为。对新朝政治争斗内情十分清晰的皇三子胤祉好不容易在康熙朝晚期撤出了夺嫡之争,如今肯定不会愿意再次卷入争斗之中。

3、至于胤祉为何让李绂去找李卫而不是别人,那是因为当时的李卫是雍正皇帝最为信任和恩宠的臣子。作为雍正皇帝的潜邸奴才,李卫在雍正皇帝登基以后,很快成为了一方封疆大吏,有雍正皇帝撑腰,李卫的地位和权势并不亚于当朝亲王,说其能在京城横行也不足为过。科场舞弊案的背后肯定有一个除了皇帝而不能招惹的主谋,那么也只能让雍正皇帝的私人代表李卫出面解决。也只有李卫才不怕得罪胤禩、张廷玉等当朝重臣,更不用担心惹出麻烦后被雍正皇帝严惩。


正说清代十二朝


康熙末年“九王夺嫡”中的“九王”是包括了三阿哥胤祉的。

康熙20多个儿子,参与夺嫡的只有九个,其中就有老三,说明胤祉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只不过,胤祉不像其他阿哥,不显山不露水,也没有掀起过什么风浪。所以,当雍正登基后,作为唯一自由的哥哥,雍正还是给足了他面子的。

雍正初年的恩科,雍正是憋足了劲儿要好好露下脸的。然而很可惜,还是出现了泄题,并且被副主考李绂发现了。李绂告诉了正主考张廷璐,心怀鬼胎的张廷璐拒绝查办。不得已,李绂去找了三王爷胤祉。


这就给胤祉出了个难题。

首先,李绂是难得的清流,为朝廷内外敬仰。雍正也打算重用他。李绂因为和胤祉都是读书人,私下关系好。

现在出了科场舞弊这么大的事儿,李绂不找其他人,偏偏来找胤祉这个三阿哥。这让雍正知道了会怎么想?当初八阿哥的结党天下皆知,雍正这个猜忌的四阿哥痛恨之极。

现在的胤祉就是个闲散王爷,明哲保身就要尽量少参与朝政。帮李保不齐把自己栽进去。

其次,李绂找胤祉,胤祉能怎么办?他手中并没有权力,没人会听他的命令,那就只好亲自去找雍正。然而,现在并没有实质的证据,如果最后查无实证,科考这么大的事情,胤祉就是在搞破坏。雍正苛刻的性格,估计会狠狠的治他的罪,联系到前面的夺嫡,杀了他都可能。

最后,李绂来找胤祉,说明李真的信任胤祉。如果胤祉拒绝李,那么李绂就会认为他是个自求自保、没有担当的人,两个人的交情就完了。胤祉不想这样,因为他的人本就不多,李绂现在正冉冉上升,以后可以借助的。


有这些难处,三阿哥最后给李绂出了个主意,让他去找李卫。这就是胤祉的高明之处了。

首先,这是对胤祉最重要的,他可以置身事外了。

其次,李卫是雍正最信任的家奴,虽然只是一个江苏布政使,但是有兵,可以直奔考场。而且,李卫对雍正忠心耿耿,做事情不计名利,他一定会去做。

第三,如果事情最后办砸了,那么担干系的首先是李卫。但是作为雍正最心腹的家奴,雍正也只会表面惩罚下,不会深究。

第四,如果事情做成了,那么作为雍正的家奴,李卫固然是大功一件,作为主子的雍正脸上也是有光的。

第五,事情做砸了,胤祉没有什么责任。但做成功了,是胤祉指点找的李卫,那么胤祉也是有大功的。

从胤祉指点找李卫这件小事情看,三王爷胤祉真是读过“大书”的,做事情是滴水不漏啊!


故纸汇


三爷有几个胆子敢去破坏科举考试去?

这涉及到了四爷即位之后和兄弟们的微妙关系。一方面,这些曾经夺嫡的敌手们现在变成了君臣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亲兄弟。任何掺杂了利益的感情,都不能用简单的血浓于水来解释,三爷深知这个道理,而且他也明白,一旦卷入到政治漩涡当中,很难干净的抽身,所以他不敢也不想趟这趟浑水。

当年在承德的时候,大阿哥坑自己的事情还历历在目,所以说三爷不敢去,这是第一个原因。

再者,三爷也不能去。因为他没兵呀,一个亲王去插手科举,无兵无卒的,去了也起不了任何的作用,还可能落一个结党营私,收揽人心的口舌,这种事得不偿失。

最后,三爷也不想去。因为此时朝中势力,大都在廉亲王一边。他也看不清楚在科场舞弊案的背后,站着谁的政治的势力。一旦这事自己处理不好,他的下场会很惨的。毕竟这是雍正做皇帝以来所开的第一场科举,万一他搀和这事把科举给搞砸了,他有多大的面子能让雍正既往不咎呢?

因此,三爷绝对是不会出面去彻查科场舞弊案的。

那么,为什么会让李绂去找李卫呢?这说明三爷把此时的政治环境已经看透了。

首先来说,科场舞弊案这事,如果后面不站着个大BOSS,一般的小人物是不敢做这事的。即便是能做,他们也看不到考题,运作不了。因此来说,这事绝对是个大事,如果找一个普通的官员,很可能就是两种结果,第一种是这个官员不敢去,第二种是去了也会被扣下。

而李卫不在这两种情况当中。可以说,在整部雍正王朝里面,雍正信得过的人,只有十三爷和李卫了。所以,李卫要是去彻查这件事,最起码皇帝那边他不起疑心,而且李卫也敢去。再者来说,凭借着李卫和皇帝的这层关系,即便是主考官张廷璐,他也不敢去横加阻拦,亲疏远近还是要明白一些的。

再者,用李卫来彻查考场作弊问题,这相当于是雍正的自我补救。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皇帝的考题泄露了出去,第一责任人是皇帝呀。从皇帝的角度出发,首先讲他不希望出现这种事,但是出了也不能藏着掖着。但是,皇帝应该说是知错改错不认错,因为他是九五之尊。用李卫来解决,天子近臣,这就说明了这事和皇帝没有关系,再者呢也能通过李卫来释放一个信号,就是天子已经知错啦。

因此来说,三爷这招简直太棒了。他既帮着雍正处理了一大难题,又顾全了雍正的面子,还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在剧中,他能够得以善终其实是有原因的。


月晓YB


电视剧中把三爷胤祉描绘的很平淡,似乎很少去争。在康熙传位的晚上,主动带头向胤禛跪拜。在之后的日子中,大多时间都在搞文化事业,而躲避朝堂是非。其出场镜头,一是这次科场舞弊案指点李绂,二是雍正要杀李绂,胤祉以亲王不要了来求情,三是去抄老八的家。

科场舞弊案是个剧中段子,历史上并没有张廷璐泄题的事件,更没有被腰斩,他活到了乾隆年间。所以以下只是就剧来分析。

历代科场舞弊都是天大的案件,因为涉及国家选拔人才的严重性和重要性。对于副主考要举报主考,且在考场上就闹翻了,千钧一发的抉择,你死我活的结局。这位三王爷应该对朝廷的事情很清楚,泄露考题不可能是从张廷璐这里的,因为题目是皇帝出的,主考官也不会提前知道题,唯有从宫内,皇帝身边的人。是谁呢?除了太监,就是嫔妃和皇子了。所以老三应该分析出了一个大概,但是不能说。于是这个马蜂窝谁来捅。思考之后,才建议了李绂去找李卫。

李卫是雍正潜邸的奴才,当然历史上也并非如此。且做事风格与众不同,不讲那些规矩,手里又有亲兵,具备行动力。但他的忠心,雍正是毫不怀疑的。所以这样的人最适合。情节设计上,李卫确实也把张廷璐弄的团团转。


几苇渡


二月河《雍正王朝》小说中,此部分并没有电视剧中刻画的那样复杂:古时扰乱考场,抓不住舞弊的证据,动辄就要掉脑袋,并且舞弊案背后的势力不敢得罪,其他人都明哲保身,不愿搀和此事。副主考杨名时偶遇李卫,恳请帮忙。

李卫绰号“鬼不缠”,曾是雍正潜邸的奴才,又是雍正的心腹,敢趟这个浑水,也愿意管这趟子事儿。

电视剧中将杨名时和李绂合二为一,又把老三牵扯了进来,这点增加了矛盾冲突性,并且此处真正精彩之处是李卫为了获得考场舞弊的证据,调集亲兵包围考场,把考生“扒光”了仔细筛查。

所谓“君子死,冠不免”。对于读书人李绂来说,如此简单粗暴、欠缺体面但又极其高效的手段是敢想也不敢做的,其他科班出身的官员也是一样。所以面对这等棘手的问题,混混出身而又机巧的李卫点子更多,处事也更加灵活,并且还有雍正这座靠山,李卫处理此事最合适不过。


浪里尔


雍正登基后颁布诏谕,举行恩科大选。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把每三年一次的乡试称为正科,将皇帝在正科之外开科取士称之为恩科,恩科一般都在皇帝登基或者万寿(生日)等重大庆典时举行。雍正元年的这场恩科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在这场恩科中,雍正的儿子弘时暗自勾结主考官张廷璐,给心腹门人大开方便之门,弘时通过值守太监将雍正帝亲手锁在金柜中的考题偷了出来,导致考题泄密,成为科场舞弊案的罪魁祸首。

真是无巧不成书,外泄的考题在伯伦楼公开兜售,恰好被在伯伦楼喝酒的副主考李绂给卖了下来,李绂原本并不知道这是真正的恩科考题,还以为是江湖骗子诈骗钱财的惯用手段,直到开考后才发现伯伦楼中卖回来的三道考题竟然与皇上亲手交到他们手中的考题一字不差,李绂心知大事不妙,赶紧与主考张廷璐商议停止考试,立即奏报朝廷。不料,主考官张廷璐因为害怕科场舞弊案东窗事发,拨出萝卜带出泥,把他和皇三子弘时暗中勾结,营私舞弊的事情大白于天下,竟然选择视而不见,继续考试,并且威胁李绂说他是科场舞弊案的第一嫌疑人。李绂自去顶戴,奔出考场,来到诚亲王允祉的府上,将事情经过原原本本的讲给允祉,急中生智的允祉让李绂去找李卫,并且说只有李卫敢去趟这浑水,也才能在皇上那过关。
李卫是雍正在江南赈灾时从人贩子手里买回来的孤儿,放出府去做外任官,从七品知县起到现在已经升任两江布政使,是最受雍正宠信的人,虽名为君臣,却情同父子。因此,允祉才会让李绂去找李卫来处理这件惊天大案。一是由于李卫贵为二品大员,手下的亲兵护卫完全可以控制考场,清查舞弊。二是让李卫来处理这个案子,既不招惹雍正的猜疑,又送给李卫一个顺水人情。允祉是从九子夺嫡事件中闯荡过来的人精,李绂是自己的门人,又是科场舞弊案的举报人和嫌疑人,以雍正猜忌无度的心性,万一惹祸上身可就得不偿失了。况且,一时之间也没有兵力来控制局面,允祉虽贵为亲王,却没有负责具体的朝廷事务,是个切切实实的闲散王爷。现在放着现成的顺水人情可做,允祉又何乐而不为呢?

历史茶坊,一个爱写历史的屌丝,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历史茶坊


1.事发背景:

鉴于人才难得,雍正上台后开始重开恩科,决定录取一批优秀人才为朝廷办差。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是,在保密工作十分严格的情况下,还是发生了试题泄露的事件。首先是副主考李绂在伯伦楼遇上贩卖试题的小贩,他花了七十两买下了。

李绂这人书读的多,但是是个直肠子,遇事不知道转弯。便把试题拿给靠山王老三胤祉。胤祉聪明得多,叫李绂千万不要打开看,真到了考场的时候再打开看不迟。为什么胤禛叫李绂千万不要打开看呢?因为此时还没有开考,谁都不知道考题是什么,如果此时擅自打开,除了和出题的雍正皇帝对题之外,你根本无从知道真假,泄密之人可以瞬间销毁证据,让你吃不了兜着走,那你李绂就是有千万张嘴也说不清了。这就是胤祉厉害之处。

待到开考的时候,李绂发现试题果然已经泄露,于是先和主考张廷璐商量,要求立即停考,上报皇上。但是科场自古事大,张廷璐此前与弘时是有交易的,这题就是弘时泄露的,张廷璐想压住不报。但是直肠子李绂不干了,脱了官帽直奔老三胤祉处,说明了情况。

这回还是老三胤祉聪明,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去找回京述职的李卫,说只有他管得了。

老三身为郡王,为什么自己不管,让李绂去找李卫管呢?难道亲兄弟还不如一个办差的奴才吗?

且李卫当时只是江苏巡抚,要是发生在江苏地界,他还有权限可以管一管,可这是发生在京城,他有什么资格和权限去管科场舞弊的事儿?搞不好,这是要杀头的,他是不是胆子也太大了?

2.老三胤祉的逻辑。

发生科场舞弊这样的大事,雍正可谓脸面不保。他想发现一批人才,既是为了朝廷办差,也是为了笼络人心,发展一批自己人。士为万民之首,考取功名的基础是读书人,老三胤祉恰恰是朝廷清流的考上,严格来说,他也是读书人的靠山。不管这些读书人是不是真才实学,是不是鱼龙混杂,但归根结底,还是读书人,是士民。

如果老三胤祉自己前去揭发这件事,也不是不可以,说不定还会得到雍正的赞许。但是这是不是背叛了士民呢?这就会让那些将他作为靠山的读书人寒心,从此也就会失去读书人的支持,反而落下读书人的骂名了。

所以,老三胤祉是无论怎样都不会去揭发这件事的。但是既然李绂告诉了他这件事,他又不能当作不知道,如果那样被雍正知道了的话,就会落下个“知情不报”的罪名,他也受不住啊。李绂又是朝廷清流的领袖,虽然李绂自己是个书呆子,遇事不知道怎么办,但是老三胤祉可不能把这件事往外推,还得给他出主意解决才能了事。

老三胤祉知道李卫在京城,要是李卫恰巧不在,老三胤祉不知道会出什么主意。估计他会跑去找老十三胤详了。反正一条,他自己不会出面揭发的,不然他就不是靠山王了。

3.为什么李卫敢管科场舞弊案。

面对这杀头的案情,李卫居然当仁不让,他只是个江苏巡抚,怎么就敢管京城里的事儿了呢?

第一,李卫与雍正的关系太硬。李卫是雍正当王爷的时候在江南筹款赈灾时收留的乞丐奴才,是雍正一手培养起来的,对雍正尽忠职守,不忘恩情。雍正十分信任李卫,虽然李卫大字不识一箩筐,读书又少,但是却把巡抚的担子交给他来做,可见雍正对其的重视和器重。当然,李卫也不负雍正的厚望,在职期间,屡屡做出让雍正满意的事情。老三胤祉深知李卫和雍正的这种信任关系,所以,他让李绂去找李卫,起码,将这件事的风险转嫁到李卫头上,比转嫁到其他任何人头上要强得多。

第二,李卫有兵,可以便宜行事。恩科考场是天子门生的大会试,自然也少不了兵员的监督看管,但是仅限于考场之内的巡视和监督,兵员人数有限。既然像李绂这样的副主考都拿主考张廷璐没有办法(主考应该是正一品或从一品大员),一般的普通官员既没有权力管,就是管也很难管得下来,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张廷璐的一句话,就可以让你下不来台。但是李卫就不同了,他虽然是江苏巡抚,但是却有带兵之权,同时巡抚也是封疆大吏,一品大员,对付一个没有兵权的一品主考,还是绰绰有余的。

第三,李卫不按常理出牌,以抓取证据为要。这大概是李卫的强项,因为他知道官场的潜规则,只要找到证据,任你是一品主考还是什么,都无话可说。所以,当李绂要李卫包围伯伦楼抓小贩的时候,李卫却跑到考场找证据,因为只有此时,才能在考场上捕获证据,有了真凭实据,张廷璐就无话可说。这也是李绂和李卫的区别,李卫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事情自然就好办得多了。他知道,这样的事情要证据,没有证据,万事徒然。

综上所述,李卫之所以敢于越权办这件事,凭的还是雍正对他的十二分信任和支持,也凭的是他一颗忠心赤诚。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但凡是具有李卫这般精神,雍正又岂会轻易去伤害而寒人心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