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到底有何“杀伤力”

东莞,一个典型“别人家的孩子”,轻松坐上广东省“第三城”的宝座。

东莞到底有何“杀伤力”


▲(东莞新高度423米超甲级写字楼)

前不久,中国社科院与经济日报社共同发布中国城市经济竞争力排名,东莞全国排名第十,广东省内排名第三,创造奇迹效应。广东省内进前10的城市还有深圳第一、广州第四。

东莞到底有何“杀伤力”


这也难怪,两位邻居“老大哥”广州、深圳都喜欢他,宠爱他,争先恐后带着东莞“玩”,抱团成“深莞惠”、“广深莞”。可见,东莞是一座被争来抢去的城市。

不过,东莞则充分利用“中间机会”,有意无意间与“深莞惠”渐行渐远,而与“广深莞”越走越亲。而深圳、广州、惠州、佛山对待东莞的心态比较微妙,各自都打着不同的算盘。深圳抢他,广州争他,惠州躲他,佛山防他。

01

广州深圳争抢东莞

广东省内数一数二的城市广州、深圳,有意无意,明里暗里,“拉拢”东莞抱团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东莞到底有何“杀伤力”


▲(东莞市民精神:海纳百川 厚德务实)

无论是“深莞惠”、“广深莞”,乃至“粤港澳”都离不开东莞这个重要节点城市。

左右逢源,这可能是粤港澳节点城市珠海、佛山、惠州、中山、江门、肇庆等不具备的独家优势。

近日,正式印发的《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显示:推动深莞惠联动发展。加快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经济圈建设,推动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对接,构建1小时交通圈为支撑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东莞到底有何“杀伤力”


同样,日前正在征询公众意见的《深圳建设交通强国城市范例行动方案(2019—2035年)》透露:深莞惠都市圈方面,轨道发展严重滞后,亟需创新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模式,推动轨道交通一体成网。

东莞到底有何“杀伤力”


早在2017年,广东省委办公厅下发《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显示:广州、深圳、东莞三市沿广深轴线区域创新要素聚集区域,长度约180公里,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打造中国“硅谷”,对标美国硅谷、波士顿地区。

东莞到底有何“杀伤力”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更高的高度,更大的平台推动广州、深圳、东莞的融合。推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实际上,“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进一步延伸至港澳,并最终形成环珠江口的创新通道。

东莞到底有何“杀伤力”


02

广深莞为何一家亲

俗话说得好:人有远近,情有亲疏。广州、深圳、东莞三座城市除了“远亲不如近邻”的地缘因素,还有什么更深层的原因把他们的未来紧紧抱在一起呢?

东莞到底有何“杀伤力”


明白人的觉悟是,一点就透。“深莞惠”都市圈、经济圈更像是由深圳主动发起的一次邀约,更像是破解人口、土地、资源和环境“四个难以为继”的利器。所以,深圳想方设法从各个层面与周边东莞、惠州打通,将其作为发展腹地。

从这层意义上而言,东莞和惠州对东莞的利用价值是一样的,甚至互为“对手”。你东莞离深圳近,我惠州也离深圳近;你东莞土地成本低,我惠州土地成本更低;你东莞市深圳的后花园,我惠州是深圳的第二居所……

如此几个回合下来,东莞与惠州抱在一起缺少激情和主动性,二者只是单方面与深圳抱在一起罢了。因而,“深莞惠”不如改成“深莞”、“深惠”双边关系更贴近现实。

相形之下,广州、深圳、东莞则可以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一刻也不能分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仅因为东莞与深圳、广州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而且优势互补,互相需要。

广深莞三城不仅有共同的“岭南文化”底蕴,比如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盆景、粤语、粤菜,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饮茶、行花街等生活民俗。

更为重要的是,综合《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来看,文件都指明了三者“优势互补”的发展空间巨大。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要强化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特别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发挥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先行区;

——东莞。打造湾区都市,建设品质东莞。发挥制造企业和工业园区集聚的优势,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国家级粤港澳台创新创业基地、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如果把双边“深惠”、“深莞”关系理解成深圳与惠州、东莞各自的双边“左拥右抱”;那么“广深莞”则可以理解成三边的“互相拥抱”。

特别是,广州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优势,深圳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市场化程度高优势,东莞制造企业和工业园区集聚优势,都是彼此所没有的优势,只有相互融合、完美组合才能释放宇宙最强能量。

03

东莞抓住中间机会

东莞,位于广州与深圳之间,近水楼台先得月,显然已经活学活用城市地理学中的所谓“中间机会”理论。

一是利用“中间区位”向广州、深圳提供产品和服务。东莞早已经是广州、深圳的“后花园”,为两地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住房、旅游、休闲等生活产品和服务。尤其,在东莞房地产市场常年活跃着深圳买家的身影,他们卖光了东莞的房子。尽管,“限购限外”等政策横亘在中间,也无法阻挡深圳购房大军的脚步。

二是从广州、深圳吸引产品、技术、人才、资金到“中间区位”。华为、蓝思、大疆、顺丰、海王集团、华润、招商、华侨城、恒大、时代等具有广深血统的企业进军东莞,把先进的产品、技术、人才、资金产业一起带入这里。我们以华为为例,不仅给东莞带来了数以万计的人才,2018年就有约16800人从深圳迁移到东莞松山湖;带来了数以成百上千亿的投资,华为终端总部项目总投资约122.7亿元,《华为增资项目投资协议》项目投资总额不低于300亿元,这两项投资之和已经超过400亿元。

不仅如此,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东莞在引进香港、澳门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技术、人才、产品方面也是不遗余力地创新。

东莞成为第一个在欧洲跨境发放营业执照的城市,欧洲投资者可以通过“银证通”在巴黎申请东莞的营业执照。

东莞到底有何“杀伤力”


▲(东莞第一中心)

三是把广州、深圳的联系拉到“中间区位”来进行。由于东莞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空间方面东莞肯定是绕不开的联系点,比如早已开通的广深高速18个站,就有4个在广州7个在东莞7个在深圳;新开通的穗深城际铁路共15个站,就有10个在东莞。这已经十分明显了!

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不断深化,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不断纵深化发展,东莞不仅是产业联动、空间结构、功能贯穿的联系点,而且是各种创新资源的联系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